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18148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1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陈支平摘要:从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看,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深深受到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复制版,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称台湾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移民社会及其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共性与地域差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东南文化、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要看到台湾

2、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战后美国及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这使得今日台湾文化与东南文化存在某些差异。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共通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关键词:海峡两岸;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24)02-0001-1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

3、灵契合a。”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我们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视野来考察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促进两岸的融合发展,无疑深具意义。一、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台湾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生态圈中的一个区域,其文化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当然也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烙印。中华文化在民族的拓展过程中,以汉族为主导,融合了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融合过程中,强化了境内各民族间的联系纽带,共同的民族文化日益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体内收稿日期:2024-01-04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 类)重大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

4、会课题基金项目)“朱子学传播史研究”(23JDTCZ014)。作者简介:陈支平,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361005)。a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 59 页。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2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涵。但是,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域间的差异,不同区域社会群体的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等因素不同,从而出现具有地

5、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东南文化等地方性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独特区域特质的文化。台湾社会是从移民社会发展过来的,伴随着东南沿海汉族民众大量东渡,东南文化向台湾传播,台湾逐步演变成与大陆内地闽粤十分相似的定居社会,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融合的一个部分。台湾文化则是东南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在东南沿海与台湾间文化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成为两地文化关系形成的基础。台湾与东南沿海省份有着十分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这是历史事实形成的一个无可非议的结论。台湾社会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其最早期人类来自何方?大陆人民如何迁移至台湾?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重大问题

6、。据考古出土的文物和史料证明,自古以来,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人类向台湾的移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移民活动,产生、创造和促进了台湾岛上的人类文明。许多学者认为台湾地区土著先民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省份,特别是福建省,台湾的史前文化源于福建等东南沿海。迄今为止,在台湾台南菜溪寮发现过“左镇人”化石,台东与花莲一带发现有“长滨文化”,在福建的周围,广东、江西、浙江和台湾都发现了旧石器遗址或人类化石,福建是大陆住民移居台湾最重要的跳板,台湾的古人类是从福建过去的a。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是大陆东南沿海民众,尤其是福建沿海居民移居台湾的关键阶段,大规模移民带来了大规模的文化播迁,所以这阶段也是两地

7、文化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文字是习惯性文化的标志,也是文化结合的重要基础,在两地文化关系形成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自东南沿海民众移居台湾以来,台湾汉人社会使用的语言是和闽、粤两省一样的闽南话和客家话,一直延续到现在,台湾民间交流使用的语言还是和大陆一样的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闽南话和客家话。同样的,台湾使用的文字也是和大陆的主要文字一样的方块汉字。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思考、表达和沟通,这是共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东南沿海与台湾间的血缘关系集中表现在宗族家族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这是两地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中国人思想中蕴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这使闽

8、粤台间宗族家族的交融成了必然的历史现象。闽粤台等地的宗族组织系统等大体相同。宗族组织形成之后,必然进行种种宗族活动,如建祠堂、祭祖、修祖坟、置族产以及编族谱等。台湾各地种种宗族活动也基本上与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区相同。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间的宗族联系,使得两地人民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之情,为不使宗族关系阻断,薪火失传,只要有条件,台移民就返乡谒祖,续修族谱,寻根怀祖。这种种充满真情的活动充分表现出两地的血缘关系。东南沿海移居台湾的民众按照不同祖籍进行组合,形成地缘性明显的社会群体,这种移民社会保持着家乡的语言、民间信仰、民俗礼仪、戏剧等,因此这种随闽粤移民播迁至台a 参见陈支平主编:台湾通史 第一卷

9、上古至明代,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 年。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3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湾的常民文化,在祖籍地相同的人群聚居社会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坚韧性。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和台湾的开拓,中国大陆的家族制度、伦理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也逐渐传入台湾。台湾和闽粤两省在衣、食、住、民间工艺等风格上相同,而且两地有共同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如敬天思想、祖先祭祀、岁时习俗、婚丧礼俗等。两地民众还有共同的个性心理和生活方式,如重义气、急相帮、朴实、吃苦耐劳以及敢冒风险的进

