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规模与结构视角下的人口流动家庭化迁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55686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模与结构视角下的人口流动家庭化迁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规模与结构视角下的人口流动家庭化迁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规模与结构视角下的人口流动家庭化迁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0 2 4年第1 8卷第1期(总1 2 4期)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J OUR NA L O F B E I J I N G VO C A T I ONA L C O L L E G E O F L A B OUR AN D S O C I A L S E C UR I T YV o l.1 8,2 0 2 4N o.1G e n e r a l N o.1 2 4社会保障规模与结构视角下的人口流动家庭化迁移孙 林(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 0 0 0 2 9)摘要:人口转变和家庭转变具有理论上的同源性,采用流动性的分析框架,将流动人口的家庭置于现代化背景下,强调其时空上的迁移和变

2、动,结构和形态上的多样与复杂,由此聚焦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选择的建构视角。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详细展现流动人口家庭的演变历程,解答“流动人口家庭随着现代化路径发生了哪些变化”和“流动人口家庭目前的现状与特征是什么”两个问题。关键词:规模与结构视角;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中图分类号:C 9 2 4.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4 0 0 2 5(2 0 2 4)0 1 3 4 0 7收稿日期:2 0 2 3 1 2 0 4作者简介:孙 林(1 9 8 6-),男,山东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民生福祉学院讲师,博士。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是影响我国人口变化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

3、的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新的显著变化。2 0 2 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约为3.7 6亿人,和2 0 1 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了6 9.7 3%,1 9 8 2-2 0 2 0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趋势详见图1所示。流动人口的迁移流动模式呈现多样化,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方面是流动人口的内部出现了典型的“城乡差分”。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图1 1 9 8 2-2 0 2 0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趋势数据来源:1 9 8 2、1 9 9 0、2 0 0 0、2 0 1 0和2 0 2 0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

4、数据,1 9 9 5、2 0 0 5和2 0 1 5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全国1%抽样数据。社会保障 孙 林:规模与结构视角下的人口流动家庭化迁移3 5 在经济和社会融入等各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异质性(杨菊华,2 0 1 0),在新形势下研究流动人口需要注意群体划分(段成荣、程梦瑶等,2 0 1 8)。另一方面是流动人口的迁移选择呈现出多样化。整体上流动模式不断趋于家庭化(段成荣、杨舸等,2 0 0 8),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侯佳伟,2 0 0 9),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甚至父母随迁流动的情况有所增加,家庭化程度日益加深(王建顺、林李月等,2 0 1 8),尤其是核心家庭在

5、城市的居留也逐渐处于稳定化。当下重视流动人口的家庭变迁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必须整体把握流动人口的家庭发展规律与趋势。转型中的流动人口家庭日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是家庭的界面和关系出现了脆弱和困顿,而另一方面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又始终保持了一定的活力和韧性,这种特殊的家庭现状是理解和分析流动人口的基本出发点。一、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背景现代化理论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进化论的结合中产生,而家庭现代化理论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关注家庭变动应运而生的,是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家庭现代化理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家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变革的源头就是宏观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背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家

6、庭的结构组成、家庭的伦理观念和家庭的关系与功能都会造成巨大影响,甚至是重构。目前对此影响基本一致的看法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的规模逐渐小型化,家庭的结构逐渐核心化,家庭的关系逐渐非亲属化,家庭成员在地理空间上逐渐流动化,家庭成员对传统社会形成的亲属关系网的依赖程度在逐渐淡化。(一)第二次人口转变带来的家庭变化人口转变是西方学者对发达国家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经过经验概括总结的学术概念,共分为两次人口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是指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人口变化类型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模式转换。第二次人口转变是

7、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到低水平状态时,死亡率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后,生育率仍继续降低,直至进入“低生育陷阱”。第二次人口转变引发了学界的广泛研究,对于生育率低的原因阐释开始更加关注家庭观念的转变和家庭模式的变化,这使得家庭变化和人口变化间凸显出了有机联系。目前第二次人口转变是人口学界用于解释家庭领域发生各种变化的主要理论框架,人口分析的视角也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加率的外在变动转向了家庭类型、结构和模式等内在变化视角。家庭转变和人口转变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在第二次人口转变后,家庭的界面和内部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迁移流动的普遍存在和居住安排的离散导致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和核心化,家

