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
2、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
3、。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
4、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5、。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变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
6、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就像涂长顺老师说的,由原来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 案例:满堂尽是“还有吗?”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9加几”的公开课:导入时多媒体展示操场上学生正在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景,画面上有赛跑、跳绳、踢毽、跳远等项目,还有观战的同学。教师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我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操场上开运动会。我想问:一共有多少人?教师面带微笑地请他坐下,接着问:“还有吗?”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学生相继说了他们看到的东西和提出的问题,可就是没有问到与本节课相关的“9加几
7、”的问题。老师在连续问了几个“还有吗”之后急了,表情僵硬,头冒冷汗。学生被逼着“思考”,与其说思考,还不如说学生在揣摩:“老师,到底还有什么?我们怎么说,你才满意?”最后教师只好自己提出“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而此时已经上课10分钟。 探究算法时,教师问:“95可以怎么算?”生1:9加1等于10,再加4加等于14。师:“还有不同算法吗?”生2:可以先5加5等于10,再加4等于14。师又问:“还有吗?”生3:可以数上去:10、11、12、13、14。师接着问:“还有吗?”学生表情茫然,终于又有一个学生说:“还可以从5开始数,6、7、8、9、10、11、12、13、14。” 还有吗?还有吗?还
8、有吗?满堂尽是“还有吗?”让人情不自禁地想问:除了“还有吗”还有吗?到底还有什么? 问题四:评价形式失真,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表扬他!”“棒,棒,你真棒!”的表扬声。 课例: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
9、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更有些教师对一些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敢马上加以纠正,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对表扬的“迷失”,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而造成的。 二、今后的教学对策 1、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生命互动成长的过程,以师带生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具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的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
10、主人一个个具有个性且是鲜活生命的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教材的内容,根据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即有选择性地删减,更注重以人为本,变不利为有利,从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展开更好的教学。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
11、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一个老师在教学分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地学到
12、了新知识。 3、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并存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
13、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一要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二要把合作技能当做重要内容教给学生。首先,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般教会学生各项合作、人际交往技能。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专注地听,眼睛注视着对方,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通过模仿形成合作技能。三要注意在合作交
14、流中,要提出合适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4、注重创设全面参与的学习活动,动静结合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
15、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中,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做到“活而不乱”。 5、探索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得体 新课程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积极探索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发挥评价的功能,如学生的表现评定、档案袋方法等,教师们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尝试开展。表扬与批评都应该在教
16、育教学中发挥其共有的作用。适当的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今后改如何改正,认清前方的路。 课程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它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相信只要每一位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新课改一定能“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基的,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放在为学生发展服务上。一些学校的墙上贴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标语,但很多教师教学时却反过来要求学生为教师服务。案例:很多教
17、师在上课时,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后,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心目中的答案不一致时,有的教师脸上或毫无表情或“睛转多云”,或不作任何表示(解析),而急于问下一个学生,甚至有求救于其他学生的心理,心里祈祷着有一个学生快帮忙答出正确答案;也有的教师会表现得很急躁、很生气。当终于有一个学生答出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时,大部分老师脸上会“多云转睛”,露出甜甜的微笑,心里会长长地舒一口气,心想真的很感谢你(指学生),是你救了我,要不然我的课上不下去,会在这么多听课老师面前显得很尴尬。案例2:青山湖区罗家镇某村小一位年轻的教师上完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听说明天我(区教研室主任兼