10、取精神等等。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磨合过程中,两岸人民在民众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教育科技、道德观等方面与闽粤有共同的文化特质。两岸学者在论述海峡两岸的这种社会文化纽带联系时,往往归纳出地缘、血缘、物缘、商缘、文缘、神缘、俗缘的基本特征,这是很有见地的。文化现象加强了两地间经济等联系,推动了台湾的开发建设。台湾与东南沿海地缘、血缘、神缘、文缘、物缘与商缘等联系,进一步拉近了两地间的距离,各种交往和互利协作的加强,必然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对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而言,在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少人多的环境下,向台湾移民不但减轻了祖籍地的人口压力,缓和地少人多的矛盾,而且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调整和

11、经济秩序安定,使祖籍地的民众获得相对更为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为大陆手工业产品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大陆沿海各地重要的商品均可在台湾市场上看到。对于台湾而言,移民及其传播的东南文化,不仅为台湾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大批优质劳力,而且大陆为台湾农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刺激和带动了台湾农业商品化生产。农商的紧密结合,使台湾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同时进一步满足台湾人民生活的需要并促进台湾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由大陆运来的生活、生产用品进入台湾市场,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的交换方式流入台湾人民手中,这不仅解决了台湾人民生活、生产上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台湾岛内贸易的发展。特别在明清时期,正是

12、日益增多的船只、商人、货物进一步把台湾卷入商品经济的旋涡。文化现象与经济间的促进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由于两地经济交往的不断拓展,吸引更多大陆东南沿海民众移居台湾或前往进行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活动。推动了台湾文风之昌盛。一批经商致富的闽粤籍移民在台湾办校兴学,大大提高了台湾的文化品味。伴随着贸易往来和物缘关系的发展,两地优良植物品种的相互移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相互推广活动也非常活跃。台湾在短短的两三百年间迅速形成汉化社会,两岸间大规模、不间断、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文化现象与经济间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推动着台湾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经济上的联系,把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间本

13、已割不断的乡情亲情纽带拴得更紧。福建与台湾,从长远的历史发展历程看,毫无疑问都带有明显的海洋性文化特征。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即十五、十六世纪之后,由于福建沿海居民不断地向台湾迁移,最终成了现今台湾居民的主体。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台湾与闽南区域的海洋文化特征,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这种看法从整体上讲,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台湾与福建特别是闽南区域文化发展与演化的某些变迁的因素。正是这种两岸文化的某些历史变迁,使得台湾与闽南区域的海洋性文化特征,出现了既同根同源的历史形态,同时又经过明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4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14、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清以来的各自有所差异的演化,从而出现了某些文化的异化现象。显然,台湾与闽南区域海洋性文化的同根同源历史形态及明清以来所出现的某些异化现象,形成了当今台湾与闽南区域海洋性文化的基本现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a。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受到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等的制约,同时文化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部因素的影响等也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不可否认,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各个地区一方面具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往往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原因,形成了地区文化的独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地区性

15、文化”或大文化内的“亚文化”。因此,台湾与东南沿海在文化上存在一些不同点。台湾文化现象多个方面带有浓厚的移民活动留下的痕迹。台湾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台湾移民史平行前进,台湾文化既保留母体文化深刻的影响,又带有移民社会的烙印,这种社会文化及其历史烙印,势必使当今两岸文化的融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二、当今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新特征从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看,台湾的社会文化深深受到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台湾的社会文化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复制版,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称台湾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移民社会及其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共

16、性与地域差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东南文化、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台湾文化是和中华文化具有广泛一致性的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分支。另一方面要看到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前述各历史时期及战后美国及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中国大陆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及受影响控制的程度不同,这使得今日台湾文化与大陆东南文化存在某些差异,台湾文化是东南文化的特殊分布。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的影响有限,其冲击不足以改变台湾文化的基本内核,台湾文化呈现的种种差异也不足以构成台湾文化的核心和主体部分。各历史时期台湾人民都保存了中华文化传统,台湾文化

