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新一轮的改革已经走进我们的教育,各国都在进行研究,寻找自己的教育方略,立足本土,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世界各国改革的共同目的。面对新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此,在坚持以科研兴校中,我校积极参与规划课题研究,承担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任务,通过思考与研究后拟定子课题为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我们认为:以艺术教育作为振兴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既能发展我校艺术教育特色办学,又能以此作为基石努力做好学校的本职工作德育教育,提高我们的教育教
2、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我们的办学抱负和学生培养目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拟定四个实验班,100余人参与实验,覆盖四个年级,课题研究从2023年初开始,历经10个月的时间,今年申请结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美育的学说。马克思认为,美育属于“最高的具有全人类的培养人的活动。”“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崇高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美育所追求的是教育抱负的最高境界。2、大成智慧学与大成美育。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钱学森同志提出了“大成智慧学教育”,他用宽泛的系统论的方
3、法,研究有史以来人类发明的所有知识和智慧,取其精华,重新构建教和学的科学体系,这个新体系能给人以举一反三、教一知十、触类旁通,乃至一通百通的智慧和本领,使本世纪的人比20世纪的人用于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但学得的知识和能力大大增长,人的潜能的开发将大大超过20世纪的人。中央教科所白天佑同志把大成智慧学用于空白多、难度大、活力强和见效快的美育,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成美育框架,并根据马克思揭示的“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和“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的原理为指导,力求教育既符合人自身内部发展的规律,又要使人的发展规律符合外部世界发展的规律,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彻底的解放,也就是人的完美发展
4、。因此大成美育是最卓越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3、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本性、尊严、抱负和爱好,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的而进行的发明力,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说为代表。他主张学习重要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可以较快地发明性地学习。其重要观点有:(1)学习是快乐的事,即不应有过重的学习承担,不能用威胁、蔑视的态度逼迫学生进行学习。(2)情感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即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规定学生快乐地、发明性地学习。4、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
5、规划指出:我国学校教育的主线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各育全面发展,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在素质教育的四大要素中,德育是灵魂、美育起着综合、协调的枢纽作用。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对德育的实行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于审美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使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行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崇高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它摆脱了空洞的说教和强制的方式,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对学
6、生进行道德上的熏陶,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受到了教育。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原则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遵循以人为本,继承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探讨小学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预期对指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一)、研究内容1、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2、在课堂教学方面,如何在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3、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探索各学科及各种活动过程中艺术表现美与现实美,感染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文明
7、情感,提高辨认美丑的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向多学科教学延伸,培养智慧的人才。4、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重视“以美建校”。充足发挥校园美的感染教育作用,建设美化,绿化,净化,知识化,教育化的标准化学校,创设和谐愉悦、催人奋进、进取向上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中,塑造美的心灵。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师生工作和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进行行动实行,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四、课题研究过程(一)、健全科研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8、1、 学校领导班子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成立由校长主管,业务副校长分管,科研主任,德育主任全面负责的领导机构。各成员职能目的明确、责任到位。学校科研室每学年每学期都能结合本校情况定出可行的、具体的计划,并且每月定期对各课题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一年来,学校已召开了3次专项会议研究学校的科研工作,多次参与了相关的科研机构工作会议,重要解决了以下问题:(1)、总结本校以前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及管理上存在局限性;(2)、完毕本课题申报工作;(3)、规范管理校本课题及科研奖励办法; (4)、加强科研信息交流;(5)、完善科研机构,增强科研教师责任感;2、科研管理制度齐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教
9、师教育科研研究制度;科研成果应用于奖励机制等,科研处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建立学校教师的业务档案,每年组织学校科研先进教师、优秀课题组评选活动,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奖论文作为评优评先和评估职称的重要依据。(二)、加强交流学习,注重专业引领(1)采用“培训+研讨”的方式。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内相称多的教师对不太了解相关课题所要解决问题的含义。针对此学校由教务处牵头,为各课题组成员举办了新课程等专题讲座,以更新研究人员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竞赛等活动。通过组织教师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等系统培训,设计研究与活动开展,研究组成
