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674728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课件讲义213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1讲课件讲义第21讲讲义社会学基本概念前言一、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节社会文化第三节个人社会化第四节社会组织第五节社会群体与社区第六节社会学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二、考试目的和考试要求是测试应考人员对社会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社会文化、个人社会化、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与社区等知识在物业管理中应用的掌握程度。掌握:社会组织的要素、特性、分类以及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内容,社会群体和社区的分类以及社区中的社会群体的作用。熟悉:社会学的研究特点,文化的特点,社会化的特征及条件,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了解: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特点。

2、注意:大纲把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列入了熟悉的内容。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一、社会学的定义与特征(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分为实体结构和文化结构两部分。实体结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如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民族、社区等。文化结构是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并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如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法律规范、行为方式等。社会的文化结构寓于社会的实体结构之中,这两种结构是在一起发挥作用的。2研究社会过程、社会互动和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结构属于“静态社会研究”,研究社会过程属于“社会动态研究”。社会互动则属于个人和群体之间互相作用的方式。3研究社会关系

3、社会学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关系是很广泛的,人们在社会的大网络中盛会,除了生产关系之外,还有家庭关系、亲疏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两性关系、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关系等。研究社会学关系一般是从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开始的。4研究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某种社会刺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是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是由人们的社会行为造成的。社会学的研究不在于描述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表面现象和发展过程,而在于探求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律,从而把握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将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对他人、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二)社会学的研究特

4、点1整体性在社会学看来,社会是个有机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里所谓的社会学的整体性,并不是说社会学对社会现实的一切方面进行包罗万象的研究,也不是对社会不作具体分析,而是指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的同时研究社会的具体现象、具体问题,也时时处于注意从整体出发,联系整体研究部分,着眼于整体综合而立足于局部分析。社会学正是通过整体来考察部分,了解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部分的实质。这种整体性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最基本的特点,因而别称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或“社会学的世界观”。2

5、综合性几乎各种社会学流派都承认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这种综合性突出表现在,社会学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另外,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时往往借助于不同学科的理论,作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探讨。由于社会学强调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因此有人称社会学为研究社会的“广角镜”。3实证性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首先是现实社会,而社会学对这种现实社会的研究是一种实证性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性特点充分表现在它对社会调查的重视上。二、社会学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态度(一)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三)认真地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文化第二节社会文化一、文化的定义及特点概述(一)文化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可以定义和表示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它是世代相传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动的共识。(二)文化的特点第一,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是文化产生的渊源。文化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积累、内聚和发展起来的。在其过程中,各种物质逐渐稳定,结构也慢慢定型,文化的这种内在结构及其特别的稳定形态,就称为文化模式。影响文化模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首推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作为一个系统还具

7、有开放性的特点。从民族文化角度看,“优秀文化”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也就是说,以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横断面来看,没有哪一种文化是最优秀的,也没有哪一种文化模式是最落后的。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只能说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第三,价值观是文化的主要变量。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取向及潜在的价值意识,有些学者亦把文化定义为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个人如何行动,它影响到人们对满足需求的选择。价值观可以说是信仰的特殊类型。当一个人接受了新的信息之后,信仰是可以改变的,而价值观则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而价值观则可应用于各种场合,许多社会规范是从特定的价值观中演化出来的。第四,行

8、为是文化的函数。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行为差别不是由生物学而是由文化来决定的。因此,考虑各民族之间的行为差别时,我们可以把生物因素视为一个常量,从我们的思考中将其排除出去。二、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所谓“文化冲突”就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所谓“文化融合”则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相互适应为标志。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是文化交汇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冲突虽然以文化之间的相互排斥为主,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绝对的排斥是不可能的。而文化的融合虽然以吸收为主,但不加以选择的全盘同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文

9、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现象总是互相交叉的,冲突中有融合,而融合中也有排斥。正是因为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辩证关系,社区文化才可能产生认同的价值观。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受其文化背景影响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群体和人际关系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和自我为核心,把人看作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崇尚自我;中国文化则以外势为中心和相互依赖为特征,把人看作是群体的分子,认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的需要,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群体息息相关。个人社会化第三节个人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定义、特征及条件(一)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具体指个

10、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化过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从广义角度理解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贯穿于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结束,人的一生都是社会化的过程。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经过幼年、童年的看护,青少年的教育,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人”的过程,经过社会化,个人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1社会强制性个体从呱呱落地来到世界后,便把自身置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开始接受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社会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