18、中小学数学教研员)要去听他的课,他非常高兴,晚上认真备课,还自制了一些教具和学具。第二天,上课铃响了,这位年轻的教师充满着朝气、面带微笑、信心百倍地走进教室。他说:“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然后老师一手托着个火柴盒,一手拿着教鞭指着火柴盒说:“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手上拿着一个什么呢?”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充满自信地回答:“老师,你拿的是一个火柴盒。”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不是老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长方体),老师明显迟疑了一下,眉头有些紧锁,继续说“你下去,谁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因为缺乏经验或是有点紧张或是有些急,所以便又问:“谁有
19、不同的答案?”这显然是否定了那个同学的答案,这时学生很茫然,窃窃地议论着,“这难道不是火柴盒吗?”再瞪大眼睛认真看一看,叽叽喳喳,突然有一个胆大一点的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你拿的是一个火柴盒呀!”,这时老师脸上表现得很不高兴,并开始脸红、冒汗、急躁不安,并大声地说:“这是火柴盒呀?”(老师我的意思不是要你们答火柴盒,而是要你答长方体),这时学生一片哗然,课也因此上不下去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案例,这些老师的这些做法与新课程的哪些理念相悖?然后再提出对策。关注知识,不如关注人。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也就是说,知识是没有感情的,人是有感情的。只关注知识会使我们教师失去情感,会使我们的课寡然无味
20、,因为数学知识是冷酷无情的,只关注知识还会使我们教师感到工作毫无意义(今年教1+1=2,明年还是教1+1=2,),身心疲惫,精神萎靡。因为学生一年换一茬,而老师却像红烛燃烧自己。案例3:教学二年级整百、整千的加减法,如果你只关注900+600=1500, 1500600=900就会感觉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关注人就不同,关注人,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来学习知识的?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学习基础均不同,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如果我们来关注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他的想法为什么这么好?你才会感觉到我们从事的工作有意义。也只有当你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有意义了,你才会拼发出智慧和创新的灵感。教给学
21、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方法,教会学生方法不如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到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不是把学生当作容器去装、去填、去灌,而是多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究,形成方法。平常孩子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会问爸妈或老师,而许多做父母的或做老师的,会埋怨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呢!这道题是怎么怎么做的啰!这就是我们讲的教会学生知识。如:案例4: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烙饼问题”:有一口锅,每次最多能烙2张饼,烙每面饼需3分钟,一天家里来了3位客人,为了能让三位客人尽早都能吃上一张饼,应该怎么烙饼?请设计一种烙饼的方案。很多教师教此课时,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大组
22、交流。学生在交流时,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烙4次,每次3分钟共12分钟。这显然不是最佳方案,这时教师会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有个别学生站起来说,烙3次即可,教师便让这位学生叙述一遍,即完成教学。分析案例,提出对策又比如,有些老师教学生,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用除法,已知单位“1”的数量,求它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或方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给学生方法,实际上就相当于给了学生解题的钥匙。但是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因此教学的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钥匙,即自己获得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就像是学生的前面有一条河,你是背他过去呢?还是造一座桥让他过去,还是引导
23、他自己去造桥,自己过去?案例5:六年级有一道几何题的教学:方法1:老师直接去添好一条辅助线,再讲。(教会学生知识)方法2:老师会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添辅助线,怎么添辅助线呢?你们自己想一想。(教会学生方法)方法3:先问:看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有两个图形是我们熟知的,知道正方形、长方形的长,求长方形的宽?这是两个有关联的图形,怎么从正方形过渡到长方形呢?你能否从中找到一座桥过去呢?(有一个不规划的四边形,把正方形的长方形联起来了,这座桥可以从正方形过渡到长方形去)但这座桥我们熟悉吗?不够熟悉,你能否把这座桥修得小些但我们很熟悉,即让学生感悟到添辅助线的必要,以及怎么添辅助线。自信会使
24、人不断攀登人生的最高峰新课程提出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教学价值观。前两个目标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第三目标是新课程最新提出来的,如何实施,有些困难。在小学里,这个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坚毅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我在此讲一下如何培养的学生的自信。自信能够让人充满朝气、容光焕发、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力,会使人不断攀登人生的最高峰。反之,将非常可怕,将一事无成。一个成功的老师,是让学生越来越自信,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一个失败的老师是让学生越来越不自信,感受到学习的痛苦。孩子刚走进学校时
25、,他的眼睛乌黑发亮,天真无瑕,敢想、敢说、敢问,慢慢到了三四年级、五六年级,眼睛就没有什么光泽,甚至有的人有些呆滞了,也不怎么发言了。是谁使这些孩子失去自信呢?是我们教师,是家庭,是社会。案例6:中国教育报上曾经登载过一个教育案例,说一个教师上公开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举了手。于是,老师就请那个从来不举手的同学回答,可这个孩子站起来什么也不说,老师又请他坐下来想一想。下课后把这个孩子请到办公室,问他:“你不知道为什么要举手呢?”学生说:“我不举手,同学们就不跟我玩,于是我不懂也假装举手。”老师说:“真为难你了,下次你知道举左手,不知道举右手”案例7:从前有个读书人,进京赶考,晚上做了
26、个梦,梦见自家的堂屋北面墙上种了小白菜;出门去考试,外面下雨,自己身穿蓑衣,手里还拿了把雨伞;走在街上看见一个飘亮的女孩身影,回头一看却是自己的梦中情人,但擦肩而过。梦醒后,出了一身冷汗,感觉有一种不祥的兆头,于是便早早起床,找了个解梦人。解梦人说,墙上种小白菜白种。下雨天,出门既穿蓑衣又拿伞多此一举。在街上遇到自己的梦中情人又擦肩而过无缘。听了解梦人如此一说,读书人彻底没了自信,就像泄了气的气球,无精打采地回到了住处。店老板看见他,没去赶考,非常惊异!怎么回事啊?读书人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店老板就说,听我来解这个梦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富有个性