10、员能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出教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2)采用“自学反思+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方式。我们号召全体教师特别是研究成员平时自学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课题相关的新课程理念及科研论著,更是要多读深读,并作好笔记,还要把平时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解决得好或不妥的过程,此后的设想等等以“反思”的形式写下,在教科研沙龙中进行交流。学校还运用课题例会时间组织学习与讨论。学习新课标,学习关于教学细节的理论书籍,鼓励教师运用业余时间自学,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从书刊、网上摘录有关的资料。学校还定期举行“上课、反思、评课”活动。依托“一课二上三讨论”校
11、本教研模式,帮助教师解决课程实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困惑,及时找到解决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依据课改理念,聚焦课堂,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困惑和难题。通过学习,使研究人员思想趋于明朗化,明白了自己在课题实验中的作用,增强了研究人员参与课题研究的自觉性。(三)、扎实开展活动,保证稳步推动 (1)研究小组制定计划。每学期,学校总课题组根据学校总体实行计划制定好学期研究计划,各研究小组根据校总课题组的计划制定本组计划,注意求“真” 求“实”,注意从小处着手,从现有的条件入手, 使计划有更强的指导性与督促作用。(2)研究小组实行计划。每位小组成员进一步研究,团结合作, 积极提高自己的教
12、育科研能力,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个人钻研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进行研究, 实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转化。(3)严格执行例会制度。例会的正常进行是课题研究的保证,研究小组每月开12次例会, 科研处每学期开1-2次例会,小组例会由小组长组织, 由一位成员据一个研究问题作中心发言。(4)认真做到了六个坚持。一是坚持课题研究为头等大事,无论学校有任何重大活动或检查,都不能中断对课题的研究,都不能对课题的研究有任何冲击;二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及相关的教学理论;三是坚持每学期汇总一次材料,交流一次
13、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论证观点,寻找规律;四是坚持每学期每人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案例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色;五是坚持在课堂教学上求论证;六是各课题成员坚持在互相交流,研讨中提高自我。(5)及时收集实验资料及数据。 实验重结果但更重过程, 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做法, 每一个想法, 每一个成功, 每一个失败, 都在促使我们研究成员去思考, 去行动,而这是实现普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必经之路。实验资料是我们实验所走路程的见证, 更是我们反思.、总结实验成果的依据, 因此规定每组必须把研究课的教案、反思、听评课材料,课堂教学照片,获奖文章等一定要认真收集存档。及
14、时整理课题研究资料,随时归档,给课题的总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贴近学生实际 开发艺术教育校本德育课程学校制定了校本德育课程管理制度,教务处在组织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的同时,将校本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校本课程同其他课程同样,规定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反思,定期检查,成果报告。学校鼓励教师充足运用校内外多样教育资源,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使校本课程成为我校最具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亮点。课程内容如下:(1)礼仪类:文明礼仪课 涉及: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2)书法类:硬笔书法课 涉及:基础知识、基本笔划、基本结构等(3)文学类:文学欣赏课 涉及:成语学习、诗歌鉴赏、课本剧
15、创编(4)美术类:生活艺术课 涉及:雕塑、服装搭配、中国传统手工艺(5)音乐类:器乐学习课 涉及:口风琴、笛子、葫芦丝等 (七)、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1、常规活动校内:艺术节、器乐演奏比赛、手抄报、书法、合唱节、校园文化节、演讲赛、辩论赛等。定期开展艺术小组活动,如舞蹈、合唱、健美操、书法、摄影、棋类、器乐、文学、英文歌曲等。校外:组织学生参与省、市、区各级艺术节、文艺汇演和书法绘画竞赛。运用寒暑假和周末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展览馆、文化广场表演,为社会服务。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影、话剧艺术作品等。2、特色主题活动(1)、开展校园歌唱大赛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歌曲演
16、唱大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歌唱的积极性,同学们精心准备,细心选歌,生动的展示,精彩的表演,充足体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成就与效果。(2)、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处组织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主题系列活动,购买了手语光盘,教学生做手语操,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我爱我师、算算亲情帐、我为父母尽把力等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活动真正教育学生要感谢社会、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此后学校德育处将感恩教育作为学校的品牌活动保存下来,延续至今。(3)、校园集体舞的普及2023年,全区开始普及校园集体舞,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先选舞蹈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推广率达
17、成100%。我校先后多次接受校园集体舞的检查,均获得好评,获得全区校园集体舞表演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集体舞的学习,对同学们之间的交往起到了促进作用。(4)、“六一”文艺汇演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是我校师生共同期待的盛会。它是一次领导、教师、学生同台表演的大会;是一场爱母校、感师恩的谢师大会;是一次中小衔接的宣传动员会;更是一场别开生面共唱和谐之歌的联谊大会。每次大会均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赢得驻街单位、学生家长的好评,引起相关小学师生的广泛关注,展示了同学们多才多艺的才华与学校艺术教育的突出成果,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一)理清了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1、艺术教育与
18、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融合的关系 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着是融为一体的。在我国,早在3000数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重要涉及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事实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在我国的初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中也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作为古代美育的乐教,就是一种以社会的道德关怀为内核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由于它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
