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为育人搭建平台,为活动引导方向本文已收录于《破解难题 科学发展 / 2009-2010上海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新历程》论文集P204-207
—— 上海市实验学校构建《网上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系统》探索德育评价新途径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走近自然、体验生活,享受学习过程、感悟生命乐趣的有效途径。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实施“两纲”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是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也是使学生体验和践履“两纲”精神的良好渠道。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全市唯一的一所十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所独树一帜的实验学校,始终把实验性、示范性作为学校工作的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素质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历经两年酝酿与建设,2010年正式在中学阶段使用《网上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评价系统》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为育人搭建平台,为活动引导方向,对学生综合德育评价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深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成为德育工作的新难点
以往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局限于军训、学农、学工或者学雷锋活动等,相比整个学生生涯来说,所占比例相当小。这些大多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性活动,虽然大家都知道融入社会的深远意义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许多学生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另外,活动的参与面也十分狭窄,总是那么几张老面孔,不是学生干部,就是“优秀生”的专利。活动之后,对学生的评价还缺乏依据、难以操作,与升学指标不挂钩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变得越来越形式化,学生缺乏体验过程,自然收获寥寥。
正是由于实际操作中往往遇到以上难点,学校在组织与管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的瓶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多做少一个样、勤做懒做一个样,德育评价无法起到导向和约束作用。
二、破解难题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所暴露出的评价方式平面单一,学校成立由初中部、高中、团委、大队部组成德育评价改革工作组。工作组通过广泛调查、调试,使得《网上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评价系统》具有以下特点:评价多元性、量化可比性、材料认证可信度高、系统网络信息化、实践体验性更强。
(一)设计背景
根据二期课改《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每一个高中生每学年至少应当参加累计2周,三个学年累计不少于6周,共计12学分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我校制定了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案,数字化校园平台是量化评价的重要保障。对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评价,可增加学校管理者评价时的针对性、全面性和导向性。
(二)操作细则
从活动的内容上,我们将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分为五大类:参观考察、专项实践、任务实践、综合活动、职业体验。
从活动的评价上,我们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采取计时和计分的两维评价方式,既记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时间,也记录其相应的认定学分。同时,将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或者优秀成果作为备注。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相关材料、证明、证书,以附件形式附在学生档案中。
由相关部门认定社会实践有效时间,最小单位1小时,1小时折算0.05学分。超过该类别学分上限之后,只增加时间,不增加学分。具体细则见附表。
大类
细分方向
记录周期
节点
认定
附件
说明
1
参观
考察
(0~3)
1.1 社会考察*
36
一次/学期
活动后
班主任
考察报告
具有特色的人文地理考察,如高一南京、高二苏州无锡
1.2 展览参观*
4
一次/学期
活动后
班主任
参观感想
具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场馆参观,如缉毒展、老港垃圾发电厂
1.3 游学实践
一次/学期
活动后
班主任
游学证明活动感想
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国内外教育游学活动,如EF游学
2
专项
实践
(0~3)
2.1 学军*
30
一次/学期
活动后
班主任
基地证明
军事纪律训练
2.2 学农*
30
一次/学期
活动后
班主任
基地证明
农业基地生活、考察
2.3 学工
一次/学期
活动后
班主任
基地证明
参观现代工业生产流水线
3
任务
实践
(0~4)
3.1 值日劳动*
12
一次/学期
学期末
班主任
值日生劳动的总评
3.2 校园值勤*
8
一次/学期
学期末
班主任
校园值周班的值勤任务
3.3 学生干部
一次/学期
学期末
班主任
工作材料
学生干部的工作,如活动策划、方案、照片等
4
综合
活动
(0~6)
4.1 志愿者服务
多次/学期
活动后
团学联
服务证明
校内外各种公益服务
4.2 社团活动
多次/学期
活动后
团学联
活动材料
具有社会实践性质的社团活动,典型的、特色的活动
4.3 调查研究
一次/学期
学期末
团学联
报告材料
具有社会实践性质的科学人文调查或研究
5
职业
体验
(0~2)
5.1 勤工俭学
一次/学期
活动后
班主任
单位证明
5.2 行业实习
一次/学期
活动后
班主任
单位证明
注:
1、大类一栏,用括号标注的数字为该大类在高中三年之后的总学分范围;
2、细分方向一栏,用“*”标注的项目为学校组织必修项目,总时间约120小时,共6学分;
3、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有计划的安排自选项目的6个学分很重要。高三可以不安排自选项目,那么高一、高二共四个学期,平均每学期安排30小时(以15周计算,每周2小时)即可,建议安排在4.1志愿者服务和4.2社团活动两大方面。
(三)评价结果
高中三年之后,每一位学生将得到学校出具的情况报告单,样张如下:
打印日期:××年×月×日 学籍号:××× 姓名:×××
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报告单
一、总体情况
细分项目
参观考察
专项实践
任务实践
综合活动
职业体验
学分
社会考察
展览参观
游学实践
学军
学农
学工
值日劳动
校园值勤
学生干部
志愿者服务
社团活动
调查研究
勤工俭学
行业实习
人生规划
高一上
高一下
高二上
高二下
高三上
高三下
时间
总计:××小时,××学分
二、具体情况
大类
小类
日期
地点
内容
时间
表现
备注
参观考察
社会考察
2008.5
南京
南京人文历史考察
18小时
良好
社会考察
2009.5
苏州无锡
江南水乡、园林艺术考察
18小时
良好
专项实践
学军
2007.8
南汇
队列操练
30小时
优秀
学军标兵
学农
2008.10
奉贤
农业技工
30小时
良好
……
……
……
……
……
……
……
……
三、成效和思考
经过两年的试运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我们都能及时将学生的参与情况输入系统。对于这样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德育档案,每个同学可以随时记录、随时调阅,并已经成为学校评优以及高三自主招生推荐工作的重要指标。
学生现在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将“分数至上”的观念引导向“能力发展”。学校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通过“量”的积累,许多同学将实践体验的收获内化成思想行为方面“质”的变化。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载体,丰富其内涵,提升其效益,是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实创新也是把双刃剑,提高活动实效性的同时,也给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当然,这次尝试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比如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对其的影响往往是隐形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感受得到的,如何让其能够显性反映,这还需要更全面地联动地追踪记录来客观反映其收获。又如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德育工作就是班主任、德育处老师的事情的观念还是普遍存在,争取让更多一线教师参与才能确保社会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评价更加有效,社会实践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全员德育的有效抓手。
而学校最终目的还是教育祖国的接班人,当下的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告诉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那么加强社会实践的管理与评价,引导更广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的发展,保障学生参与的利益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推进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学科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创新研究等方面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考虑学生骨干和教师队伍典型性的同时,又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要“点”上集中,又要“面”上结合。坚持短期实践经常化,长期实践固定化,坚持专业实践与一般服务相结合,坚持假期实践活动与日常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社会实践的最大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