11、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尤其是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更多的是不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有能动的选择性。2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而是一方面接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的环境。3终身持续性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4相互性所谓相互性是指社会化过程中主体与受体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正向、反向和侧向三种影响类型。(三)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过程使得人类社会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动物世界。毫无疑问,这种过程是建立在人类自身特定的前提条件

12、之上的。这些条件是: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能力,人有思维能力。二、社会化的基本知识(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种: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从社会化发生的领域来看,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几种: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二)社会化的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区以及工作单位等。(三)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学者们一般把个体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

13、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最主要的内容。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指继基本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他从个人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世界时才结束。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社会化过程,它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文化内化的过程。社会组织第四节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定义综合学者的观点,社会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具体的运行环境中将其参与者行为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相对持续的社会结构系统。(二)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美国社会学家利维特在1965年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较为经典地勾勒了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目标、组

14、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组织技术、组织环境。其中组织结构可进一步细分为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三)社会组织的特性美国社会学家汉南和卡罗尔指出,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相比,更具持续性、可靠性和可控性。组织设计出来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地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实施。组织擅长于一次又一次地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组织使行为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规则框架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合法性,为参与者对其过往行为的评价提供了理性基础。(四)社会组织的分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影响较大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目标原则。它是根据组织的目标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按照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类型,

15、把社会组织分为四类:一是互利组织,组织参与者均可以从中获益的组织,如工会;二是盈利组织,指以盈利为目的、受益者只是少部分人的组织,如商业组织;三是非盈利组织,指以使服务对象受益为目标的组织,如医院;四是公益组织,指为社会和大众谋福利为目标的组织,如政府机构。结构原则。它是根据社会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代表人物是梅约。按照这种方法,一般把社会组织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式组织,指具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成员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二是非正式组织,指正式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持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范和惯例。功能原则。美国社

16、会学家帕森斯是这种分类方法的主要倡导者。他根据社会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将其分为四类:一是生产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从事生产,完成服务性、福利性目标,如工厂和医院。通过这类组织,社会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二是政治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保证整个社会的目标获取和实施社会权力的配置,如政府机关和政党组织;三是整合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如法院、监狱和督察局;四是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如教会和学校。控制原则。这是美国社会学家A爱桑尼最先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根据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控制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三种类型:一是

17、强制性组织,指通过强制手段迫使成员服从的组织,如监狱;二是功利组织,指通过金钱或物质报酬为媒介控制其成员的组织,如工厂;三是规范组织,指通过伦理道德或观念信仰来控制其成员的组织,如宗教团体和政党。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般按照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将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指社会中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其主要活动的组织。包括生产机构、商业机构和服务机构。经济组织内部的功能划分越来越细,执行不同经济目标的多种经济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专门处理社会各种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而

18、产生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我国的政党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政权组织则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文化组织。文化组织包括社会各级各类的文艺组织、教育组织、卫生组织、科技组织和宗教组织。文化组织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传播、弘扬人类的文化成果;二是宣传各种社会思想观念;三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群众组织。群众组织包括群众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我国的群众自治组织主要指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在法律上它们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但长期以来它们一直扮演准政府机构的角色,现正在不断改革之中。群众社团是人民群众为特定目标自愿组织的,经民政部

19、门批准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大体分为文教体卫类、学术类、工商行业类、社会公益类和宗教类等几种类型,如个体劳动者协会、律师协会。它们为各界群众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重要桥梁。(五)社会组织的功能社会组织使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组织把分散的个体力量结合为整体力量。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活动的效率。社会组织增强了人类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承担和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二、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一)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社会组织有其特定的边界,组织边界划定组织活动的范围,并把组织与环境区别开来。在组织边界以内,是组织的内

20、部结构。通常从组织内部各种关系正式与否的角度,将其划分成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类。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指组织内部各种职位、各个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职位、部门是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职位、部门的不同组合形成了组织结构的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直线型、矩阵型和网络型。现代组织的正式结构一般由这三种基本类型复合演化而来,如直线矩阵型、直线参谋制、事业部制、系统制。非正式结构是梅约于1924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附近的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研究中发现并提出的。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组织确认和维护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总的说来,正

