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_刘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2208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_刘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_刘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_刘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刘亮,田里*(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摘 要: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冲突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优质发展的重要障碍。旅游孤岛作为中国情景下描述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理论工具,对于识别、判断和治理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冲突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正逐渐成为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新课题。论文在辨析旅游飞地、旅游罩、旅游孤岛3个关联概念的基础上,从主要类型、核心特征、形成原因与影响评价4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研究进展,发现当前研究在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治理调控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最后,根据当前研究薄弱环节提出了3个可深入

2、研究的具体方向,即基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从跨学科视角建立旅游孤岛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旅游孤岛的形成与影响;依托旅游孤岛形成发展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过程的调控机制。论文既是对旅游孤岛前期文献的梳理,以展示前期研究的观点内容;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为新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关 键 词:旅游孤岛;旅游飞地;旅游罩;旅游区;社区;研究综述优化旅游区与社区关系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高治理水平、打造和谐社会的关键方向。毫无疑问,封闭型的旅游区建设已经成为各地促进经济增长、吸纳人口就业的有效实践,但诸如 2014 年峨眉山景区、2016年漓江景区、20

3、19年普者黑景区等围堵事件的频繁发生,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导致旅游区与社区关系一度成为各界关注焦点。由于旅游区与社区关系的形态类型较为多元,传统的社区参与理论不足以对频繁发生的冲突现象进行解释,故而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旅游孤岛来考察旅游区与社区的相互关系。由于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现实中的普遍存在,因此,两者关系长期以来都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已有分析主要从形成原因与治理路径展开。在形成原因方面,当前研究围绕经济、社会、管理、文化、环境等维度形成了较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在经济维度,资源产权、合同规制、权力失衡等因素1-2诱发的利益分配不均是导致旅游区与社区关系演变至矛盾冲突的

4、重要原因3-5,社会维度的阶层隔离、社会失序6-7等因素诱发的社区居民态度转变8-9是引发冲突的直接原因,管理维度的制度缺失、权力误用3,10,以及文化变异、环境恶化8,11等都是造成旅游区与社区关系恶化的深层因素。尽管存在多个维度的冲突原因,但核心仍在于失衡的利益分配,围绕这一问题则形成了社区增权与合同约束2条路径12-14。目前,旅游区与社区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当前研究大多有一个共同前提,即旅游区与社区在空间尺度上处于相互重叠状态,这一事实直接与资源权属相关15,生产与生活空间的重叠使得权属界定相对困难并容易产生遗留问题,从而为后期关系恶化埋下隐患。然而,对于在空间上相互隔

5、离、权属相对清晰的旅游区与社区关系而第42卷 第4期2023年4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42,No.4Apr.2023收稿日期:2022-09-12;修订日期:2023-03-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JY023);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22Y086)。Foundation:Key Program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21AJY023;Program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Yunnan Province,N

6、o.2022Y086.第一作者简介:刘亮(1995),男,四川南充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E-mail:*通信作者简介:田里(1961),男,云南昆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E-mail:引用格式:刘亮,田里.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 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4):809-820.Liu Liang,Tian Li.Clarif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island-related concepts.Progress in Geography,2023,42(4):809-820.D

7、OI:10.18306/dlkxjz.2023.04.015809-820页地理科学进展第42卷言,部分研究开始使用旅游孤岛这一理论工具对其进行分析,但总体上仍较为零散、未成体系,且对关联概念的挖掘梳理不够充分。因此,本文引入旅游孤岛的理论工具,在辨析旅游飞地、旅游罩、旅游孤岛3个关联概念的基础上,从主要类型、核心特征、形成原因与影响评价4个方面梳理了当前研究进展,旨在为旅游区与社区关系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为今后开展多层次、多尺度的全面研究提供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1 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相隔离而形成的关系状态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国内外旅游业

8、在发展背景、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对这一现象存在不同的解释与表达,相关理论概念主要涉及旅游罩、旅游飞地和本文所指的旅游孤岛。1.1 旅游罩旅 游 罩(tourism bubble)也 可 译 为 旅 游 泡。Cohen16于 1972年提出旅游环境罩概念,认为环境罩能够创造一个物理和心理空间来避免旅游者接触陌生环境;Judd17则系统性地阐述了旅游罩概念,认为旅游罩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旅游区,这类旅游区通常是面向游客修建的小范围封闭型区域,建立目的在于保护旅游者免受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伴随着诸多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罩概念开始应用于旅游企业层面,部分国际旅行社、大型酒店通过其自身的制度安

