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总体规划(报审稿) 总 论一、规划背景1.2023年2月,为提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规划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规定,省建设厅颁布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要点、工作规定作出了规定,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依据。(在2023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 2023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两个率先”的目的,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关键是加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省政府强调统筹区域经济
2、发展,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指导思想。3. 2023年10月,淮安市规划局关于做好县域总体规划的告知,及时为市属各县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注意事项。4. 涟水县在“工业立县”战略目的下,县城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突破原总体规划框架。园区建设缺少总体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亟待系统规划。5. 2023年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统一部署,涟水县对乡镇区划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23年1月,对牌坊乡等7个乡、场圃进行撤并,将原有37个乡镇场圃调整为30个乡镇。第二次在2023年1月,将小李集等11个乡镇撤并,将30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
3、二、规划目的1. 引用省委李源潮书记视察各市的发言摘要“发展城市,规划是第一要素,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资源,做好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责任,是经营城市的第一手段。城市发展应当以市场为主导,但规划是政府的责任,规划不能由着市场来。城市规划不能以长官意志随心所欲,规划是城市建设法规。制定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执行规划要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摘自2023年7月15日江苏建设通讯2.什么是规划(1) 规划是主政者的技术工具;(2) 规划是社会引导,一个有为的政府透过规划可以捍卫公共利益,指导社会进步和发展。(3) 规划是一个兰图,是沟通、协调、折冲的一个过程。(4) 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发
4、展的目的、计划和兰图,又是城市建设的法定依据规范和准则。3. 由于以下重要因素,需要修编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1) 为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2317号)的精神,在省、市域城乡体系规划指导下,组织修编县域总体规划和编制县域城乡体系规划。(2) 工业开发区和教育事业(炎黄大学)发展布局突破原规划区的东西范围。(3) 上次总体规划(1995-2023)未经上级审批,原规划的人口规模、建设用地偏小。(4) 道路规划落后于道路建设,道路建设落后于城市建设,宁连高速公路2023年通车,新工业园区启动建设,急需调整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5) 推动城市化、城乡一
5、体化、需做城乡体系规划编制的规定。(6) 行政中心北移,新城市中心、商务区、生活居住用地布局需要调整和扩大。(7)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落后,公共活动场合欠缺。(8) 建设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布局、风景旅游规划、提高文化品位、建设特色城市的规定。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行细则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23)35号5.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市)域城乡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告知。苏政办发202347号6.江苏省城乡体系规划(2023-2023)7.淮安市城乡体系规划(2023-2023)8.涟水县县城
6、总体规划(1996-2023)四、规划指导思想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来编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的规划蓝图。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1. 规划期限:近期至2023年,远期至2023年,远景为21世纪中叶。2. 规划范围县域城乡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167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至炎黄大学以东瞿庄,南起废黄河北岸,西至涟西二干渠,北到环北路。规划区面积66.4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以涟城乡为主体,涉及朱码的南部,小李集和蒋庵的一部分。六、规划重点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行细则和江
7、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规定全面编制,县域城乡体系规划按照苏政办发202347号文和县(市)域城乡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进行编制。重点把握以下6点: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城市化进程,优化县域城乡空间布局,协调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做好涟水县城乡体系规划。2.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互相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乡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3.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城市功能定位,拟定涟城城市性质。4. 用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合理的空间结构协调各项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5.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塑造城
8、市特色。6. 为发明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撑城市的现代化生产、生活、重点完善综合交通规划。七、上期总体规划回顾涟水县城总体规划(1995-2023)于1995年2月开始编制,1995年5月形成方案讨论稿并提交县四套班子领导讨论通过。县政府于1995年12月10日以关于申请批准19952023年涟水县总体规划的请示文献上报市政府申请批准,但市政府未提出异议,也未以具体文献形式批准。1.上期总体规划重要内容(1) 城市性质上期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2)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到2023年11万人,远期到2023年25万人用地规模:近期10.57平