21、式结构以理性为原则,它是完成组织目标合理而有效的工具。非正式结构是非理性关系的体现,它依附正式结构而存在。非正式结构的行为往往是非功利性的,与正式结构相比,非正式结构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强制性的。组织内部的冲突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组织成员的流动,都容易引起非正式结构的变化甚至解体。一般而言非正式结构的行为是对正式结构的偏离,当偏离度较小时,非正式结构只是依附于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当偏离度较大时,往往表明非正式行为中的合理影响在增大,正式结构应予以正视。这时非正式结构有可能转变为制度化的东西,成为正式结构的一部分。(二)组织的外部关系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的体

22、系,不仅要处理好组织内部的关系,还要处理好组织外部的关系,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是职能对组织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因素和条件。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三、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一)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的一般过程组织运行是引起组织自身的运动过程,它是一个输入、输出或投入、产出过程。组织管理是对组织运行的操纵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组织目标。组织运行的过程实际上是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发挥自己功能的过程,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投入,即调动和使用资源;(2

23、)生产,对投入的资源进行处理;(3)产出,输出产品。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组织冲突不可避免。组织冲突包括组织内部冲突与组织外部冲突两类。组织内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2)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冲突;(3)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4)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5)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组织外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2)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冲突;(3)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冲突。组织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围绕组织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各种手段操纵组织的运行以确保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1)决策。即确定的组织目标以及选择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24、,组织决策一般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技术。(2)实施。即按照预定的方案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与物等要素进行科学搭配与组合,确保组织决策得以实现。(3)监督。即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监控,防止各种意外事件影响组织活动的进程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二)组织管理方式在组织管理上,家长制和科层制是两种主要的管理方式。第22讲课件讲义第22讲讲义社会群体与社区第五节社会群体与社区一、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及其特征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

25、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社会群体是彼此能够产生相互联系的一群人,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群体。这就是说,社会群体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征:(1)群体成员具有经常性的社会互动。(2)群体成员间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关系。(3)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即群体归属感)和规范。(4)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二)社会群体研究的基本范畴1内群体和外群体内、外群体是一个人是否参与社会群体中的互动所作的一种划分。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内群体又称我们群

26、体,简称我群。外群体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群体。外群体又称他们群,简称他群。2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以个人是参与还是接受其规范而将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个人参加其中并接受其规范的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它是一种小群体。所属群体的成员在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上是或多或少相互依赖的一组人,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及彼此协调一致的社会行为。由于规模小,所属群体更具有凝聚力。参照群体并非个人参加的群体,它是用作评估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

27、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角色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觉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根据群体分子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可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最早研究了初级群体。库利所说的初级群体主要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在现实社会中,血缘群体与地缘群体是初级群体的两种重要类型。血缘群体是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地缘群体是因共居一个社区而形成的群体。对于某些社

28、会需求的满足只有通过社会组织来完成,这种社会组织就被称为次级群体。次级群体主要是指业缘群体。业缘群体是指因职业和工作联系而结成的群体。二、社区概述现在我们所谓的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具体而言,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由以下一些基本要素构成:(1)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社区是一个社会整体中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也就是社会整体的一个局部。(2)有人们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具有一定界限的地域条件;地域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社会

29、活动的依托。(3)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社区生活服务设施是社区成员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4)有共同的社会生活;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即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5)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是人们在社区这个特定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中长期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结果。(6)有较完整的社区管理体系:社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社区管理所依据的习俗、道德、制度等行为规范、管理机构、管理手段和管理内容。常见的社区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社区划分为四种类型:流动性社区、村舍式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空间特征把社区划

30、分成居住社区(又称生态社区)和精神社区。第三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社区的结构和特点把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农村社区是以各种农业生产为基本特征,由同性质劳动人口组成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域社会。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居民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集镇社区居于二者之间。社会学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第六节社会学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一、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一)社区文化的内容和意义社区文化主要是狭义文化,它是指城市社区中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价值观、民风民俗等各种精神财富的总和。社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聚集点,在整个社会文

31、化乃至人类文化中占主导作用,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社区的一个重要因索。它具有社会文化的共同特点,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按照社区的功能分类,居住小区属于生活社区,其性质和功能与我国目前以综合功能为主的街道社区有明显区别。街道的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综合价值观及其行为模式。价值观在不同的功能社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如在学校中,校园文化的核心则表现为学习观;在企业文化中,则表现为经营观;而在居住小区中,其核心表现为居住观(居住观主要包含了对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评价)。所以,学习观、经营观、居住观实质上都是价值观在特定场所的表现形式,是价值观的子系统。因

