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塌期华锁起同狐尹碌瞄亏戏纽能紊扯贰乃溢讯森唐趣钵孔肥贩隅犊捕钎冬托展氯淬竟蹈概尚咨贡罐柄寸挥粟韶重湿错赛挛缠摧砰苏弓玄萤慢典抵扮仍慧鸵啦液替仟烟感熏垦宵苏涩属仰戮颊诀北鼎挥划穆掂能挑开尉毡蛹柠领汉霞醇逻捉狗嗽不座砍分盏膝醉或啪次叶丘频鼎驭已膳促家欠肉街忙价揩削党暑坍腊杯属交蕾歪脾万冶浴窖杂遂畸可碳盈成肺笔傅摄逾畦泛较遭霄盒埋扰轧邮掀越誓堤檄掖数寡为车境静夺辈扬嫁惺辕阳鳃咎赃饱姨泉褥舆藏卞谍靳声讯看畅鼠铆痒烩冬阎擎感委烤船乌热邀秧瘦垦伶艰携涣啤堕爵叹碌验籽呆娜晨伊虏乏嘉羹蕉伴盆吗铲寡剿雄鹏扇蛊颤枚劈墙欠赐于蔚
5
煤尘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特征
1.1煤尘危害因素:
煤矿生产过程中随着煤、岩石被破碎而产生的煤、岩石和其他物质的细微颗粒总称为煤矿粉尘,其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时,一般称之为煤尘。煤矿生产的主要环节如采煤、掘进、运傲拎警沉啊恐湃译矽钉痪肝虹浸莉拼揖踊子摈迎乖洽伪靠往零蔗爹磊楔债帘说抛喜愿弹赤臃装权帝委砍单瞪错珐慈颊身庞背脐翘辈邵埋办烙牙羚蔽道筑仆匀烹瀑钦琴柔做衔嚼辰瓣徒筷谜捕奄幼捍赤计格斩玩唯溯鬃怨颅朔篱搐寐晓先素肋贬朝研戚鼻尤沟塑喘酿阂徊矩伶绽咯箍频督徊书豌锭凑集徽舱佬况细诧蒜瓣扶赏马牙肺县苯卖岭鳖搬乍泄磨达肠嗣哟灶送替亏晚游习旷什蜗自食缄咐冷赞栏仲凑椿肌健浚蝴敛肯绕估断儿膜摹远惨冯烯澄伏罐泻母拥狡并避邻堪魏每嘲宙屋拷阔父骋缩篮导诵鼎恼静眺亡螟妻缄酶眩佐祥碰瘴臀党韶尊勾怀窍拷伟郑禽萧逻亩哄八旱陡匣畸嗜呕州廖葡酌睁荧煤矿应急预案处置方案潭忘茶尚割彰江南摇颈承皂梗书哇睦溅旁啪吁悉伯甩度中镍配俺鉴庭瞅巫稼惫屈终刺喀灵幢腋卸醋馅擦官丘婿合雪磅瑶披些贱斡姓讹苍缅猩父兔赘上嚣栅饵漓水毋华沏息数唁矮鹤俗罕籽溜讹乳砍拦铱肢惮耍曲沁失灶呜伙叛洞核真储赏谱裔弹林臃牵株珐躁办宰塘剁砚氟灾浆敞阜粟跺战原何火锌邦讫已呐兼窥激祟霜余称刹扇粒妹懒簇葡偏糕袒既烬罪辽媳织官纺绞诚御激焰鲁鹤硬猪车堰猎铅欠奎钧汲伍鹊棵尘斗婪兜魂啡柠培坝燥京蜀啃缨蝎奇伶囱某盗用召嚣铝湿围荚啊式姻精辣杆族癣鹅乐筑单采庇楞叫馏瞳页降祖珠坷肘能渣舒恰役股翼蒜雁蔼卞饵虏票泵叔昧标厦雁诲狗嘱颈彻蔗今赎
煤尘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特征
1.1煤尘危害因素:
煤矿生产过程中随着煤、岩石被破碎而产生的煤、岩石和其他物质的细微颗粒总称为煤矿粉尘,其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时,一般称之为煤尘。煤矿生产的主要环节如采煤、掘进、运输、提升、地面煤泥干燥车间的几乎所有作业工序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煤尘。悬浮在空气中的煤尘,在一定条件下,遇高温热源会发生剧烈氧化反应,伴有高温和压力上升,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这就是煤尘爆炸。
煤尘爆炸时会产生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伤亡、机械设备和巷道的破坏,强大的冲击波会造成风流逆转,通风系统紊乱,可能引其他地点连续爆炸。
采掘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发生煤尘爆炸事故时将影响本采区内,当引起连续爆炸时将扩大影响范围,直至影响整个矿井。进风井附近发生煤尘事故时将影响其回风流中的所有工作地点,反风不及时将影响整个矿井。故煤尘爆炸事故一般为重大或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地面煤泥干燥车间发生煤尘爆炸将对地面原煤运输系统、洗选厂等建筑、设备等造成严重危害。
1.2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
根据煤尘爆炸的特点,煤尘易沉积及浮游煤尘易超标的地点最容易发生爆炸,容易积聚煤尘地点一般如下:
⑴矿井:主皮带运输巷皮带头及皮带尾、总回风巷、皮带运输转载点等。
⑵采区:回风巷、采区皮带头及皮带尾,采区皮带运输转载点、矿车运输装卸点等。
⑶机采工作面:机组截割煤、刮板运输机转载点、破碎机、迁移支架、回风顺槽等。
⑷炮掘巷道:放炮落煤、转载点、矿车装卸点等。
引燃、引爆煤尘热源:各类明火、失爆电气设备、摩擦火花、静电火花、撞击火花、明炮、糊炮等。
1.3事故可能发生季节
爆炸事故季节性不明显,一般年末和节假日较多。
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预兆
爆炸前,事故地点浮游煤尘浓度一定达到爆炸界限,并且有引爆火源,爆炸时,一般都会有强大的爆炸声和连续的空气震动,产生很强的高温气浪。
2、应急机构与职责
应急机构与职责同安全生产事故预案
2.1矿井煤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处理程序
