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慕晋追唐——南宋时期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与转变_王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1915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慕晋追唐——南宋时期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与转变_王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慕晋追唐——南宋时期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与转变_王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慕晋追唐——南宋时期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与转变_王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科聚焦 70米芾1(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行草书能取前人所长,尤得力于王献之。北宋大文豪苏轼评其书说:“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2米芾的书论言论多见于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等论著中。他的著名“晋人格”书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晋唐”书家的学习态度,对后世特别是南宋书家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从“接受者”的视角重新研究它的思想内涵。1967 年,联邦德国学者姚斯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一文中提出“接受美学”思想,开始在文学理论界蔚然成风。但在书法理论的研究中尚处起点阶段。它将从“艺术家”为中心

2、的研究转变为以“接受者”为中心的研究,从而重新审视艺术家的艺术思想、艺术作品,进而进行“二次创造”,并将接受者的思想反馈给艺术家进而促进或调整艺术家的创作。这种“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给予本文以极大的借鉴意义。拙作以“接受美学”的南宋学者为研究视角,对米芾的“晋人格”思想进行接受研究,从而揭示米芾的“晋唐”选择态度对南宋书家的影响,为艺术史乃至书法史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一、从“重韵尚趣”到“以韵评书”:米芾“晋人格”思想阐释1.“重韵尚趣”:以“古雅”为归宿的“晋人格”内涵明代书家董其昌在容台集论书中对于晋至宋的书法祈向作了比较准确的描述:摘要:文章以米芾的“晋人格”思想为研究起点,以南宋时

3、期学者的书学观点、创作实践、碑帖刊刻为接受视角,以联邦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为研究方法,揭示出南宋学者对米芾的“晋唐”选择的接受与转变,为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方法论的指导。关键词:米芾;晋人格;接受美学慕晋追唐南宋时期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与转变文/王进SHANDONG&ART 71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3在董氏看来,晋人书法尚韵,唐人书法尚法,宋人书法取意。这里可以看出晋人的“韵”与宋人的“意”都是关注书家书写状态的个性表达。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所标举的“韵”与“意”结合的“晋人格”思想见于论草

4、书一文中: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悬之酒肆,光犹可憎恶也。4从此数语可知,米芾的“晋人格”思想最初是论及草书若不入晋人格,成下品,并对张旭、怀素、高适变乱晋代草书笔法的做作提出批评。米芾的“晋人格”思想首先表现在提倡自然率真的“真趣”观。他在评王献之、杨凝式书法时说道:唐太宗力学王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打骂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5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6米芾认为王献之、杨凝式、颜真卿的书法具有天真超逸的“真趣”之意,并特别指出书家书写不但要做到

5、自然率真,而且不能做作。他在 海岳名言 中说: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燕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7米芾看出大字书写时用力捉笔,字越无筋骨神气,要像写小字那样笔锋、笔势备全,在不做作中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而要达到写字自然率真而不做作,米芾在结字和用笔上提倡“变化”。他说:学书贵弄翰墨,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8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大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9米芾所说的用笔轻,自然手心得天真。结构大小相称所体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书法魅力成就米芾所说的“古雅”的艺术

6、效果: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10米芾书论中提倡的“随意落笔,皆得自然”造就晋人书法所提倡的“古雅”之韵。米芾以此“古雅”的书法标准,对唐代徐浩书法的“肥俗”进行了抨击: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米芾清和帖米芾竹前槐后诗帖学科聚焦 72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如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11综上可知,米芾所提倡的“古雅”为标准的“晋人格”书学思想,是提倡晋人书法天然、不做作的书法之“韵”。2.“以韵评书”:“晋人格”影响下的“晋唐”书作鉴赏从米芾“晋人格”书学思想

7、的研究中可知,米芾提倡的“晋人格”包含自然率真、不做作的“真趣”,结字与用笔中的“变化”以及随意落笔、皆得自然的“古雅”。这些“晋人格”书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他对晋、唐先贤书家作品的鉴赏与品评。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米芾的书法鉴赏标准,笔者根据米芾的书史,参考闫旭颖的论米芾的书画鉴赏从画史书史看米芾的鉴赏观一文,将米芾所收藏的书法作品整理如(表 1)12:从米芾书史所收藏的先贤作品可以看出,收录王羲之作品 12 幅,王献之作品 2 幅,收录张璪、张旭、怀素、李邕、欧阳询、苏斤、杨汉公、李氏书帖各 1 幅,共计 22 幅书法作品。从米芾所收藏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最钟爱的还是晋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