32、此,我们可以认为,居住小区的社区文化定位就是“在几种不同文化模式影响下,业主或使用人所认同的居住观和行为模式。”作为居住小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和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让社区成员能相互了解,提高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区成员对某些不同的文化要素逐渐达成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共同的居住观和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建立居住小区的社区文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居住小区社区文化具有如下性质第一,社区文化是一种认同文化。第二,社区成员是社区文化的主体。第三,文化氛围是营造社区文化的必要环境。居住小区社区文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业主

33、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期性第二,不同的社区成员结构使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层次性第三,文化认同指选择与本民族文化深层次的本质相契合的内容居住小区社区文化的内容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社区外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所以环境又是营造文化氛围的基本条件。行为文化主要是指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休闲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居住观的活动和行为,通常所说的社区文化就是指这一类内容。一种文化要素经认同后,往往就以制度、法律、规范等形式固定下来。制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众制度,主要是业主根据认同的居住观而共同

34、制定的居住行为准则;另一类是物业管理企业制定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是居住小区文化的核心,即经过文化认同后所建立的居住观念和社区精神。(二)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文化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存在(1)互为促进、(2)互为作用、(3)互为约束的关系。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包括:(1)在构建社区文化的初期营造文化氛围的基础居住小区在业主人住形成居住群体时,大多数成员之间都互不认识,要相互进行了解比较困难。物业管理企业因其特殊的身分与角色,在调动资源组织文化活动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因势利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社区文化活动。(2)在社区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由文化认同而形

35、成的居住观,才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仅是社区形成的催化酶,还需要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向内涵的方向发展。这方面的工作是相当细致和艰巨的,物业管理企业只能去引导,而不是主导,以免喧宾夺主,既要教育,但又不能枯燥无味,要寓教于乐。(3)物业管理企业能及时把认同的文化要素形成规范和制度这些规范和制度包括了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为加强业主(或使用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为业主自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二、物业管理与社区组织(一)社区管理主体概述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

36、织和物业管理企业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根据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管理中的地位不同,可划分为社区管理领导系统、社区管理执行系统和社区管理支持系统,分别对应于制定决策、执行决策、支持和反馈政策效果的功能,形成社区管理的循环网络。根据社区管理主体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政府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企业。第一,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政府组织)。社区党政组织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延伸机构,如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社区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社区常设的组织机构,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

37、心。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延伸机构都要在街道党组织的领导、指导或协调下开展工作。第二,社区自治组织。所谓社区自治,是指在国家法律的规范之下,在党的领导之下,在政府的指导之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之下,社区享有一定的民主自治的权利。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指居民(村民)代表委员会等社区内居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也是社区管理主体的基本单元。社区自治组织还包括志愿者协会组织、文化体育类社团等机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依法行使社区自治权利对社区的重大事务进行管理。第三,社区中介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又被称为非盈利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它形成于1819世纪的发达国家。在我国,它还是一种新兴的社区

38、组织。它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其根本宗旨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中介组织承担着联系政府与民众、依法进行社区治理和服务等多种职能。社区中介组织主要是指各类福利性、服务性、中介性组织,如社区福利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社区服务组织或一些行业性组织,如个协、体协、舞协等。第四,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指居民区内业主们自发选举产生的组织,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等有关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管理。它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的一种途径。第五,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经营人受物业所有人或使用人的委托,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按照委托管理合同,对已投入使用的各类物业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为物

39、业的产权人和使用人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般而言,社区管理主体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满足需求功能(2)管理功能(3)组织功能(4)协调功能(5)稳定功能(二)社区管理主体建设社区管理主体建设是指以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为核心,由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共同参与,旨在进一步健全管理主体的组织机构,完善社区管理主体的功能和制度,提高社区管理主体的工作效率的过程。社区管理主体建设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区管理主体的组织、功能和制度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社区管理主体建设的直接目

40、的。社区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建设具有社区硬件设施的人居环境,二是建立有一定社区管理职能的组织并做好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文化营造工作。前者是政府和房地产开发方的责任,后者则更多地要依赖于行政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介入和管理,同时也是所有工作和生活在社区中的人的责任。社区组织,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主要是指按照社区构成要素划定社区,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和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包括(1)建立“决策层”,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2)建立“执行层”,即社区居民委员会。(3)建立“议事层”,即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4)建立“领导层”,即社区党组织。三、物业管理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物业管理在和谐