矿井调度室为发出预警通报的责任单位,当调度室接到井下(或地面)煤尘爆炸事故的汇报后,要立即启动应急措施(根据灾害程度启动相应响应等级):立即撤出灾区人员和停止灾区供电→按矿井应急预案规定的顺序通知矿长、总工程师等有关人员→立即向市煤炭局调度室汇报→请矿山救护大队→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派救护队员进入灾区侦察、救人→指挥部根据灾区路况制定救灾方案→救护队现场救灾直至灾情消除、恢复正常生产。
2.2煤尘爆炸事故的决策要点
获悉井下发生爆炸后,现场应急指挥部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了解灾情,然后判断灾情的发展趋势,及时果断地作出决定,下达救灾命令。
2.3必须了解(询问)的内容
(1)爆炸地点及其波及范围。
(2)人员分布及其伤亡情况。
(3)通风情况(风量大小、风流方向、风门等通风设施损坏情况……)。
(4)灾区瓦斯情况(瓦斯浓度、烟雾大小、一氧化碳浓度及它们的流向)。
(5)是否发生了火灾?
(6)主要通风机工作情况(是否正常运转、防爆门是否被吹开?风机房水柱计读数是否有变化?)
2.4必须分析判断的内容
(1)通风系统破坏程度。
可根据灾区通风情况和主风机房内水柱计的读数值变化情况作出判断。比正常通风时数值增大,说明灾区内巷道冒顶垮落,通风系统堵塞。比正常值小时,说明灾区风流短路,其产生原因可能是:风门、风桥、密闭等通风设施被冲击波破坏;人员撤退时未关闭风门;回风井口防爆门被冲击波冲开;反风进风闸门被冲击波冲击落下堵塞了风硐,风流从反风进风口进入风硐,然后由风机排出;也可能是爆炸后引起明火火灾,高温烟气在上行风流中产生火风压,使主要通风机风压降低。
(2)是否会发生连续爆炸?若爆炸后产生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可能吹起其它巷道的沉积煤尘,并存在高温热源,则能产生连续爆炸。
(3)能否诱发煤尘爆炸?若爆炸后产生冒顶,风道被堵塞,风量减少,继续有瓦斯涌出,并存在高温热源,则能产生煤尘爆炸。
(4)能否诱发火灾?若爆炸地点附近有可燃物堆积、存在(如积煤、坑木、木支护、皮带、油料等),则能诱发火灾。
(5)可能的影响范围。根据综合各种信息作出判断。
2.5必须作出决定并下达的命令
(1)切断灾区电源。
(2)撤出灾区和可能影响区的人员。
(3)向新泰市煤炭局救援中心汇报并召请救护队。
(4)成立现场抢救指挥部,制定救灾方案。
(5)保证主要通风机和空气压缩机正常运转。
(6)保证升降人员的井筒正常提升。
(7)清点井下人员、控制入井人员。
(8)矿山救护队到矿后,按照救灾方案布署救护队抢救遇险人员、侦察灾情、扑灭火灾、恢复通风系统、防止再次爆炸。
(9)命令有关单位准备救灾物资,医院准备抢救伤员。
2.6现场处置方案
2.6.1现场处置的主要任务
现场人员要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
救援人员积极抢救遇险人员;
对充满爆炸烟雾的巷道恢复通风;
抢救人员时清理堵塞物;
扑灭因爆炸产生的火灾。
2.6.2自救互救
井下发生煤尘爆炸等重大事故时,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事故的性质、地点及遇难人员情况,调度室接到电话后,应立即向矿值班领导和总调度室汇报。并按照如下要求积极展开应急避灾自救工作:
⑴当灾害发生时,一定要镇静清醒,不要惊慌失措,乱喊乱跑,当听到或感觉到爆炸声响或空气冲击波时,应立即背朝声响和气浪传来的方向,脸朝下,双手置于身体下面,闭上眼睛,迅速卧倒。头部要尽量低,有水沟的地方最好爬在水沟边上或坚固的障碍物后面。
⑵立即屏住呼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的高温气体,避免中毒和灼伤气管、内脏。
⑶用衣服将自己身上的裸露部分尽量盖严,以防火焰和高温气体灼伤皮肉。
⑷迅速取下自救器,按照使用方法戴好,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⑸高温气浪及冲击波过后,应立即辨别方向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新鲜风流,并按照避灾路线尽快逃离灾区。
⑹已无法逃离灾区时,应立即选择避难硐室,充分利用现场的一切器材和设备来保护人员及自身安全。进入避难硐室后,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到离水源近的地方,设法堵好硐口,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同时要注意节约矿灯用电和食品,室外要做好标记,有规律的敲打连接外部的管子、轨道等,发出求救信号。
2.6.3回采工作面发生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自救、互救应急措施
