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629092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 1 勘察工作概述 3 1.1 工程概况 3 1.2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 3 1.3 勘察目的、任务及规定 3 1.4 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 4 1.5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毕工作量 4 1.5.1 勘探点布置原则 5 1.5.2 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 5 1.5.3 完毕工作量 5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5 2.1 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 5 2.2 地层分布及岩土性质 6 3 地震效应 11 3.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 11 3.2 建筑场地类别 11 3.3 地震液化判别 11 3.4 场地、地基与基础应采用的抗震措施 15 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5 4.1 场地稳定性评价 15 4.2 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15 4.3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15 4.3.1 场地环境类型 15 4.3.2 场地冰冻区和冰冻段分类 16 4.3.3 地下水的腐蚀性 16 4.4 各土层的承载力特性值、基础设计计算参数 16 4.5 持力层与地基强度验算 17 4.6 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 18 4.7 复合地基……………………………………………………………………………....19 4.8 基坑开挖与降水 21 5 结论 21 1 勘察工作概述 1.1 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担并完毕了某大队篮球馆工程的岩土工程具体勘察工作。该工程位于某市某路以南,交通便利。拟建工程为1栋1层的篮球馆,荷载按每层15kPa计,基础埋深约1.5m。 1.2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 本工程勘察阶段为具体勘察阶段。 本工程具有以下特性: 1)根据由岩土工程问题导致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该工程为一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 2)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中档复杂场地); 3)根据附近地质资料:场地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地基等级为二级地基(中档复杂地基)。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限度等级和地基复杂限度等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23)之规定,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3 勘察目的、任务及规定 本次勘察的重要目的是为设计、施工提供具体可靠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有关参数。依据委托书,结合现行规范有关规定,拟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任务及规定如下: 1)查明场地范围内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及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2)提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地基土的承载力特性值; 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及危害限度,并提出整治方案建议。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鉴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进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6)根据岩土工程条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对地基基础方案做出评价。 为完毕上述勘察任务及规定,重要提供以下指标: 地基土的比重、含水量、重度、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标准贯入实验锤击数及静力触探实验指标、承载力特性值、桩极限侧阻力和端阻力标准值等。 1.4 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 本次勘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之规定,重要执行下列规范和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23)及局部修订条文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23)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3)(2023版)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23) 5、《静力触探技术标准》(SY/T 0058—92) 6、《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 7、《土工实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8、《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9、《岩土工程勘察文献编制标准》(DBK14-S3-2023) 