8、法作品。这种收藏偏好与米芾的“晋人格”的书学祈向是一致的。这种“晋人格”的书学祈向也直接影响到了米芾以“意趣”来品鉴先贤的书法作品,他在答绍彭书来论晋帖误字中这样说道: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扬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13从此论中悉知,米芾这种标举“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意趣”品评观,与追求自然、平淡、古雅的“晋人格”思想是一致的。除了“二王”父子的书法作品的收藏,米芾其次收藏的是唐代欧阳询、李邕等人的书法作品。米芾以“意趣”为出发点,对唐代欧阳询、李邕等人的书法进行对比性品鉴。他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名世。李邕脱

9、子敬,体乏繊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14由上可知,米芾对欧阳询、徐浩等人的书法“安排费工”缺乏“意趣”进行了批评,对沈传师变格所取得的“真趣”高度评价。这些鉴赏的观点皆与米芾“晋人格”的书学思想的一脉相承的。二、从“崇韵抑法”到“由法入韵”:赵构、朱熹、赵孟坚的米芾“晋人格”书学接受1.“崇韵重法”:赵构的“晋人格”接受观作为南宋高宗的赵构,以帝王书家的身份,对整个宋代书法的水平给予比较客观的评价: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至太宗皇帝搜罗书法,备尽求访。继苏、黄、米、薛,笔势澜翻,

10、各有趣向。然家鸡野鹄,识者自有优劣,优胜泯然与草木俱腐者。15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帝王书家的赵构认为苏轼、黄庭坚、米芾书法的各有趣向,整体与王羲之等先贤书家相比是“家鸡野鹄”的水平,书法各有优劣,比故步自封的“草木俱腐者”要强得多。在这三家中,赵构最欣赏的还是米芾的行、草书法,他说: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16此论中可知,赵构认为米芾书法真、楷、篆、隶不甚工,行、草书入能品,这与米芾提倡“晋人格”而尽学六朝笔法有关。对于“六朝笔法”的学习,赵构得到这样的心得:余自魏

11、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17米芾的“晋人格”思想影响了赵构对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的深入学习。在“六朝笔法”的学习中,赵构最钟爱的还是王羲之的书法,他说:余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SHANDONG&ART 73表1收藏者作品名收藏方式米芾王羲之黄庭经贞明庚辰秋,得于博王旧邸。米芾王羲之行书帖真迹清和帖米芾唐摹王右军帖,双钩蜡纸,最后一帖为橘奉帖米芾王羲之玉润帖,唐人冷金纸双钩摹本,连在稚恭帖后米芾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苏氏三本,在诸房一本,米芾易得一本,刘泾易得无褚印。米芾

12、王献之十二月帖原与快雪时晴帖连,原苏太简家藏,后子美子基与余分,以书画宝玩之易。米芾王羲之笔精确帖(缝有贞观半印)米芾梁摹王羲之乐毅论(智永跋)改误两字以雄黄盖,不避唐讳,是梁本,米芾从杭州天竺僧处得一本。米芾王羲之桓公破羌帖(有开元印)先归苏之纯后宗室仲爰先取,使庸工表背,后米芾典衣取归。米芾王羲之十七帖米芾王羲之官奴帖米芾张璪真迹四帖杭州陆氏大姓家原五帖,今存四帖。米芾张伯高五帖黄经(少年书)米芾欧阳询三轴以智永三帖,陆柬之头陀寺碑一轴易。米芾怀素苦笋帖米芾李邕碧笺胜和米芾以六朝书,古贤,韩马,银博山全华洞天石,古鼎复忘记数物易于孙端问。米芾李氏卫帖米芾后以画易得于刘泾。米芾子敬范新妇帖(

