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719440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转载到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

2、,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A.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B.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C.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D.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君王由相信天命到否定天命观,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体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的措施是着眼于自身利益的,故不会提高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西周没有宗教神学,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的内容,故排除CD两项。2.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土地兼并

3、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答案】D【解析】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唐朝出现了“初唐四杰”、“田园山水派”的代表王维(699-759年),“边赛派”诗人岑参(715-770年)以及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7-7

4、62年)等等;此外,还有今人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李思训,大音乐家李龟年,以及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游,等等。以上现象主要反映出A. 重视民族文化传承B. 政治统一社会安定C. 国家实力超迈往古D. 社会经济持续繁荣【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前期社会文化繁荣景象,唐朝文化繁荣,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强盛,达到封建社会繁荣,超迈前代,故C项正确;A、B两项均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表述不严谨,唐朝初年,国家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唐朝末年经济衰退,故排除。4.北宋时期,曾有人建议效法唐代,当宰相缺席时让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长官)“奉行制书”,但反对的人说,这种事情发生于“非承平之时,不足援据”,

5、因此提议由“同平章事”赵光义来“副署”,以完成正常的工作程序。这说明A. 唐代的制度相对于宋更具灵活性B. 宋代的专制集权制度趋于理性化C. 宋代宰相权力具有不可替代性D. 宋代议事程序初具民主化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宋朝士大夫非常重视程序和原则,对于决策和行政上的“权宜之计”对制度的破坏性,抱有高度的警惕。这正是专制集权制度愈趋理性化的现实反映。故B项正确;“曾有人建议效法唐代”并不代表唐代的制度就更灵活可行,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宋代宰相权力不可替代,而是反映在推行新制度时要权衡其利弊,更加理性化,故C项错误;宋朝是专制王朝,且专制程度较唐代更深,因此无法体现议事程度的

6、民主化特征,故D项错误。5.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A. 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B. 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C. 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D. 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表明王守仁的心学讲究知行合一,故选C项;王守仁的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排除A项;材

7、料中“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可见王守仁的心学没有绝对脱离现实,排除B项;材料是从学术评论王守仁的心学,而不是从其影响上,排除D项。6.同光之际,随着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和万国公法的传人,中国人开始觉察到之前同西方订立的条约对国家的危害性,逐渐产生利用西方“均势”“结盟”的国际关系理论来挽救清朝在对外关系中处于不利局面的观念。这表明晚清外交A.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B. 逐渐突破了传统外交的思想观念C.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D.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不平等条约对国家的危害,并试

8、图利用西方国家间的矛盾挽救不利局面,说明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外交理念,突破了旧有的外交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体西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政府在外交思想上有一定的转变,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上的变化,故D项错误。7.下表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1936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A. 外国侵略延缓近代化进程B. 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C. 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数据变化可知,近代产业结构在逐渐发生变化,近代工业在

9、缓慢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向西方学习逐渐适应工业文明。同样,从图中数据变化可知,当时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农业仍然占据主导,这说明了小农经济的解体非常缓慢,对工业文明的抗争,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近代工业在缓慢发展,不能得出外国侵略延缓近代化进程,故A项错误;表中虽然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的人口在减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人口在增加,但不能直接得出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的结论,故B项错误;近代工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因此材料中的近代工业并不特指是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8.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国内舆论除益闻录外,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予报道,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

10、首创,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这说明当时A. 国内舆论对政治敏感问题并不关心 B. 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遭国人抵制C. 剪辦运动最早是由国外华人发起的 D. 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态度比较谨慎【答案】D【解析】材料“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说明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比较谨慎,故D项正确;材料“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首创”说明A项错误;材料“1898年”说明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媒体对剪辫的态度,没有体现出C项。9.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

11、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

12、步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10.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答案】A【解析】表格信息反映出晚清西方科技、经济、科学和政治等文化的传入,即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的“达尔文”“立宪”等信息表明西方

13、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器物层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代文化受到冷落,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全盘西化观念盛行,故D项错误。1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论述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 B.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C. 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英国、荷兰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答案】A【解析】材料“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是突出商业活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力了条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商品数

14、量、种类和贸易中心等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商业领域的重大发展,故选A;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反映的是欧洲货币充盈,引发通货膨胀,和题意无关,排除B;CD是商业战争,和题意无关,排除。12.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材料中“单边性贸易”模式的实质是A. 欧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B. 亚洲传统经济仍有其优势C. 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D. 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答案】B【解析】由“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可以看出当时亚洲经济仍然占有优势,可以赚取西方的白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看不出欧洲的地位;

15、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殖民扩张;D项与题干所述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结合所学进行选择。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固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

16、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摘编自傳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材料二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体现,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

17、纪初的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答案】(1)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牟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或重商主义;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不同: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性质。原因: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希望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

18、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2)影响: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或促进民主革命的进程或辛亥革命);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或促进了实业教国思想的发展);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英经济民族主义。从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异同及其原因,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

19、止羊毛出口”“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中可以概括出两者的相同之处。从材料“进行殖民扩张”“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中可以分析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两者的社会性质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三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体制改革、反帝斗争、经济发展、民族意识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

20、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

21、命”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一:17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大量农副产品进人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区城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晋商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瓷器销往海外。示例二: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君主专制进步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实行专卖制度;资本主

22、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传统科技没有突破。示例三: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西方的“商业革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出两个观点。一是根据材料“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得出中国出现了“商业革命”,并结合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二是根据材料“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

23、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得出中国实现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并结合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述,主要从对中国商业发展的阻碍方面论述。【选考部分】请考生在第42、43三道题地理题中选定一题做答,第44题为历史选考题(必选,否则不得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长期以来,墨洛温王朝诸国王不断将土地无条件分封赐给大贵族和教会以致王室土地日少,地位赢弱,进而造成税源、兵源枯竭,国力衰退,而地方贵族却羽翼丰满,危及中央政权。8世纪上半叶

24、,法兰克福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将没收的判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进行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改革规定:接受分封土地连同居住其上耕作者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主要是服兵役,如果封臣不履行义务,封君有权收回采邑;采邑及身而止,不得世袭或随意转让;若封君或封臣任何一方死亡,采邑都要归还封君或其继承人,封臣或其后嗣若想继续享用采邑,则须重新举行册封仪式。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最底层;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层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9世纪,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封建领主势力坐大,采邑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

25、1)根招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兰克福王国“采邑改革”举措与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异同。(2)根据材料分析“采邑改革”的影响。【答案】(l)同:将土地与土地上的人民进行分封:封地不能所以转让:有条件分封(受封者需承担相应义务);层层分封;异:法国:封地不可世袭;西周:封地由嫡长子世袭;法国: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层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西周:各级封建主除服从自己的上层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同样存在依附关系(2)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动员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度增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实力;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解析】(1)

26、同:根据“接受分封土地连同居住其上耕作者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采邑及身而止,不得世袭或随意转让”“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最底层”联系西周分封制进行总结。异:联系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与材料行比较,找出不同点。(2)影响:根据“采邑改革”的内容分析总结,“接受分封土地连同居住其上耕作者的人”得出,加速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主要是服兵役,如果封臣不履行义务,封君有权收回采邑”得出,有利于动员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度增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实力;“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最底层”得出,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采邑改革”是欧洲中世纪的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名师点睛】(1)比较法兰克福王国“采邑改革”举措与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异同,需要联系中国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西周分封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只有掌握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才能够顺利解答本题;(2)“采邑改革”的影响,根据改革的措施分析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