9、排来控制旅游者的游览活动,这种权力格局一方面构建起了特定的游览空间18,另一方面也阻止了其他小型旅游企业的闯入19,这种特定的游览空间和经济空间也是旅游罩的表现形式。同时,因旅游发展产生的旅游罩会改变区域景观与生活方式、挤出贫困居民、抬高住房价格等20。在国内旅游学界,李东和等21最早于2006年引入旅游罩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心理维度的旅游者罩、制度维度的旅游业罩、地理维度的旅游目的地罩。旅游罩在空间形态上既表现为客观的旅游区、旅游活动空间,也包括主观的旅游者心理空间,发展模式则表现为旅游驱动的独立发展,隔离状态包括物理边界和心理边界,影响效应表现为保护旅游者免受外界干扰、减少社区参与旅游途径

10、、辐射带动效应不足等。1.2 旅游飞地旅游飞地(tourism enclave)是一个外来概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开始使用。在国外研究中,旅游飞地被视为一种具有排他性的规划空间,这类空间中的设施和服务基本上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在形态上通常表现为国际大众旅游胜地,由国际资本进行投资、经营22-23,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独立于当地社区,给当地社区带来的利益十分有限24。概括而言,国外研究倾向于从国家尺度来对旅游飞地进行描述,认为旅游飞地是一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由国际资本驱动的隔离型旅游空间。自2008年刘爱利等25引入旅游飞地的概念后,国内学界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中国旅游发展实践

11、,认为旅游飞地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休闲活动空间,虽然空间内的旅游发展依托当地土地和资源,但在地域上与周边社区相分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很小26。旅游飞地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依托当地而又独立于当地的旅游空间,发展模式具有外部资本驱动的特征,隔离状态因旅游飞地的类型差异而有所不同,影响效应多体现为双边差异大、带动效应小等。1.3 旅游孤岛旅游孤岛(tourism island)概念源自章锦河等272007年对风景区名胜区的分析研究。具体来看,早期概念界定多基于特定的旅游区类型,如风景名胜区孤岛表现为一种经济高地,高地内部的旅游经济与周边地区缺乏联系27;旅游景区孤岛则是指旅游景

12、区与周边社区存在显著差异并缺少相互联系,形成孤立发展的旅游现象28。总体来看,旅游孤岛经过10余年的探索研究后,其概念内涵已经较为稳定,指因旅游发展引发的与周边社区相隔离的特定旅游区29,这一概念对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描述相对较为精准,并且具有较高的理论抽象性与现实对应性,在国内旅游发展实践中均能找到与这一概念相对应的具体现象。旅游孤岛的空间形态以封闭隔离为特征,其发展模式表现为外部力量介入下的独立发展,与周边社区缺乏互动,隔离状态包括有形与无形的双重边界,影响领域涵盖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管理等多维度,具体表现为差异、阻滞与对立3种状态。1.4 概念比较从旅游罩、旅游飞地与旅游孤岛三大概

13、念的基810第4期刘亮 等: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本内涵可以发现,在现实问题与理论基础方面,三者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具体而言,相似性主要存在2个方面:第一,以封闭隔离的旅游区为现实问题,关注生产要素过度集中而对周边区域产生的影响;第二,以结构失衡的权力格局为逻辑基础,剖析因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不对等而形成的封闭型旅游消费空间。基于现实与理论的分析视角,差异性也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在适用领域与边界形态方面。旅游罩最初被用于描述城市背景下的特定旅游空间,以将其与环境恶劣的城市内部其他空间区分开,当前旅游罩概念适用领域得到明显拓展,物理维度的大型豪华游轮、功能维度的制度性游览安排

14、等都构成了旅游罩的具体形态;旅游飞地最初被用于描述发达国家资本在第三世界中进行投资建设所形成的旅游度假区,因此受地缘政治格局影响,这一概念包含有明显的不平等内涵,当前旅游飞地概念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极大延伸,与周边环境存在明显差异的旅游空间均可被称为旅游飞地,其内涵中的不平等话语也不断弱化;旅游孤岛最初被用于描述中国乡村背景下所形成的与周边社区相隔离的封闭型旅游区,当前理论建构逐渐突破物理维度的边界形态,文化、管理等维度的功能空间也构成旅游孤岛具体内涵。第二,三大概念在适用领域与边界形态方面的差异使得理论分析思维与方法有所不同。旅游罩相关探讨多采用城市规划、行为心理等学科的思维方法,旅游飞地相关