13、唐摹本)获于苏激家。米芾右军尚书帖米芾苏斤摹张旭草书自叙帖后归吾友李淳。米芾湖州刺史杨汉公书(有钟法)后米芾以智永三行书帖,陆柬之头陀寺碑换字于宗室令穰欧书,与薛绍彭并收。米芾褚摹兰亭一本,苏舜举元房(易简子),上有苏耆跋后米芾以王维雪山六幅,李王翎毛一幅,徐熙梨花大折枝易得。学科聚焦 74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18赵构从王羲之书法 50 年的学习,横斜平直,随意所适,晚年得趣。这种书写状态与米芾“晋人格”所提倡的自然平淡、不做作基本是一致的。为了能够达到“晋人格”的书法高度,赵构要求士大夫对“六朝法度”的重视。他说: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

14、,自然于二法瑧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19从此论可知,赵构认为士大夫学习正书“八法皆备”,才能在行草之间焕手妙体,达到米芾所提倡的“晋人格”的书写状态,而免于流俗。2.“重法抑新”:朱熹的“晋人格”接受转变作为南宋理学大师的朱熹在“道统”的指导下,提倡“重法抑新”的书学思想,首先“重法”这种思想突出体现在他对王羲之十七帖的赞赏上: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出者。20以上书论中,王羲之的十七帖所表现的“气象超然,不与法缚”是“法”与“意”结合很好的状态,在朱熹看来,唐代书家是有唐“法”而无汉魏之“法”的,他说:书学莫胜于

15、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遂废。入本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近岁朱鸿胪(朱敦儒)、喻工部(喻樗)者出,乃能超然远览,追迹元常于千载之上,斯已奇矣。21从书论中可知,朱熹认为朱敦儒、喻樗追师钟繇的楷书笔法,符合士大夫端庄士人的标准。以此理学的评书标准,他对黄庭坚、米芾书法的“狂怪怒张”的“新”给予了批评:至于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故常集其墨刻以为此卷,而尤以 乐毅论相鹤经为绝伦,不知鉴赏之士以为如何也。22基于理学的评书标准,结合朱熹所理解的“晋人格”的笔法。朱熹在“以人论书”的基础上,学书上追钟、王,兼及宋代诸贤,提出“书字时甚敬”的主张。他说:明道先生曰:

16、“某书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至此是学。”握管濡毫,伸纸行墨,一在其中;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惑。必有事焉,神明厥德。23综上可知,朱熹的“晋人格”接受是以理学评价米芾紫金研帖SHANDONG&ART 75标准为前提的“重法抑新”,对整个南宋的书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3.“由法入韵”:赵孟坚的“晋人格”接受观作为南宋皇室后裔的赵孟坚,在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上,鲜明的主张上强调“以法入韵”。这里的“法”更多的是指唐人之法,“韵”指的是晋人之韵。对于晋、唐书法的选择,他曾这样说道:学唐不如学晋,人皆能言之。夫岂知晋不易学,学唐尚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入,多见其不知量也,仅能欹斜,虽欲媚而不

17、媚,翻成画虎之犬耳。何也?书字当立间架墙壁,则不骫骳。24以上书论,赵孟坚既看到学习书法上晋人书法最好,也看到晋人书法不易学的现实,主张学习书法由唐入晋,缺失唐人学习会缺少骨架。他认为书法由“态度”与“骨骼”两部分构成:态度者,书法之余也;骨骼者,书法之祖也。今未正骨骼,先尚态度,几何不舍本求末耶?25由以上论断可知,赵氏认为要想兼顾“态度”与“骨骼”,这是看到了南宋书家竞相效仿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缺少书法的骨架,为了纠正这一问题,他认为书家要具有“中庸”的品格:古往今来,中庸能鲜,千古之下,刻心苦神诣其然者,要是文章之外,唯此足以观人。发挥形容,有足尚者,不忍殆也。26赵孟坚以“中庸”的

18、思想品格来要求书家书写时要兼顾“态度”与“骨骼”,只有这样才能在“由法入韵”的学书道路上,达到“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的“晋人格”。他说:晋贤草体,虚淡萧散,此为至妙。惟大令绾秋蛇,为文皇所讥。至唐旭、素,方作连绵之笔。此黄伯思、简斋、尧章所不取也。今人但见烂然如藤缠者,为草书之妙,要之晋人之妙不在此,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27从书论中悉知,赵孟坚认为晋人草体的“晋人格”表现在“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由此可知,赵氏十分重视唐代法度的学习,这与其“由法入韵”的书学观相一致。三、从“斜努之笔”到“圆熟俏丽”:米友仁、王升、吴琚的米芾“晋人格”书法接受1.“斜努之笔”:米友仁的“晋人格”之“笔法”接

