资源描述
炎炎夏日已经到来,一些露天作业或者高温岗位作业的人员将要接受严峻的考验,管理人员要尽可能保证作业人员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作业,避免人员中暑或因中暑引发的其他事故。
夏季高温作业危害及预防
Part.01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高温、强辐射型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铸造、锻造,火力发电的锅炉间等。
第二种,高温、高湿型作业。如造纸、印染等行业。
第三种,夏季露天作业。如南方夏季筑路、架桥作业等。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性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改变。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
Part.02高温危害
高温作业人员受环境热负荷的影响,作业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感觉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降。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左右;极重体力劳动作业能力,30℃时只有一般情况下的50%-70%,35℃时则仅有30%左右。高温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高温环境还会引起中暑(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长期高温作业(数年)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
高温危害程度与气温、气湿、气流、辐射热和个体热耐受性有关。国家标准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依据生产性热源、工作地点气温和劳动时间率将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是依据工作地点温度和湿度、劳动强度制定的(不适用于辐射强度超过12.56J/cm2·min或3卡/cm2的高温强辐射热和露天作业)。
Part.03如何预防高温危害
1、怎样预防中暑?
①合理布置热源,把热源放在车间外面或远离工人操作的地点,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应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通风的厂房,应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②隔热,是减少热辐射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③加强通风换气,加速空气对流,降低环境温度,以利于机体热量的散发。
④加强个人防护,合理组织生产,如穿白色、透气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帆布工作服;同时调整工作时间,尽可能避开中午酷热,延长午休时间。加强个人保健,供给足够的含盐清凉饮料。
2、在清凉饮料中加盐
高温环境下劳动,人体为了散热,常常大量出汗。出汗使人体丧失了大量水份和盐份,主要是钠盐和部分钾盐,一般汗液中含氯化钠0.1-0.35%。普通高温作业工人劳动8小时出汗4-8升,损失盐份约15-20克。所以,对高温作业工人既要及时补充水份,也要及时补充盐份,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通常可按含食盐量0.1-0.2%来配制清凉饮料,供工人饮用。
Part.04中暑急救措施
(1)首先应将病人迅速脱离高热环境,移至通风好的阴凉地方。
(2)让病人平卧,解开衣扣,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开电扇或空调。
(3)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服用仁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
(4)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