19、,“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充足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相融关系。 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们也是以相融的关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就曾对3000名不同国家的儿童作过调查,规定他们画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并对自己的画作出解释。其中有这样几则写在画下面的说明:“消防队员最美:他的头盔是红的,他整个人都是美的。消防队员美是由于他勇敢,他抢救人。” “最丑的是
20、机器人:它身上什么都不是人的。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开心地玩,作游戏,还可以在河里划船。”这个调查说明,从心理角度看,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体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协议一的;从客体角度看,人们对于美的物体和蔼的物体的判断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协议一的。同样,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比如学生在欣赏以英雄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时,会同时产生对艺术形象之美的赞叹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也就是说,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融合、不分你我的关系。 2、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
21、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保证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的方向。在艺术教育中,由于审美活动自身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有德育的附带功能。“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想联系的道德观念”。这是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一面。 而事实上,不仅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并且德育同样能在一定限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自古以来,艺术创作都是与当时社会的公德和伦理观念相适应的。没有了道德伦理维度,艺术很也许会起到悲观的、不健康的作用。就比如丧失伦理道德之维的行为
22、艺术,以艺术的名义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尸体。这样的行为是毫无艺术性、毫无美感可言的,更无益于教化和人伦。假如将这种所谓的“艺术”搬上课堂,无疑只会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使教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应当考虑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会责任,同样,艺术教育只有在德育的对的指引下,才干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3、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毕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审美是实现道德的手段,“以美辅德”的观念已经进一步人心。艺术教育也历来都是作为德育的配角,起着在旁边敲敲边鼓的作用。而事实上,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样是道德
23、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席勒曾在他的审美书简中,一方面指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由于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成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一方面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在以往,人们都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也就是说,成为有德性、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艺术和审美一直都是充当着一个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也就使艺术教育成为了德育实现过程中的“手段”。事实上,我们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通过非功利的
24、审美活动,可以使人获得超功利的主体自由,从而使道德得到净化和提高,帮助人成为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终极的幸福感和价值体验。而这一目的显然又直接指向了审美,由于“只有审美的心境才产生自由”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这种审美的自由“意味着我们的情感生活达成了它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它改变了它的形式。由于在这里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性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情感自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们的形式和它们的生命而不是
25、它们带来的精神重负。”檀传宝专家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审美特性并非自然的事实,而是道德主体、道德学习主体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是,与从“自然审美道德”相比,从“自然审美道德审美”中的审美是更高一阶段的审美。这种审美不仅能给人以情感的慰籍,不仅能起到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更能激发人们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达成人性自由的境界。这种精神上的升腾就如柏拉图所描绘的当人们见到美时的那种喜悦的感受同样:“给我们看的那些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让我们凝视的伟大景象,它会在我们心里产生一种虔敬,敬它如神,这是一种达成最
26、高境界的神仙福分!”这就是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关怀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毕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从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探讨中进一步廓清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它们是一种相融、相成的联系。因而,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既不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也不会使艺术教育成为德育的“附庸”,更不会让艺术教育演变成道德教育。相反,只有理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才干将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才干让它们最大也许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方,为整个教育做出应有的奉献。当然,有一条基本准则我们必须坚守,即真正的艺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
27、的教育或是德育的附属教育而存在的。艺术教育要真正发挥出其育德功能,必须通过审美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毕,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得到道德的提高。正如斯托洛维奇所说,虽然艺术教育“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但是,无论艺术的道德影响还是政治影响,只有当它们有机地编织进艺术的审美效用和艺术效用中,才有也许产生。”也就是说,通过艺术教育育德的过程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干使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对的、有效的发挥。 (二)、研究了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1、在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国画、年画、雕塑、建筑等。祖国珍贵