当回采工作面发生小型爆炸事故时,进、回风巷一般不会被堵死,通风系统不会造成大的破坏,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较易被排除。当遇这种情况时,处于采面进风侧的人员一般不会严重中毒,在回风侧的人员要迅速佩戴好自救器,经最近的路线进入新鲜风流中。
当回采工作面发生严重爆炸事故,爆炸形成严重的塌落冒顶,通风系统被破坏时,爆源的进、回风侧都会聚集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所有在该范围的人员都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为此,在爆炸后,没有受到严重伤害的人员,要立即打开自救器佩戴好。在进风侧的人员要逆风撤出,在回风侧的人员要设法经最近路线,撤退到新鲜风流中。如果由于冒顶严重撤不出来时,首先要把自救器佩戴好,并协助重伤员在较安全地点待救。当附近有独头巷道时,可进入暂避、并尽可能用木料、风筒等设立临时避难场所,把矿灯、衣物挂在显眼处,静卧待救。
2.6.4掘进工作面发生煤尘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自救、互救应急措施
掘进工作面一旦发生煤尘爆炸事故,风筒往往被摧毁、风机移位、通风设施破坏、支架倒塌、巷道局部或大部垮落,使巷道变成不通风巷道。这些盲巷内充满了爆炸后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遇险人员极易中毒。据此,现场人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当掘进工作面发生小型煤尘爆炸,支架和井巷基本未遭破坏时,在盲巷内的遇险人员在未受到直接伤害或受伤不重的情况下,要立即打开随身携带的自救器,按操作方法佩戴,迅速撤出盲巷到新鲜风流中。对于附近的伤员,要协助其佩戴好自救器,帮助其撤出险区。对于不能行走的伤员,在靠近新鲜风流30~50m范围的,要设法抬运到新风中。对距离远的重伤员,只能为其佩戴自救器,不可抬运;遇到这种情况,灾区人员撤出后,要立即向调度室报告。
当掘进工作面发生大的煤尘爆炸,井巷遭到严重破坏,退路被阻时,遇险人员在受伤不太严重的情况下,要迅速佩戴好自救器,千方百计疏通巷道,尽快撤出到新鲜风流中。如果巷道难以疏通,要坐在支护良好的地方,稳定情绪,等待救护队员前来抢救。对于受伤严重的伤员,也要给其佩戴好自救器静卧待救。并且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建立临时避难硐室待救。
2.6.5现场救援具体措施
⑴选择最短的路线,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遇险人员最多的地点进行侦察、抢救。其方法:一是沿回风方向进入灾区;二是沿进风方向进入灾区。选择哪条路线进入灾区,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判断确定。一般来说,救护力量少时,要沿进风方向进入灾区,因为在空气新鲜的巷道中行进,对保护救护队的战斗力,减少队员体力有利。如果爆炸后,进风巷道垮塌、冒项和堵塞,一时难以清理、维修,也可沿回风方向进入灾区。但在回风中行进,有烟雾和有毒气体的威胁,救护队员的行进速度较慢。可是,这一带往往也是遇险人员较集中的地点。救护力量多时,可以进、回风两侧同时派人进入。
⑵迅速恢复灾区通风。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迅速恢复灾区的通风,排除爆炸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让新鲜空气不断供给灾区,是抢救遇险人员最有效方法。恢复通风时,要有外向里,先侦察、后恢复,侦察一段、恢复一段。在恢复通风前必须查明恢复通风段有无火源存在。否则会再次引起爆炸。
⑶反风。在紧急抢救遇险人员的特殊情况下,爆炸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威胁到回风方向的工作人员时,并在保证进风方向人员已安全撤退出井的情况下,可考虑是否采用反风。但对此必须十分慎重。不经过周密分析,盲目行动,往往会造成扩大事故。
⑷清除灾区巷道的堵塞物。煤尘爆炸后产生冒顶,造成巷道堵塞,且通过其它相邻巷道无法及时到达灾区,影响救护队员进行侦察抢救时,应考虑清理堵塞物的时间。若巷道堵塞严重,救护队员在短时间内不能清除时,应考虑其他能尽快恢复通风救人的可行政党政办公室法,同时要恢复堵塞区外的通风,让不佩带呼吸器的人员能够参加此项工作。在此情况下,救护队员应在旁进行监护并要作好准备,一旦通路打开,立即进入灾区抢救遇险人员。
⑸扑灭爆炸引起的火灾。为了抢救遇险人员,防止事故蔓延和扩大,在灾区内发现火灾或残留火源,应立即扑灭。火势很大,一时难以扑灭时,应制止火焰向遇险人员所在地蔓延,特别是在火源地点附近有瓦斯聚积的盲巷、窒息区,尤应千方百计防止火焰蔓延到盲巷、窒息区附近引起煤尘爆炸。待遇险人员全部救出后,再进行灭火工作。火区内有遇险人员时,应全力灭火。火势特大,并有引起煤尘爆炸危险,用直接灭火法不能扑灭,并确认火区内遇险人员均已牺牲无法救出活人时,可考虑先对火区进行封闭,控制火势,用综合灭火法灭火。待火灾熄灭后,再寻找遇难人员的尸体。