19、受米芾贺铸帖学科聚焦 76关于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书法水平,南宋学者董史、魏了翁曾这样评价:米氏心画之妙,得于家传,父作子述。识者谓:宋之有元章、元晦,犹晋之有羲之、献之。28元晖虽不逮其父,然如谢家子弟,竟自有一种风格也。29在南宋学者心中,将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书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相提并论,足以看出对米友仁书法的重视。也许是出于赏识米友仁的书画鉴赏的才能,绍兴六年(1136),米友仁被高宗昭入内府从事内府所藏书画的鉴定工作。对此,宋代学者魏了翁在跋竹林溪书画米南宫帖中这样记载:光尧尤喜书画,恨不与黄太史、米南宫同时。世所谓:用徐师川为执政,以其舅;擢元晖为侍从,以其父。余曰:非也。师

20、川不践伪楚之廷,挂冠而去;元晖父子皆宣仁后外姻。光尧方崇奖名节,方修复元祐政事,故二人者俱贵显。岂直以词翰之工乎?此卷字皆雄拔,父书子跋,尤可宝爱。30从以上记载可知,米友仁在南宋内府的书画鉴赏中具有极高的礼遇。除了米友仁的书画鉴赏才能之外,他对米芾的书法接受所取得的成就,宋代的董史、明代的王世贞、清代的康有为对米友仁的书法给予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董史)尝考米西清之书,多作斜努之笔,甚者皆成横欹之势,此效父体而用力太过耳。31元晖书亦颖秀可爱,但结法既不古,又不乏变态耳。书家不愧箕裘者,有大小钟、大小卫、大小王、大小欧阳、大小米,惟小米差弱耳。32米友仁行书中含,南宫外拓。而南宫佻僄过甚,俊若

21、跳踯则有之,殊失庄若对越之意。若小米书,则深奇浓缛,肌态丰嫭矣。33根据董史、王世贞、康有为的评论,米友仁在学习米芾书法形成“斜努之笔”“中含”“深奇浓缛,肌态丰嫭”的艺术风格。从米友仁跋米芾祥瑞帖与米芾清和帖、米友仁动止持福帖与米芾提刑殿院帖的比较来看,米友仁跋米芾祥瑞帖虽继承米芾清和帖的“斜努之笔”,但点画整体“深奇浓缛,肌态丰嫭”。而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与米芾 提刑殿院帖章法基本一致,但前者笔力显弱。从这些对比来看,董史、王世贞、康有为的评论非常正确。2.“旭颠转折”:王升的“晋人格”之“转折”接受南宋时期的书法家王升,作为米芾书法的忠实追随者,他在南宋的书法地位是很高的。据南宋赵希鹄的

22、洞天清录中记载:朝中明贤书,帷蔡莆阳、苏许公易简。苏东坡、黄山谷、苏子美、秦淮海、李龙眠、米南宫、吴练塘傅朋、王逸老皆比肩古人。莆阳典重有法度,许公无愧杨法华,东坡草圣得意,咄咄逼颜鲁公,山谷乃悬腕书,深得兰亭风韵逸老草殆欲欺清怀青。或谓过之。34于此可以看出,王升在南宋的书法地位被评价为“可比肩古人”及“草殆欲欺凌怀素,或谓过之”。这些足以说明王升书法在南宋书法中具有很高的位置。王升虽学习以行书著名的米芾书法,但他的书法却以草书闻名南宋。南宋学者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这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局部)SHANDONG&ART 77样写道:王升,字逸老,自号羔羊居士。工草书,殊有旭颠转折态度。宣和间。以