15、分析多应用地缘政治、人文地理等学科的思维方法,旅游孤岛相关研究多使用人文地理、社会文化、空间经济、城乡规划、公共管理等学科的思维方法。一方面,旅游罩、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在现实问题与理论基础方面存在显著的相似性,均关注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的旅游区,这一事实使得对三大概念进行梳理整合具备可行性;另一方面,旅游罩、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在现实与理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国旅游发展背景下,相较于旅游罩与旅游飞地概念更重视独立运营与管理的内涵,旅游孤岛概念更加关注与周边社区缺乏关联的旅游区,契合了国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状。因此,三大概念之间这一差异性的存在,使得从旅游孤岛视角对其进行辨析整合具有必

16、要性;另外,旅游孤岛的视角方法更为全面多元,理论包容性与现实指导性更强,因此能够使用旅游孤岛统领整合旅游罩与旅游飞地的概念。2 旅游孤岛相关概念研究进展当前,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关系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最终目标是减少矛盾冲突、构筑和谐关系,从而提高区域治理水平。旅游孤岛作为解释旅游区与社区关系的有效理论工具,其概念内涵与旅游罩、旅游飞地具有较多的共通之处,综合梳理旅游孤岛及其关联概念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要类型、核心特征、形成原因、影响评价等领域,其中主要类型与核心特征作为静态维度的基本表现,在逻辑上属于表层的认知判断,是基于概念内涵的进一步延伸拓展,通过概念内涵与

17、基本表现的相互组合,能够初步识别出现实中的旅游孤岛现象,而形成原因与影响评价则属于较为深层的研究领域,是对旅游孤岛形成理性价值判断的基础。2.1 旅游孤岛的主要类型研究在国内外不同概念体系的引导下,旅游孤岛相关概念的类型划分存在差异。国外旅游飞地的研究起步较早,对其类型划分的关注也较为丰富;旅游孤岛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表达,对其基本类型的研究也开始增多;而对于旅游罩这一概念体系,目前尚无研究探讨其具体类型。(1)旅游飞地相关类型旅游飞地类型划分研究成果主要见于Cohen等30于2012年发表在Tourism Geographies上的论文。该研究将旅游飞地分为4种类型(表1):度假区飞地

18、(resort enclaves)、背包客飞地(backpacker en-claves)、城市旅游飞地(urban tourist enclaves)和宗教旅游飞地(religious tourist enclaves)。在上述4种类型的旅游飞地中,度假区飞地及其效应受到的关注最多;Cohen等30还对各类旅游飞地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如表1所示。值得注意的,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民族社区飞地的旅游发展,相应地出现了民族社区旅游飞地这一类型31,“小意大利”“唐人街”等则是典型代表,并且相关研究指出,这类以特定族群为主的民族社区旅游飞地正在不断增加32。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在对旅游飞地的类型研

19、究中并未遵循某一具体的划分标准,如城市旅游飞地也可以是背包客飞地,这使得国外旅游飞地的类型划分更加多元。(2)旅游孤岛相关类型在国内,对旅游孤岛类型的研究多从依托区811地理科学进展第42卷域、影响效应角度进行划分。从依托区域来看,旅游景区孤岛28-29、旅游度假区孤岛332个类型是重点领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作为封闭型的旅游区域,孤岛效应的外在表现也更为显著;从影响领域来看,旅游孤岛对区域的影响是通过旅游经济效应的极化与扩散来实现,因而旅游经济孤岛27这一类型受到了较多关注。同时,也有学者基于自身的学科背景对旅游孤岛在生态景观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即旅游生态孤岛3