8、庭结构从紧凑型向松散型转变;父系权威转为夫妻平权以及子女权利意识日益高涨使得家庭关系从集权向分权转变;家庭的功能逐渐外化,由复合型向网络型转变。当然,家庭的上述变化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第二次人口变化中生育率持续低迷的原因。(二)工业化对流动人口家庭的裂变1 9 4 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元也同步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等方面。2 0世纪5 0年代的土地制度改革和7 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家庭结构逐渐松散化,主干家庭尤其是联合家庭的数量急剧减少。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管控,加上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阶段走的是非城市化的

9、工业化道路,因此流动人口在7 0年代以前并没有形成规模,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属于“离土不离乡”类型,工业化对这一时期的流动人口家庭并没有造成特殊的影响。改革开放是中国家庭变迁的里程碑,中国由此开启了工业化驱动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受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影响,中国流动人口开始初具规模并且进入了“离土又离乡”的阶段。1 9 7 8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1 7.9 2%,城镇人口为1 7 2 4 5万,随后的8 0年代和9 0年代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数以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1 9 8 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仅为6 5 7万人,1 9 9 0年时增长到2 0 0 0万人,到

10、1 9 9 9年底流动人口总数突破1亿人,城镇化率也达到3 6.2 2%。受户籍制度影响,这一时期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是单个的“候鸟式流动”。李强(1 9 9 6)认为9 0年代人口迁移主要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个或几个外出,家庭模式以分居家庭为主,并且推测在未来几十年中这种分居的状态将会一直持续。由于家庭核心成员的长期分离,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一系列问题,在家庭关系上主要是导致了3 6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4年第1 8卷第1期夫妻之间角色的缺失和代际之间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成员在空间上的长期分离会使得家庭的界面出现缺损,从而导致家庭的功能发挥受到影响,甚至是

11、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总之,工业化在改革开放后的2 0年里对流动人口家庭以空间上的“分解”和“离散”为主要态势。(三)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弥合进入2 1世纪,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出现了新的现象 “留而不流”,并且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家庭 化 迁 移。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的 数 据 显 示,2 0 0 6年我国实现举家迁移的流动人口比例约为2 0%,2 0 1 4年卫健委的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核心家庭举家迁移的比例上升到6 0%左右,这标志着人口流动从个人迁移模式开始转为部分或者完整的家庭迁移模式。而且学界一致认为,流动人口家庭化将成为我国人口流动和迁移的新常态。家庭化迁移

12、是人口流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镇化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现象。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 0%至5 0%的中期阶段增长速度会不断加快,达到5 0%的峰值后将会逐渐转入中后期,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 0 0 3年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2 0 0 7年十七大首次将“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并有了指导思想和建设路径。2 0 1 2年的十八大肯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道路,并在随后的2 0 1 4年发布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1 42 0 2 0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13、,立足于流动人口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对家庭功能的需求。伴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大中小城市的有序开放,自2 0 1 0年至今,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 9个百分点,2 0 2 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 3.8 9%,城镇常住人口总数为9 0 1 9 9万人。十年内,有1 6 4 3 6万人由农村进入城市,并且完成了户籍城市化。预计到2 0 3 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 5%左右,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变革,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的城镇化,更是家庭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原有的城乡格局已经被打破,而新的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城乡协

14、调发展新格局尚未形成,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到城市,但是却迟迟无法落地生根和社会融入,呈现出“半城镇化”的特有现象。另外,在此背景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家庭功能不断外化,教育功能、养老功能和生产功能逐渐弱化和社会化。总之,新型城镇化 对流动人口 家庭以“聚合”和“市民化”为主要特征。二、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与结构家庭的人口界面表现在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两个方面,家庭规模是衡量家庭基本情况的重要维度,反映出家庭成员的数量多少。家庭的结构是衡量家庭基本情况的另一指标,反映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人口的家庭界面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按照血缘或婚姻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