1.5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毕工作量 根据现行规范规定,结合本次勘察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规定,在收集附近已有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钻探、取土、标准贯入实验、静力触探测试及室内土工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具体如下: 1.5.1 勘探点布置原则 勘探孔按建筑物周边布置,共布置5排勘探孔,孔间距控制在20m以内,具体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1.5.2 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 共布置9个勘探孔,其中 静力触探孔4个,钻探、静探对比孔1个,取土、标贯孔4个,孔深为20m~25m。 1.5.3 完毕工作量 本次勘察钻探采用DPP-100-5F型钻机,采用单筒岩芯管钻进,泥浆护壁,取土采用敞口厚壁取土器,静力压入法取土,对于粉土、砂土做标准贯入实验。静力触探测试(双桥)采用液压贯入,并用JTY-3型数字静探仪采集解决数据。室内土工实验由我公司土工实验室完毕,具体完毕工作量如下: 总进尺190.00m 其中 静力触探孔进尺80.00m,钻探、静探对比孔进尺25.00m,取土、标贯孔进尺85.00m,取原状样45件,取扰动样21件,标贯实验21次。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1 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 勘察场地地面不太平整,局部堆有建筑垃圾。场地地貌单元单一,为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勘探孔孔口标高为相对高程,假定以广告牌基础的西北角铁座为相对高程为0.00m,勘探孔孔口高程介于-2.108~-1.038m之间。 2.2 地层分布及岩土性质 根据野外钻探资料,结合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实验结果,场地地基土在勘探深度内可划分为4大层,各地层分述如下: 1层:素填土 黄褐色,堆填时间短,上部80cm左右为杂填土,重要夹有砖块等建筑垃圾,60cm-100cm左右夹有三合土,素填土以粉土为主,夹少量黏土团块。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40~2.50m,平均1.81m;层底标高:-2.55~-1.46m,平均-1.84m;层底埋深:1.40~2.50m,平均1.81m。 2层:粉土 黄褐色,稍湿,稍密,摇震反映迅速,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均匀,具有云母片及氧化铁斑。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30~2.70m,平均1.99m;层底标高:-4.53~-3.25m,平均-3.83m;层底埋深:3.20~4.50m,平均3.80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2.1 2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21.9 26.5 25.4 6 1.8 0.07 26.9 γ(kN/m3) 19.0 19.5 19.1 6 0.2 0.01 19.0 e 0.654 0.761 0.734 6 0.040 0.05 0.767 WL(%) 25.8 28.3 27.4 6 0.8 0.03 WP(%) 17.5 19.5 18.3 6 0.7 0.04 IP 8.3 9.5 9.1 6 0.5 0.05 IL 0.53 0.89 0.78 6 0.13 0.17 0.88 C(kPa) 9 11 10 6 1 0.09 9.0 ф(度) 23.0 24.0 23.5 6 0.4 0.02 23.2 a1-2(MPa-1) 0.11 0.17 0.12 6 0.06 0.32 0.10 Es(MPa) 7.95 16.01 11.30 6 4.26 0.38 11.35 N(击) 8.0 9.0 8.4 7 0.5 0.06 8.0 qc(MPa) 21.9 26.5 25.4 6 1.8 0.07 26.9 fs(KPa) 19.0 19.5 19.1 6 0.2 0.01 19.0 3层:粉质粘土 黄褐色-浅灰色,软塑,稍有光泽反映,干强度中,韧性中,土质较均匀,具有有机质及夹有贝壳碎片。场区普遍分布,厚度:4.30~5.40m,平均4.64m;层底标高:-9.04~-7.70m,平均-8.48m;层底埋深:7.70~9.00m,平均8.44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2.2 3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23.4 31.1 27.0 9 2.5 0.09 28.5 γ(kN/m3) 18.7 19.9 19.1 9 0.4 0.02 18.9 e 0.647 0.881 0.770 9 0.072 0.09 0.815 WL(%) 27.5 37.1 31.5 9 2.9 0.09 WP(%) 16.2 20.3 18.3 9 1.4 0.07 IP 11.3 16.8 13.2 9 1.7 0.13 IL 0.59 0.74 0.66 9 0.05 0.08 0.69 C(kPa) 17 21 19 9 1 0.06 18.7 ф(度) 3.7 4.9 4.3 9 0.4 0.09 4.0 a1-2(MPa-1) 0.10 0.47 0.32 9 0.13 0.40 0.40 Es(MPa) 4.00 17.56 7.20 9 5.03 0.70 4.1 qc(MPa) 23.4 31.1 27.0 9 2.5 0.09 28.5 fs(KPa) 18.7 19.9 19.1 9 0.4 0.02 18.9 4层粉砂: 灰褐色-浅灰色,密实,湿,摇震反映快,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均匀,具有云母片,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局部夹有粉质粘土薄层。