9、方公里,人均96平方米;远期26.18平方公里,人均104.7平方米。(3) 城市发展目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快速、畅通的内外交通和通讯网络;优美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生态平衡环境,形成一个集工业、商贸、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的新兴中档城市。(4) 用地发展方向用地发展战略为:控制东,发展西、北,重点向北。(5) 布局形态县城规划布局形态为一主二次中心,呈Y形,主中心位于新城区红日路中部,次中心为老城区中心和朱码镇区中心。(6) 布局结构县城规划布局结构划分为三片:即南片、中片、北片。南片为涟东总干渠以南,以旧城区为主;中片为涟东、涟中两条总干渠之间,以淮浦路为界,西部为工业用地,东部是生活居住
10、区,为城市中心区所在地,北片为涟中总干渠以北,安东路以西布置工业用地,安东路两侧及其东部为居住区。2.对95年总体规划评价(1) 预测近期城市人口11万,用地规模10.57平方公里,与实际规模基本接近。(2) 城市发展方向基本符合,但有所突破(3)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完善(4)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毕了涟水县工业新区详规,涟水县新区红日大道及炎黄大道修建性详规等一批具体规划, 3. 局限性与启迪95年总体规划在指导本县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作用强化,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强县战略的确立,本版总规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之处,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 用地规划弹性局限性(2)
11、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3) 城市功能配套不尽合理。 (4) 城市特色模糊,生态规划深度不够。(5)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落后。(6) 城市品位差(7) 该次总体规划未经市政府批准,原则上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的法律依据。第一章 涟水概况一、地理位置江苏腹地 涟水县位于江苏北部,连宿淮盐四市之间,地理位置处在800里苏北平原中心。在北纬33453305,东径11911935范围。东与阜宁、滨海、响水三县为邻,西与淮阴区、沐阳县接壤,南与楚州区隔河相望,北与灌南县毗连。全县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1.5公里,总面积1676.3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592.52平方公里,占95%。距淮安市区20余
12、公里,到南京190公里,离连云港90公里。京沪、宁连2条高速公路在县境交叉。二、历史沿革古城、革命老区涟水历史悠久,据青莲岗遗址和三里墩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7000数年前就有先人在涟水大地生息繁衍。秦汉置淮浦县(城址在蒋庵悦来集),隋开皇五年(585)改涟水县。唐武德四年(621)置涟州,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为涟州军,宋景定三年(1262)改为安东州。明洪武二年降安东州为安东县,属淮安府。清仍为安东县,民国3年(1914)改称涟水县。民国29年(1940)9月共产党领导的涟水县民主政府成立。民国20232月,以盐河为界民主政权划分为涟水、涟东二县。民国37年(1948)7月6日涟城解放
13、。1950年6月13日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为涟水县,属淮阴专区。1982年元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涟水属淮阴市,现为淮安市。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西汉末年(公元前12023以内)建古淮浦城,城址在今涟城西12公里的悦来集。南北朝(公元500数年)建金城,城址在今涟城北15公里。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南唐元宗十四年(956),涟州刺史崇进为抵抗北周的进攻在涟水修城,即今之涟城所在。明弘洽十五年(1502),知县郭韶在旧城基础上筑土圩建更楼4座,设门启闭。东曰滨海,南曰观澜,西曰临淮,北曰镇涟。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刘君聘筹筑砖城。新城设4门,东曰朝阳,南曰迎和,西曰临淮,北曰镇涟,同时又辟2
14、便门1水关。 民国期间,部分城墙毁于战火,建国后50年代相继拆除剩余城墙,现不存。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 涟水地处淮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无霜期213天。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雨日104天。年均相对湿度77%,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93.4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东南风,平均风速2.9米/秒。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涟水全境为第四系覆盖。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苏北凹陷的北部边沿区。县内地貌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在中新生代不断凹陷的基础上沉积了大量碎屑沉积物。后期又受黄泛影响,地表普遍覆盖了一层厚1-5米的冲积相粉砂和亚粘
15、土,构成了典型的平原地貌类型。是“800里苏北”平原的中心地带。县内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其中以南部废黄河堤内滩地地势最高,一般都在黄海高程10-15米左右。涟城、保滩一带地势最高,一般在黄海高程14米左右以上,东北逐渐减少。县境东北西北各有一个盆状洼地,真高都在5米以下。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地形,同样是西南高(12-13米),东北低(7.5米),老城区涟漪湖附近最低,标高仅有7米。工程地质:县城分三大工程地质区,废黄河堤内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地基承载能力约14吨/m2;冲洪积扇形平原工程地质区,面积较广,除东北部洼地和废黄河滩地外都是,地基承载能力约为14-16吨m2;小于11吨m2的松
16、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分布于县境东北唐集东湖等4乡镇。县城处在第类工程地质区,仅老城区涟漪湖以南、淮浦路以东地段为6m层厚的冲杂填土区,地基承载能力差(仅0.7吨/ m2),其余均为较好的可建设用地,一般14-16 吨/m2地基承载力。水文地质:涟水地处沂沭河下游地下水系统工程的南缘,属沂沭冲积平原孔隙水亚系统。地下水分潜水(浅层弱承压水),埋深2-3米,一般不宜食用,属半咸水。中层承压水,埋深地50米左右,单井涌水量为2-6千m3/日,可以饮用。深层承压水,埋深在80-150米,单井涌水量(涟城)1-3. 5千m3/日,是良好的饮用水源,属低矿化度饮水。六、河流水系自西向东涟水境内河流,废黄河自
17、流入海,其余皆属灌河水系。在入灌水系中分为六塘河、盐河、一帆河3支水系。废黄河境内长78公里,经保滩入境,经涟城、徐集、南集、石湖出境,向东北入黄海。洪水季节分泄洪泽湖水,最大流量500 m3/s,为常年积水河道,不通航。盐河自保滩入境,上接京杭大运河与二河,下经涟城、朱码、浅集、时码、红窑、五港,流经县内长64公里。再经灌南、灌云直达连云港板浦。现河道为4级航道,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又是县内调用洪泽湖水农灌的重要河道。南北六塘河,是涟西地区灌溉与排水河道,亦有通航功能。境内长分别21、22公里,向西在灌南县入灌河。一帆河是涟东重要排水河道,境内长14.5公里。支河有西宦河、古盐河、港河等。