20、4,然而,对于社会、文化、管理等其他领域的孤岛类型,目前仍缺乏针对其的深入研究。2.2 旅游孤岛的核心特征研究核心特征是区别旅游孤岛与其他社会经济现象的关键依据,从旅游孤岛相关现象的研究中可以梳理归纳出具有共识性的核心特征,即空间隔离与外部驱动,前者多围绕空间边界的状态产生了较为丰富的论点,后者因国际、国内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异。(1)空间隔离是旅游孤岛的外在表现对于旅游孤岛现象而言,空间隔离是这类空间最为明显的特征,在已有相关研究中,对空间隔离特征的探讨主要从2个角度展开:一是空间形态的物理性与功能性;二是空间状态的明显性与模糊性。对于空间形态而言,正如Lew35所指出,旅游飞地通常具有物理界限

21、与人为界限,一方面,这种界限具有多孔性,允许各种要素进行流动与交互;另一方面,这些作用通常是单向、一维的36。对于空间状态而言,不同类型飞地的空间边界状态也具有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度假区飞地与背包客飞地,虽然两者均存在各种边界,但前者边界非常清晰,而后者边界则较为模糊,并且呈现出向外围扩展的基本态势32。也有学者通过对游轮这一特定形式的旅游罩研究发现,游轮游客的港口游览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特质,被参观的港口区域形成了一个包括核心和外围的旅游罩,游客游览活动具有相对明显的边界20,这一发现也说明了心理空间边界也存在于特定背景下的旅游活动中。在国内对旅游孤岛特征研究中,王旭科等37在研究城市景区

22、孤岛现象时强调,城市景区孤岛问题的实质就是孤立发展,与周边环境、城市社区互不相容,进而形成了功能孤岛、管理孤岛、经济孤岛、文化孤岛、景观孤岛等多种形态;王云才等38以江苏省苏州市甪直镇为案例地,对文化景观破碎化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孤岛化具有“形式化孤岛”和“功能性孤岛”2大特征,其中前者主要表现为用地性质、地物地貌在空间上的不连续性和“岛屿化”格局,后者则是指单一的旅游业功能导向使得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其他功能逐渐丧失。田里等28指出,旅游景区孤岛效应主要表现为3大特征:经济利益的割裂性、社会文化的挤出性以及景观生态的破碎性。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探讨对孤岛空间的多元形态、

23、孤立格局与排他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而空间隔离的话语表述则能够准确涵盖孤岛现象的此类表现,因此,尽管已有研究并未明确指明空间隔离,但空间隔离却是其初始的、核心的特征。(2)外部驱动是旅游孤岛的潜在特征外部驱动特征体现在旅游区的发展与运营过程中。根据刘爱利等33的研究,飞地旅游的外部驱动性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设施受外来资本的控制,更体现为以发达国家旅游者为核心的客源市场驱动格局。在旅游发展需求与自身经济水平互不匹配的背景下,在诸多发展中国家中出现了旅游飞地这样一种特殊的旅游区域,而这通常是由全球资本和表1 不同类型旅游飞地及其内涵Tab.1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

24、ifferent tourist enclaves类型度假区飞地背包客飞地城市旅游飞地宗教旅游飞地主要内涵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地区,表现为以满足发达国家游客需求的海滨“度假飞地”;这些飞地拥有大规模的度假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具有高度封闭性,限制本地居民进入主要吸引年轻的低消费游客群体,小的背包客飞地出现在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大的背包客飞地则出现在热门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典型的背包客飞地拥有大量的小型宾馆或低成本住宿服务设施,其排外性没有度假区飞地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通常位于城市区域,与度假区飞地相比,城市旅游飞地的空间边界要相对模糊以满足宗教游客的偏好与需求为目

25、标,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以外均有分布注:根据Cohen等30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812第4期刘亮 等: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跨国组织通过一系列空间网络进行运作39。外国资本控制本地旅游发展所产生的旅游飞地是国外学者关注的主要对象23,这主要源于国外旅游飞地较为丰富的发展实践;但是在国内旅游孤岛的实践中,外资驱动的现象有所不同,更多体现为外部驱动,即行政区域外的投资者介入当地开发、运营、管理等环节。对于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客源市场驱动格局,在国外实践中更为普遍,基于这一事实,在经济和政治上具有实力的客源地区能够通过调整和限制游客的流动性,从而控制目的地国家旅游收益分配40,而这一特征在中国国内