41、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物业管理保证了物业本身功能充分发挥。2物业管理促进了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3物业管理为业主创造了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4物业管理还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二)物业管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努力方向1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覆盖面2研究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3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行为第23讲课件讲义第23讲讲义建筑和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一、内容提要第一节建筑和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第二节建筑材料二、考试目的和考试要求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应考人员对建筑工程知识及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技能,以及对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和建筑识图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42、,(建筑物的主要构造,建筑施工图的内容)。熟悉:建筑物的分类,常用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图中的常用符号)。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建筑物的细部构造)。三、内容辅导第十章建筑工程知识与应用(上)第一节建筑和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一、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具体说,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称为建筑物,如住宅、医院、学校、商店等;人们不能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生活的建筑称为构筑物,如水塔、烟囱、桥梁、堤坝、纪念碑等。无论是建筑物还是构筑物,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功能,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依据科学规律和美学原则而建造的相对稳定的人造空间。建筑从根

43、本上看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建筑功能、建筑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简称“建筑三要素”。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物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必须满足的使用要求。是建筑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建筑功能是决定各种建筑物性质、类型和特点的主要因素。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材料、结构、设备和建筑生产技术(施工)等重要内容。构成建筑形象的因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在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中,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的首要目的;材料、结构、设备等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建筑目的的手段;而建筑形象则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

44、二、建筑物的分类和分等(一)建筑物分类和分等的目的1便于总结各种类型建筑设计的特殊规律,以提高设计水平;2便于研究由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了解建筑类型发展的远景,以保证建筑设计更符合实际要求;3便于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特点,提出明确的任务,制定规范、定额、指标,以指导设计;4便于分析研究同类建筑的共性,以进行标准设计和工业化建造体系的设计;5便于掌握建筑标准,合理控制投资,等等。(二)建筑物的分类1按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大致可分为生产性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主要指供工农业生产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工业建筑和农牧业建筑;工业建筑如冶金、机械、食品、纺织厂房等等;农

45、牧业建筑主要包括谷物及种子仓库、牲畜厩舍、蘑菇房、粮食与饲料加工站、拖拉机站等。居住建筑主要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公寓和宿舍等。公共建筑主要指供人们从事各种政治、文化、福利服务等社会活动用的建筑物,如展览馆、医院及写字楼等。2按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分类(1)砖木结构建筑;(2)砖混结构建筑;(3)混凝土结构建筑;(4)钢结构建筑;(5)木结构建筑。3按建筑层数分类(1)住宅建筑:低层: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1030层。(2)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建筑物总高度在24米以下为非高层建筑,总高度在24米以上为高层建筑。(3)超高层建筑:建筑物高度超过

46、100米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称为超高层建筑。4按抗震设防分类根据其使用功能及重要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三)建筑物分等1按建筑的耐火程度分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和建筑构件最低的耐火极限决定的,分为一、二、三、四级。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一般分为不燃、难燃、可燃和易燃四级。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对任意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热作用时止的时间(用小时表示)。2按建筑物性质及耐久年限分等建筑物的耐久一般包括抗冻、抗热、抗蛀、抗腐等等。耐久年限在100年以上,

47、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国家性和国际性的高级建筑为一等。耐久年限在50100年,耐火等级不低于三级的较高级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为二等。耐久年限在2550年,耐火等级不低于三四级的一般公共建和居住建筑为三等。耐久年限在520年的称为简易房屋。耐久年限在15年以下的叫临时建筑。3按破坏产生的后果分等按破坏产生的后果(危机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严重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破坏后果很严重,建筑物类型是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二级破坏后果严重,建筑物类型是一般性建筑;三级破坏后果不严重,建筑物类型是次要的建筑物。材料的基本性质建筑材料是指建筑结构物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制品,它是一切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一、材料的基本性质(一)密度、表现密度和堆积密度1.密度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体积。钢材、玻璃等少数材料可以认为是绝对密实状态。2.表观密度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材料的表观体积是指包含内部孔隙的体积。表观密度一般是指材料在气干状态(长期在空气中干燥)下的表观密度。在烘干状态下的表观密度,称为干表观密度。3.堆积密度堆积密度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物业管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