17、的内核和文化特质仍然没有改变,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民族意识成为台湾人民之间及台湾与大陆联系的精神纽带。20 世纪下半叶,西方帝国主义刻意在全球之内推行他们的所谓“普世价值”,妄图把全球范围内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纳入他们可以任意操控的势力范围之中。这种霸权的意图及其行径,对于当今台湾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某些偏离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轨道的异端新特征。就海峡西岸的情景而言,由于数十年来国家的有效治理与文化的不断宣导,原有某些有异于中华文化核心区的文化表现形式,逐渐减弱消退。虽然说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开始,a 参见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

18、究 第十三编 台海关系:东南文化经济的特殊分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年。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5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度注重阶级斗争和政治至上的社会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破坏。然而从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至今,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号召,如今全国上下戮力同心,立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福建区域文化乃至闽南区域文化,也不例外,地域文化有着趋同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向

19、心趋向,原本存在的某些地域文化差异性,逐渐有所削弱。而反观海峡东岸的台湾岛内,其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却有所增强。台湾地区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在文化上差异的原因受地理及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从台湾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看,台湾孤悬海上,受海岛环境制约,其发展面临着更为艰难而相对狭隘的自然地理环境。这样东南文化播迁台湾过程中,经历了较为急速和剧烈的交融和改造,台湾文化含有更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当今台湾文化带有的特殊性,更主要是受其发展历史特别是政治体制,以及外部世界的冲击而造成的。在日本据台的五十年里,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在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上都和祖国大陆有很大差别。在文化领域里,尽管大多数台湾人民保持了

20、强烈的中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保持中华文化。但是日本殖民者极力推行同化政策和“皇民化”政策,企图将台湾人民同化成为“畸形的日本人”。日本殖民者的政策,虽然摧毁不了传统的中华文化,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台湾同胞十分珍视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立精神,破坏了台胞世代相传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同时,在少数台湾同胞的意识中留下了始终不能平复的伤痕,在日本统治下,台湾产生了以下几种意识,认同于日本的“日本意识”,被遗弃、无力自救的“孤儿意识”,要求创造台湾独特文化的“台湾意识”。造成一种“被殖民心态”,亲日媚日,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日本化”的倾向,甚至少数台籍知识分子老是依据日本人的观点去看问题,去判定事物

21、。日本在台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台湾用语中造成影响,台湾一些用语是日语译音词,还有一些与日语中的汉字单词几乎一样a。由于台湾独特的历史遭遇,台湾同胞民为摆脱殖民统治、反抗专制压迫、实现自主的愿望,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复杂的心态。日本人的殖民占领,外来文化通过政权力量的强力灌输,对台湾本地文化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再者,自洋务运动开始,台湾经济逐渐展现它的领先性,台湾民众在接受现代化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上有较高的愿望,产生一些优越感。这些因素使得民众颇为普遍地表露出来自大与自卑奇异结合的岛民心理情结与文化特征。针对日本文化对台湾固有文化的侵蚀,许多台湾人民进行了强有力

22、的抵制与反抗。此时乡土观念和家族观念,已含有爱国主义的内容。当时普及日语是日本在台同化政策的主要措施,在日据初期,一些台湾民众抵制日式教育,坚持汉文汉字的普及和传播、以保持和延续中华文化的根基。台湾民众继续沿袭传统的书房或私塾教育,学习汉字汉文,他们认为a 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 第十三编 台海关系:东南文化经济的特殊分布,第 1357-1358 页。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6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汉文的保存,乃是台湾民族运动的一大眼目。一些台湾学生在学校学习日文,在家中用闽南话交

23、谈。即使在皇民化运动期间,传播汉学的书房依然存在,直到 1943 年才被总督府废止。在日据时期,闽南方言仍是民间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以至于进行同化任务的“皇民奉公会指定演剧挺身队”在全岛巡回演出皇民化剧目时,因观众许多听不懂日语,不得不用闽南方言进行演出。还如成立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台湾文化协会的采取一系列复兴台湾地区中华文化的活动,包括举办各种文纸讲习会,启迪民智,宣扬中华文化;创办 台湾民报,利用各种合法场合向台湾民众广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日据时期台湾人民利用这种种的措施保持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当时台湾人民的中华意识,是一种以共同的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民族意识。1945 年台湾光复之后