15、的是广义上的完整家庭户(包括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所有家庭成员),按照当前共同居住为标准是狭义上的流动家庭界面(只包括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和留守家庭界面(只包括在流出地的家庭成员)。本文在对流动人口家庭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时主要关注的是完整家庭户和流动家庭界面。(一)完整家庭户规模与流入地家庭规模近4 0年来,中国家庭从人口规模上不断趋向于小型化。1 9 8 2年人口普查中家庭规模为4.4 1人,1 9 9 0年人口普查家庭规模为3.9 6人,2 0 0 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为3.4 4人,2 0 1 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是3.1 0人,中国家庭规模由四口之家在向三口之家转变。本文使用北京师范大学2

16、0 1 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对全国2 5个城市的4 9 2 2份流动人口样本数据显示,目前流动人口的完整家庭户以四口为最多,约占三分之一;其次是三口之家,两种类型合计约占6 0%;再次是五口之家,约占2 0%(详见表1)。这说明中国的流动人口家庭规模和全国家庭的规模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3-4个家庭成员内。流动家庭是从上述的完整家庭户中分化出来的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从人口规模上肯定小于完整家庭规模,从数据上看独自在外流动的1人户最多,比例为3 8.6 8%,2人户所占比例为3 3.1%,3口之家的比例为2 4.2 6%(详见表2)。和完整家庭户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虽然流动人口独自在流入

17、地工作和生活的比重仍然最高,但是随着市民化进程的推进,携带1位和2位核心家庭成员随迁的已经成为学者论证过的事实,而且这一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社会保障 孙 林:规模与结构视角下的人口流动家庭化迁移3 7 表1 完整家庭界面下的人口数量分布家庭人口数样本量(个)比例(%)累积百分比1人户4 10.8 30.8 32人户1 8 63.7 84.6 13人户1 3 8 42 8.1 23 2.7 34人户1 6 0 43 2.5 96 5.3 25人户9 8 21 9.9 58 5.2 76人户5 0 91 0.3 49 5.6 17人户1 3 62.7 69 8.3 78人户4 50.9 19 9

18、.2 99人户2 00.4 19 9.7 01 0人户1 50.3 01 0 0.0 0总计4 9 2 21 0 0.0 0表2 流入地界面下的人口数量分布家庭人口数样本量(个)比例(%)累积百分比1人户1 9 0 43 8.6 83 8.6 82人户1 6 2 93 3.1 07 1.7 83人户1 1 9 42 4.2 69 6.0 44人户1 5 23.0 99 9.1 35人户4 00.8 19 9.9 46人户30.0 61 0 0.0 0总计4 9 2 21 0 0.0 0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为3.1 0人,本文的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的完整家庭成员数

19、量平均在4.1 9人,最少的家庭成员只有受访者1人,最多的家庭成员数量多达1 0人。由此可见,中国流动人口的家庭普遍规模要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与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关。农业转移人口为农业户籍,来自中国的农村区域,家庭结构相对复杂。具体分成类型来看,非核心家庭中的成员数量平均为5.2 6人,主要是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家庭规模往往为五口及以上人员。核心家庭中的成员人数为3.8 2人,一般都是由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共同组成,家庭规模是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不同户籍类型的家庭规模有明显差异,农业户籍的流动人口家庭规模更大,平均家庭成员为4.3 3人,而非农业户籍家庭规模

20、为3.8 9人(详见表3)。表3 不同类型的完整家庭界面人口规模比较样本分类样本量平均值(人)最低值最高值流动人口全样本4 9 2 24.0 911 0非核心家庭2 0 8 65.2 611 0核心家庭2 8 3 63.8 211 0农业户籍3 5 5 64.3 311 0非农业户籍1 3 6 63.8 921 0和家庭的完整户规模相比,流入地家庭的人口数量下降为1.6 5人,最高值为6口之家,这意味着每个流动人口平均携带了0.6 5个家庭成员随迁在流入地。核心家庭在流入地的平均规模为2.4 6人,核心家庭的随迁能力确实较强,每名来自核心家庭的流动人口平均携带1.4 6个成员流动,人口流动的家

