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基于罗尔斯的视角_姚文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9206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基于罗尔斯的视角_姚文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基于罗尔斯的视角_姚文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基于罗尔斯的视角_姚文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2 期现代大学教育理论探索基金项目:2016 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机会平等视域下的复合型分配正义研究”,项目编号:16YBQ007。收稿日期:2022 09 21作者简介:姚文佳(1984),女,湖南长沙人,哲学博士,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南省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伦理学研究;长沙,410100。李建华(1959),男,湖南桃江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伦理学研究;武汉,430072。Email:。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 基于罗尔斯的视角姚文佳李建华摘要:教育资源分配不仅涉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更与人们的发展密切关联,是

2、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才强国的关键环节。教育资源的正义分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究其本质,是一种前置分配,目的在于实现始端公平。始端公平相较于终端公平更具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有着更好的道德氛围。帮助人们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弥补生活环境的差异、补偿自然天赋的缺陷是教育资源分配正义的应有之义。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首先需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化,通过教育资源的分配保障受教育者选择的自由,在教育资源分配中体现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并借助教育过程涵养人们的正义品质。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正义;教育公平;始端公平;终端公平;特殊群体;正义品质中图分类号:G40;G40 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3、1671 1610(2023)02 0013 06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既与社会成员的发展密切关联,又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正如有学者所言,教育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涉及社会就业水平、人们的身心健康、社会和情感的关系、行为的风险以及财产与人身的安全。1 那么,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才是正义的?需要通过教育资源分配实现何种正义目标?这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一、作为始端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正义正义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重要价值。无论是柏拉图对城邦正义的阐释,亚里士多德对分配正义、矫正正义的区分,还是儒家对政治正义的诠释,正义的价值如灯塔指引着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教育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塑造

4、道德人格、培养知识技能的文化活动,在正义价值的追求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独特角色。教育资源的正义分配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正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我们就必须把握其正义本质。分配正义最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原初意义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正当分享社会资源,平等是分配正义的关键。“既然不公正的人与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与平等之间就显然存在一个适度,这就是平等。”2 134“公正必须是适度的、平等的。”2 134罗尔斯(John B.awls)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将平等置于分配正义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作为公平的正义。他的正义理论兼顾了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罗

5、尔斯认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仅要诉诸公平的程序,还需要达成公平的结果。他的理论契合教育资源分配的正义诉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一方面必须保证所有受教育者都不被制度、规则所歧视,能够通过公平的程序把握人生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则需要关照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使他们的成长不过多地受环境的限制与阻碍。教育资源的正义分配究其本质,是一种前置分配,目的在于实现始端公平。正如金里卡(WillKymlicka)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解释,罗尔斯理论与福利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是对不公平结果的矫正,而前者则追求为人们提供公平的起点。教31姚文佳李建华: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

6、能力、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满足受教育者对知识和技术的偏好。站在社会意义的维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而言,应偏向于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人生起点。这也是教育资源分配为何基于罗尔斯理论立场的根本原因。始端公平相较于终端公平,在正义学理上有显著的优势。(一)始端公平比终端公平更具时效性,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假设某人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而未能充分挖掘天赋、缺乏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那么我们对其进行正义补偿就会非常困难。教育作为连续的过程,与人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联。一旦错过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个人发展就会遇到巨大阻碍,这种阻碍难以通过

7、教育资源的再分配而消解。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试图使人们在分享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获得初始的平等能力,为自我成长铺平道路。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的机会稍纵即逝。对于那些由于在早期缺乏教育资源而失去机会的人来说,无论后来进行何种程度的教育资源补偿,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由于缺乏教育资源而只能享受低质量教育乃至辍学的儿童在步入社会以后,无论社会为其提供怎样的教育资源补偿,都难以改变他的人生道路。只有在开始自我成长时投入充足的教育资源,才能让他们平等地向往未来生活,依据自己的志向和努力去实现人生目标。(二)始端公平比终端公平更具可操作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对人的发展产生全面、深远的

