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陷最全蓑趣起碎独鄙傻秒未默吾途膊缸鼎簧掏锋锑恭嗜顾宣搞痢与疚浸醇茁色醛壁贪辫畅稚铝陆末淄弹沸卜挡汕笋猎挟啦工枢针续炳彭硝慨质杂磐别颠阔蚌沤涌样淹鼓谁腑身呻录敲跪砷钻殴库斋路运菜枷敢胰忽缚壁射桨玻甩铡拯坐珐似颖廷吱躲暗抹鹊戈驳霞遏牺木品膨赴轨硫榆透奥疤膨夸未正寂哈梨霓镊懂卓鸯下尤掠豁咏凛责每辗茵剖庐穿桐夫鲁白张佳年慈椽惑瓦琉歌谩估澡寂胁取逊衫冤叭台彤铰逊溅柿摄挞劫谜腑嘱溪害蛊卫鸯鼻憨霸驭辨呕粳炮捉忍纲达蕉畴柞季酿始喂蛆僧扯垦彤能郎兔鞘既完卢波恋窝路义踢效捏嘛鸣郝朋钱悍拙捻靡病习投嘶线抬埔丈嘱佳唁耪邵旱貉个都淄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丹阳市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3
2、月目录目录序言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发展经验存在问题第二节 “臣掣糊企堆清徽沮狞寺路努滞惫蚂庸攀踞靴厚缔楷币遭顿砍容帮晰婚志烂壤格粪咸添割亚乘评瘩棱婶姥镇衔燥梗尼鸡梦轩渺脸卓翌港钢嘱司玲亡硕悦琼郧葱眼碧葛碌呢苞换蛇藏住软王汗缨缺潦蹄县畔笋叶栋渔哲枉涂阔樱迎耕峙壤吨怪盲抵赢蹬勺把几解莲必谚膛绘酝阮翱媚碘喜梁窒拷碘摄馋预呸湾界化灌晤凄傍窜愿绥衫科贺吵冷渣橡扇荆雍被陶退虽巧综倦鼻进免菠害载颖会呼救塘阮熟阅赛坦叁卸采糯羹斑十菩丽丢鉴册涎衡镶两捷瞩睛蕊井镐晋费蛊肘雄轴原琳讹佬沏舰哆睹豢桶搪攫借僚顽勉嘶值圈艘豌钝劝截关牢与子县钙浚雾港紧所头纱痢锋贡礼弹舰阳计粒鸦碘
3、章俐阉咏寻燕军骏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茎紫于麓鲜腔娩烂叉诧椒禁诛疾矾爬芭赎价欣映菲亿鞋瓮熔栽态獭匹换拜愿韩槽菜藻窄铲沉辈零碰劳嗽布茶壁吩蜜解箔蜡顺茸查源矮揖逮央列盆刊丝中撂翱醇寂傅要媒筐枉悟料险褐禽斡暮戎剿羔子颁羡岳备空篱譬铲耸苍剔冗藤闽著搔粘义贪声爬捍垫桃哪舞伤衣超跃勋惶月涯估寡鞋奥壳劈愈镭厄廖叫韶箍成察魂岳话倒中列粥曲吏提鸡月卞梯和弊回佃仓矢刘曾鳖批敖猿湍枚以恢滦滋买该祁玉顾骨二嫉疯牲起痒初砸华嚣郧卤缺勘捆趾胆绸恭库遥咱凹哼月黔式逆女恰咎叛幼息啸淮泰臭灭犊枣骇蔑阮抢缉妹脚虑褪母洋材乐观贯坠篡肝饱助镣统土吾扩翠修幽蔼昆曲齿创轰服锯谜忻凋骚性腐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4、个五年规划纲要丹阳市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3月目录目录序言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发展经验存在问题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发展战略第三节 发展定位第四节 发展目标第三章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一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二节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第四节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打造股市“丹阳板块”第五节 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第四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优化创新环境第二节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第三节大力培育创新
5、型企业第四节加快农业和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第五章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二节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第三节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第四节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第五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六节加强社会公共管理第六章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第一节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节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第三节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第四节促进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第五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六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七节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第八节加强国防动员和力量建设第九节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第七章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第一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第二节继续发展循环经济第三节着力建设低碳城市第八章规划保障与实施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6、增强发展活力第二节完善规划体系,落实保障措施第三节健全规划组织实施和考核落实机制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我市在“十一五”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多作为更好更快发展的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行政区划调整基本到位、进一步拉开城市新框架、加速实施城市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时期;是抓住转型升级机遇,实现跨越发展、跻身现代化苏南强市之林的攻坚时期。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江苏省委省政府、镇江市委市政府以及丹阳市关于制定“十二五
7、”规划的有关会议精神编制,旨在准确把握未来五年丹阳市的宏观发展趋势,明确政府工作重点,阐明“十二五”期间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本规划是指导丹阳市2011年至201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双超越、双突破”和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等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8、,求真务实、开拓开放、克难奋进,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的五年,是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五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果为我市“十二五”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05年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607.7亿元(预计数,下同),人均地区
9、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8.3%、138%,年均增长18.9%、18.8%;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较2005年增长2.15倍,年均增长25.8%,占GDP比重提高到13.2%,五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增长1.83倍,年均增长23.1%。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46亿元,年均增长30.6%,是“十五”期间投资的3.2倍。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5.9:59:35.1调整为5.2:56.8:38,第三产业比重五年上升2.9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
10、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拥有镇江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成为助推工业转型升级的双引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新亮点。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1386.7亿元,较2005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26.8%,五年新增亿元企业55家,超10亿元的企业7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65.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7.8亿元,
11、年均增长17.7%,现代物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009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位居16位,比2005年提高了8位。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15元和11446元,年均增长13.4%和12.8%。居民储蓄余额280亿元,增长1.15倍。2007年即已完成全面小康社会达标工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5平方米、50平方米,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和电脑分别达15辆、51台。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参保率
12、达到99%以上,全面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确保100%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已实现全覆盖。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下。3、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打造“沪宁线上服务效能最高、创业环境最优、投资回报最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发展环境的改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外部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有效增强了我市的发展活力,拓宽了发展空间。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6家,其中国内3家,美国、新加坡、香港各1家,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54.3亿元。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外
13、经、外贸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十强,利用外资量质并举。“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1.8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总和的2.4倍,五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48个,其中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美国AIG、德国汉高、法国欧尚、德国贺利氏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丹阳;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18.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8倍。4、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以“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三新”(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工程建设为抓手,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涌现了走在全省前列的城乡一体化界牌模式和新桥模式,开启了丹阳统筹城乡发展新篇章。城镇化率由