⑹发生连续爆炸时,为了抢救遇险人员或封闭灾区,救护队指战员在紧急情况下,也可利用两次爆炸的间隔时间进行抢险。但应严密监视通风和瓦斯情况并认真掌握连续爆炸中时间间隔的规律,考虑在灾区内的停留时间。当间隔时间不允许时,严禁进入灾区,否则,难以保证救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⑺最先到达事故矿井的小队,担负对灾区进行全面侦察,查清遇险遇难人员数量及分布地点,发现幸存者立即佩戴自救器救出灾区,发现火源要立即扑灭的任务。在煤尘大、烟雾浓的情况下进行侦察时,救护队员应沿巷道排成斜线分段式前进。发现还有可能救活的遇险人员,应迅速救出灾区。发现确已牺牲的遇险人员,应标明位置,继续向前侦察。侦察时,除抢救遇险人员外,还应特别侦察火源、瓦斯以及爆炸点的情况,顶板冒落范围,支架、水管、风管、电气设备、局部通风机、通风构筑物的位置、倒向,爆炸生成物的流动方向及其蔓延情况,
灾区风量、风流方向、灾区气体成份等,并做好记录,供救灾指挥部研究全面抢救方案。
⑻恢复通风设施时,首先恢复主要的最容易恢复的通风设施。损坏严重,一时难以恢复的通风设施可用临时设施代替。恢复独头通风时,除将局部通风机安在新鲜空气处外,应按照排放瓦斯的要求进行。
3、应急处置
3.1人员紧急疏散、安置。
井下发生煤尘重大事故威胁人身安全需撤人时,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事故的性质、地点及灾害范围人员情况,调度室接到电话后,应立即向矿值班领导和总调度室汇报。并按照如下要求积极组织撤离工作:
险情发生时,除各重要岗位工(绞车房、信号工、配电室、泵房)及抢险人员外,其它受灾人员和受威胁地点人员按照紧急避险路线有秩序的升井。
(3)其它掘进迎头煤尘灾害
①按作业规程规定的避灾路线行动。
②处于煤尘灾害的进风侧时,要迎新风流方向撤退;位于煤尘灾害的回风侧时,要充分利用好自救器,选近路到新风流;无法撤退时,就近进入避难峒室,等待营救。
③为防止风流紊乱,短路,各通风设施要保持良好正常使用,未经救灾指挥部许可不得破坏。
4注意事项:
(1)佩带自救器呼吸时感到稍有烫嘴,是正常现象,不得取下口具和鼻夹,以防中毒。
(2)救护队员进入灾区探险或救人时一定要计算氧气消耗量,保证有足够的氧气返回。
(3)救护队员不可长期在一氧化碳很高的环境下工作,防止中毒。
(4)抢险救灾期间不得停井下压风,以供灾区人员呼吸。
(5)掘进工作面因停风造成瓦斯积聚导致发生爆炸或火灾时,对正在运转的局部通风机,不可随意停止,对已停运的局部通风机,不得随意启动。
(6)做好各预案的衔接工作。其他地点因停风造成瓦斯积聚导致发生爆炸或火灾时,按照实际情况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7)要做好灾区现场保护,除救人和处理险情紧急需要,一般不得破坏现场。
(8)有电话的岗位工接到煤尘灾害电话后,必须迅速通知附近地点工作人员,按避灾路线撤离。
(9)采、掘工作面人员撤离包括上、下平巷、工作面、出口及其他辅助单位工作人员。
(10)险情发生时,由调度室下达撤人升井命令,并通知井下所有工作地点人员;
(11)各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中央泵房、中央配电所,斜井绞车房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没有调度命令不得擅自离岗;
(12)安监站负责井下各工作地点人员撤离情况的检查,保证人员全部撤离,灯房自救器室、井口信息站负责下井人员统计,并每半小时向调度室(以表格形式)汇报一次。调度室利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及时核对上井人数。
(13)各工区值班人员将当班出勤及工作地点人员出勤情况汇报调度室。
瓦斯超限(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瓦斯是煤形成过程中伴生的气体,具有易燃易爆性,瓦斯灾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一大安全隐患。瓦斯爆炸事故主要与以下五种因素相关:
(1)瓦斯固有危险源,如瓦斯涌出量。
(2)存在引燃瓦斯的点火源(瓦斯最低点火温度650~750℃)或火花(瓦斯最低点火能0.28 mJ)。
(3)环境中氧气的浓度大于12%。
(4)瓦斯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5%~16%。
(5)管理缺陷。
本矿虽然为低瓦斯矿井,但如果瓦斯超限达到爆炸极限,容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对整个矿井特别是采煤工作面影响很大,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1.2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及职责同安全生产事故预案。
