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_韩力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9255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_韩力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_韩力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_韩力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1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41No 1Feb 2023doi:10 3969/j issn 1673 0887 2023 01 024收稿日期:2022-10-29作者简介:韩力争(1969),女,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闵馨文(199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2021 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21_1460

2、)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韩力争1,闵馨文2(1 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在接受理论视域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文章在厘清接受理论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聚焦接受主体、接受媒介和接受客体三要素,认为可以通过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空间。关键词:接受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 0887(2

3、023)01 0141 04一、接受理论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一)接受理论1 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产生于 20 世纪的文学美学领域,该理论以接受者为核心,肯定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并由此引申出“读者中心”“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1 240。姚斯一直专注于接受主体的研究,他借用伽达默尔的“视野”这一解释学术语提出了“期待视野”概念,说明了读者作为接受者对作品的能动作用,即“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者的审美经验与社会经历会形成其对作品的潜在期待和联想。伊瑟尔则认为读者参与是文学作品价值的源头,他指出“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文本

4、,审美的一极则是由读者完成的”2。他还据此提出了“召唤结构”概念,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半成品,留有遐想空间,吸引着读者阅读,并对文本进行主观性和创造性的活动3。接受美学独特的研究视角、创新的思维模式打破了僵化的形式主义,但它过于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忽略了文本和作者,它将作品的价值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挂钩,实际上陷入了极端的读者至上思想泥淖。因此,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扬弃。2 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接受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普遍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由接受主体、接受媒介和接受客体三要素组成。虽然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直接对接受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体系

5、,但在相关经典著作中多有涉及。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论强调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 11因此,应从关注接受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地运用接受媒介。而接受客体也在这种被动的接受过程中,通过接受主体的选择和理解,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接受主体的需求升级,从而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论强调接受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5,它既是进行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检验接受效果的落脚点。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

6、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解释世界,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4 502接受活动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接受的效果。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论吸收了接受美学的合理内核,在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坚持接受活动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指导。(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本文将依据教育部制定并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可分为物质文化的发明创造和非物质文化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智慧。文化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坚持

7、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7。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它有别于一切外来文化,它以其民族性、稳定性、传承性和先进性武装着我们的头脑,指引着前进方向。但当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我国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外国文化,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充分认识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十分重要和紧迫。(三)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

8、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认同”的简单累加,而是指个体和群体在认知认同中确立文化身份,在情感认同中确立社会归属感,在意志认同中确立社会责任感,最后在行为认同中着力践行。文化认同是由个体认同凝聚成社会认同,最终升华为国家认同的必由之路。可见,文化认同的本质是对价值观的认可和接纳,更是提升个体文化自信、凝聚群体内部力量的根基所在8。习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9。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正处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强化文化认同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文化

9、认同感。二、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意蕴(一)历史维度: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决定着一个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手抓。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成员个体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费孝通先生从历史视角出发,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中华民族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关键是拥有多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10。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成形成,在鱼龙混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极易受到消极影响。随着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文化碰撞加剧,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在高校盛行,受其影响,一些大

10、学生会贬低与矮化传统文化,宣扬与崇尚外来文化,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接受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二)理论维度:有助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方针第一,借鉴“期待视野”,强调接受主体的重241第 1 期韩力争,闵馨文: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探索要性。教育的接受主体是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教育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中华

11、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二,借鉴“第二文本”,强调接受主体的创造性。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应该是双向的互动,但当前,我国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种应试型的教育模式,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12。而接受理论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育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给予学生二次理解与创作的空间,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三)实践维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过程是知、情

12、、意、行四要素的均衡发展过程。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行为则是认同的外显和表现。因此,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起源于认知认同,深化于情感认同与意志认同,表现为行为认同。从实践维度来看,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不仅要重视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还应重视作为接受媒介的教育载体、作为接受客体的教育内容。现如今,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大学生对网络信息非常敏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教育和媒体宣传教育。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理念教育,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育机制和路径,从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接受理论视

13、域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一)课程育人:培育接受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认同,最直接、最重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教育部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6。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大学生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就能深刻理解“民为邦本,本为邦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大学生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知识,就能深刻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大学生学习了中

14、华传统美德,就能够深刻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大学生学习了“四史”,可以深刻理解“少年自有青云志,当许天下第一流”。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提升认知水平,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一方面,大学生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主体应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中华优

15、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本质是文化身份的构建,因此接受主体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课、选修课,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此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二)环境育人:提高接受媒介的创新力和影响力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对教育过程与接受效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习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3。不同于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更多通过寓情于景、寓教于乐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强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常见的环境育人途径包括创建优良学风、营341常州工学

16、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造校园文化、树立模范人物形象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树立新的观念,采取新的手段。随着网络等多样化的媒介载体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新阵地,传统文化也要因时而变、守正创新。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接受媒介的创新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高校应要加强宣传教育,不仅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也要重视 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发沉浸式课堂、V 课堂等,全方位地发掘教育媒介。另一方面,宣传教育不能局限于正向教育,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也必不可少。近年来,恶性社会事件发酵引起的网络舆情频发,大学生思

17、想活跃,追求个性,极易受到舆论影响,产生极端思想。因此,大众传媒应担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教育环境。(三)实践育人:增强接受客体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落地生根,就要接地气,具有亲和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甚广。教育者需要用好学生身边的“活教材”。例如,阅读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观看传承传统文化的电影,参观传统文化主题展览,参与传统文化宣讲会,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等。教育者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这类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生活化、大众化。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单纯通过理论

18、学习获得的认同感更强烈。另外,社团作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开展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各种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中,真正将传统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与社会各界联系,寻求多方合力,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实践基地、社区的志愿服务部门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高校可以举办祭扫踏青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与弘扬革命先辈的优良品质。四、结语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青年的时代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19、导,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接受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接受主体、接受媒介、接受客体是影响接受效果与认同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接受理论视角探索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参考文献 1朱立元 接受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伊瑟尔 阅读活动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31 3伊瑟尔 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何理,宋洁琳 以接受者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

20、建构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1):5 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 中国教育报,2014 04 02(03)7习近平 高举中国行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 10 26(01)8冯天瑜 中华文化辞典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9 10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3 21 11李建广,王威 习近平的英雄情怀N 人民日报,2018 05 22(01)12李先明,成积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38 14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责任编辑:赵青4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