场区普遍分布,厚度:6.80~7.90m,平均7.44m;层底标高:-17.24~-16.55m,平均-16.75m;层底埋深:16.50~17.20m,平均16.73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2.3 4层粉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 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17.0 22.3 20.3 6 1.8 0.09 21.7 γ(kN/m3) 18.5 20.1 19.6 6 0.6 0.03 19.1 e 0.527 0.715 0.597 6 0.066 0.11 0.652 C(kPa) 5 7 6 6 1 0.13 5.8 ф(度) 26.7 27.9 27.5 6 0.4 0.02 27.1 a1-2(MPa-1) 0.08 0.10 0.09 6 0.05 0.46 0.12 Es(MPa) 7.79 19.63 15.53 6 4.47 0.29 11.8 qc(MPa) 20.0 24.0 22.7 14 1.4 0.06 22.0 fs(KPa) 17.0 22.3 20.3 6 1.8 0.09 21.7 4-1层粉质粘土: 浅灰色,可塑,稍有光泽反映,干强度中,韧性中,土质较均匀,具有有机质。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40~1.10m,平均0.80m;层底标高:-15.15~-12.40m,平均-13.25m;层底埋深:12.40~15.10m,平均13.23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2.4 4-1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21.3 26.5 22.9 4 2.5 0.11 γ(kN/m3) 19.0 20.0 19.7 4 0.5 0.02 e 0.611 0.767 0.658 4 0.074 0.11 WL(%) 25.3 30.2 26.5 4 2.4 0.09 WP(%) 14.2 18.6 15.6 4 2.1 0.13 IP 10.4 11.6 11.0 4 0.5 0.05 IL 0.63 0.71 0.67 4 0.04 0.06 C(kPa) 17 18 18 4 1 0.03 16.9 ф(度) 3.6 4.5 4.3 4 0.4 0.10 3.7 a1-2(MPa-1) 0.11 0.25 0.18 3 0.07 0.39 Es(MPa) 6.48 14.65 10.07 3 4.18 0.41 qc(MPa) 21.3 26.5 22.9 4 2.5 0.11 fs(KPa) 19.0 20.0 19.7 4 0.5 0.02 5层粉质粘土: 黄褐色,可塑,稍有光泽反映,干强度中,韧性中,土质均匀,切面光滑,具有氧化铁斑。场区普遍分布,厚度:3.60~3.60m,平均3.60m;层底标高:-20.40~-20.32m,平均-20.36m;层底埋深:20.30~20.40m,平均20.35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2.5 5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20.3 23.5 21.8 8 1.0 0.04 22.4 γ(kN/m3) 19.6 20.2 20.0 8 0.2 0.01 19.8 e 0.583 0.673 0.621 8 0.030 0.05 0.641 WL(%) 24.3 26.5 25.4 8 0.8 0.03 WP(%) 13.5 15.4 14.5 8 0.6 0.04 IP 10.4 11.9 11.0 8 0.5 0.04 IL 0.45 0.73 0.67 8 0.10 0.14 0.73 C(kPa) 17 19 18 8 1 0.03 17.7 ф(度) 3.6 4.7 4.1 8 0.5 0.11 3.8 a1-2(MPa-1) 0.24 0.28 0.26 8 0.01 0.05 0.27 Es(MPa) 5.97 6.59 6.30 8 0.25 0.04 6.1 qc(MPa) 20.3 23.5 21.8 8 1.0 0.04 22.4 fs(KPa) 19.6 20.2 20.0 8 0.2 0.01 19.8 6-1层粉土: 黄褐色,密实,湿,摇震反映慢,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均匀,具有氧化铁斑及夹有少量的姜石。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60~1.60m,平均1.60m;层底标高:-22.00~-21.92m,平均-21.96m;层底埋深:21.90~22.00m,平均21.95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2.6 6-1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20.3 21.7 21.0 4 0.7 0.03 γ(kN/m3) 19.6 20.2 20.0 4 0.3 0.01 e 0.584 0.643 0.603 4 0.027 0.04 WL(%) 24.0 25.0 24.6 4 0.5 0.02 WP(%) 15.9 16.9 16.4 4 0.4 0.03 IP 8.1 8.4 8.2 4 0.1 0.02 IL 0.51 0.62 0.56 4 0.05 0.08 C(kPa) 9 10 9 4 1 0.07 8.6 ф(度) 23.8 24.3 24.1 4 0.2 0.01 23.8 a1-2(MPa-1) 0.10 0.18 0.15 3 0.04 0.29 Es(MPa) 9.13 15.90 11.47 3 3.84 0.33 qc(MPa) 20.3 21.7 21.0 4 0.7 0.03 fs(KPa) 19.6 20.2 20.0 4 0.3 0.01 6层粉质粘土: 黄褐色,可塑,稍有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不均匀,具有氧化铁斑,局部夹有粉土薄层。场区普遍分布,厚度:2.00~2.10m,平均2.05m;层底标高:-24.02~-24.00m,平均-24.01m;层底埋深:24.00~24.00m,平均24.00m。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2.7 6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20.5 23.5 22.4 6 1.0 0.05 23.2 γ(kN/m3) 19.6 20.0 19.7 6 0.2 0.01 19.6 e 0.601 0.673 0.650 6 0.025 0.04 0.671 WL(%) 25.3 27.5 26.5 6 0.7 0.03 WP(%) 14.8 16.5 15.4 6 0.6 0.04 IP 10.5 11.6 11.1 6 0.4 0.03 IL 0.54 0.66 0.63 6 0.04 0.07 0.66 C(kPa) 17 18 17 6 1 0.03 16.8 ф(度) 3.6 5.2 4.4 6 0.6 0.14 3.7 a1-2(MPa-1) 0.20 0.21 0.20 6 0.01 0.06 0.25 Es(MPa) 16.73 18.32 17.61 6 0.81 0.05 18.15 qc(MPa) 20.5 23.5 22.4 6 1.0 0.05 23.2 fs(KPa) 19.6 20.0 19.7 6 0.2 0.01 19.6 6-2层粉土: 黄褐色,密实,摇震反映快,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均匀,有砂感,具有氧化铁斑。