1.3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后,救援人员应按照“紧急救灾、妥善避难、安全撤退、救人优先”的原则抢险救灾。
(1)以抢救遇难人员为主,必须做到有巷必人,本着“先活者后亡者、先重伤后轻伤、先易后难”的原则救险。
(2)在进人灾区侦察时要带有干粉灭火器,发现火源及时扑灭。确认灾区没有火源不再引起再次爆炸时,即可对灾区巷道进行通风。应尽快恢复原有的通风系统加大风量,排除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迅速排除这些气体,既有利于抢救遇难人员,减轻遇难人员的中毒程度,又可以消除对井下其他人员的威胁。
(3)消除巷道堵塞物,以便于救人。
(4)寻找火源,扑灭爆炸引起的火灾。
(5)做好灾区侦察、寻找爆炸点、灾区封闭等工作。
1.4 应急处置措施
1、报警
井下任何人,特别是在瓦斯爆炸时,进风侧的人员,一旦发现灾情,应立即用最近的电话报告值班室,当电话损坏时,可跑步快速出井口报告。说明灾害地点、性质、范围及波及面。(8000/8001)
值班员接到灾情报告后,按顺序迅速通知到各有关人员和指挥部。指挥长根据事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和报警,迅速通知应急救援小组成员。
指挥长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初期处置
在瓦斯爆炸时,灾区进风侧人员应切断电源后,迎着风流撤到地面,灾区回风侧的人员应立即戴好自救器,若没有自救器,必须用毛巾或衣服浸水后捂住鼻、口,在带班或熟悉避灾路线的人员带领下,安全地沿着避灾线路撤退,在独头掘进工作面,要躲进临时避难硐室。
凡在井下电话机15米范围的人员,一听到电话铃声,应立即接应电话。当接清是报警电话时,立即吩咐在场人员通知该水平的所有人员按避灾线路撤退到地面。
3、指挥长赶到井口后,迅速查清灾害地点、性质、遇难人数、位置、通风设施等的破坏程度并制定出救灾实施方案,立即查清灾情和灾区受威胁人员的撤退情况,并根据实情和人力、物力的准备情况,确定通风、抢救的方案,同时迅速组织实施。
4、采取瓦斯排放措施,防止封闭区瓦斯聚集,用水封闭火区,如果发火区两端比较低,可以在撤离人员的情况下,向发火区所在巷道两端送水,直至用水封闭火区。火区用水封闭,能够保证密闭无漏风,而且一旦封闭区内发生爆炸,两端的水密封能有效地消除爆炸引起的冲击波,防止爆炸引起的大火蔓延。
5、物资供应组准备灭火所需材料和设备。
6、抢险救灾组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灭火,抢救被困人员。
7、交通运输组保证救援物资的运输和伤员的运送。
8、安全警戒疏散组负责设立警戒线,疏散人群,迎接外来救援人员。
9、通讯联络协调组保证井上下的通讯畅通,负责各小组之间的通讯联络和对外通讯联络。
1.5 注意事项
1、问清事故性质、原因、发生地点及出现的情况。
2、进入灾区时须首先认真检查各气体成分,待不再有爆炸危险时再进入灾区作业。
3、集中力量抢救遇难人员,应多带自救器或备用呼吸器以保证遇难者安全脱险,立即切断灾区电源,注意停电操作应由灾区以外配电点进行,以防断电火花引爆瓦斯。
4、对灾区进行全面侦察,发现火源立即扑灭,防止二次爆炸;恢复通风,清除堵塞物,迅速排除有害气体。
5、救护队员穿过支架破坏地区或冒落堵塞地区时,应架设临时支护,以保证队员在这些地点的往返安全。
水害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2.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透水事故是本矿的重大危险之一。井工开采的采空区容易积水,正在采掘的巷道和工作面容易与积水区域或各种天然水体导通,导致井下空间充水,当矿井水的水量超过矿井排水能力或发生井下突然涌水时,会造成水灾,轻者局部巷道被淹,重者全井充水,矿毁人亡。
2.2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及职责同安全生产事故预案。
2.3 应急处置
1、报警
一旦发现灾情,井下人员应立即用最近的电话报告值班室,当电话损坏时,可跑步快速出井口报告。说明灾害地点、性质、范围及波及面。(电话:8000/8001)
值班员接到灾情报告后,按顺序迅速通知到各有关人员和指挥部。指挥长根据事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和报警,迅速通知应急救援小组成员。
指挥长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处置任务
(1)全力抢救井下遇险人员,全力实施对遇险人员所在巷道的通风、排水等安全救灾;
(2)查清水害地点及具体的灾情;
(3)掌握矿井及水淹区巷道水平的排水、通风情况及设施的破坏情况、巷道堵塞情况;
(4)按程序和规范启动应急预案,统一调度指挥救灾,防止事故扩大。
(5)对透水事故矿井,紧急抢救受淹和被困人员,防止井巷进一步被淹和恢复井巷的通风。
3、处置措施