24、,国民政府也曾大力消除日本文化对于台湾文化的影响,但是文化的嵌入相当顽强,尤其是属于社会生活及文化思维的因素,要做到彻底地消除,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消磨的。遗憾的是,由于后来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日本经济的强势,台湾社会对于日本文化元素的延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而近年来,随着“台独”势力的膨胀,日本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反而有某些增强的势头。1949 年蒋介石集团溃逃台湾之后,国民党政府全盘接收了台湾的统治。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蒋介石残余军队及部属迁入台湾,这些军队和部属来自全国各地,其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是多地域的,这种多地域的文化元素给台湾的原有文化,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元素。而蒋介石政权与美国等

25、西方国家关系的密切,也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意识渗透到台湾的许多文化领域之中,这就使得台湾的地方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出现了某些追逐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的倾向。另一方面,蒋介石统治台湾之后,鉴于在大陆的惨败,采取高压的“白色恐怖”政策,政治与文化的统制更加给原属于边陲地带的台湾文化增添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专制色彩。离经叛道、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和受迫害恐惧症同时并存于许多人的心里,这不能不对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台湾的文化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近 30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了维持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大力向全球各地输出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标榜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理念,怂

26、恿推行他们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体制。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一部分迷恋西方文化的狂妄自大而又数典忘祖的“台独分子”,极力推行他们的所谓“去中国化”,包括文化上的“去中国化”,最终达到“台湾独立”的险恶用心。这批顽固的“台独分子”虽然人数有限,但是他们对于台湾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我们在当今讨论台湾文化的时候,这种新涌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十分值得引起共同注意的。在 20 世纪之前,台湾与祖籍地福建、广东等地的历史传统基本相似,血缘联系密切,文化传统在台湾各地得到真实的移植,两岸的民间往来也是割裂不断的。但是从 20 世纪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和海峡两岸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台湾与福建、广东等

27、海峡两岸的文化发展历程,开始了某些不同的走向,呈现出某些不尽相同的文化特征。这些不同的文化发展走向与新的时代特征,对于海峡两岸社会政治与一般民众的交往,不能不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我们只有正视这种不同的分歧,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海峡两岸人民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得原本属于同一个地域文化圈即所谓“闽台文化圈”的空间之中,出现更为和谐的文化互通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7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局面。三、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海峡两岸的社会文化融合发展自近代以来海峡两岸文化所出现的某些不同走向,这是历史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没

28、有必要视而不见,重要的是如果求同存异,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以更高的层次来融合海峡两岸的文化互通,这才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文明所应秉持的文化包容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 年 6 月 2 日举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

29、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

30、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a。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所归纳出来的五个突出特征,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我们今天开展和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近 20 年来,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等作为坐落海峡两岸前沿的重要高校,一直秉持党中央关于和平祖国统一的政策方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论述,努力开展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各项社会文化工作,取得了诸多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果。现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今年 9 月 12 日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

31、。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和探索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祖国的完全统一,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时代任务和奋进的指南。那么,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加进一步有效地开展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我们认为,推进海峡两岸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闽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中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一枝重要分支,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它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容光焕发。正因为a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 2023 年第 17 期。2 0 2

3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8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如此,我们今天要促进海峡两岸文化的互通融合,首先应该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价值观,或者说是核心价值观。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国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 5000 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 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究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

33、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的祖辈们,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守,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历久弥新。先贤们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予以坚守,

34、予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民族与国家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a。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新时代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是我们新一代中国人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当然,我们现今所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时代的不同,我们已经无法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地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下去,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们还应该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

35、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我们的前辈们正是吸收了诸多外来的文化因素,如印度的佛教等等,充实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我们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生命常新。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观,是构建海峡两岸文化共通和谐的基石。假如缺乏这一基石,那么文化的共通和谐就是一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了这一基石,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与时俱进地建构海峡两岸在新时期里的共通和谐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近代以来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某些不同走向,以及对于道德价值观的某些歧义,并且相

