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618994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 张军摘要:基于“双万计划”背景及“新工科”的视角,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定位出发,梳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及课程等一体化发展新的发展思路。在立德树人纲领指导下,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要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之下,围绕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才能建设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适应新经济形势,对接区域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一流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跨界融合“艺术+工程”:G64:A:1003-0069( 2021) 03-0088-03引言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通

2、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新工科”及“双万计划”的提出及实施,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双万计划”背景及“新工科”的视角,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定位出发,厘清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及课程等一体化发展新的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一、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设计专业正处于黄金时代。在新经济形势下

3、,结合新工科背景,环境设计专业如何定位,学生如何学,老师怎么教,专业自身如何发展等这些最重要的问题必须重新思考和谋划。(一)依托工科优势创建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目标:学校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宜把握其个性化及多元化特征,特别是根据地域特色,如产业特点、文化特色、学校学科优势以及自身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形成自身强项,树立特色品牌形象。由于学科背景、所处区域等原因,地方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要求等与专业美术(艺术)院校、综合型大学及文科类院校均有所区别。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可结合学科具体特质和工科院校工程技术教育优势,加强学科跨界融合,构建基于工科背景下的设计类专业教育模式。在

4、新工科背景下,依托工科优势,地方高等学校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实行“艺术与工程”跨界融合的办学方式。“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一般的工科院校都开设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纺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等。工业设计专业可以与机械工程跨界融合,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与纺织工程专业跨界融合,视觉传达专业可以与信息工程专业跨界融合,而环境设计专业可以与建筑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跨界融合。地方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要研究“艺术+工程”跨界融合的对策,研究跨界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解决问题路径,创建科学完善的“艺术+工

5、程”跨界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拓宽地方高校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空间。(二)以“新工科”理念赋予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新内涵:各个地方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特色化差异、地域特色化方面均存在着模糊地带。环境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设计门类,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性,依托建筑学科与设计学科相结合并嫁接于多学科之间,以其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在整体环境观念的前提下形成新的知识构架。新工科建设,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概念。“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关键在于对“新”的内涵理解与实际行动上。而“新”的内涵首先表现在面向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新素养”。对新工科特性的理解要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6、新工科区别于传统工科,既包含工科专业的建设,又包含对带有工科特色的设计类专业的有效改造:既提倡学科跨界融合,又提倡对专业发展知识的更新升级;既强调实践知识的应用性,又强调工程教育的设计性与人文素养。所以说,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既是服务区域,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必要措施,又是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理念和培养现代人文艺术素养人才的系统工程;既要适应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是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必然发展阶段。(三)以“一流专业”标准确立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新纬度:“一流专业”建设源于教育部“双万计划”,其核心在于对专业建设“交融、跨界、创新”。专业是联系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

7、桥梁和纽带,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拓展外延,对接产业链,内部维系要有依存关系维度。环境设计专业是设计学与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某些学科课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新工科专业的交融、跨界、创新等典型特征。首先交融性,环境设计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显著特征表现在创新设计、材料构造和施工工艺一体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需求明显增强;其次是跨界性,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和升级,环境设计在自身构成中必须具有跨越原有产业和行业界限的特征,這就要求环境设计要整合新设备、新技术乃至新设计模式,吸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信息工程技术、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某些课程,通过跨界

8、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后是创新性,创新性是“一流专业”建设的价值所在。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产业与文创产业、新媒体行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和深入,这就为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要紧紧抓住机遇,要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创新教育模式,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理念、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贴合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培养满足适应新经济形势的环境专业设计人才。二、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措施面向“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地方工科院校特色发展必须植根区域经济发展大环境,策应国家发展大战略。盐城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始于1993年,至今已近30年,该

9、专业先后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当前正积极策应国家沿海发展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瞄准服务艺术乡村和新城镇化建设目标,努力推动设计创新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及文化发展。(一)以“立德树人,为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立德树人乃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盐城工学院是一所地方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三全育人,基础上抢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面向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人才培养高地。“艺术+工程”是指通过“艺术”与“工程”的交叉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升设计人才格局。我们通过创新人才培养

10、路径,倡导“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注重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结合;以创新、创意、创作、创业“四创合一”,拓展艺工结合特色的体系化、模式化、产业化,形成学生通识、专业、职业、实践、扩展“五大能力”协调发展。强化修为教育,滋养学生人文情怀。一是利用设计课程本身的思政和审美特点,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二是将核心价值观、品德修养、职业操守、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培养学生修为品德;三是利用专业考察、采风、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继承老区“铁军精神”,弘扬盐城传统“海盐文化”,做到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职业发展,以“四位一体”为抓手,培养德才兼备的设计人才。“艺术+思政”成