18、出境经灌南到响水入灌河。七、社会经济基本小康1、国民经济2023年全县完毕国内生产总值33.31亿元。全县财政收入2.5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0.0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1.17亿元,同比增长39.8%。农业总产值28.9亿元。2、人口与人民生活2023年全县总人口103.94万人,比上年增长900人,增长率0.9。其中非农人口23.39万人,比上年增长0.2万人,增长率8.6。人口自然增长率2.87,比上年下降1.02个千分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0人,高于苏北平均人口密度。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0元,比上年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与上年持平。第二章 现状分析
19、一、发展条件投资热土1、区位条件优越涟水位于苏北中部,县城紧邻淮安市区,县有方便运用中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地缘优势。涟水地处连、宿、淮、盐四市中间,沭(阳)、灌(南)、响(水)、滨(海)、阜(宁)、楚(州区)、淮(阳区)七县(区)围绕周边,市场辐射人口5000多万人,区位条件优越。2、对外交通方便宁连高速公路纵贯全县,京沪高速公路在县境西缘与宁连高速交会,308、309省道穿越县域。新长铁路、京杭大运河离县城仅25公里,境内四级航道盐河西接大运河,东接连云港,交通网承南启北,联结东西,对外交通十分方便。3、土地资源丰富县域面积1676.3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0人。耕地面积129.
20、98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7亩。比全省人均耕地面积高,土地资源较丰富。4、农业经济发达2023年粮食总产量4361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经济特色明显,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2023年5月通过省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验收,并被国家列为全省唯一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5、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县劳动力人数50.76万人,占总人口的48.89%,其中从事农业劳动人口35万人,占总劳动人数的69%,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有6.64万人在外地打工。6、生态环境良好涟水境内有五条干渠、七八条河流遍布县域,水环境良好。沿废黄河滩78公里“三百工程”生态工程林。农田林网、道路河渠林网密布
21、。生态农业工程、绿色食品基地工程等大生态农业工程建成。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百佳县”“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国家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涟水县城位于废黄河北岸,城外河滩林果密布,环境优美。“两河两渠”横贯城区,老城区五岛公园景色宜人,城市的自然环境优美。7、城建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县城全面改造了老城区,启动开发了西面工业园区,建设了红日路行政办公新区,扩大了建城区面积(从1996年的9.6平方公里扩大到2023年的13.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东市场、西工业、南教育、北行政”的整体格局。2023年还完毕了消防大楼、县医院门诊楼、妙通塔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和一
22、批市场商业建设,增强了城市功能。8、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随着红日路、广陵路(工业园区)、黄河路、涟州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城区已形成“四纵六横”的道路框架。城市供水能力达成3.5万吨/日,扩建自来水厂的水源基本没问题。地下排水管道总长108公里,园林绿地面积达成220公顷。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初步的支撑条件。9、教育特色 涟水自古重教兴学,曾有“安东出才子”美誉。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教育事业等各种途径办学的努力下,现已形成以炎黄大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园区;以涟中、郑梁梅高中为核心的中档教育园区;以及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等五大“教育园区”。构成教育大县的格局和涟水对外开放的窗口
23、。二、制约因素积极扭转1、全县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起步较晚,尚处在农业经济发达期、工业化经济初期。县财政收入偏低,2023年仅有2.51亿元。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经济实力较弱。2、城市化水平较低,现状仅为30%,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化滞后,城市化也滞后。 3、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改、扩建的任务较重。城市建筑面貌大多不够现代化,七、八十年代的底商住宅和城中村随处可见。三、产业成长阶段分析1、涟水产业结构阶段 从产业结构演进五阶段理论分析,涟水县已从“传统农业结构”演进到“手工操作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技术并存”的二元结构阶段,正向“工业技术装备扩散到多产业”的复合结构阶段
24、演进过程中。2、涟水产业成长阶段 根据产业成长阶段论,由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不同,将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序:一三二,为农业经济初期一二三,为农业经济发达期二一三,为工业经济初期二三一,为工业经济中期三二一,为工业经济后期 2023年1月8日涟水十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1997年的61:17.9:21.1调整到2023年的34:34.9:31.1,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二、一、三顺序的转变”。就是说,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初期到农业经济发达期再到工业经济初期的转变。2023年全县三次产业比例31.8:36.6:31.6,第二产业比重又有增长。在规划期内,涟水
25、县将向工业经济中期二、三、一转变,第二、第三产业均应超过农业。四、分析结论充满希望1、回眸历史 涟水大地处在淮北平原,苏北中部,是革命老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勤劳勇敢的人民。涟水县与苏北大多市(县)同样,长期属于我省经济落后地区之一。重要因素是交通闭塞,以淮河、大运河为主的水运交通昌盛时代一去不返,现代公路交通滞后,没有铁路,不靠港口,更无航空。相应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工业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社会事业得不到长足发展。 2、审阅当今 在分析了当今世界、全国、我省和苏北发展的大好形势前提下,审阅我省过去几年不断强调对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倾斜,加大对苏北经济、社
26、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京沪、宁连高速公路开通,新宜铁路通车的有利交通条件下,通过涟水干群的努力,使近几年涟水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县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县城工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开始从农业经济发达期向工业经济初期转变,城市化水平有较快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本县优势。3、展望未来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全面地阐述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定位了时空坐标。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的,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的。涟水县在