26、旅游发展中则不具适用性。可见,当前对旅游孤岛基本类型与核心特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于零散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仍然较为不足,制约着旅游孤岛现象的认知深化。2.3 旅游孤岛的形成原因研究尽管不同背景下旅游孤岛现象产生与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但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纳出3个具有承起性的核心原因,即边界划定、权力失衡与循环累积,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空间作用力量的强弱对比、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同时也反映出旅游孤岛学科分析视角的多元性。(1)边界划定推动旅游孤岛产生在国外旅游飞地的大量研究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使用依附理论(dependence theor

27、y)对旅游飞地的形成进行解释,并且将旅游飞地视为全球资本主义的产物41。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开发国际旅游市场方面需要巨大的投资成本,因而高度依赖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从而为飞地空间的形成与强化提供了基础。在不同的背景下,边界划定现象均是孤岛空间形成的核心原因,从逻辑起点来看,由于旅游资源空间非均质性的存在42,优质资源区会率先吸引生产要素流入43,利益主体为了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便会采取边界划定的方式以控制资源、垄断收益,推动孤岛空间的形成44,从而阻断旅游区与周边区域的相互联系23。在这一过程中,空间区位边缘化27、部门利益藩篱37、空间区位的锁闭性28等均是诱发边界划定的刺激性因素。

28、值得注意的是,在旅游罩的形成过程中,社区振兴中的旅游化力量会自发产生一些分级空间,这些分级空间的存在会逐渐挤出社区居民,进而引发隔离现象20。由此可见,边界划定的行为主体并不一定是掌握资源权属的所有者,市场力量也是诱发边界划定、形成孤岛空间的重要基础。从学科视角来看,边界划定中所体现出的地理空间隔离、边界人为指定等要素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的分析思维与方法,一方面,旅游孤岛空间的存在源自旅游资源的非均质分布,从而在地理空间上构成了垄断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封闭旅游区的产生受人为规划手段的影响,最终使孤岛空间得以形成。(2)权力失衡引导旅游孤岛固化权力失衡对于不同背景下旅游孤岛现象的产生均有

29、较强解释性。从不同层次利益主体来看,国家层面权力失衡主要源自国家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对等,进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旅游开发需要高度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本与市场40,45。从企业层面来看,权力失衡导致的飞地现象更为普遍,国际旅行社和大型酒店作为国际旅游业的重要部门,在飞地空间的形成与固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类主体能够控制游客在目的地的游览活动,进而拥有更为强势的权力话语,使隔离空间在物理、功能等维度上得以塑造18;在强势权力主导下,国际旅行社和大型酒店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了有效的垄断,中小型企业和个体交易者很难闯入19。而对于经营者来说,旅游经营者的权力格局存在明显的强弱对比特征,处于弱势

30、的地方利益相关者依赖强势一方来开发和营销旅游产品,这种不平衡权力格局在空间维度的存在使得隔离边界得到固定46。从社区层面来看,权力关系是旅游地社会空间形成与调整的内在动力47,因此,地方社区与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关系的不对等也会诱发隔离空间与外部社区的联系、互动产生失衡23。总体而言,不同层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格局是孤岛空间得以固化的重要因素。从学科视角来看,权力失衡中所体现的利益博弈、权力分配等要素主要涉及社会文化、公共管理的分析思维与方法,无论从国家、企业,还是从社区层面来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不平等均是孤岛空间得以固化的深层原因,社会主体之间围绕各自利益诉求进行互动博弈,其中强势权

31、力方根据自身立场进行利益分配,是当前权力失衡研究的核心内容。(3)循环累积效应导致旅游孤岛增强循环累积效应源自缪尔达尔48对增长极运行机制的论述,使用这一空间作用力量可以解释旅游813地理科学进展第42卷孤岛现象的强化过程44。在已有研究中,虽较少有学者系统地从循环累积的角度对旅游孤岛现象的形成、发展进行研究,但这一观点已暗含在部分学者的探讨中,主要被用于解释空间边界的增强。Friedman等49在对巴尔的摩港口旅游罩的研究中,将旅游罩的发展比喻为喂养城镇怪物(feedingdowntown monster),指出由于旅游者消费习惯的多样性以及港口旅游设施的逐渐老化,巴尔的摩在一定程度上被迫参

