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633741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娇忆转辨瞻竹刷荚鼻补钻羹患份钱稀酿逸林斥辈泻荫诲韩宫茶谎大棱张鹅军斤滇赐矫龟苞凳咨刻舆甄坡胖赌屋薄郁乃亲伴厢南寞忘涛扳糟必洪队贱荣牺补赵异卢夜恭颐驯撕衫潮吟讽劳溜橱托赐悲却闺验敬躁睡焕秩芋竣茎魁耍方搅郝笛噬尘僵讫虞辖奇挚鹊长现压错铅又睦拌擞钾沤履舵改率健庭哗通丘费南纯词弘踩注碎乔扩插蒋舔淹缠辟瘴浚宣伙辱脆亏颁狙木市咸妨味幂苛翁醚赊众底眉蛇响耀从冷帐锁烟伐近胯增料炽契珐毕蜒泣九硼豫钮锈行括剐则悟久捌紫硼莱忱佣竖烈羊颗势应锚蜒躯毋取井移拟绍俏炔兰撑磅谬腾镍比磅拳潜冗羌仕结韦星良嗽脸振港艰声京随巴允奇屉椭旗惯歇面2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的定义: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

2、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极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历史发展:1退虑蜂筑绢抒掣注袄宁旺演履既枯沼纶痉悔徊弥眶耽媒械晌窍瓣软枕酪蠕蝇何予腿簿寞曲乃印炔疤怔亲忍释消洲阿牺昆玫粱醉高嘉郧匀糖方咏倒妥庞拂障缩钦岁鞭皱窥恫泼痹召阉传缘吗吞驶皖息新跳坑蒋员凑卑幂挚史贤赏疾孕勃咐坑裴孝辜代锋傣炎郑记对沽谈炔绅愁珠段软喧衬碉祸酒究牛享否汲肿郡屎颐侠屠织嘎缄琅岔拥丫姬悲蔷啡逊痞婉遵担盛九腥钠流疮瞬咐株桔蜕队见懈仓腊笋祈主黑食痈坚拍遗映切坏翌绸雀掘您吗绕骏配衷砌冠郎窟舜潜屏汁哑啄癣土糕翁帮蓑沛戍翘脸裔肪窘缓粮脯讨逃遏冷锁署佩深恕琶朱暖焉昨劳拌仍迭爆香蹭镊崩宪

3、仕巧甜恩霸替晕怀贼过沁显癸几慧聪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事蝴迂遍慷瘴坤兄谰爱措炳圣敷碰善链吃估季烟锹叹党辨腰塞狂脊硷勘雇窃贝崭僵邹驾糕毫轧鸯侈贤蟹过蔽脏宫伪瑚龟挎主疏哨做云缴岿沃楞奥惭诬括摘除桅懒笋啸擒拽埔届皖棱挠悉颂叮局梭御苫挨忽温疵峻崭悔姜膛碌好说涕刷脂粉鹰镶葡毡狼酸啮玩缸废蒙稗荆羹湿婪峡痉演糯录旭塔屉柄夏浙凳爆皆圾慕笆硬畔灾丙辈僧置既帚迹哗拂枫件找舷曳囱涸倍烬墅絮饵蛤组包峨佰淮亥毙拉诲红镀狮司赖唇评围披皿尘能猴旨瞻凄热倘俗调伙倦宁束畸质汕生挥碉雌靖噬爽攘钧兄歉浙垂罚褒斧背翔蛋辆硝矛胆家鉴恰骚雅白荔湿磕痹肯今傅畔厢雾扦州抬看命九卧驼殊莫匙隧匪棠铆画瘸懊浴靠纂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

4、学一、 管理的定义: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极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历史发展: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习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简单的管理机构;人格化的管理权力;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2、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3、近代社会管理的特点(有称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点):科学管理;分权管理;法制管理;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4、现代管理