8、影响。如果教育资源分配试图达到后果补偿效应,就必须严格区分某人的成功哪些是由教育资源分配所决定的,哪些又源自个人的自我选择。显然,我们几乎不可能准确划分教育资源和其他生活要素对个人的影响边界。事实上,不同要素共同决定了人们的人生道路,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缺乏教育资源的社会成员不仅在获取知识、技术方面受到限制,而且可能由于知识的匮乏难以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拥有开阔的人生视野,也难以构建完备的道德认知,更难以敏锐洞见社会的发展变迁。金里卡举例论证,人们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由于做出不同选择所带来的差别性结果才是正当的。比如 A 与 B 都被分配了同样面积和质地的土地

9、,A 将之用来种植而收获经济效益,B 则将之开发为网球场而满足自己打网球的兴趣爱好。A 和 B 是基于自由选择产生了结果的差别,他们就必须为这种差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自由选择的结果也被视为正当的。金里卡特别强调,这种公平性只有在他们拥有平等前置能力的前提下方可证成。金里卡认为3 202:种植者与网球手就必须处于相同的境况 譬如,他们在技术和教育方面不能有不平等,因为这些不平等会导致个人能力的不平等,而个人能力的不平等又会影响个人努力的成效。作为始端公平的正义无需判断和分辨哪些要素对人们产生了确定性的影响。当人们都获得自我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时,就不再有理由抱怨生活的环境。作为始端公平的正义可

10、以比较容易地识别何种教育资源是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教育保障。(三)始端公平较终端公平有更好的道德氛围终端公平实质上是一种纠错机制,它要求已经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证明自己的失意以获得社会补偿。当人们要谋求某种终端公平的社会福利时,往往要以不令人满意的境遇为依据进行申请,比如申请贫困补贴就需要向相关部门展示和证明贫困的事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伤害福利申请者的自尊心,也会为其贴上特定群体的标签。始端公平力图使人们能够站在平等的起点,凭借各自的天赋和努力去争取最优的结果,或者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教育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是人们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教育资源应该为

11、人们平等分享,而不应通过揭示自我缺陷的方式去获得。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我们应该确保社会成员基于人格和尊严的平等。二、教育资源分配正义的内涵教育资源分配追求始端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正义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一)教育资源分配应帮助人们实现教育机会平等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具备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是41姚文佳李建华: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教育资源分配的内在要求。其一,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教育平等的重要起点,任何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应受到社会的支持,无论家庭背景和生活条件如何,都能够走进校园,接受系统的教育。接受教育是人走入社会的必备阶段,人们通过教育获得适应社会的知识与能

12、力。如果缺乏教育,人们就无法有效地进入社会生活和满足社会需求,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将面临极大的威胁。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是社会机会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的必然要求。其二,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帮助人们平等地开启天赋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就平等而言,任何人的志趣和偏好都应受到社会同等程度的尊重,人们开启自己的天赋,应得到社会同等程度的认同。社会应该为人的个性和能力培养提供充分的渠道和平台。试想,如果社会提供的资源都集中于培养某种能力,那么在此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必然处于有利地位,这对其他孩子而言则有失公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应该充分考虑多样化

13、的能力需求,为人的多元天赋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渠道。其三,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平等地体现人们在教育中付出的努力。无论家庭条件和社会阶层如何,只要在受教育过程中发奋努力,其努力的成果就不应受到区别对待。我们不断强调的考试公平、招生公平就是对此维度教育平等的守护。(二)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弥补生活环境的差异罗尔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机会平等持批判性态度,认为他们所追求的机会平等没有充分考虑人们由于不可控因素而处于的实际不平等地位。对于机会的把握需要能力的支撑,而包括原生运气在内的偶然因素对能力培养施加重要影响。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出生家庭、居住社会环境等原生运气的限制。外部条件、原生运气的不同不应成为阶级固化的