28、的美术宝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发明力和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进一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提醒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中国水墨、中国建筑、民间剪纸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艺术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间传统艺术,唤起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2、在绘画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美术的绘画课占的比例最多,在上绘画课时运用绘画课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小鸟的家、茂密的花、海底世界等
29、有关动物、植物绘画的内容时,除了充足发挥个性潜能、激发形象思维和表现绘画个性、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用画的方式表现内心的体验,并根据画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与结识。理解“画”与“话”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保护环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并逐步学会环境保护的常识,增强爱惜环境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对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 3、在手工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手工艺制作的种类很多,有纸工、泥工、布艺、绳艺、平面颗粒造型、软金属材料造型、植物材料造型、
30、木艺等项目。在手工艺制作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爱人民、爱集体的崇高情操的培养。在上纸花时,让学生知道花是美好与幸福的象征,通过学习制作纸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上纸盒游戏一课时师生合作,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的自由结合,工具材料的互相借用,技能上的切磋、交流、合作,都是培养人与人交际能力,集体主义合作能力,体现友谊的德育因素。通过手工艺制作的学习、制作,使学生懂得劳动发明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源于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为了让我们的明天更加幸福、灿烂。教育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
31、努力学习,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动手去发明美好的生活,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手工艺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学习习惯。手工艺课还应帮助学生树立对的的审美观念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学习了服装美术的知识,就应当懂得“自然、高雅、乐观”是一种美,浓装艳抹,一味追求时装化,并不一定真美。学生学习了环境艺术知识,就要懂得美的环境不是光靠昂贵的材料堆砌的,而是需要有崇高的修养与文化的追求。要使学生懂得,仅有高档的物质享受还不是幸福的所有,能享受人类的高雅精神文明成果,才干使生活更充实、更幸福。 美术课的德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一种美术活动所具有的德育
32、价值,几乎随着美术课的整个过程出现。美术课在作为德育手段方面,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美术的特性是艺术形象,它不是通过理论的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有情趣、生动的形象反映出来的,所以生动、形象、有趣味、潜移默化,是在美术课中进行德育的特点。在美术课中加强德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自觉的在美术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的教育。注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对的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本学科特点,进一步挖掘教材,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功能,根据美术的教学内容将德育渗透其中,将美育和德育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美自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
33、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成为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三)、探索了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尚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
34、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对的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
35、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崇高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自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厉、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足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劳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
36、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3、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陷,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崇高的行为。4、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37、重要涉及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
38、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崇高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快乐,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5、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
39、,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六、突出的科研成果七、思考与展望1、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科研意识有待增强。2、实验参与的热情需要近一步激发。3、科研的实效性要更加贴近学生、学校的实际,让学校在科研的引领下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育.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参见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初步总结(调查报告)一文。 3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C.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8页 10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11柏拉图.斐德若篇,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2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