32、与永无止境的城市再开发和投资循环,以维持并增强对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这一研究即说明为了强化隔离空间的边界,需要进行生产要素的循环累积投入。根据Adiyia等46的观点,一旦封闭型的空间边界得以形成,旅游者便会很少离开边界的范围,旅游活动也主要在边界内开展,在循环往复的旅游消费活动作用下,叠加在特定旅游区有形边界之上的无形边界会进一步强化,这一研究则说明了旅游活动的循环累积开展对空间边界的影响。除了生产要素、旅游活动等微观层次上存在的循环累积效应之外,中观、宏观层次存在的极化效应强化、扩散效应受阻也是其具体表现,空间极化与扩散力量的强弱对比与循环累积导致要素呈现出单向流动聚集现象,构成了孤岛空间

33、强化的本质原因44。总而言之,生产要素、旅游活动等形式在空间上循环往复地向封闭型区域流动,会使旅游区发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导致旅游区隔离、孤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从学科视角来看,循环累积效应中所体现的要素流动、空间极化涉及空间经济的分析思维与方法,由于优质资源区的存在以及外部投资建设方的介入,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集聚助推着增长极的形成并诱发循环累积效应,这是空间经济视角下旅游孤岛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来看,旅游孤岛现象的形成与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内在原因涉及多层次、多尺度、多领域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力量,需要严谨合理的实证分析来检验,而这正是当前研究所缺乏的部分。2.4 旅游孤岛的影响评价研究旅游孤

34、岛现象产生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当前研究中的关键领域,其中的负面效应更是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但不可否认,旅游孤岛现象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尤其是在旅游业的起步发展阶段。(1)旅游孤岛产生的积极影响对旅游孤岛现象持正面评价的观点多出现在国外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提出,在隔离现象形成的早期阶段,其积极影响更像是发达国家给予这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补偿”,通过飞地旅游战略,发展中国家也因此参与了他们无法控制的全球化经济体系40,这一评价显然没有受到广泛认同,伴随着旅游飞地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增多,其积极影响评价则逐渐趋于客观理性。尽管不同状态的飞地边界将旅游者与东道主隔离开来,但这些旅游空间在一定程度

35、上成为了跨文化、民族和阶级的交流场所50,也为地方开发商、劳务人员提供了新的产业场所22,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51。除了上述这些直接影响外,旅游孤岛现象也会对游客、地方社区产生不同的正面效应,对游客的正面效应在旅游罩的产生背景中即可发现,旅游罩构建的最初目的是让游客免受城市外围恶劣环境的困扰17,因此,这类空间通过边界划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游客提供了安全的旅游环境,有效防止了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对于旅游社区的正面影响,部分学者关注到,将旅游者的活动限制在这类空间中,一方面会减少过度旅游对社区居民造成的困扰23,另一方面也能保护自然环境,最大程度控制因旅游发展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同时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

36、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20,51-52。(2)旅游孤岛形成的消极影响旅游孤岛现象的负面影响是已有研究的重点内容,多集中在经济影响领域。从旅游飞地来看,由于这类空间多产生于在世界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边缘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而旅游飞地的发展实践中多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这些现象是目的地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23,如果旅游飞地没有受到当地的严格监管,那目的地只能获得有限的经济收益39,而这主要由于旅游飞地封闭管理的运营模式,相对于整个目的地而言,旅游者在飞地空间中的消费更高53,因此,游客与飞地空间外当地企业的经济联系十分薄弱,旅游发展的乘数效应也就相对较小54,存在明显的经济漏损现

37、象55。旅游孤岛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社区方面,虽然旅游孤岛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总体来看,这种就业机会存在总量少、层次低等问题25;此外,这类空间也会对房价产生影响,地方居民能够负担得起的住房越来越少56。除了对目的地经济和社区发展具有负面影响,旅游孤岛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挤出现象的发生,一方面814第4期刘亮 等: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体现为挤出城市边缘人口、贫困居民20,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挤出区域内的其他产业49。毫无疑问,旅游孤岛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但这种积极效应多出现在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伴随着隔离、孤化程度的持续加深,负面效应则会逐渐显现并增强,这也就意