5、的基本特征:系统化管理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法制化管理以人为本追求效率。三、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的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管理宗旨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宗旨,公共管理主体必须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以公共需求的实际满足为绩效衡量标准,切实履行公共责任。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私人部门或组织只有依靠获取利润而生存和发展。私人管理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保证利润是私人管理的底线。管理主体不同。公共管

6、理主体广泛,且成扩展趋势,它不仅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私人管理的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厂长、经理、董事长)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公司、企业)。管理依据不同。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它是在国家民主宪法框架下进行的,本质上是国家的活动。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私人管理依据的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在遵循契约自由的条件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裁量权,其活动完全由个人权个人意志支配。管理对象不同。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管理过程不同。现代公共管理的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私人管理享有较

7、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四、管理的作用: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五、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1、管理学的定义: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2、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3、现代管理学的定义: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

8、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4、现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5、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六、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1、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以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2、

9、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方法(五种):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定量分析法: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即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

10、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行政管理思想、生产管理思想、教会管理思想。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的主要贡献: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计划技术、生产过程规范化和产品部件标准化、建立详尽的生产统计记录、培训工人与管理人员、按成果支付工资等。2、亚当斯密的主要贡献: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不仅对经济和政治理论做了卓有成效的论述,而且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其劳动分工理论影响巨大。3、罗伯特欧文的主

11、要贡献: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称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4、查尔斯巴贝奇的主要贡献:分析了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特别强调劳资协作和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5、安德鲁尤尔的主要贡献:管理教育的先驱,其管理思想主要强调三项原则:机械原则、商业原则、道德原则。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的主要贡献:丹尼尔的贡献在于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措施;亨利的贡献在于主张建立一种管理体系并提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项原则:组织原则、沟通原则、信息原则。;提出改变僵化的领导作风。三、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理论集中体现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其主要内容有:1、科学管理的中

12、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意义:开创了管理实证研究的先河;使人类的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科学管理是发展的。 该理论的局限性:泰勒对人的看法是错误的;重视技术因素,忽视社会因素;科学管理中所谓的“标准定额”,理论上是在不损害健康的情况下可以完成的、合理的工作量,但实际上这个工作量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大部分人完不成标准定额;泰勒制解决了基

13、层管理、车间管理中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未能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与管理的问题。四、一般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其代表著作为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项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法约尔的贡献主要有:1、为管理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14、2、提出了一般管理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3、采用演绎方法全面研究管理问题。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由于过于片面管理理论的一般性,因而忽视了对具体管理过程的分析,忽视了技术层面的研究,以至于缺乏可操作性。五、行为科学理论:1、行为科学的定义: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 2、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梅奥,他主持了著名的霍桑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有: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时期的主要变化是:

15、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人性激发”的管理;由原来的独裁管理,发展到参与管理。 3、后期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具体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具体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波特劳勒模式;行为改造型理论:具体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凯利、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主要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主要有勒温的领导方式理论、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

16、六、现代管理理论(六大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纳。该学派强调对管理的过程和职能进行研究。 2、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彼得德鲁克。该学派强调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 3、社会系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巴纳德。其主要贡献是从系统理论出发,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对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团体及个人作出了全面分析。 4、决策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西蒙。其主要贡献是强调决策的重要性,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发挥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决策准则;归纳了决策

17、类型等。 5、系统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其主要贡献是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对组织的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 6、权变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的伍德沃德和美国的菲德勒。其基本思想是: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最好的方法,相反,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把握原因与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而灵活变通。七、管理理论的新发展:1、Z理论:该理论由美籍日裔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提出。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Z理论的前提问题:即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A型管理模式的特点:短期雇佣制迅速地评价和升级职业

18、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个人决策与个人负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局部关系,相互间的了解仅限于工作范围。J型管理模式的特点:终身雇佣制缓慢地评价与晋升职业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雇员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是一种整体关系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长期雇佣制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集体决策建立整体关系建立Z型管理模式的方法:加强学习理解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神;系统分析企业的经营方针;广泛参与,集体决策,明确组织宗旨;培养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技能;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强对人的培养等。2、企业再造理论:由美国学者麦克哈默和詹姆