该层未穿透。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表2.8 6-2层粉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项目 最小值 Xmin 最大值 Xmax 平均值 Xm 数据个数 n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标准值 Xk W(%) 21.0 21.1 21.1 2 0.1 0.00 γ(kN/m3) 19.9 20.3 20.1 2 0.3 0.01 e 0.574 0.609 0.592 2 0.025 0.04 WL(%) 23.2 23.4 23.3 2 0.1 0.01 WP(%) 15.2 16.2 15.7 2 0.7 0.05 IP 7.2 8.0 7.6 2 0.6 0.07 IL 0.68 0.73 0.70 2 0.03 0.04 C(kPa) 7 10 9 2 2 0.29 ф(度) 23.8 25.2 24.5 2 1.0 0.04 a1-2(MPa-1) 0.09 0.10 0.09 2 0.01 0.03 Es(MPa) 7.49 8.05 7.77 2 0.39 0.05 qc(MPa) 21.0 21.1 21.1 2 0.1 0.00 fs(KPa) 19.9 20.3 20.1 2 0.3 0.01 3 地震效应 3.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3)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23)的有关规定,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3.2 建筑场地类别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3)第4.1.3条的规定,鉴定土的类型为软弱土~中软土,以CK6孔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vse,各土层剪切波速vs取值见下表: CK2剪切波速 层 次 岩 性 深 度(m) 剪切波速vs (m/s) 1 素填土 2.5 130 2 粉 土 1.3 155 3 粉质粘土 4.7 142 4 粉砂 7.2 175 4-1 粉 土 0.8 160 5 粉质粘土 3.5 148 计算结果vse =153.3m/s,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250≥vse>140m/s。由于场地覆盖层厚度远大于50m,故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特性周期值为0.55s,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3.3 地震液化判别 3.3.1初步判别 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对于饱和粉土和砂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2)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3)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 > do+ db-2 dw > do+ db -3 du+ dw > 1.5do + 2.0db - 4.5 式中: d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如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du-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 db-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 do-液化土特性深度(m),粉土为6,砂土为7。 由勘察资料得出: 1、该场地地基土为第四纪新近沉积土;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一般小于10.0; 3、年最高地下水位为0.50m。 初判结论:拟建场地的饱和粉土、砂土也许发生液化,应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 3.3.2进一步液化判别 进一步液化判别采用标准贯入实验液化判别法,液化判别公式如下: 液化判别公式: (ds ≤15.0m) 其中: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取No=8; d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d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如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本工程地下水采用常年最高水位0.50m。 rc -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采用3。 对于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可按照下公式计算液化指数。 液化等级公式: IlE-液化指数; Ni、Ncr-分别为i点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 di -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实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实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 Wi-i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m-1)。