21、庭化趋势非常明显。为了更清晰显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人口规模,本文从样本中将2 2 2 0份已经实现了在流入地举家迁移的筛选出来,在流入地的人口数量平均为4.6 5人,这已经是核心家庭的人口规模了。再从样本中继续聚焦实现家庭化迁移的核心家庭,样本数1 4 6 0个,他们在流入地的人口数量为4.1 1个,符合一对夫妻携带2个未婚子女的家庭结构(详见表4)。表4 不同类型的流入地家庭人口规模比较样本分类样本量(个)流入地成员数(人)最低值最高值流动人口全样本4 9 2 21.6 516流入地核心家庭1 7 6 52.4 624举家迁移流动人口2 2 2 04.6 526举家迁移核心家庭1 4 6

22、04.1 125(二)完整家庭结构与流入地家庭结构按照家庭社会学的家庭分类,把家庭类型划分为四大类:一人独自组成的单人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主干家庭以及由夫妻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联合家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结构上日益核心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家庭结构中6 0.8 9%为核心家庭。对比本研究中流动人口的总样本,流动人口的完整家庭结构同样以核心家庭为主,核心家庭的比例为5 7.6 2%,核心家庭的比重略低于全国家庭的平均水平。其次为3 8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4年第1 8卷第1期主干家庭,比例为3 4.0

23、3%。再次为联合家庭,比例为7.5 4%。还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单人家庭,比例不超过1%(详见图2)。图2 流动人口完整界面下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核心家庭可以细分为仅有夫妻两人组成的夫妻核心家庭,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标准核心家庭,由夫妻一人和子女组成的残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也可以细分为由夫妻和已婚子女组成的两代直系家庭、由夫妻和已婚子女及其孙辈组成的三代直系家庭,以及由夫妻和已婚子女及其他(兄弟姐妹、未婚子女等)组成的其他主干家庭。通过进一步细分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目前以夫妻+未婚子女组成的标准核心家庭为主,比重为4 4.5 0%,六普数据中国标准核心家庭的比例为3 3.1 4

24、%,看来流动人口的核心家庭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标准核心家庭的比例却高于全国家庭平均水平1 1个百分点。排在第二的是以夫妻+已婚子女+其他直系家庭成员的主干家庭,比重为1 3.4 5%。再次是以夫妻+已婚子女+孙辈组建的三代直系主干家庭,比重为1 3.1 7%。排在第四的为夫妻二人组建的夫妻核心家庭,比重为9.6 3%(详见表5)。根据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情况可以构建出流动家庭的界面。近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关注流动人口以家庭为单位流动的特征,尽管家庭化趋势很明显,但是流入地的家庭依然是流动人口完整家庭界面的一部分。根据样本数据可见,流入地的家庭类型中有3 8.6 8%为单人家庭,这部分

25、属于个体流动。核心家庭结构的比例为4 2.1 6%,主干家庭结构的为1 5.6 8%,联合家庭的为3.4 8%(详见图3)。这三部分都属于不同程度的家庭流动。由 此 可 见,中国的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规模上日渐小型化和结表5 完整界面下家庭结构细分类型家庭结构分类成员构成样本量(个)百分比(%)单人家庭单人户4 00.8 1夫妻核心丈夫+妻子4 7 49.6 3标准核心夫妻+未婚子女2 1 9 04 4.5 0残缺核心丈夫/妻子+未婚子女1 7 23.4 9二代直系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3 6 57.4 2三代直系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孙辈6 4 81 3.1 7其他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其

26、他6 6 21 3.4 5联合家庭夫妻+多对已婚子女3 7 17.5 3合计4 9 2 21 0 0.0 0构上日渐核心化,流动人口家庭的小型化程度和核心化程度均稍逊于整体,家庭规模偏高,核心家庭比例偏低。但是如果只关注流入地,那么家庭的规模骤降一倍多,除去个体流动后家庭的核心化程度陡然变高。无论是完整的空间界面还是只在流入地,核心家庭都是无可争辩的主体,是实现从流出地举家迁移至流入地的主要类型。图3 流入地界面下的家庭结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结构是研究家庭化的关键依据,尤其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类型的,在流入地是哪些家庭成员在随迁,随迁后组成的流动家庭是什么结构属性,这都会对家庭功能的发挥产