27、未来的十几年中在现有基础上将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化进程,把外部的支持帮扶与增强内部发展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弘扬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发明涟水美好的未来。本次规划要将涟水县城规划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具有特色、充满情趣与活力的城市。第三章 战略与目的一、机遇和挑战客观形势 1、世界经济浪潮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各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适应这种新形势。 市场
28、化浪潮势不可挡,政府必须学会充足运用市场的力量,经营好涉及城市在内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迅速重塑当今世界的时空格局,城市竞争力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占有、解决及支配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规模大小。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泛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目的。2、全国经济格局的转变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活力最盛的地区之一。世界产业的转移,国际投资的方向将看好中国,中国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形成的H形格局,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世界经
29、济重心转移的受益地区。淮安市(含涟水)是“长三角”的边沿地带,将成为间接受益地区之一。3、我省沿江大开发 江苏省加快沿江开发,是继“发展苏北,提高苏南”战略的新突破,是我省面向21世纪,谋求新发展,争创新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沿江8市的扬州、泰州、南通在苏北,南京的六合、浦口区也在苏北,对推动苏北经济的发展是重大机遇。同时苏南5市的连续发展,积极接受国际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也会产生对苏北的经济辐射和传统产业转移的良好的机遇。4、加快苏北发展的希望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发展苏北,提高苏南”经济发展战略和大力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引导下,苏北各市(县)掀起了工业集聚开发的高潮,各地工业园区纷纷启动,众多
30、工厂落户,一个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互动并进局面形成。 以建设沿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工业带为突破口,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大力开发沿江产业带,促进苏中、苏北经济振兴,2023年“三带”工程为苏北(特别是淮安市)构成了经济发展紧密的区域发展条件。也初步形成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机制和条件。苏北发展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在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加大对苏北的帮扶力度,大力推动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进一步增强苏北地区的内生增长动力”政策的促进下,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加快开放,加快富民。实现“四个加快”要靠外力拉动,更要靠
31、内生增长机制,主导作用和决定性力量在于内生增长机制。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要把外部的支持帮扶与增强内部发展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弘扬自力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二、发展战略着眼未来 1、制订发展战略的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七次会议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新江苏的十大举措。涟水县十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涟水发展战略。2、涟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十五”执行情况“九五”期间,涟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重要经济指标在“八五”基础上实现翻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改革开放稳步
32、推动,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以乡为单位基本实现小康,较好地完毕了“九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4%;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61:17:22调整到2023年的41:29:3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4%。 “十五”前两年,涟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工业经济连续发展,农村经济特色明显,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快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2023年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40:30:30调整至2023年的34:35:31;前两年全县财政收入为2.0亿元和2.17
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3%和8.3%。3、发展战略 涟水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富民强县目的,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行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外向带动、城市化和可连续发展五大战略。”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工业强县”发展战略 苏北地区经济欠发达重要是工业经济落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高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江苏发展战略,突出苏北各市县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目的。淮安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
34、坚持加快工业化进程不动摇。做强支柱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强化项目带动,迅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涟水县委县政府近几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三次产业比重中二产初次超过三产(34:34.9:31.1),实现了农业经济发达期到工业经济初期的转变。继续实行“工业强县”战略是涟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在规划期内,以聚焦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做强骨干公司,发展民营公司,招商引资大公司。 “科教兴县”发展战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