23、草书圣经上进,除书录,其书尤为内庭称赏。35王升的宣和年间“以 草书圣经 上进”可以看出,其书法受到高宗朝廷的赏识是无可厚非的。再加上元人虞集在跋王逸老草书中的语录亦佐证了其书法在南宋内廷的赏识:宋太宗刻秘阁法帖,晋魏书法后世犹得见之者,以其有此。至大观,益精妙矣,学书者始知尚求古法。于后南渡,讲和即安,思陵临池之好尤笃,一时内外大小之臣闻风而起。若王逸老草书,殊有旭颠转折变态,尤为内廷称赏。36从虞集对王升的草书题跋来看,王升的草书有“旭颠转折”的姿态之美。这种“旭颠转折”的姿态同样体现在王升学习米芾的行书作品中。从王升首夏帖杜门帖 与米芾 贺铸帖 适意帖 比较中可以看出,王升的行草书在继承

24、米芾用笔厚重,字形欹侧的基础上,增加了字形的摆动与缠绕,整篇作品有一种灵动飞跃之美。在全盘接受米芾笔法的同时,更加显露天真烂漫的洒脱气息,这在南宋一朝是难能可贵的。3.“圆熟俏丽”:吴琚的“晋人格”之“韵味”接受南宋最得米芾书法衣钵者当属吴琚,明代董其昌在画坛室随笔中如此评价道:学米者,惟吴琚绝肖,黄华、稽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37对于“绝肖”一词的评价既可以看出吴琚学习米芾书法比其子米友仁更胜一筹,也可以看出吴琚临学古法的努力,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乙集吴云壑中写道:公(吴琚)无他嗜好,居近城(建康),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尤爱古梅,日临钟、王帖以为课。非其所心交者,迹不至此。38吴琚

25、对钟、王先贤书帖的用心学习与米芾所提倡的“晋人格”的艺术观基本一致。宋代岳坷在宝真斋法书赞中的米元章临右军四帖题跋中也说:惟京口响台有供军堂,前使者吴琚尝以内府所赐宝晋破羌帖刻之石,珂复于是堂得此帖,皆出一手,皆得之天上。39从以上的书论中,一方面可以知吴琚对钟繇、王羲之书帖用功很深,另一方面也可知道他对“晋人格”的“韵味”把握很准。从吴琚传世墨迹伏自帖寿父帖与米芾知府帖留简帖相比,伏自帖寿父帖继承了知府帖留简帖的用笔特点、章法及结字方式,整体作品风格与米芾此类作品的韵味最像。正如明代董其昌对吴琚书法的评价那样:(吴琚)书似元章,而俊俏过之。40“俊俏”一词可以说明吴琚学习米芾的书法,能够得“

26、晋人格”的神韵,而能够自由出入,达到几乎乱真的地步。四、从“心慕手追”到“经典重塑”:南宋收藏家的“晋人格”刻帖接受1.传世最完整者:南宋宝晋斋法帖的接受评述(1)从宝晋三帖到宝晋斋法帖的考证关于宝晋斋法帖中“宝晋”二字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米芾的斋名。米芾曾说:“余家晋唐古帖千轴,盖散一百轴矣。今惟绝精只有十轴在。”41故自称自己的斋号为“宝晋”。所以,米带刊刻的刻帖名为宝晋帖(又叫宝晋三帖),所刻帖为王献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三帖。宋代学者米巨容在跋宝晋三帖中这样评价道:右晋王谢诸贤法书,先南宫所宝玩,因以名斋,合三帖乃斋中所藏。绍兴初真迹多归九禁,世罕其传,仅存此墨本,

27、真天下法书第一。42可惜米氏所刻原石毁于兵火,据水责佑先生考证第二次重刻宝晋斋帖是葛祐之在任无为军时,依米氏“火前善本”所刻43。待到南宋保佑三年,曹之格任庐山无为通判时,将火前及火后拓本与其所藏晋人及米氏父子帖,汇刻成十卷,从而成为新的宝晋斋法帖。清代程文荣在跋宝晋斋法帖残本中这样评价道:是帖为曹之格新民所刻,而不署入石年月,考册内元晖诸跋,有作于绍兴丙辰者,去元章之学科聚焦 78卒已二十九年,而陈直斋书录解题谓元章得谢东山、二王各一帖,遂刊置无为而名斋云,当是元章尝手摹谢、王等帖于无为州学,而曹氏因之续成十卷耳,故许开 二王帖 采右军 王略帖,注 宝晋斋旧帖是其证也。44从以上考证可知,从