38、味着在分析旅游孤岛的外部效应时,需要采取动态、发展的视角进行系统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孤岛负面影响的产生通常存在着多种前提,如政府监管不到位、封闭式管理、单一投资主体等,这也意味着可以通过具体的调控措施来减少旅游孤岛的负面效应。3 旅游孤岛相关研究的评析国内外旅游孤岛现象的普遍存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本文在辨析旅游飞地、旅游罩和旅游孤岛3大关联概念的基础上,使用旅游孤岛作为概念统筹,从主要类型、核心特征、形成原因、影响评价4个方面对当前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述,发现当前研究对旅游孤岛进行了广泛、深刻的分析探讨,形成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传统社区参与理论,对于认识旅

39、游区与周边社区相隔离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相关概念多样繁杂,且国内外孤岛现象的社会背景、具体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已有旅游孤岛研究在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治理调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薄弱之处。(1)公认的跨学科理论分析框架尚未形成。尽管国内外旅游孤岛现象存在复杂多样的发展实践,但由于话语体系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差异,导致国内外对旅游孤岛现象的关注存在多种视角,国外的旅游飞地、旅游罩概念与国内的旅游孤岛概念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如何将前两者概念的基本内涵统一到旅游孤岛的分析模式中,构建一个公认的跨学科理论框架,是当前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可否认,当前已有学者对这一理论框架开展了探索性研究

40、,形成了一个包括概念、成因、类型、特征、演化在内的分析框架28,但这一框架不仅缺乏跨学科的分析视角,也未有相关案例分析对其适用性进行检验,因而仍需要开展更为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2)严谨合理的实证分析仍然不足。实证分析是对建构的理论体系进行可靠性检验的重要步骤,当前旅游孤岛相关分析围绕形成过程、产生影响已经出现了诸多理论观点。但纵观国内外研究,严谨合理的实证工作仍然不足,国外旅游飞地、旅游罩的相关文献多以理论分析为主,部分研究使用了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方法,但分析范式与深度仍有待优化与提升。国内旅游孤岛研究同样如此,尽管有案例分析探讨了其演化过程中的动力机制44,但仍缺乏大量数据的辅助支撑,在

41、后续的深入研究中,需要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对形成过程与产生影响进行检验评估。(3)具有实践导向的治理体系尚未建构。旅游孤岛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孤立型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冲突关系,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要求理论研究对其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形成原因与产生影响进行分析,更重要的在于构建系统有效的治理体系,弱化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对立状态,推动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由分裂走向融合,促进区域旅游业实现优质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建议。从当前观点来看,对治理体系的研究多从社区增权与合同规制的视角出发,关注居民的权力与利益。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向性措施多适用于因空间重叠而引发资源权属争议的旅游区与社区

42、,而对于空间分离、权属清晰的主体而言,社区增权与合同规制治理路径的适用性显然不高,而这就需要借助旅游孤岛的分析思维。针对旅游区孤立发展而引发与周边社区相冲突的社会现象,需要以打造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纽带为突破方向,结合现实中不同案例,使用跨学科的集成式理论工具与方法,构建差异性、有效性、系统性的治理体系。4 研究展望与结论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已有社区参与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解释,但由于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关系形态复杂多样,进而出现了旅游罩、旅游飞地以及旅游孤岛3大概念体系,其中旅游孤岛因其更加包容的理论视角,逐渐成为了描述中国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有效工具,

43、为了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业实现优质发展,需要持续推进旅游孤岛的深化研究工作。4.1 研究展望当前旅游孤岛研究在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治理调控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的深入815地理科学进展第42卷研究中,可围绕这3大方面开展针对性的研究。(1)从人文地理、社会文化、空间经济、城乡规划、公共管理等跨学科视角构建旅游孤岛理论分析框架从旅游飞地、旅游罩与旅游孤岛概念的学科视角来看,由于中国对外资的严格控制以及中国国际政治经济能力与地位较高,地缘政治的分析范式在中国适用性不高,加之中国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复杂的旅游区与社区关系,契合这一内涵的旅游孤岛相应成为国内描述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概念,但同时,

44、旅游飞地与旅游罩也为旅游孤岛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与观点支撑。基于这一判断,在借鉴国外分析方法与观点的基础上,可使用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范式构建旅游孤岛的理论框架。从多学科视角探索旅游孤岛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需要明确分析框架的基本要件,即基础理论工具、核心概念内涵、类型特征构成、生成运行机制、调控治理系统等,综合使用不同学科的分析范式对旅游孤岛现象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是深化旅游孤岛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工作。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可从以下3个步骤展开。第一,明晰理论基础。各学科中的核心边缘、旅游地生命周期、利益相关者、要素流动、循环累积、空间演化、利益博弈、区域治理等理论工具能够构成旅游孤岛分析框架的理