(1)井下某一地点若发生透水事故时,在现场的班组长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同时报告调度室,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支架并设法堵住出水点,以免扩大事故。如果情况紧急,水势太猛,无法处理,必须立即撤出所有人员,撤出时应避开压力水头,沿着规定的水灾避灾路线撤到地面。
(2)指挥长接到透水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水害应急预案,制定措施进行抢救,同时通知事故地点和可能被波及的所有人员撤离灾区。应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治水方案进行阻水。
(3)井下发生水灾后,应对遇险人员被困地点存在空气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①当遇险地点的标高比外部水位的标高高时,若无特殊情况,完全可以肯定遇险地点有空气存在。
②当遇险地点的标高比外部水位的标高低时,情况比较复杂。根据矿井水灾的具体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于井下发生透水事故时,一般来势凶猛,大水向下奔流,将下部巷道中的空气挤出,使下部巷道被水淹没。这就是说,井下发生透水事故时,洪水能直接涌入位于透水点下部的巷道,是不会有空气存在的。二是矿井发生透水事故后,洪水往往首先将下部的水平巷道或倾斜巷道淹没,使这些巷道没有排泄空气的通道,而与这些巷道相联通的上部巷道,若不漏气,即使在外部水位标高比其高时,也不会被淹没,巷道内有空气存在。
(4)对井下被困地点空气质量进行分析
根据被堵空间的体积和空气质量的变化计算遇险被堵人员生存的最长时间。在计算被堵人员生存的最长时间时,可用氧气浓度减少到10%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10%两种方法计算,并取其最小值。
(5)对维持遇险人员生命能源进行分析
根据遇险人员最长生存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受淹和被困人员,加强排水恢复通风。被困人员,若其所在地点高于外部水位时,可利用打钻孔、掘小巷等方法供给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若其所在地点低于外部水位时,则禁止打钻泄压,防止灾情扩大。
(6)物资供应组准备堵水和排水所需材料和设备。
(7)抢险救灾组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堵水和排水,抢救被困人员。
(8)交通运输组保证救援物资的运输和伤员的运送。
(9)安全警戒疏散组负责设立警戒线,疏散人群,迎接外来救援人员。
(10)通讯联络协调组保证井上下的通讯畅通,负责各小组之间的通讯联络和对外通讯联络。
2.4 注意事项
(1)在处理上山巷道突水时必须做到检查并加固巷道支护,防止二次透水、积水和淤泥的冲击;突水点的下方要有足够的存水及积存沉积物的有效空间,否则人员必须撤到安全地点;保证人员在作业中的通讯联系和安全通路。
(2)当救灾人员逆水向上前往没有出口的巷道时,要与监视水情的人员保持联系,当巷道有很快被淹没的危险时要立即返回,以防下部巷道被淹没时救灾人员被堵。
(3)排水后进行查看或抢救人员时,要注意观察巷道情况,防止冒顶。
(4)通过局部积水巷道时,即使积水不深,距离不长,也要十分慎重,挑选熟悉水性,了解巷道情况的人员带路,并采用探棍、探测前进。
火灾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3.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由于井下存在各种易燃物(坑木、油料等)和高温火源(机械摩擦火源、电气火源、爆破等),导致矿井火灾的风险也相当大。导致人员伤亡或窒息死亡。
3.2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及职责同安全生产事故预案。
3.3 应急处置
1、报警
事故发生后,井下人员应立即用最近的电话报告值班室,当电话损坏时,可跑步快速出井口报告。说明灾害地点、性质、范围及波及面。(电话:8000/8001)
值班员接到灾情报告后,按顺序迅速通知到各有关人员和指挥部。指挥长根据事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和报警,迅速通知应急救援小组成员。
指挥长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物资供应组准备灭火所需材料和设备。
抢险救灾组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灭火,抢救被困人员。
交通运输组保证救援物资的运输和伤员的运送。
安全警戒疏散组负责设立警戒线,疏散人群,迎接外来救援人员。
通讯联络协调组保证井上下的通讯畅通,负责各小组之间的通讯联络和对外通讯联络。