28、米芾宝晋三帖到曹之格宝晋斋法帖的刊刻,刻帖从原本的王献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三帖,增加到火前及火后拓本与其所藏晋人及米氏父子帖,这些为我们南宋刻帖家对米芾的书法学习提供比较清晰的学术参考。(2)宝晋斋法帖题跋中的“米书”观对于宝晋斋法帖的整体评价,南宋曹之格在跋米芾贺圣朝诗中给予了比较中肯的回答:元章扁,宜古刻充物其中。搜遗抉芳,独谢太保、王右军两帖石角剥鳞裂丽暗壁间,漫不可摸索。及观前守葛裕之跋,谓得火前善本重刻,则知火前亦仅三帖,旧石之不存者,惟王大令一帖耳。宝晋有斋,实不称名。非曰继米公之风流,庶几补宝晋之遗缺。45从曹氏的题跋中可以看出,米芾对王、谢书法的推崇,以及后

29、来曹氏所刻宝晋斋法帖保存了相当一部分晋贤书法,为后人领略米芾临学王右军法帖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米芾的临作水平的考察,南宋书家曹之格所收录的米友仁的题跋是最具说服力的。米友仁在跋米芾临王羲之暴疾等帖中说道:羲之七帖,先臣带中年手临。此字有云烟卷舒翔动之气,非善双钓者所能得其妙,精刻石者所能形容其一二也。46从米友仁此跋中可以看出,米芾书法有“云烟舒卷之气”,又说“非善双钩者所能得其妙”。这些一方面说明米芾临帖的功夫极其精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书法学习实践与“晋人格”的艺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2.摹刻最精工者:南宋群玉堂帖的接受评述(1)从向若水初刻到蒋生沐复刻的考证关于 群玉堂帖 的初

30、步刊刻情况,孙退谷先生在 贤者轩帖考中记载道:群玉堂帖 韩侂冑刻,十卷,初名 阅古堂帖。首卷南渡后帝后御书,二晋隋帖,三唐帖,四怀素千文,五、六、九悉宋帖,七山谷帖,八元章帖,十蔡君漠、石曼卿帖。韩以罪诛籍,帖入秘省,嘉定中改今名。模刻极精,而纸墨亦妙,其米帖视绍兴帖英光堂俱胜,盖韩之客向若水精于鉴定,帖其手摹也。47从孙氏的贤者轩帖考中可以看出,由韩侂冑的门客向若水所刻的群玉堂帖,初名为阅古堂帖,内容有十卷,第八卷为米芾的书帖,比南宋时刻的绍兴米帖英光堂要好,模刻极精。向若水刻本之后,又有蒋生沐所刻群玉堂帖刻本。据翁方纲跋群玉堂帖卷第八中说:去年春,闰任城访碑甫还么下,即得此帖于不知名人。凡

31、四十五叶,刻画精良,神骨骏良,纸墨黝黝,真宋拓上品。帖中文字,蒋生沐刻宝晋英光集备载之。48翁方纲此跋中所出现的刻工蒋生沐在刻本自跋中也说:所拓之本方刻,失摹八下卅三册四页中十二字。米迹古刻,如米公曾孙巨容松桂帖,吾斋有残拓相义录,嘉兴张丈叔未有麻笺十万等数十帖,及绍兴辛酉帖第九卷,程亦有绍兴帖第二卷,惟金黄华老人雪溪堂刻米帖未见。49综上数跋可以得出,蒋生沐所重刻的群玉堂帖内容在向若水所刻基础上,又增加了宝晋英光集 松桂帖相义录麻笺十万辛酉帖第九卷、绍兴帖第二卷。虽优劣参差,但实为南宋米芾刻帖中的精本。(2)群玉堂帖题跋中的“米书”观关于群玉堂帖在南宋诸帖中的刊刻优劣情况,清代何义门先生在跋