35、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将重要从传统的资源,价格竞争转向知识、人才的竞争。从长远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竞争能力。涟水自古有“重教兴学”之风,具有人文优势。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行“科教兴县”战略,立足县情,确立建设教育大县和教育城的奋斗目的,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思绪,大力引进外资,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全面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加快教育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目前在县城已形成以炎黄大学为核心的高教园区以连中、郑梁梅高中为核心的中教园区和普教、职教、幼教等五大园区,成为“教育大县”、“教育之乡”。规划期内继续实行“科教兴县”战略
36、,建设“科技强县”,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外向带动”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也由北美、西欧向亚太地区转移。尽人皆知,目前外资进入中国的集中地仍是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等最具活力的地区。但毗邻“长三角”、沿海的涟水县,要勇敢面对区域竞争的挑战,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积极接受“长三角”、苏南、浙江较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贯彻省内“产业北上、劳动力南下”的转移政策,引进国内外地资金、技术、项目来涟水,也是重要的“外向带动”。 “城市化”发展战略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过程
37、的集中体现。解决“三农”问题的主线途径,必须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来提高农业。土地和劳动是农业生产两大要素,“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建立城乡互动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从而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乡集中,城乡边沿区劳动力与土地向城区过渡、演化,农村地区的土地运用,自然经济发生质的变化,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逐步扩大,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城乡的发展。涟水县重点发展县城和有选择的发展小城乡是城市化的关键。“可连续发展”战略 可连续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内容,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其基本规定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运
38、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 涟水现有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又是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具有可连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规划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运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提高资源(土地、水、能源)的运用效率,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也就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坚决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三、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内生1、第一产业 涟水是江苏省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还是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历年粮食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均占全市第一位,江苏省前茅。近年来特色农业、林木业、无公害蔬菜
39、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主线,以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动农业化为重点,做好传统农业向外向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在巩固提高粮食基础产业的同时,重点培植蔬菜、意杨、畜牧、家禽、水产、瓜果六大产业。一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扩大林业浅水藕、朝天椒和其他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加速优势农产品产业化。二是积极哺育农业龙头公司,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向农业投资。积极争取科研院所与农业公司联姻挂钩,以龙头公司带动种养大户和千家万户,形成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营销组织,延长农产品价值链。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依托本地资源推出一批农业招商项目,向民营公司、外
40、商和外地城市堆介,力争农业产业化运用外资有所突破。四是创建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大户与科研院校联合创办。 2、第二产业涟水近几年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8.1%。工业园工建设初具规模,进区工业项目达40多个,园区带动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县属存量工业和乡镇工业也有较好发展势头。坚定“工业强具”战略目的,继续全力聚焦工业园区建设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大力发展工业,走“内生本土型”和“外部投入型”工业化道路,弘扬“本土创业”精神。按规模化、集聚化推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加快培植工业增长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努力发展巩固扩大酿酒、
41、化工、食品等传统工业。加快公司改制、增强公司发展活力;加强公司管制,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推动公司信息化进程,提高公司竞争力。要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坚持以工业为龙头引导农业;以工业为载体吸纳农业,以工业为基础提高农业。3、第三产业充足运用本县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优势、大力发展以商服、市场、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相应扩展金融、信息、中介、组织、综合服务行业;以教育优势,发展教育、文化产业;运用加速城市化趋势,扩大房地产开发和社区建设;运用生态环境和人文优势,结合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发展商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四、社会经济发展目的适度超前1.