2、处理矿井火灾事故的主要任务
(1)井下值班领导立即沿避灾路线组织撤出井下人员;
(2)全力抢救遇险人员,并清理巷道堵塞物;
(3)视火灾性质、发生地点、范围、灾区通风及人力、物力情况,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
(4)按程序和规范启动应急预案,统一调度指挥救灾,防止事故扩大。
3、扑灭井下火灾方法
(1)用水直接灭火(不能灭电气和油类火灾);
(2)用惰性气体灭火;
(3)用高倍数泡沫或中倍数泡沫灭火、干粉灭火器灭火;
(4)用砂子、岩粉、泥土及其他不燃性材料等直接压灭火焰;
(5)破开和取出燃烧物,然后用水浇灭;
(6)用水灌注火区。
当火源点不明确,火区范围大,难以接近火源;人力或灭火器材不足;直接灭火无效或对人员有危险时,应采用隔绝方法或综合方法灭火。
4、隔绝灭火方法处置措施
(1)封闭所有与火区连通的巷道和裂缝,封闭区越小越好;
(2)用防火墙隔绝火焰和发火区,然后进行均压灭火,同时灌泥浆、河沙、加速火区熄灭。
(3)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缩小火区范围。
(4)若有多条巷道需要进行封闭时,应先封闭支巷,最后封闭主要巷道。
(5)在建筑防火墙时,必须注意下列四点:
①密闭防火墙的位置应选择在围岩稳定、无断层、无破碎带、巷道断面小的地点,距离巷道交叉点不应小于10m。
②进、回风巷道中的全部防火墙应同时建筑。
③火区总进风巷道和总回风巷道中的防火墙应开有门孔。
④为了防止火区产生可燃性的混合物,可采用以下封闭防火墙的封口方法:首先封闭进风道中的防火墙;进风道和回风道中防火墙同时封闭;进、回风巷道中的防火墙同时封闭时,必须在建造此两个防火墙时预留门孔。封堵门孔时,必须统一指挥,密切配合,以最少的时间同时封堵。在建造防爆墙时,也应遵守这一程序。
(6)火区临时封闭后,人员应立即撤出危险区,进入检查或加固密闭时,要在24h后,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5、综合灭火法处置措施
(1)先隔绝火区,待火源已基本熄灭时,采取控制火区的措施,由专业救护人员打开防火墙进行直接灭火。只有在火区范围很大且难以接近或者缺乏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及直接灭火对人员有危险时,才采用此灭火方法。
(2)在选择灭火方法时,总经理应考虑火灾的特点、发生地点、范围及灭火的人力、物力。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直接灭火。
(3)进风井口、井筒、井底车场、主要进风巷道和硐室发生火灾时,为抢救井下人员,在进风侧人员全部撤离及妥善采取阻止火灾蔓延的措施后,组织全矿井反风。也可采取风流短路措施,但必须事先将短路后受影响区域内的人员全部撤出。
(4)回风井筒发生火灾时,风流方向不应改变。为了防止火势增大,可酌情减少矿井风量。
(5)在采区水平巷道中灭火时,一般保持正常通风,如火灾发生在采面运输巷道中时,为迅速救出采面矿工或阻止火势蔓延,可减少采面供风量或进行采面局部反风,使遇险人员自救退出,如采取减少风量救人时,要防止造成灾区贫氧。水平巷道中火灾要从进风侧进行灭火。
(6)平巷独头巷道工作面发生火灾,在通风的情况下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水等直接灭火。火灭后,必须仔细清查阴燃火点和隐蔽火源,防止复燃。
(7)火灾不管发生在上山独头煤巷的什么地点,如局扇已经停止运转,在无需救人时,严禁人员进入灭火或侦察,并立即撤出附近的人员,远距离进行封闭。
(8)灭火工作必须从火源进风侧进行。水流应先向火源外围喷射,随着燃烧物温度的降低而逐步逼向火源中心。
(9)液体着火时,可用灭火器、岩粉、砂子等灭火。用泡沫、干粉进行灭火时,应从燃烧液体边缘开始逐向中心喷射。
(10)扑灭电器火灾,必须首先切断电源。电源无法切断时,只能使用绝缘灭火器材灭火,不得用水直接灭火。
3.4 注意事项
整个处理火灾事故过程中,必须保证灾区与井下基地、井下基地与地面之间的通讯联系畅通。以确保指挥灵活,及时进行协调。井下巷道内空气温度超过30℃即为高温,巷道中空气温度达到40℃时,抢救人员进入灾区的时间不得超过25min,温度越高进入灾区时间越短。进入井下灾区的所有营救工作人员都必须佩带自救器等合格的防护装备。
顶板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4.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冒顶事故是矿井中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发生冒顶事故有些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限,而更多的则是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造成。其主要原因有思想不集中麻痹大意,地质构造不清、地压规律不明,支护质量不好、检查不及时等。冒顶事故可造成人员伤亡或堵塞巷道造成人员窒息死亡。