27、生不同影响。将4 2.1 6%的核心家庭展开看到,夫妻核心家庭是主体,占流入地核心家庭的4 9.1 6%,占全部类型的2 0.7 2%;其次是标准核心,占核心家庭的3 5.1 8%,是总样本的1 4.8 3%(详见表6)。这符社会保障 孙 林:规模与结构视角下的人口流动家庭化迁移3 9 合以往学者对流动人口家庭迁移批次的判断,即核心家庭目前是家庭化迁移的主要类型,夫妻式流动是家庭化迁移的第一批次,夫妻+子女式流动是第二批 次。主 干 家 庭 中 的 三 代 直 系 主 干 家 庭 占 比7.4 8%和核心家庭中的残缺核心占比6.6%,这表明夫妻+已婚子女+孙辈式流动和丈夫或妻子+子女式流动已成

28、为家庭化迁移的第三批次。把单人独自流动设定为完整家庭户中的先行者,那么通过流入地的家庭结构可以这样认为:流动人口家庭迁移流动的序列为先配偶、后子女、再父母,具体而言就是先行者会率先把配偶随迁到流入地组成夫妻核心家庭,满足夫妻情感功能的需要。然后在能力允许的条件下会组织子女后续随迁流动,实现家庭抚育和教育的功能运转。社会融入能力最强的先行者在流入地定居后甚至会将老年父母接到城市,满足家庭养老或者代际抚育的功能需要。表6 流入地界面下的家庭结构细分类型家庭结构分类成员构成样本量(个)百分比(%)单人家庭先行者1 9 0 43 8.6 8夫妻核心先行者+配偶1 0 2 02 0.7 2标准核心先行者

29、+配偶+子女7 3 01 4.8 3残缺核心先行者+子女3 2 56.6 0二代直系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2 8 85.8 5三代直系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孙辈3 6 87.4 8其他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其他1 1 62.3 6联合家庭夫妻+多对已婚子女1 7 13.4 8合计4 9 2 21 0 0.0 0三、完整家庭与流入地家庭比对下的家庭化迁移趋势研究人口流动家庭化需要首先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的完整家庭界面和流入地的家庭界面,然后通过将流入地的家庭结构和完整家庭结构进行成员比对才可以判断出受访家庭是所有家庭成员均随迁还是仅部分成员随迁,只有这样可以从家庭结构的角度研判出人口流动家庭化的

30、具体程度。本文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和其完整的家庭界面进行详细比对后将流动人家在流入地的家庭结构再次归纳为七种类型:独自流动的单人(非家庭)、只有部分核心成员在流入地的半核心家庭、全部成员都在流入地的全核心家庭、部分成员在流入地的半主干家庭、全部成员都随迁在流入地的全主干家庭、部分成员随迁的半联合家庭和居家整体迁移的全联合家庭,其中全核心家庭、全主干家庭和全联合家庭三类都属于完整的家庭界面迁移到当前城市,是标准的举家迁移。细分后可见,核心家庭成员都在本地的结构为2 9.6 7%,这是已经实现了完整家庭界面迁移的核心家庭。还有1 2.4 9%的家庭结构为半核心家庭,还未实现举家迁移。主干家

31、庭一直不是家庭化研究的重点,甚至很多学者直接将家庭化范围锁定为核心家庭。但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流入地的家庭结构中,有1 3.3 1%的属于主干家庭的举家迁移,有2.3 8%的是半主干家庭(详见表7)。主干家庭实现家庭化的难度很大,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很多中老年流动人口进城照顾已婚子女或孙辈基本都包括在这一类型的家庭结构中。联合家庭在流入地的比例很小,在研究中可以适当忽略不计。表7 和完整家庭比对后的流入地家庭结构结构类型样本(个)百分比(%)独自流动的个人1 9 0 43 8.6 8半核心家庭(半家庭化)6 1 51 2.4 9全核心家庭(家庭化)1 4 6 02 9.6 7半主干家庭(半家