若判别深度为15.0m,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15m时应采用零值,5~15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若判别深度为20.0m,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零值,5~20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根据标准贯入实验结果,根据场地地层情况,按照上述公式,对勘探深度15m范围内的饱和粉土、砂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别,具体判别内容见下表 标准贯入实验液化判别 2层 孔 号 标贯 起始 深度 (米) 粘粒 含量 (%) 水 位 (米) 标贯 实测 击数 (击) 临界 标贯 击数 (击) 判 别 结 果 1 2.35 9.80 0.50 8.00 4.87 不液化 1 3.35 9.40 0.50 9.00 5.42 不液化 6 3.35 10.00 0.50 8.00 5.26 不液化 7 2.35 9.90 0.50 8.00 4.84 不液化 7 3.35 9.90 0.50 9.00 5.28 不液化 8 2.35 9.70 0.50 8.00 4.89 不液化 8 3.35 9.60 0.50 9.00 5.37 不液化 2 层 不液化点个数:7 液化点个数: 0 砂(粉)土液化判别成果表 层号: 4 孔 号 标贯 起始 深度 (米) 粘粒 含量 (%) 水 位 (米) 标贯 实测 击数 (击) 临界 标贯 击数 (击) 判 别 结 果 1 10.55 0.50 21.00 15.36 不液化 1 11.55 0.50 23.00 16.16 不液化 1 13.55 0.50 24.00 17.76 不液化 6 10.55 0.50 20.00 15.36 不液化 6 11.55 0.50 22.00 16.16 不液化 7 10.55 0.50 21.00 15.36 不液化 7 11.55 0.50 23.00 16.16 不液化 7 13.55 0.50 24.00 17.76 不液化 8 10.55 0.50 21.00 15.36 不液化 8 11.55 0.50 23.00 16.16 不液化 8 13.55 0.50 24.00 17.76 不液化 1 10.55 0.50 21.00 15.36 不液化 4层 不液化点个数: 11 液化点个数: 0 由上表可知,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条件下,场地饱和粉土不发生液化,综合评价该场地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3.4 场地、地基与基础应采用的抗震措施 拟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标准设防类),建筑的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规定。 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4.1 场地稳定性评价 拟建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据有关资料,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只有小震活动,无强震记录,不具有中强地震发震构造条件,因此拟建场地的稳定性较好。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单一,地层成因简朴,成层规律明显,无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筑。 4.2 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1层素填土:堆填时间短,结构松散,不能作基础持力层。 2层粉土:a1-2(MPa-1)=0.12,属中档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好。 3层粉质粘土:a1-2(MPa-1)=0.32,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差。 4层粉砂:a1-2(MPa-1)=0.09,属低压缩性土,工程性能好。 4-1层粉质粘土:a1-2(MPa-1)=0.18,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好。 5层粉质粘土:a1-2(MPa-1)=0.26,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差。 6层粉质粘土:a1-2(MPa-1)=0.20,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一般。 6-1层粉土:a1-2(MPa-1)=0.15,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一般。 6-2层粉土:a1-2(MPa-1)=0.09,属低压缩性土,工程性能好。 4.3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4.3.1 场地环境类型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23)附录G之规定,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 4.3.2 场地冰冻区和冰冻段分类 该场区1月份平均气温为-3.6℃,标准冻土深度为0.60m,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23)附录G之规定,场地属微冻区(段)。 4.3.3 地下水的腐蚀性 该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重要靠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勘察场地取2组地下水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23)局部修订版有关规定,由于实验表白无侵蚀性CO2 ,所以按地层渗透性鉴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按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地下水质分析结果,CL-含量为2854.64mg/L~3879.62mg/L;SO42-含量为576.64mg/L~613.27mg/L; Mg2+含量为878.49mg/L~879.76mg/L;Ca2+含量为1144.53mg/L~1146.54mg/L;Na++K+含量为3728.73mg/L~3748.46mg/L。