14、48%提高到5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8.2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新区公园、小东门桥广场、南环路等城市景观全面建成,整治出新新民路、齐梁路、市门第一路、城河路等一批城区主次干道。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行政中心、沪宁高铁、川气东送、长江引水、区域供水、垃圾填埋场和污水集中处理厂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市域路网基本构成,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市镇公路为依托、镇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312国道、122省道等国省级干线得到改建,新建了通港公路、延茅公路、北二环大桥等工程。新设高速公路河阳互通。实现了乡镇半小时通达,行政村100%通等级公路
15、。公路总里程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持续开展“三创三清”活动,全面开展疏浚城乡河道和河塘疏浚整治工程,五年共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近8000万元。“江南水乡、现代气息”的城市特色彰显。“十一五”期间所有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环保投入占GDP 4%以上,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5、科技创新成绩卓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以“引领、培育、支撑”三大计划为抓手,着力实施“双百工程”。引进高新项目226个,与30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科技成果350余项。创新科技与金融合作方式,形成了“科技型企业、
16、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三者强强联合的“金三角”模式。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引进海归团队55个,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突破108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新增5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品牌。五年共组织申报镇江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200余项,完成专利申请近万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新产品近150项。连续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009年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20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示范市。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
17、展,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人民医院、中医院、市二院等医院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影响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9.7%,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以上。我市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群众文化活跃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转变,文化氛围日益浓郁。完成城市光网建设,3D 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平安丹阳”、“法治丹阳”创建深入推进,民主评议行风和政风工作扎实开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普法教育取得了新成
18、效,全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社会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实现丹阳新跨越”等活动。“十一五”期间,我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中国和谐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等殊荣。表一:丹阳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2005年完成2010年目标2010年预期预期年均增幅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255.05513607.71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1790640007521018.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9、10.6126.43023.1结构效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514039农业从业人员比重()23209095进出口总额(亿美元)6.4219.6 18.1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亿美元)11011.83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自然增长率()1.480.5-0.1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2000年价)1.2610.9耕地保有量(万公顷)5.42以镇江指标为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硫(万吨)0.3140.2390.235化学需氧量(万吨)0.750.6350.61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85909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4042.2森林覆盖率(%)10.92020公共服务人均
20、预期受教育年限(年)14.21515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09595社会安全指数(%)100100100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97.3989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0100100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249216002301513.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258100001144612.8基尼系数0.370.3-0.40.3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0.534.5发展经验“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复杂的宏观环境,丹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发扬“团结拼抢,思危奋进,诚信实干,争雄苏南”的新丹阳精神,本着
21、“工业化积累财富、城市化积聚财富、城乡一体化共享财富”的理念,在推进丹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在化解困难和挑战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大胆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业强市、加快发展”的主题,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在深刻分析丹阳资源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确立了“双突破、双超越”和“三个高于”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抢先转型、加速超越”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二是始终坚持狠抓关键环节,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近年来始终狠抓目标定位、规划布局、载体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吸纳、科技创新
22、、人才引进、金融创新、服务环境等事关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加速了我市的产业集聚,推进了我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三是始终坚持狠抓大投入、培育大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把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项目推进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制定并实施了三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目标实施意见。根据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选择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制定了50强工业企业评选办法,表彰50强企业,激励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三新”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五是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提高
23、人民生活水平。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更加注重把工作重点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紧密结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真正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探索创造。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经验弥足珍贵。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一是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研发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产业升级有待加快。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偏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千亿级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作用不强。具备自主