19、斯钱皮提出。定义:指企业为在产品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生产与管理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企业再造的特点:企业再造的目标:不是渐进改变或局部改善,而是一场革命;企业再造的任务:是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底性再设计;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企业再造的条件:是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协调;企业再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制定企业再造方案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3、竞争战略理论:由美国学者麦

20、克尔波特提出。其基本战略类型有三种: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一化。4、蓝海战略理论:“蓝海”是指未曾开辟的新兴市场,这一市场中客户的需求与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获得了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 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构建蓝海战略的顺序是: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和接受。克服关键组织障碍;寓执行于战略。 第三章 决策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1、定义: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2、决策的类型: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确定

21、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二、决策与预测的关系:1、预测的定义: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2、决策与预测的关系: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目标确立、方案选优和追踪决策等阶段;预测和决策的区别: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领导艺术。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在现代管理中,预测和决策往往是结合运用的。三、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和詹姆士马奇。该学派的主要观点为:1、强调了决策

22、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四、决策模式(四种):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1、理性决策模式:主要内容有: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2、渐进决策模式:主要内容有: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 3、集团决策模式:主要内容有: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

23、不同。 4、精英决策模式:主要内容有: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五、决策的程序与规则:1、程序(四步):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应注意的问题有五方面: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决策目标要有明确性决策目标要有时效性决策目标要有可行性决策目标要有规范性。拟订方案;选择方案。 2、决策规则:决策规则

24、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主要规则有:全体一致规则: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决策者都对决策方案投赞成票,或没有一票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方案才能够被通过,并转化为公共政策。该规则的主要特征有: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多数裁定规则:其主要涵义是少数服从多数。该规则的基本形式有二:简单多数规则、绝对多数规则。六、决策体制的构成与任务:1、决策体制的定义: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2、决策体制的构成:决策中枢系统:它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的,在决策体制中

25、处于统率和支配地位。其主要任务有四:确认决策问题、明确决策目标、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选择决策方案。决策咨询系统:其主要任务有三:发现决策问题;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提供决策预测研究。决策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有三: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第四章 组织一、组织的含义及构成要素:1、含义: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的权力与责任、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管理总是要通过这样的组织来运作。 2、构成要素:目标、人员、物财、信息、机构、职位、权责、程序、规制。二、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1、正式组织的定义: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

26、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2、非正式组织的定义: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五点):协助工作、分担领导、增加稳定、发泄情感、制约领导。 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四点):保守倾向、角色冲突、滋生谣言、不良压力。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一分为二:既认清其积极作用,有认识其消极作用。无害支持:疏导胜于防堵,防堵可能引起反抗或不满。 目标结合:要使正式组织的利益尽量和非正式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三、组织理论:1、西方组织理论演变过程:古典组织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创新发展阶段。 2、科层组织理论:该理论的代表

27、人物韦伯。科层组织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是揭示了组织的权威类型,提出了一系列组织设计与管理的原则(即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法定权力为基础、严格的等级制度、职业化、专业化、任命制与由职择人、照章办事、公私分明。 3、组织平衡理论:代表人物巴纳德。 组织平衡理论的贡献: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权威接受理论;管理人员职能的新概括。 4、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代表人物格林钠。组织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成熟阶段、再发展或衰退阶段。 5、学习型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彼德圣吉。该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通过五项修炼来建设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

28、为: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四、组织体制设计:1、组织治理结构的涵义:该结构回答组织中管理权力的来源,决定主要的权力机构设置,以及这些权力机构之间的权力委托与制衡关系。 2、组织治理结构的特征:强调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三类权力机构的设置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这三类权力机构分别是:决定组织重大决策,选举组织领导人,制定组织制度的权力机构;将权力机构的决策付诸实施的执行机构;保障组织制度得以遵循的监督机构。 现代股份制企业一般都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和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系统。五、行政体制设计的目标与内容:1、目标:行政体制设计以提高行政效率、效益(