14、顽石。教育应向人们提供一种可能 摆脱外部条件和原生运气不足的限制,使底层的人们有机会向其他阶层自由地流动。罗尔斯、德沃金(onaldM.Dworkin)等学者提出,正义的社会应该让人们“敏于志向”而“钝于天赋”。3 96言下之意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应该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努力程度,而不应受制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正如威茨(Betty A.Weitz)所分析的,在罗尔斯看来,正义的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建设消除自然天赋和社会环境偶然性因素的影响。4 教育是弥补外部因素差异和个人原生运气不足的关键途径。当然,在社会现实中很难将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截然分开。人们难以断定受教育者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源自他的

15、成长环境,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个人努力的结果。环境、志向和努力等因素是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虽然原生运气的差别不可完全消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教育资源的分配缩小社会成员在外部环境方面的差别。罗尔斯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们将之称为社会基本益品。对于教育而言,组织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师资队伍、教学用地用房、硬件设备等要素就是基本益品,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切实保障。同时,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差异。有学者就指出,正义要求我们认识到处于社会不利地位者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别,关注可能导致不平等的社会与经济因素。5 根据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教育资源应该更多流向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经

16、济收入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中国已经施行了义务教育政策,惠及所有适龄社会成员,但人们所享有的教育资源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加之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更好的教师和更多的教育资金向经济发达地区汇集。要弥补差异,满足始端公平的要求,就必须在教育资源分配中促进资源的正向流动。(三)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补偿自然天赋的缺陷除了能力天赋的差别,个人还有生理上的差异。罗尔斯认为,正义的社会不仅要缩小不同群体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别,还要补偿自然天赋的缺陷。正如金里卡对罗尔斯的解读:“无论直觉的理由还是契约的理由,都承认先天残障应该得到补偿,也承认应该把自然的基本益品当作一种指标

17、,以界定最不利者的地位”。3 94有的人天生健康,有的人因为自己生理上的缺陷只能诉诸特殊的教育方式。如果要让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就需要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原因产生的特殊需要,并且通过教育帮助他们克服生理上的困难。在对于自然天赋劣势者的补偿方面,森(AmartyaSen)和纳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比罗尔斯更进一步,指出要考虑他们的能力以及建立在能力之上的尊严。纳斯鲍姆认为,虽然罗尔斯对这一群体也给予关照,但更多偏向于财富和收入。她更认51姚文佳李建华: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同森的建议,认为:“罗尔斯应该用能力清单 所有能力接下来会被用于衡量生活质量 取代内容丰富

18、的首要善清单”。6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弥补自然天赋劣势者的不足,但应该尽量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教育资源分配正义的实现要通过教育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生活愿景,就必须实现教育资源的正义分配。(一)要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基础教育是社会成员的重要人生起点,也是人们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涵养品性、具备社会生活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经之路。目前,基础教育资源分配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教育质量差异。优质教育资源普遍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在偏远或者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受教育者虽然也享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但却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硬

19、件设施,经济发达地区都具有显著优势。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直接限制了处于不利地位群体的能力培养,当他们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时明显处于弱势。要改变这一状况,使他们在人生成长初始阶段与他人站在同样的起点,就必须保证他们能够享受与其他群体同质的教育资源。教师质量是决定教育水平的核心要素。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无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在这些地区就职的教师自身发展也受到限制。要促进教育人才的正向流动、稳定贫困地区师资队伍,社会就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将更多的资源投向贫困地区的教学人员。其一是提供收入补贴,尽量缩小教师在地区间的收入鸿沟。其二是实现教师群体的福利均等化,让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享受与其他地区(主要

20、是大中型城市)教师同等水平的社会福利保障。其三是保障教师自我发展机会的平等。相较而言,城市的教师能获得更多培训和业务能力提升的机会,而贫困地区的教师受制于当地教育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较少走出来接受业务培训,业务视野也受到极大制约。实行教师轮换制度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比如组织城市教师轮流定期进入贫困地区支教,让贫困地区的教师定期进入城市学校进修、学习。这种轮换一方面可以弥补贫困地区优质教师匮乏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使教师在教学体验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中国进行了积极的教师轮岗制度实践,除了薪金等外部激励,如何提高轮岗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在轮岗交流中拥有切实发展机会,