11、果“融技以道:地方工科高校修为教育创新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师生设计的“N4A文化潮牌获江苏文创大赛一等奖。(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确立务实先进的办学理念:在新经济形势下,深度融入本地域经济文化建设是地方工科院校专业发展的根本依托。学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教师组建的“区域文化与创新设计”研究实践团队,主持及参与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广场规划设计、丹顶鹤保护区坝东综合设计、张本古村落保护及规划等50多项环境与景观设计工程,并举办了“展望盐城,保护湿地”丝网印海报创意工作坊、“设计创新,助力乡村”等活动,打破了各专业间相对分散的局面,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平台

12、互用,以强带弱,学科渗透,相互补充,带动了整个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我院创意与设计实验中心获批江苏省实验示范教学中心,通过承担、参与国家及省市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学科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带动学校人文学科等学科的发展,提高学校在本地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以及城市文化提档升级中的贡献度,增强专业在区域中的竞争力。盐城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源于工民建专业,一直在探索“艺工相融”模式,“艺工相融”是秉承专业的继承性以及工科院校独特的工科背景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教学、科研、管理各个环节的独特理念与优势。“艺术+工程”是“艺工相融”的延伸、深化、体现,也是本专业多年来紧紧依托

13、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外标杆学校的发展经验决定的。“艺术+工程”注重设计学科与工程学科跨界互融。“所谓跨界培养就是打破现有学科和专业的界限与束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培养方式,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学生,以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形成一套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跨界融合达到设计专业的“艺”与工程专业的“技”相结合,实现设计专业的“美”与工程专业的“用”相统一。(三)以国际化视野为依据,深化丰富“1+3”师资队伍模式:“引、培、聘、兼”并举,打造学校专任教师与外聘专家、行业(企业)导师、特种工艺师构成的“1+3”师资队伍模式,形成名师(名家)、省优秀教学团队及“省级人才工

14、程+注册设计师+海外留学背景”的队伍互为促进,互融互通,促进教学与研究、创新与实践、创作与服务“教学一科研一产业”的相辅相成(图1),可以有效解决师资队伍与办学理念、办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在专业发展中体现出强大的活力。学院以“生涯规划”、“名师成长”、“研修访学”为抓手,实现教学队伍团队化、师资结构合理化、科研视野国际化、教学手段多元化目标。我们以“教学、研究、实践”型团队建设为载体,尤其重视顶尖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加大教师、学生出国研修的机制与机会。近10年,学院引进了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监理工程师、服装工艺师等特殊人才:每年2位教师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研修。同时,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化建设,通过改

15、善学术队伍结构,打造艺术基础雄厚,具有较强排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团队,使团队成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工程设计,以及重大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依托建筑工程专业、材料工程、信息科学优势,协同合作,让工科专业的教师参加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团队,打造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教师团队注重在教学与研究上的互补性,注重团队教学和跨学科学习,通过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联合指导,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与研究能力。”3通过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为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四)以工科大学为参照,全力创建“互动共享”教学资源大平台:立足于具有全局性思维,实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

16、“专业与服务”的深度整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关键,推动“专业学习一专业实践一專业服务一成人成才”的全面成长的教学、科研、服务制度体系建立,形成“教学、科研、产业、服务”四个维度的良性互动;以教学为中心,形成“教学.工作室一研究机构一市场”四个维度的有机联合,形成人才培养的“教学一实践一管理一评估”四个维度的互相补充(图2)。通过创建“以人为本、互动共享”教学资源大平台,建立教学科研与产业联合机制打通专业与就业,教学科研与产业服务、专业与市场等通道。“汇聚企业、科研院所、行业部门优秀资源,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研发、培训、教育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4进一步提

17、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建设,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区域输送高素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我们加强与建筑、机械、纺织、人文、管理学科的跨界融合。围绕“发展能力、专业能力、创业能力”的“三大能力”培养和六大结构模块(文化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各模块更加清晰,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等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同时围绕“课程+课题”思路,整合课程知识、将工程课程吸纳到教学体系之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即时性、先进性;通过构建课程教学组织、课题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平台、教学展示平台、校企协同平台,