32、松涛庵苏米三帖中这样说道:米书绍兴内府所刻十卷之外,唯群玉堂帖中一卷最精,曹氏宝晋不逮也。50又据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在 跋 群玉堂帖 卷第八中说:群玉堂米帖钩勒之精,与绍兴内府所刻米帖等,岳氏 英光 刻,米礼之曾孙米巨容 松桂堂SHANDONG&ART 79刻,皆逊一筹。51由以上跋文比较可以看出,群玉堂帖的刊刻精良程度整体比宝晋斋法帖英光堂帖松桂堂帖等南宋内府收藏的刻帖高一筹。关于所刻米芾的书体的评述,据群玉堂帖跋语记载:南宫自珍小楷,非进御及跋家藏名迹,则不作也。今观此帖,是前语有不尽然者,想初拓当更胜。52庚子销夏记:米元章书天衣怀禅师碑文 而笔法劲逸,绝胜他书,后书带呈盖稿也。53米老

33、草书,摹古之外,自运绝少流传,停云馆刻叔忱元日吾友诸帖,赞叹欣赏真勘不数唐人矣。54由以上三跋可以知,群玉堂中所刊刻的米芾书体最佳者当属行书,其次是草书,再次是小楷。这些足以说明南宋书家认为最能达到“晋人格”要求的还是其行书作品。3.流传版本最多者:南宋英光堂帖的接受评述(1)英光堂帖的版本考察英光堂帖是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岳坷辑刻。其标题为“英光堂帖,鄂国宝真斋法书第,本朝能书人帖门,宝晋书简帖。”关于其版本的考证,笔者借鉴杏林的中国法帖史和水赉佑的米芾书法史料学的考证情况,现把考证情况附(表 2):关于英光堂帖的版本在考证中虽有不同,但它也侧面验证了此刻帖在南宋及后人心目中的

34、艺术价值。让笔者从清代学者的口中道出其中的魅力,清代赵怀玉在亦有生斋集中热情洋溢地评到:盖宋拓宋人书诚不如宋拓唐人书可贵,然此虽米迹纯乎二王,纸光墨色神采奕奕,签为文敏所题,帖首“英光堂帖”四字当是补入,然已为海岳墨刻中第一希有。55清代学者翁方纲在跋英光堂帖中也说:熟观鉴远后诗帖,方知晋法。右军庚丹杨帖、大令敬祖帖、永兴积时帖至此一以贯之矣。岳倦翁宝晋斋米帖总赞云:“芾之死,六书不得其传焉。”56综上清代学者的所跋可知,宋代刻帖虽不如唐书可贵,在南宋书家所刊刻的米芾笔法是最与晋法相近的,由此可以看出英光堂帖的宝贵。(2)英光堂帖题跋中的“米书”观关于英光堂帖的来源情况,刻工岳珂在英光堂帖第三

35、卷曾说:珂家所藏诏墨,几百轴,以岁月考之良是,故绍兴间(米芾)公书尽归九禁,世罕传,是帖盖天上本,有内府图书可识。前五帖嘉泰壬戌正月,得之中都范氏;次十帖开禧丁卯五月,得之李奉宁客何师说,又次四十帖,嘉定戊辰二月,得之京师官篙者;又次九帖,己已岁八月,得之德清李氏。期间四诗同卷,不复别刻。57由此可知,岳珂对米芾书迹搜寻的艰辛足以说明他对米芾书法的喜爱。这种喜爱也与米芾所提倡的“晋人格”思想的一致的,他在评米芾的曹子建应诏诗帖与临智永千字文真草帖中说:字字清劲,如太液黄鹤,商山紫芝,赛云吐虹,各有出世间意,醉中之天真,盖是有神矣。58神动天随,笔与心会,似与不似未可期。而真态领顽,已与千载相上

36、下矣。59在这里岳珂所提到的“字字清劲”“醉中之天真”“笔与心会”正是米芾“晋人格”中所提倡的自然、平淡、古雅的书写状态。除此之外,岳珂还特别赞赏米芾博临诸帖,能得其真,他在 跋米元章 临颜真卿放生池帖 中称赞:赞曰:楷正而端方,维颜之长。轩昂而自喜,维米之体。多嗜而博爱,故能有其态。略迹而取神,故不没其真。是曰:唐放生之碑,作者书之,能者摹之。江阴之王,畀我储之。五御既调,又日驱之。于虖后生,谁能如之。60由此可知,岳珂的“米书”观与米芾的“晋人格”思想的学习实践是一致的。结语南宋视域下的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为我们从“接受者”的角度开拓出研究米芾书法的新视角。通过这个研究,使我们认识到