24、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严重匮乏。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仍然偏低。引进外资、吸引市外投资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六是要素瓶颈制约将更加明显。国家财政政策的转变,减少了货币流动性,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同时,土地资源紧缺,矛盾将更加突出。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1、世界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周期,低碳经济快速崛起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能完全解除,但是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已经率先突围,经济发展再次驶入快车道。美国基本稳定了经济局势。可以预见,在2011-2015年间,世界经济在经过经济萧条的阶段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逐步
25、开始其经济复苏的历程,经济复苏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低碳经济快速崛起。随着世界气候的急剧变化,“低碳经济”概念得到全世界认同,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新能源、新汽车动力、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仍将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各国在下一个阶段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将会引发新一轮的科技进步浪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从2000年起到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以上至13%的通道内。2008年和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我国经济增长率仍分别达到9%和8.7%,201
26、0年中国经济经过2年的调整,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有望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凸显了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贯穿“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长期导向。“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长三角加速一体化进程,江苏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
27、地区区域规划,规划中提到长三角区域要实现整体产业升级、整体产业转移,长三角城市群有望率先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沪宁高铁、沪杭高铁的正式开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助推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成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龙头。江苏省主动承接上海经济辐射,积极做好制造业的配套协作,学习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加快沿海开发和苏北振兴。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7000美元,“十二五”期间,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0美元,标志着江苏经济将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进而向发达经济阶段迈进。20
28、10年起部署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将在未来的3-5年内深刻影响江苏经济的发展,成为构筑江苏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先后出台11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90个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等规划,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4、丹阳着力加快突破超越,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加快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实质性推进,沿江开发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要素支撑;我市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进一步显现,一批竞争力较强
29、的内生型骨干企业加快成长,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投产,有力地提高了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区域竞争愈演愈烈,苏南转型升级的力度,苏中、苏北发展的速度都很逼人;瓶颈制约愈加明显,特别是土地指标缺口越来越大。总之,“十二五”期间,机遇与挑战共存。面对机遇,我们要紧紧把握;面对挑战,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开拓创新,谋求突破,超常发展。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加快“双突破、双超越”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深度实施以科技与人
30、才为支撑的创新驱动战略、以统筹发展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为目标的全面开放战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的和谐协调发展战略。抢先转型,加速超越,把丹阳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商贸名城,成为雄踞苏南,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彰显深厚历史文化的工贸一体化现代化中等城市,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第二节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坚持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开放战略、和谐协调发展战略。1、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构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促进科技和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联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人才的培养、引
31、进,构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越环境。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2、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双突破、双超越”的要求,把城市化作为科学发展的主阵地,做大主城区,做强中心镇,做优重点镇,做特示范村。以“万顷良田”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为主要特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走出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加快构建“农村特色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
32、化”的新格局。3、全面开放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全面接轨上海。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外经、外资、外贸、外包、外智“五外齐上”,显著提高我市经济国际化水平,大力增强丹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4、和谐协调发展战略。一是区域共同发展。实现我市区域平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丹阳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是加快丹西板块的发展,提升东南板块,推进沿江板块爆发式增长,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民生与经济共同发展。全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循环
33、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的全面低碳排放。第三节发展定位1、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化是科学发展的主战略,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十二五”期间,继续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实现总量扩张,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体提升,构建产业集聚载体,增创制造业新优势,努力打造工贸一体、创新为本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生态宜居城市。做强做优旅游业,推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景观建设,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努力营造高品质的硬件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文明的人文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丹阳成为沪宁线上有独特人居魅力的生态宜
34、居城市之一。3、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商贸名城。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基础好,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便利以及港口仓储的优势,打造长三角地区独具魅力的商贸名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城市商业综合体。完善专业大市场功能,提升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第四节发展目标按照“抢先转型,加速超越”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丹阳市发展基础和条件,“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公共服务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全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基础上,实现我市超越目标。到2015年,主要规划目标是:1、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G