18、形成“五方合一”教学育人平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图3)实现“研教并生、研学并行、互动相生,协同创造。”5通过这种多元化开放式平台,覆盖“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创新实践”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实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满足市场需求。学校“能力导向,多元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艺工相融,多维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五)以“学用一体”为重点,强化“开放共享”实践体系平台:盐城工学院遵循“参照名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特色分明”的平台构建体系,学校的大学

19、科技园获批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示范教学中心。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目标是实验室、实习基地实现协同,企业进课堂、进项目,拓展多赢式结构,通过学生的参赛、参展带实践共同拓展校企构建创业合作平台,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强调资源的整合性、高效性、针对性,强化“两点合一”的硬件建设(实验室、工作室)、“平面网络状”的质量系统、“多渠道散点状”的教学平台为要素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践、实验、集中实践、企业项目与竞赛“四”个部分相互统一的实践模式创新,可以形成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完善合理,校内与校外相结

20、合的教学格局,以行业项目和各种设计大赛的设计要求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招标、比赛等,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做到以“展”促教、以“赛”促“学”。学院定期邀请社会知名的设计师和实际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举办各种讲座,现场指导学生,让学生能直接学习到社会行业市场上所需的专业设计能力、技能和经验。通过打造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整合校内资源,把“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设计工作室、众创空间、校企联合工作坊”统一成有机整体,实行五方联合的实验实训平台(图4),“由于项目涉及的知识结构复杂,也获得了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的实践,提升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信心。

21、”6通过发挥平台作用,实现“四创合一”,即创新、创意、创作、创业的合一。(六)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培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设计行业、相关技术及教学手段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特别是要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群)、教材建设、教学成果、教学名师,以适应新的形势。在课程建设的引导下,进行行业的深入调研,研究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更新知识及其组织结构,做好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并且使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发展需要,节约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多维协同,共同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努力形成“校企共建、全程参与”的课程结构模式,并以此为生发点构建本学科的特色建设。以

22、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提升,强化地域特色、工程特色、服务特色,强化情景式教学。此外,还要构建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融合课程的评价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合理搭配连接知识传授与应用的链条,围绕课程评价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7继续丰富“项目式推进”,以项目促建设,发挥专业建设促进本科教学、科研提升教学水平的作用。基于3DMAX技术的室内动画漫游表现 钢笔淡彩一建筑上色获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二、三等奖。形态构成Revit建筑表现与BIM工程应用获江苏省重点教材:2019年,服务设计房屋建筑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七)以

23、特色建设为中心,构建完善的专业建设保障体系:有效建立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是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石。在专业发展中,地方工科高校应更多地着眼于地方特色,充分运用依托工科的优势,才能确保专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促成保障专业建设体系科学化,并顺畅运转。“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成内部建设与治理,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8这就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强化多元化资金配套保障。要在财政拨款、企业行业支持、社会民间资金参与上寻求突破,以本专业品牌影响力努力拓展专业建设的资金配套能力,切实保障专业建设的经费需求。二是强化设备保障。要切实加强实验设备、教学设备

24、、科研设备、教室设备的持续投入,确保各项硬件设备能够满足和保障专业建设需要。三是强化制度管理保障。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下新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共同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共同发展上下功夫。四是强化校企协同长效机制保障。还要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保障体系的长期性、可持续性机制,为“艺术+工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经验,全面、科学、合理、高效提高环境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结语地方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紧紧依托学校的工科背景,以革新为动力,以特色求发展。盐城工学院通过“艺术+工程”跨界融合措施实施环境设计专业一流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项目系统设计和综合运作能力,具有鲜明的创新、创业、创意

25、特点,适应设计创意、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策划等方面工作的一流人才。学校以前期建设经验为基础,探求新工科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总结,但是要从理论上总结出一套能够适应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的切实可行策略,依然是任重道远的一项重大工程。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中仍然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培养适应新经济形势,对接区域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以便更好适应国家文化大发展及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服务本区域沿海大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专项课题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艺术+I程跨界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

26、目编码:JS/2019/ZX1008-09653)。课题名称: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专项课题“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艺术+I程”跨界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T-b/2020/01)。参考文献1田浩男,单光坤.“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究杨国哲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 (8):62李靖,郜红合.工业设计专业跨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0 (6):1643陈翠荣,敖艺璇.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路径与保障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20 (04):464刘红梅,新工科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8: 055張幼云编著,融合互动创新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786刘萍萍等,面向新工科实践教育的案例型综合实践平台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 (5) 287吴婧婧,数字时代高校融合式课程建设的改革方法与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2498梁微,地方综合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7 (11):39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