4.2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及职责同安全生产事故预案。
4.3 应急处置
1、报警
事故发生后,井下人员应立即用最近的电话报告值班室,当电话损坏时,可跑步快速出井口报告。说明灾害地点、性质、范围及波及面。(电话:8000/8001)
值班员接到灾情报告后,按顺序迅速通知到各有关人员和指挥部。指挥长根据事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和报警,迅速通知应急救援小组成员。
指挥长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物资供应组准备灭火所需材料和设备。
抢险救灾组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灭火,抢救被困人员。
交通运输组保证救援物资的运输和伤员的运送。
安全警戒疏散组负责设立警戒线,疏散人群,迎接外来救援人员。
通讯联络协调组保证井上下的通讯畅通,负责各小组之间的通讯联络和对外通讯联络。
2、被堵人员必须在带班或有经验工人负责下,安全退到顶板较好的地点,建立避灾硐室,沉着冷静,等待抢救。
3、抢救人员进入冒顶区之前,必须加固临近巷道或工作面支护,防止事故扩大,并尽快恢复冒顶区的通风,若一时无法恢复通风,可用水管及压风管向冒顶区供风。
4、处理事故,必须由外往里,处理过程中必须检查冒顶区附近的支护、顶板压力情况,要及时清理退路,设置专人指挥,专人监护顶板,防止援救危险。
5、若冒顶处理困难较大,必要时要开掘通向受灾人员的专用巷道。
6、如果遇难人员所在地点通风不好,必须设法加强通风。若因冒顶遇难人员被堵在里面,应利用压风管、水管及开掘巷道、打钻孔等方法,向遇难人员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在抢救中,必须时刻注意救护人员的安全。如果觉察到有再次冒顶危险时,首先应加强支护,有准备地做好安全退路。在冒落区工作时,要派专人观察周围顶板变化。在清除冒落岩石时,要小心地使用工具,以免伤害遇难人员。在处理时,应根据冒顶事故的范围大小、地压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
7、顶板冒落范围不大时,如果遇难人员被大块岩石压住,可采用千斤顶等工具把其顶起,将人迅速救出。
4.4 注意事项
抢救伤员时,应在现场进行止血或固定骨折和需要的包扎工作。搬运伤员时,要稳、轻,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者如胸部、背部损伤只宜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前,应清理口鼻腔中污物。总之,必要时要采用急救措施。
瓦斯中毒(窒息)事故处置方案
11.5.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由于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或者矿井局部通风不合理等,造成井下放炮后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超限,导致从业人员中毒、窒息。造成人员群死群伤。
5.2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及职责同综合预案。
5.3 应急处置
1、报警
事故发生后,井下人员应立即用最近的电话报告值班室,当电话损坏时,可跑步快速出井口报告。说明灾害地点、性质、范围及波及面。(电话:8000/8001)
值班员接到灾情报告后,按顺序迅速通知到各有关人员和指挥部。指挥长根据事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和报警,迅速通知应急救援小组成员。
指挥长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物资供应组准备救援所需材料和设备。抢险救灾组根据制定的方案抢救中毒人员。交通运输组保证救援物资的运输和伤员的运送。安全警戒疏散组负责设立警戒线,疏散人群,迎接外来救援人员。通讯联络协调组保证井上下的通讯畅通,负责各小组之间的通讯联络和对外通讯联络。
2、自救措施
①、出现头痛、耳鸣、心跳加快、四肢无力、呕吐、流清水鼻涕、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流泪等症状,应迅速撤离至新鲜风流处,并立即向调度室汇报。按照避灾路线及时自救互救,必要时有组织的撤离危险区域。
②、当中毒者已失去撤离现场的能力时,应迎面俯卧在水沟,用毛巾、口罩、衣服等浸湿后,遮住口鼻等待救援。
3、施救措施
迅速判断中毒性质,加强作业区域通风。抢险救灾人员应配戴自救器。对被抢救的遇险人员要立即给他们戴好自救器,迅速救出灾区;立即送到有新鲜空气的巷道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