受环境类型(Ⅱ类)影响,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受地层渗透性影响,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综合评价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环境下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具中腐蚀性。 基础设计时,建议应按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95)的有关规定,采用有效的防护措施。 4.4 各土层的承载力特性值、基础设计计算参数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实验成果,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23)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23),综合提供各土层的承载力特性值及基础设计计算参数见表4.1。 表4.1 各土层天然地基重要设计计算参数表 土层编号及名称 压缩模量 Es1-2 (MPa) 内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φ (度) 承载力 特性值 fak(kPa) 2 粉 土 11 10 23 90 3粉质粘土 7 19 4 80 4粉砂 15 6 27 130 4-1粉质粘土 14 10 23 85 5粉质粘土 10 18 4 90 6层粉质粘土 17 17 4 95 6-1粉土 11 9 24 110 6-2粉土 7 9 24 110 4.5 持力层与地基强度验算 根据场地内各土层特性及拟建物荷载规定,可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将1层杂填土所有清除,以2层粉土为基础持力层,该层粉土地基承载力验算如下: 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23)第5.2.4条之规定,地基承载力特性值尚应按下式进行修正: ƒa = ƒak +ηb g(b-3)+ηd gm(d-0.5) 式中: ƒ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性值(kPa); ƒak-地基承载力特性值(kPa); 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g-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m3); b-基础底面宽度(m); g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m3); d-基础埋置深度(m) 对于拟建建筑物,以6孔为例,取常年最高地下水埋深0.50m,基础埋深d=1.50m,采用片筏基础,荷载每层按15kPa/m计,则基底压力 Pk=(F+G) / A=15×1+1.5×20=45(kPa)。 2层粉土修正后的承载力特性值计算如下: ηb=0.5 ηd=2.0 g=19.1-10=9.1 kN/m3 b=34.2m gm=11.3kN/m3(1层杂填土天然重度取18 kN/m3) ƒa =90+0.5×9.1×(6-3)+2.0×11.3×(1.5-0.5)=126.25(kPa) 比较可知ƒa> Pk,地基强度可以满足规定。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荷载及基底压力均为估算值,设计单位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荷载进行计算。 4.6 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 3层粉质粘土为软弱下卧层,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23)第5.2.7条之规定,采用下式进行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 pz+pcz≤ƒaz pz = bl(pk – pc)/(b+2z tgθ)(l+2z tgθ) 式中: pz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值; p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b —条形基础的宽度; ƒ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性值; 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θ—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以2孔为例计算可得:pc=17 kPa 3层粉质粘土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性值为: ƒaz = 80+1.0×11.3×(3.8 -0.5)=117.3(kPa) 3层粉质粘土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z=36.8(kPa) 取b=34.2m,l=36.2m,z=2.3m,θ=0°,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pz = 28.0(kPa) pz+pcz=28.0+36.8=64.8< ƒaz =117.3(kPa),满足规范pz+pcz≤ƒaz的条件,因此3层粉质粘土作为下卧层,其强度验算能满足规定。 若采用天然地基一层素填土所有挖出,换砂土回填,回填后施工前应进行压实(压实系数λc取0.95) 4.7 复合地基 该场地由于素填土分布不均,厚度在1.40m~2.50m.平均在1.80m左右,若采用天然地基,不进行地基解决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施工前应进行压实解决。根据本地经验,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较为经济合理。解决至4层粉砂,深度以9.5m为宜。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值估算: 据《建筑地基解决技术规范》(JGJ79-2023)中的有关规定,估算水泥土搅拌桩(干法)单桩竖向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