37、南宋书家对米芾“晋人格”学科聚焦 80思想、实践、刻帖的接受,这种接受研究客观上回答了书法学习中“晋唐”书帖的选择问题,为当代书法研究者选择具有“古雅”标准的晋、唐书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本 文 为 2021 年 度 山 东 省 艺 术 科 学 重 点 课题“晚明时期米芾书法接受研究”(课题编号:L2021Q07080069)的阶段性成果。注释:1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第 359 页。2 陶明君:中国书法辞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年,第 414 页。3 明 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之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年,第 535 页。4 水

38、赉佑:米芾书法史料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年,第 23 页。5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 2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第 965 页。6 同注 4,第 13 页。7 同注 1,第 361362 页。8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163 页。9 于安澜编:书学名著选,开封书法研究会,1979 年,第 4950 页。表2版本情况说明香港本卷三,书简三十四帖,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袁励准本内容为宝晋书简,其与港本不同,故极可能为宝晋书简上册即英光堂帖卷一、卷二,现存何处不详。故宫本四册残本,即孙承泽、吴荣光递藏本,其第二册为卷四宝晋凌峰行记,第四册

39、米帖为知止阁米帖补入。六舟本即蒋光煦刻本的祖本,见蒋氏翻本跋文,内容为第五卷蚕赋,并附真草千字文等六帖,其可能杂有松桂堂帖的残帖。江德量本清乾隆江德量藏本,其藏本为第六、七卷,内容不详,见其跋群玉堂米帖。天一阁本此本原为丰坊所有,碑帖纪实称,封存叔购得袁柳家庄全部,今止一册,归于仲父东明(范钦)先生,余不知散落何地矣。王存善本内容不详,张延生先生曾见于庄氏家,据云“与群玉堂帖装两大本,墨黑,短塾丈红纸。”翁方纲跋残本见于复初斋文集卷二十八,存二十四帖,内混杂松桂堂帖残本。徐渭仁刻本道光二十四年,上海徐渭仁重摹英光堂帖,题作宝真斋米帖,海盐胡裕模勒。SHANDONG&ART 8110 同注 1,

40、第 360 页。11 同注 1,第 361 页。12闫旭颖:论米芾的书画鉴赏从 画史 书史看米芾的鉴赏观,中国美术学院,2010 年,第49 页。13 同注 8,第 165 页。14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 1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第 977 页。15 同注 1,第 367 页。16 同注 1,第 368 页。17 潘运告编注:中国历代书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年,第 358 页。18 同上。19 同注 1,第 369 页。20 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 7,齐鲁书社,2015 年,第 4373 页。21 同注 4,第 292 页。22 耿仁坚:历代书法家纵论,

41、海南出版社,2008 年,第 67 页。23 宋 朱熹:朱子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 492 页。24 包备五编: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选读,齐鲁书社,1993 年,第 213 页。25 崔树强:中国书法通识丛书书为心画书法理论批评,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 年,第 91 页。26 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作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第 158 页。27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 3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第 802 页。28 同注 5,第 641 页。29 同注 14,第 953 页。30 同上。31 同注 28。32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 13

42、9 页。33 李国钧主编: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212 页。34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 4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第 259 页。35 同注 27,第 49 页。36 李修生主编:全宋史第 26 册,凤凰出版社,2004 年,第 309 页。37 同注 1,第 540 页。38 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三秦出版社,2004 年,第 71 页。39 同注 21。40黄玥:董其昌书法论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 年,第 331 页。41 黄正雨、王心裁辑校:米芾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156 页。42 同注 21,第 608 页。4

43、3 西安碑林博物馆主编:第七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31页。44 同注 21,第 607 页。45 同注 21,第 606 页。46 同注 21,第 604 页。47 同注 21,第 590 页。48 同注 21,第 589 页。49 同注 21,第 592 页。50 同上。51 同注 21,第 596 页。52 同注 21,第 594 页。53 同上。54 同注 21,第 595 页。55 同注 21,第 495 页。56 同注 21,第 490 页。57 同注 21,第 601 页。58 同注 5,第 49 页。59 同注 57。60 同注 21,第 377 页。作者简介:王进,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书法与中国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