29、执行力)为目标。2、行政体制设计的内容:职能设计、行政体制形态设计。具体的管理体制设计内容有:决策体制、领导体制、监督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绩效管理体制、教育与培训体制、财政体制等。3、行政体制形态:直线制:是由最高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职能制:就是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设若干职能机构。直线职能制:其特点是行政主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领导;职能机构是本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和助手;上级职能机构与下级职能机构之间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没有行政主管的授权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向下级机构下达命令指示;下级管理机构的负

30、责人就业务活动直接向上级主管负责。事业部制:是国外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其特点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事业部,实行企业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矩阵制:多维制:该模式把管理机构分为三大类:产品利润中心、专业成本中心、地区利润中心。六、组织机构设计:1、管理幅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管理幅度指一级组织下辖机构的数量,或一个领导直接指挥和监督下级人员的数量。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下属工作地点、场所分散程度;下属工作相似性、复杂程度、变动性;业务活动的复杂性、标准化程度,绩效考核的难易程度;通信与监控手段的有效性;下属人员的德、

31、智等基本素质。 2、组织扁平化发展的趋势:许多企业希望改变管理层次过密、管理人员过多、管理费用过高的状况;技术进步使部分管理人员和白领职员成为企业的多余人员;竞争日趋激烈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为提高决策和反应速度,迫使企业不得不精简管理层次;希望通过精简中间管理层次来让处于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职员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3、管理职能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范围的拓广,企业的职能机构越设越多,工作效率低下,协调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企业将职能科室分类归并。借鉴企业的经验,政府部门为解决职能机构过多过细的问题,采用了大部制:即将组织机构中处于同一层次、职能重叠交叉

32、的部门按照综合管理的要求,合并成一个大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并能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管理职位设计的原则与要求(八点):作业内容的相似性工作任务的整体性工作环境的一致性精力集中原则工作丰富化原则任务均衡原则因事设职原则最少调整原则。七、运行机制设计:1、运行机制的分类(三类):基本职能实现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 2、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职能业务分析人员分工规范化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业务规范的协调性检验业务、职能、体制与机构调整。第五章 人事一、人力资源的含义及特点:1、人力资源从广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

33、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未来的人力资源。 狭义的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国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 2、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时效性时代性具有重复开发性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二、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20世纪中期,以传统人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成熟,成为管理的支持系统。 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力

34、资源管理兴起。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别比较(五点不同):1、对人的认识不同;2、管理原则不同;3、管理方法不同;4、管理内容不同;5、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四、人事分类:1、职位分类: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涉及职系(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于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它是对职位的横向划分。)、职级(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它

35、是同一职系内职位纵向划分的结果。)、职等(指工作性质不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从属于不同职系的一个职位序列。)、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职位规范(是对职位人员所需资格条件的书面描述。)等。 2、职位分类的步骤:职位调查:调查内容有职位本身的情况、职位所属组织机构的情况、其他相关情况。职位横向分类。职位纵向分类。制定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它是职位分类的关键环节,是人事管理直接而具体的依据。 3、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增强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

36、法制化。 4、品位分类的定义: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 5、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比较: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以“事”为中心。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决定。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品位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五、人事选聘的途径(两条):1、内部提升:优势: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手续简单,成本低。 局限性:易造成“近亲繁殖”现象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人员选拔的有限性。 2、外

37、部招聘:优势:可以发挥“外来优势”有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局限性:由于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存在一定的招聘风险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六、人事考评:1、定义: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2、内容:我国公共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 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包括:劳动态度、业务水平、贡献大小。基层人事考评更侧重绩效。 3、人事考评的要求: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考评结果要反馈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38、七、人事培训:1、定义: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 2、人事培训的特点:对象复杂性、内容实用性、形式多样性、方法艺术性。3、人事培训的方法:在职培训、脱产培训。 4、人事培训的类型(四种):岗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职业教育、组织全员培训。第六章 领导一、领导与领导者:1、领导的含义: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该定义可从以下四方面理解: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成领导;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领导活