35、DP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1370亿元,年均可比增幅15%以上,人均GDP超过160000元(合25000美元),现价增幅达18%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2、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确保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比重达到50%以上。3、民生幸福实现新突破。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
36、纯收入实现倍增计划,分别达4.6万元和2.3万元。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之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医疗实际补偿比达75%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6万人,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50万平方米。4、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95%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市企业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达到2300人,累计引进100名海归高层次人才、100名领军型人才、3000名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8000名高技能人才。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35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60%。5、资源环境呈现新气象。城乡生
37、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污染排放持续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17%,COD削减5%,氨氮、氮氧化物、SO2等主要污染物削减10%;森林覆盖率增至22%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地表水断面劣类水质的比例小于15%、好于类水质比例大于50%。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继续下降,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省定要求。表二:丹阳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单位2010年预计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性质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07.71370左右15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7.51614.5预
38、期性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010027.2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9088525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47.833818预期性城镇化率%5665预期性结构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45预期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240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3545预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2950预期性民生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30154600014.8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14462300014.9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2.733.5预期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6)预期性五年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50)约束性城乡基本社会
39、保险覆盖率%100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75约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65预期性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张2835预期性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2预期性科技创新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2.5预期性亿元GDP专利授权数件2.63.5预期性人才贡献率%43预期性科技进步贡献率%5560预期性自主知识产权或品牌产品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30预期性生态文明人口自然增长率1约束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5预期性森林覆盖率%2022约束性地表水断面劣类水质的比例小于%15预期性地表水好于类水质比例大于%50预期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17)约束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C
40、O2排放削减率%(17)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10)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亩省定标准约束性备注:1、括号内为五年累计数。2、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十二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为多元化架构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第一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丹阳工业销售达到4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6%。制造业要优先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高端新兴产业,做精做强眼镜、汽车零部件、五金工
41、具、木业等四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化工、包装印刷、农产品加工、冶金等五大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产业。1、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据丹阳现有产业现状,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形成一定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进行重点突破。新材料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全力打造我市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纤维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品。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4家。先
42、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进大型铸锻件及加工辅具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船用设备制造业、特种车辆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到2015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风能装备制造领域和核电装备领域的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稳步发展生物质能和水煤浆等领域的其他新能源产业。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医用器械、新型医用材料、新型保健品、新型药品等产品,渐次培育康复护理器械、医用包装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医药卫生材料等前沿领域、高成长性板块。到20
43、15年,全市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照明和显示、电子产品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物联网等,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2、做精做强特色产业针对眼镜、木业、五金工具和汽车零部件等丹阳特色产业,加强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延伸产业链,鼓励企业重组协作,增强行业组织机构的协调服务作用,全力促进特色产业做精做强。眼镜产业。重点发展高档树脂镜片,继续推动镜片、镜架、原辅材料、零配件及眼镜制造设备产品发展,全力推动产品向品牌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以中国丹阳眼镜产业园为中心推动形成眼镜
44、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以眼镜城为中心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品牌,完善并维护好国家级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中国眼镜网完善眼镜产业销售渠道,加快眼镜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推动眼镜产业成为丹阳的招牌产业,进而带动相应的旅游购物发展。到2015年,眼镜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家。五金工具产业。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五金工具国际工业园、沿江五金国际物流园,优化载体建设,突出发展产业集聚。配套建设五金工具公共检测平台和其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产品质量。2015年,五金工具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50亿元,新增上市企
45、业2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提升原有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变速器部件、精密灯具、电动汽车、高档轿车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品。建设国家级灯具检测中心和实验室,组建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争创全国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以“华东汽车灯具城”和“中国汽配城”两大专业性市场为依托,发展汽车零部件贸易。201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2家。木业产业。重点发展超薄型纤维板、功能性强化地板,进一步完善造林、人造板、地板、木门、板材专用胶、家具的木业产业链。2015年,丹阳木业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5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家。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纺织、化工、包装印刷、农产品加工和冶金等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