45、论基础,在今后研究中可从旅游者、旅游地、旅游业3个方向对其进行梳理与集成,形成更加契合旅游孤岛的理论依据。第二,考虑多维视角。旅游孤岛现象以空间为内核,延伸覆盖至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管理等多维领域,在不同领域中的内涵与特征存在差异,发展带动不足、差序权力格局、文化挤出变异、差异景观环境、二元管理模式等构成了不同领域的主要特征,进而决定了使用多学科方法分析其生成与演化、治理与调控具有必要性。第三,基于不同尺度。当前对旅游孤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次,涉及主体包括社区居民、旅游企业,而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孤岛在中观、宏观尺度上也有体现,旅游城市如丽江、张家界、三亚等就具有典型的孤岛特征,对于这一

46、层次的孤岛现象,对其进行解释则需要借助空间经济、城乡规划、公共管理等学科的分析思维与方法。(2)采用综合分析方法探索旅游孤岛的形成过程与产生影响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为旅游孤岛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如2014年峨眉山景区、2016年漓江景区、2019年普者黑景区的围堵事件,都是旅游孤岛效应不断增强的现实结果。此外,还存在诸多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关系处于差异、竞争状态的发展案例,因此,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可基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综合使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多案例对比分析、空间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形成过程与产生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提高理论研究的可靠性。从实证方法的适用性来看,在选择旅游企业与相关社区

47、案例的基础上,可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方法用于分析社区居民对旅游区封闭运营的感知态度、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进而解释微观视角下旅游孤岛的主体关系、形成过程与效应表现;在筛选孤立型旅游区的基础上,可将多案例对比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旅游地的演化变迁过程,进而探究中观视角下旅游孤岛的生成、运行与演进,同时识别旅游孤岛在不同维度中的具体表现,用以检验理论假设的有效性;在构建旅游孤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空间可视化分析方法描述旅游地孤立发展的区域表现,进而解释宏观视角下旅游孤岛的分布格局、演进差异以及驱动机制,拓展旅游孤岛的研究层次。(3)基于旅游孤岛形成发展构建全方位的调控机制孤立型旅游

48、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变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作用因素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共同组合起来推动旅游孤岛的形成与强化,因而,对旅游孤岛负面效应的调控治理需要结合动态演进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以及相互组合方式,构建一个包括多维度、多层次、多过程的调控机制,以实现动态监控预警的治理效果,在此基础上使用多个案例来验证调控机制适用性。在不同视角下,旅游孤岛的形成与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旅游孤岛的治理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过程的属性特征:第一,旅游孤岛负面效应的调控治理需要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管理等不同维度的差异特征,构建包括景区与社区共建共享、多渠道赋权增权、文化活态传

49、承、本土景观营造、制度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多维度调控体系;第二,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尺度,以权力动态平衡、要素流动引导、产业差异规划等为重点构建多层次治理模式;第三,旅游孤岛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表现特征与驱动因素,应基于初816第4期刘亮 等:旅游孤岛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化、兴化、孤化、激化/融化4个阶段,构建囊括监控、预警、干预、治理/退出等在内的多过程调控系统。4.2 研究结论旅游区、社区作为目的地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状态直接决定着区域旅游的发展水平。以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冲突现象为现实依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梳理了旅游罩、旅游飞地、旅游孤岛3大概念的相似性与

50、差异性,进而论证了以旅游孤岛统筹、整合旅游罩、旅游飞地的理论内涵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主要类型、核心特征、形成原因与影响评价4个方面梳理了旅游孤岛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进展。在主要类型方面,旅游飞地、旅游孤岛是关注较多的概念,其中旅游飞地的类型划分更为丰富多元,是国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核心特征方面,空间隔离与外部驱动在国内外旅游孤岛相关研究中均有体现,但由于学科视角差异,已有探讨并未明确指明这2大特征的存在,多从现象描述层次进行了研究。在形成原因方面,边界划定、权力失衡与循环累积解释了旅游孤岛现象的形成、固化与增强过程,3大动力因素也反映出旅游孤岛现象在不同学科中的视角差异。在影响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