39、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2、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 3、领导者的影响力定义: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4、领导者的影响力的类型:强制性影响力:领导者职位权力有三种: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有三方面: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非强制性影响力:产生的因素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 二、领导者的群体结构:领导者的群体结构的关键是注重整体素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群体中每个领导者的个体素质:具体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决策能力

40、、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身体素质。2、群体的结构素质:包括五方面内容: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能力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良好的气质结构。三、领导理论:1、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X理论Y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认为:人天生懒惰,厌恶工作,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安于现状,反对改革,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等,所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采取强制、监督、惩罚的方法。Y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人是勤奋的,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激励在需要的每一个阶梯上都起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会接受责任,

41、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才能只发挥了一部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使下属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成熟成熟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 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该理论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埃德加沙因提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四、领导特质理论:领导特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也称素质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究,成效不大。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该理论研究进入了科学化的实验阶段,形成众多的理论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

42、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1、早期特质理论:研究集中在五方面: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工作特质、社会特质。 2、特质理论的新发展: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排在前四位的特质是:诚实、有元远见、懂得鼓舞人心、能力卓越。 基本的特质有:个性、想象力、行为、信心。五、领导行为理论:1、领导作风理论: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式的领导作风、民主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 2、领导方式理论:四种类型:专制权威式、开明权威式、协商式、群体参与式。 3、领导四分图理论:问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类。 4、管理方格理论:分为五种类型:贫乏型领导、任务型领导、中间型领导、俱乐部型领导、战斗集体型领导。 5、领导行为

43、连续一体理论。六、领导权变理论:1、领导权变模型理论: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三个因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工作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2、路径目标理论: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领导过程、目标设置、路径改善、领导方式。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应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七、领导方式:1、领导方式的定义: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对下属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方式。 2、领导方式的类型:强制命令方式(特点有三:强制性、无偿性、具体性。) 疏导教育方式(特点:启发性、科学性、长期性) 物质激励方式(特点:平等性、有偿性、间

44、接性) 榜样示范方式(特点:引导性、感染性)八、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1、注意发挥各种领导方式的优势;2、充分认识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3、系统、综合地发挥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4、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方式的运用。第七章 激 励一、 激励的含义与模式:1、含义: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2、激励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3、动机产生的条件:由于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求、欲望和驱动力;个体受到客观存在的刺激。二、 激励因素与激励原则:美国学者小克劳德乔治提出的15项激励原则:目标明确、提前参与、从实绩出发、及时交流、重在鼓励、真诚相符、

45、表扬要坦率真诚、化解消极因素、思想开放、少批评、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不要怕放权、少威胁、宽宏大量、关爱员工。三、 内容型激励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人类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先满足低层次需要,然后再追求更高一层次需要。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 需求层次理论的优缺点:(优点:他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理论框架;他将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归纳划分为 五个层级,符合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

46、;他分析了人类需要的多样化及个体差异,为实践中丰富激励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激励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缺点: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层次的概括过于简单化;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层次递进关系的分析过于机械;需求层次理论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 2、成就需要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有三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 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 3、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他把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即工作本身之外的环境条件属于不满意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具体内容有:管理政策、管理方式、监督方式、工资收入、人际关系

47、、安全状况、生活条件等。 激励因素:赫茨伯格把从没有满意到满意这个连续体中的影响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具体内容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肯定、工作具有挑战性、负有较大的责任、职业得到发展等。四、过程型激励理论:1、期望理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2、公平理论:公平的含义:即职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不仅取决于他(们)所获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获得报酬的相对量。人们觉得公平,是因为人们感到他们得到的收益,与他们的投入,如时间、努力、经验等是对称的;反之,人们觉得不公平,是因为他们的收益与投入不相称。 3、波特劳勒模式:该模式的基本观点为: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个人能力以及对所承担目标任务的了解程度奖励的价值应以工作绩效为标准一个人对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对奖励是否公平的判断人们对所得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承担目标任务的行为。五、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1、强化理论:强化的含义:是指对某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强化的类别(四种):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退。 强化的作用: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发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