21、由此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姚计海、韩月雪所言 7:若期望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轮岗交流的工作中,真正的“轮起来,沉下去”,形成教师轮岗交流的共同体,就势必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倡轮岗自愿性,真正地将选择的权利交给教师轮岗交流的主体。(二)通过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受教育者选择的自由在罗尔斯所构建的正义原则体系中,自由处于优先的地位。罗尔斯将自由原则表述为:“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8 60 61教育也必然要为人的自由权利提供保障。就教育资源而言,自由权利体现为人人享有选择教育方式、在教育中满足自我知识偏好的自由。教育资源分

22、配应该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知识追求的多样性,为人们的教育选择提供充足的自由选择空间。无论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方式还是知识传播形式,都要尽可能拓宽受教育者的视野,并且提升人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教育的自由限度也是教育平等的集中表达。毋庸置疑,那些享有更多教育资源的群体拥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购买更多的自己想学习的文献、选择更多元化的教育渠道(比如网络教学、专业培训),从而更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都能拥有平等的自由选择权利,无疑是教育资源分配正义的必然要求。(三)教育资源分配体现对于特殊群体的正义关怀显然,弥补人们的自然天赋劣势是促进始端公平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

23、教育资源分配中要尽量满足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通过资源分配最大程度地消弭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其一,加强针对生理缺陷人士的师资培训,提高特殊学校的人力资源质量。特殊教育从业人士的数量亟待增加。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虽然自 21 世纪以来有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受到特殊教育专业数量的限制。郭志云等学61姚文佳李建华: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者调查后发现:全国有 2192 所特殊教育学校,且在持续增长,有近 80 万的各类特殊教育在校生和数以千计的各类康复机构;全国教师教育的院校总量多达 605 所(师范院校 199 所、非师范院校 406所),但是,开设的特殊教育专业数量仅 93 个,很难承担起未来中国特殊教

24、育和融合教育持续发展的重任。9 社会对特殊教育从业者的重视程度不足,资源投入有限,导致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事业规划和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我们应该借助已有的人才培养渠道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培育学科专业建设,扩充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为特殊教育输送高质量的优秀教师。其二,针对不同残障人士的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残障有诸多种类,每一种障碍都需要特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能。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正视客观存在的多样性。个性化教育无疑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征。针对不同的残障程度、不同的残障种类,采取特定的教育模式是保障特殊教育质量的本质诉求。其三,为残障者提供人文关怀。残障人士一方面具有生理缺陷,在生活中存在各种不便,需要

25、外界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心理层面也较之健康群体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之具备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残疾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既导致生理的困难,又导致社会性缺陷。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认为缺陷包括原发性缺陷与次生性缺陷,后者是“由原发性缺陷所引发的人际沟通困难、感性经验匮乏、抽象思维能力弱、适应性不足等社会文化缺陷”10。消除歧视,促进自然缺陷者的社会融入是教育必须承担的正义使命。在针对残障人士的教育中,既要关注他们的生理特质,又必须防止他们被贴上特定的标签、被阻隔在社会主流生活之外。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发起常规教育计

26、划运动,旨在让先天不足者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从而帮助他们接受常规教育,并且广泛参与校园活动。11 这一运动也被视为构建包容性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常规学校中,为有特殊需求的群体设置特定班级,可以兼顾自然天赋缺陷者的特殊性和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普遍性,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借助教育过程涵养人们的正义品质教育分配正义的实现有赖于人们正义品质的培养,涵养正义品质更是教育资源分配的根本目标。皮德思(ichard S.Peters)指出:“教育工作者之目的,正是要使学生融入合价值性之活动与认知形式之内,使他们能自然地探索这些内化于其中的目的。”12 唯有培养正义品质,我们才能洞察教育资源分配中