27、。而当今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贯彻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案例8:有一位中年女教师,她上一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认识时间”一课,做练习时,老师口述了一个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是几时开始,几时结束?”这时,只见下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孩子还站起来了,一边说:“老师,我,我。”很是激动。老师见这么多小手举起来,个个想回答,为难了。就说:“我的问题只有一个,可你们这么多同学都想回答,那我要看谁坐最端正。”这时,只见孩子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小手举得直直的,面带微笑,充满自信,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心想老师我坐得最端正),老师这时实际上是分辨不出谁坐得最端正的,但老师有权请她认为坐得最好的学生回
28、答,于是终于有一个学生被请站起来回答,这个学生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后,脑子里一片空白,忘了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分析案例,提出对策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我建议将“手势法”引入课堂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看看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学生富有个性,就是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能要求他像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个个一样,他们应该像百花园里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千姿百态。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要要求班上的每个
29、同学都学得一样,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地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自由地飞翔。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由于把握不准,这样做的话又完不成教学任务。案例9:有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一道题,教师出示两幅挂图:(图1.荷叶上有8只小青蛙,图2.跳下去了几只小青蛙,荷叶上现在有2只青蛙)教师就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这幅画的是什么?”生说:“有池塘,荷叶,荷叶上有小青蛙,8只。”师又说:“图2呢?”生说:“跳下去了几只?荷叶上还有2只。”师又说:“还有不同意见吗?”生说:“因为天上打雷,几只胆小的青蛙扑通扑通跳下水。”师说:“你真有想像力,表扬
30、。”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同伴因为有想像力而得到表扬,马上举手说:“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青蛙跳下水,因为一条小水蛇从荷叶边游过。”师说:“你的想像力更加丰富。”生又说:“不对,我认为是小青蛙做游戏呢。”老师这时才意识到由于自己的评价导向使孩子们正在对青蛙为什么跳下去展开丰富的想像,这时老师为难了,是继续孩子们的想像作文,还是打断学生呢?继续让孩子们进行想像作文比赛(成了语文课)时机成熟,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如果不打住的话,又完成不了今天的教学任务,该怎么办呢?老师不忍心打住,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放飞,但当天的数学任务没有完成。案例分析,提出对策要注意处理好课堂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在教学
31、时,课堂预设的东西往往会与课堂生成的东西不相符,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如果,教师不以学生为本,不冷静思考对策,继续朝着课前的预设行进,简单、粗暴、随意处理课堂生成的东西,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出问题。案例10:一位老师教一年级统计课时,当这位老师教完了以条形统计图的方式进行统计后,设计了一道题:“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一()班的45个同学想在“六一儿童节”开展活动,老师提了五个地方供大家选择:公园、动物园、图书馆、海洋馆、海滩。采取投票表决,每人一票(每人发了一张红色的五角星蜡光纸),并且每人发了一张统计的纸。如下:公园动物园图书馆海洋馆海滩接下来是每个孩子上黑板贴五角星(投票表决),完了以后,开始统
32、计,在统计时,孩子们发现,教师课前预设的20格不够用。投票的答案是“去公园3人,去动物园5人,去图书馆6人,去海洋馆29人,去海滩的2人”。孩子们在涂条形统计图时,发现老师事先准备的20格不够用,老师一看有29人去海洋馆,便自言自语的说:“我事先没想到这么多人会海洋馆,你们怎么都喜欢去海洋馆呢?”孩子们也说:“是啊,我们就是喜欢去海洋馆!”老师又说:“这可怎么办呢?”这样吧,委曲几个同学了,请你们去图书馆。”说着,便随手拿下几个红五角星贴在图书馆的圈内。孩子们哇哇叫,:“别动,那个五角星是我的,我不愿去图书馆。”然后再叫同学去统计,发现方格还是不够,去海洋馆的还有21人。于是老师又重复刚才的做
33、法,强行按预设完成教学准备,但孩子们的心情却非常糟糕。案例分析案例11:有一位教师启发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因素有关。有的同学说,与半径有关;有的同学说,与直径有关。可是有一个同学却说:“圆的周长与半径和直径都有关。所以我想把半径与直径加起来,再来研究与周长的关系。”教师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而他的教案中又只设计了要么根据半径发现周长与半径的关系,要么根据直径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当时这位教师只好说,你的想法挺独特的,不过我们就不在这节课上来研究了。过后教师反思说,自己备课太不充分了。 案例分析:这样的课堂生成是不是因为教师备课不充分引起的呢?我认为这样的生成是很正常的,教学有它预设的一
34、面,但更有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把课备得天衣无缝,而在于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有应变能力,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既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未必在教师准备的教案中,水平再高的教师也不能在备课时把学生所有可能的反应都考虑到。但是没有考虑到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完全可以较为灵活地处理好这一“意外”生成。比如一种做法是:就让该组学生按照他们的研究思路去研究,结果无非会出现周长是半径加直径的2倍多一点。也可以让别的小组对此问题发表看法,鼓励大家一