32、庭化)1 1 72.3 8全主干家庭(家庭化)6 5 51 3.3 1半联合家庭(半家庭化)6 61.3 4全联合家庭(家庭化)1 0 52.1 3总计4 9 2 21 0 0.0 0依据上述比对的结果将流动人口当前的流动模式划分为三类,流动人口中所有家庭成员均在本地实现流入地完全家庭化的比例为4 5.1 0%,而核心家庭的比例却超过一半,为5 1.4 7%。流动人口中有部分家庭成员随迁在流入地的半家庭化比率为1 6.2 1%,核心家庭的比例高出2个百分点,为1 8.2 5%。流动人口中在流入地独自流动的规模仍有3 8.6 8%,而核心家庭独自在外的比例只有3 0.2 8%(详见表8)。迁移模

33、式和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紧密相关,家庭结构越复杂举家迁移的可能性越小,样本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与核心家庭5 1.4 7%的家庭化率相比,主干家庭流入地家庭化的比例为3 3.6 7%,而结构最复杂的联合家庭该比例降至2 6.1 5%。4 0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4年第1 8卷第1期表8 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的结构差异(单位:%)流动模式流动人口总样本流动人口核心家庭流入地独自流动3 8.6 83 0.2 8流入地半家庭化1 6.2 11 8.2 5流入地家庭化4 5.1 05 1.4 7总计1 0 0.0 01 0 0.0 0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家 庭化应重点 抓主要矛 盾 聚焦于核心

34、家庭的家庭化迁移。在整个流动人口家庭群体中,核心家庭在流动模式上最具有代表性,符合目前学者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的判断,即超过一半的核心家庭处于流入地家庭化的状态,这部分家庭是未来市民化政策的目标群体;有接近五分之一的核心家庭处于流入地半家庭化状态,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核心家庭只有受访者独自在流入地奋斗。参考文献:1 段成荣,程梦瑶.深化新时代人口迁移流动研究 J.人口研究,2 0 1 8(0 1),2 7-3 0.2 段成荣,杨舸.中国流动人口状况 G.2 0 0 8年中国社会服务政策与家庭福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 1 9-1 3 7.3 侯佳伟.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和个体影响因素研究 J.人口研

35、究,2 0 0 9(0 1),5 5-6 1.4 杨菊华.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经济融入水平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 0 1 0(0 3),9 9-1 0 7.5 王建顺,林李月,朱宇,柯文前.典型城镇化地区流动人口流动模式转变及其影响因素 以福建省为例 J.南方人口,2 0 1 8(0 6),1-9.6 李强.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 J.浙江学刊,1 9 9 6(0 1):7 7-8 1.P o p u l a t i o n M o b i l i t y a n d F a m i l y M i g r a t i o n f r o m t h eP e r s p

36、e c t i v e o f S c a l e a n d S t r u c t u r eS UN L i n(B e i j i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o f L a b o r a n d 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A b s t r a c t:P o p u l a t i o n t r a n s i t i o n a n d f a m i l y t r a n s i t i o n h a v e t h e o r e t i

37、c a l h o m o l o g y,a n d t h e m o b i l i t y a n a l-y s i s f r a m e w o r k i s a d o p t e d t o p l a c e m i g r a n t f a m i l i e s i n t h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b a c k g r o u n d,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 i r m i-g r a t i o n a n d c h a n g e i n t i m e a n d s p a c e,d

38、i v e r s i t y a n d c o m p l e x i t y i n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f o r m,a n d t h u s f o c u s i n g o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m i g r a t i o n s e l e c t i o n o f m i g r a n t f a m i l i e s.D e s c r i p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i s u s e d

39、t o s h o w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f l o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f a m i l i e s i n d e t a i l,t o a n s w e r t h e q u e s t i o n“Wh a t c h a n g e s h a v e t a k e n p l a c e i n f l o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f a m i l i e s a l o n g t h e p a t h o f m o d e r n i z a t i

40、 o n?”A n d“Wh a t a r e t h e c u r r e n t s t a-t u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l o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f a m i l i e s?”t w o q u e s t i o n s.K e y w o r d s: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s c a l e a n d s t r u c t u r e;f l o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f a m i l i a l m i g r a t i o n(责任编辑:肖红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