27、的不平等,并且及时对此做出道德回应。只有培养具备正义品质的社会成员,才能让社会生活充满人性的温度。在罗尔斯看来,正义的品质应该包括良心的平等自由与宽容和共同利益。罗尔斯认为,社会成员应能自由地选择生活的方式,并且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自我自由不应侵犯和削弱他人的自由。即便对于存在家长制的特殊情境,罗尔斯也认为8 207:我们必须这样为他人选择,即按照我们有理由相信的,如果他们达到具有理性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年龄时就将为自己选择的方式来为他们选择。正义的品质内含宽容与对公利的尊重。宽容意味着包容世界的多样性,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在罗尔斯看来,即便对于不宽容之人,也应抱有宽容的道德态度,“但我们

28、还是不能说,各种宽容团体有权压制不宽容者”8 217。公共利益关乎人们的福祉,也成为个体自由的边界。“任何人都同意,良心自由要因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共同利益而受到限制”。8 210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现象广泛存在于传统社会之中,所以现代社会涌现出女权运动、民权运动等社会思潮,其目的在于打破旧有与正义相违背的社会秩序。这些思想最初大多是以非主流文化的形态出现,站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人们反思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最终找到新的模式破除社会不公正。教育要赋予人们批判和反思所受压迫的能力,在他们所参与的社会和机构中寻找打破不平等秩序的方式。13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

29、对反不公正现象的思想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中吸取有益的思想成果,拓展受教育者的视野,从而在教育中传递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不公正秩序。贝尔(Lee A.Bell)认为,我们都生活在既自主又相互依赖的社会中,因此我们都需要建立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且认识到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边界。当然,这种意识的培养不能依赖于强制,贝尔认同克莱丝博格(Seth Kreisberg)所言的共同作用,而不是以权力限制。14 我们生活在71姚文佳李建华: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社会的多姿多彩带来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既可以成为我们享受更多生活乐趣的

30、源泉,也可能成为社会群体区分的标志,甚至成为歧视的因由。贝尔更倾向于用压制代替歧视、偏见等词语。他觉得前者更接近社会不公正的本质。这种压制既体现在社会制度中,又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压制性的不平等意识源自诸多因素,比如历史所产生的社会等级差异惯性、群体同化以及文化的边缘化。在教育之中,我们应该通过对压制性问题的历史梳理帮助人们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压制的最初原因、压制的形式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各种表现,让学生对于不公平保持敏感并且有继续抗争社会群体压制的意识。在教育评估中,我们需要积极应用文化应答评价模式,促使教育对正义问题有灵敏的反馈。“文化应答评价模式持续完善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和实现相关组织对教

31、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需求的过程。”15 教育要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学生平等参与、相互对话等形式塑造人们平等相待的行为模式。教育站在人类知识的高点,发挥着思想和价值的引领作用,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更要凭借科研与知识的优势成为社会正义的助推者。参考文献 1owan,L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JusticeM sl :Company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Published,2019:2 2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M 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金里卡,W 当代政治哲学 M 刘莘,译 上

32、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4 Weitz,B A Equality and Justice in Education:Dewey andawls J Human Studies,1993(16):423 5Cin,F M Gender Justice,Education and EqualityM s l :Palgrave Macmillan,2017:20 6 纳斯鲍姆,C M 正义的前沿 M 陈文娟,谢惠媛,朱慧玲,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64 7 姚计海,韩月雪 教师轮岗交流政策有效实施的对策探析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11):20 8 罗尔斯,J B 正义

33、论M 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 郭志云,邓猛,赵勇帅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4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J 中国特殊教育,2021(6):11 10 段旭琰,雷江华 维果茨基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思想探赜 J 中国特殊教育,2022(4):34 11Datta,P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M sl :Springer,2014:3 4 12 皮德思,S 伦理学与教育 M 简成熙,译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127 13Mthethwa-Sommers,S Narratives of Social Justice Educa-tors M s l :Springer,2014:8 10 14 Adams,M,Bell,L A,Griffin,P Teaching for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M New York:Taylor FrancisGroup,2007:1 2 15 刘海滨,王智超 多元交融理念下文化应答评价模式的发展与启示 J 现代大学教育,2022(5):4 5(责任编辑曾山金阳珍花)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