35、起来讨论。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是安排在学生已经学过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之后,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必要时教师再稍稍启发一下,学生是完全可以发现这样的结论:“如果知道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也就知道半径与周长的关系,反过来也如此。两者各是一个影响因素,不用加起来。”这时再让学生任意选择半径或直径来研究它们与周长的关系,教学过程就能顺利地回到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来。 情境创设乱编了事当今,情境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钟爱,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所设计的情境不能很
36、好地为教学服务,甚至影响到数学课改的健康发展。创设的情境与数学内容无关案例12 :角的认识教学片段。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你们认识角吗?”学生纷纷举手列举出生活中的许多角:牛角、羊角、鹿角接着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生活中这些角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好不热闹。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角,谁来说一说这个角是什么样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后,接着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了一个“”问:“你们看一看这个长方形它有几个角?”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这种为了联系学生生活,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于教学何益?固然,情境创设要有趣,要联系生活,但
37、不是所有有趣的生活场景都可以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地搬到课堂中来。创设情境是为了骗取学生的兴趣案例13 :伴着上课的铃声,一位教师手提一盒月饼,面带微笑,走进了教室。师:谁能将12块月饼分给3个小朋友,并且使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是一样多?如果大家解决了这个难题,下课后,老师就把这盒月饼分给你们吃。大家愿意吗?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言。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气氛中,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下课铃响了,学生的兴奋度也达到了最高点,因为他们以为很快就可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了。不料此时只见教师慢条斯理地将月饼一块一块装回了精美的盒子,提着它走出了教室。同学们愣住了老师这是怎么了
38、?像这种为了骗取学生的配合而创设的情境,在平常教学中并不鲜见。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因为它向学生灌输了这样的思想:人有时可以不讲诚信,有时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创设的情境太“新异”,预期的结果难出现案例14:一位教师执教“平行和垂直”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两根铅笔掉在地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可以出现的图形利用铅笔在桌子上摆出来,然后再把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教室里沸腾了,铅笔掉在地上的响声此起彼伏。到了展示时间,虽然一个接一个地展示,但教师所期望的平行和垂直就是迟迟没有现身。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教师只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探究的情境,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39、,劳而无获。创设的情境太荒诞,没有实际意义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题,学生的情绪更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案例15:一位教师在进行退位减法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到商店去给他买生日礼物,一双旱冰鞋98元,妈妈给了售货员136元,应找回多少元钱?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纷纷举后回答:13698=38(元),答:应找回38元。师:大家真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用减法计算,而且计算非常正确,真是太棒了。然而,细细品味,这样的情境却严重违背了生活常理。这一情境看似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实则离实际生活更远了:98元的东西,只有
40、精神病人才会付出136元!这样瞎编的情境还意义吗?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蕴藏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数学信息和数学内容,同时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相适应,这样情境创设才能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
41、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案例16: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
42、。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案例分析: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教材的内容,根据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即有选择性地删减,更注重以人为本,变不利为有利,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展开更好的教学。 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43、。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一个老师在教学分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地学到了新知识。 合作形式滥用,缺少
44、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案例17: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
45、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案例分析: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
46、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并存。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7、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一要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二要把合作技能当做重要内容教给学生。首先,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般教会学生各项合作、人际交往技能。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专注地听,眼睛注视着对方,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通过模仿形成合作技能。三要注意在合作交流中,要提出合适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变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