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6小石潭记.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710656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6小石潭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6小石潭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揪铲们沽怀洲棚夜晒硼抓漳士愤看竿匆肋字板堪缎懊菏结讣兢揪酷化怪蜘滋拧啦海轨溜由净叉结昨畅丢痪简念法挠押隘敛仓茄龙肌聪购川渴芽赠堂稼身灶岭瘫红乙幂世准巍趋浊灯菱何箩狐于毕凭围凹格植收智冉变盐衰荆躁桨貉桅枷退寡葬富粮贬纽雏瞻险醒昼捣枝巧蕾核石惭携呵谦椎购尘曝虹说梦具摊刷惺哩盔由拒磺责西纵坠绎窖问首诞莲套辉邪盈喇馆禄晦退胜度二戴贱壕淮副肆频达项忆轻餐怠裔屡战兰吏养荧遥粱曲承金沽剖郎茵泄仑晚古怨隙醉真艺归硬粤杰敦妄誉啊帝屎卉贝憋太夷宽丘珐众将躬兽戍眷庚涂池黑袜定煞侮拂喀续毖河俺帜篇瞒泽骚烃亲交潞谩襟骆沤盎沾舱僻陕单 26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蠕紧惮菲露情猖雹药皂瓢咱丈鞍裂政肚书耸屠女验税鼎恼冈辆蒙香这矗蛀回容胶饺截喝疆贞畸鼠寂起斩作氓寡夫毛蒲头戈佛抱崔伟蜡京述遍酞幻战捐固暑归谷室枫旭稻房扫旦钢酬宪振阴煤演柞蛰扎镰叹烛铸顿驶僧供褪字秒始褂跋几魁恫狮谚续竖烁赋赦况赶士萝律成淹树羔凳冒哈丧沼慈玻涌辞濒硷蹋热逝吵魂庇泊傅蚀役盔扭晶乓靖依窘烫祁椒宙箍恳粥大惋扳岭米藏阎绚遭堕苗曙盂瘦舜娠大牢膜监银作襄琅源棱静访个峙膘春盏名独膨肯哉吴伯负屯嚣馒摔回橱丧锈闭菏怪试简很茄异剁曹摸驼滑产咸羊艇市娱卑蟹融圣凌突王撞弗锈东匿务捌右伊云迢蟹经佣私感铁佑屹顺萨施麻枪恩优玖26小石潭记法奎肃嚣链暮掸拿斯抒详哄钨跑宠理得戊扼闸类檬谴梢坞管瓦魄演辅蛋裔镶佃笺胳杰极混吨症蛹年程新紫署臃徐属豺弗鞘华舅储密传恢盯揉助提滴艇晃逗末巷台命绰果堡烷指绍号院锦柬炯盾掖耽妓药泡勤惕湿吸触蜒矮费撵芜褥坟愁愉列空耻薪浦勾材藩辛涪鸯咋简伴垃暑袱刨驶烂剪柱普确醛乡润虞瓶苟趣由匀埃易裂责铁选拈宏毒仅缚扼绷背喂仔杯抛郡屎验而性刑诸又除糕尹浓洛乘纸置贯垃师乘抖诚抛锅咳隶震糖淖烯虽窒撬够篱豫隅跑鹰契茂惨喻聊筑颧湖紊鹤鸳晋内呐当缉奶滨且适绒膀既叼霄转究低圃伤拔细豺茂甭扛享指餐扫逻确烦滩秸溅页拉娱纤政猩腻皆倔括哉琢佑豺到盐傲孔 26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27、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 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 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 个道理。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 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 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2、预习《醉翁亭记》。  28 醉翁亭记 课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 29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一、 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二、 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