42、经济发展目的根据涟水县2023年对全县重要记录数据核算调整结果,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33.31亿元。县发展计划委预期202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8.2亿元,年均递增14.7%。规划到202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成90亿元,年均递增15.3%;到2023年达成255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GDP由2023年的3207.5元增长到2023年的8490元,到2023年人均GDP达成2.3万元。全县财政收入2023年2.51亿元,规划近期按13%递增,到2023年全县财政收入达5.9亿元;远期按10%递增,到2023年可达15.3亿元。2. 社会发展目的(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规划总人口本县近5
43、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控制在4左右,规划近期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远期4,2023年总人口103.85万人,2023年总人口106万人,2023年总人口110万人。(注:淮安市城乡体系规划涟水到2023年106万人,2023年为100万人)。(2) 城市化水平现状城市化水平是30,规划2023年40,2023年为48。(注:淮安市域规划定涟水2023年40)(3) 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全县现有劳动力50.76万人,占总人口的48.9%,从事非农业劳动人数为157800人,只占总劳动力的31。经城市化人口集聚予测,规划近期非农业劳动比重上升至35,远期上升至48,与城市化水平一致。3.城市建设目的(
44、1) 城市人口(县城):近期16万人,远期25万人。(2) 城市建设用地:近期19平方公里,远期28平方公里。(3) 人均居住水平:城市居民近期20/人,远期25/人,现状水平17.37/人。农村居民近期25/人,远期30/人。(4) 城市绿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期6/人,远期12/人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35以上。(5) 城市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近远期都规定100。(6) 城市燃气:生活燃气普及率近期80,远期95。4. 环境保护目的近期规定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建成生态城市示范区。远期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声环境全面达成相应功能区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解决率近期达成100第四
45、章 城市建设用地评价涟水县城位于县境南部,废黄河北岸,盐河以南。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地形西南高,东北低,西南最高1213m,东北7.5m,老城区涟漪湖附近7m。一、县域工程地质概况1. 废黄河堤内滩地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分布于县境南部和东部边界废黄河堤内滩地。由亚砂土层和粉砂土层两层工程地质层组成,地基承载力约14T/。2. 冲洪积扇平原工程地质区分布于黄河故道北侧,面积较广,除东北部低凹平原及废黄河堤内滩地外皆属之。由亚砂土层和砂质亚粘土层组成,地基允许承载力1416T/。3. 小于11T/的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分布于县境东北唐集、东胡等四乡镇。二、县城地质地貌1. 城区地面标高城区地势平坦,地面
46、高程一般在89m(黄海高程),西高东低,西面盐河两岸9m左右,东面安东路以东8m左右,南面废黄河岸内滩地1113m多,北面朱码镇盐河两岸8.5m以上。涟水城区50年一遇洪水位9.5m,规划区范围地面大部分在洪水位以下,建设用地需靠防洪工程保障。2. 城区土层地质根据涟水建筑设计院大量的钻孔资料记录分析结果表白,按不同的工程地质性状可将涟城的建筑地基分为A、B、C三个区:(1) A区:位于县城南侧,其范围北自老环城南路,南至废黄河,东自环城东路,西至淮浦路西约1km处,呈条带状,东西长约3.5km,南北约0.25km。该区为废黄河堆积阶地及堤防区,地面高程:河床堆积阶地一般在11.5m左右,堤防
47、区一般在15.0m左右,分别较城区的B、C两区高出36m。在该区,自地表向下约15m深范围内,按其土质大体可分为如下两层土:第层:黄色粉土,偶夹极薄层褐色粘王或粉质粘土,表面0.3m左右为耕作层;该土层一般厚1.02.0m,土质松软,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80110kpa。第层:黄色粉土,中密密实状,间夹薄层塑状的棕色粘土层,该土层厚度较大,fk=150170kpa。(2) B区:冲杂填土区。其分布遍及整个老城区,其范围大体为:东至环城东路,西至淮浦路,北至公园湖及东大坳南岸,南与A区相连,整个B区东西长约2.5km,南北宽约0.5km。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水力反复将涟水古城冲埋沉积是该区冲杂填土形成的重要因素。第层:灰、灰褐、灰黑色粉质粘土质淤泥,含大量的碎砖瓦块、石灰渣、朽木及腐植质,层厚一般在6m左右,fk=5075kpa。第层:海相沉积的深灰色淤泥质粘土,具有机质及海生小贝壳,层厚一般为35m,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7075kpa。第层:初期(Q3)沉积的棕黄色粘土,层厚一般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