36、互包容这些不同的分歧,求大同、存小异,充分发挥台湾与福建、广东等沿海区域的文化优势,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譬如,海洋文化因素,是“闽台文化”有别于大陆其他区域文化的一项突出因素,也是海峡两岸“闽台文化圈”得以发展的一项重要优势。我们应当在坚守文化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包容各自的文化a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见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二一四年四月十一日印发内部资料。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9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差异性,最大程度上发挥台湾与

37、福建地区这一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共同创造全新的“闽台文化圈”,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种愿景的实现,无疑是我们所有闽台人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二)弘扬海峡两岸社会文化的共性特征,着力推进海峡两岸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 2023 年 9 月 12 日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这一“总体要求”,核心在于“践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毫无疑问就是建立在海峡两岸社会文

38、化的共性之上。如前所述,海峡两岸社会文化的共性是建立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历程中,由此所形成的地缘、血缘、物缘、商缘、文缘、俗缘、神缘的多方面的文化传承和契合的共性,是我们今天“践行两岸一家亲”的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保障。在这样的文化共性之下,我们开展和扩大社会人文交流合作,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广泛群众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支持闽台两地各类民间组织开展常态化交流,鼓励符合条件的台湾民间组织在闽设立办事机构。与台湾各类智库交流合作。办好海峡论坛等两岸重大交流活动。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开展闽台族谱对接、寻根谒祖等活动。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鼓励台湾宗教

39、界和其他社会人士来闽短期学修。支持闽台佛教、道教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平台企业促进闽台人文交流的激励机制。而这一系列的社会人文交流合作活动,正是这些年来我们所必须努力予以践行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台胞社会参与意愿,继续支持台胞参与福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各项事业发展。支持台胞深度参与福建当地社区建设、基层治理等实践活动。支持台胞加入相关行业性、学术性、专业性社会团体。开展台胞担任在闽非宗教社会组织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试点。支持台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评各级荣誉和奖项。鼓励台胞担任仲裁员、调解员、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检察联络员及司法辅助人员等,参与福建法治建设。让广大

40、台湾同胞追随先祖们的足迹,把海峡两岸的各种社会事务,当作自己的事务来共同推进。(三)充分发挥福建等内地高校在学术、科学研究、人才教育上的优势,一如既往地开展和推进海峡两岸的学术融合、科学研究融合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践行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应当具备比较良好的工作优势。例如,“意见”中所要求的“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对台胞子女在闽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就读实行“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的政策。支持福建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招收台湾学生规模。支持两岸高校在闽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与多元化合作,支持台湾优势特色产业企业以多种形式在闽

41、参与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制办学。建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可以在以往取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比较高站位地推广这一工作。再如,鼓励青少年交流交往。支持闽台各领域各行业青年团体建立常态化交流渠道。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助力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支持闽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10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特约稿台两地中小学校加强校际交流,开展棒垒球等青少年特色体育项目合作。利用新媒体、流行文化、互联网广泛开展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闽台青年共同“朋友圈”和“事业圈”。鼓励台胞来闽就业。

42、支持在闽各类企业特别是台企聘用更多台湾员工。加大在闽职业学校招聘台湾教师力度。进一步扩大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范围。台湾地区医师按规定在闽执业。逐步扩大取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台湾居民在闽从事律师职业的执业范围。大力发展包括台资机构在内的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这些工作,应该也是高校等文化教育部门责无旁贷的分内事务,可以继续推进发展。福建及内地等高校在学术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十分有利开展和发展海峡两岸的相关领域的合作与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鼓励闽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在闽台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闽台人才集聚平台。打造海峡两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43、,支持台胞台企参与绿色经济发展。这种合作和融合,足以扩展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更多文化产业合作平台,鼓励台湾文化业者投资入驻。支持闽台合作项目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对外展示。试点允许台湾业者在闽投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引导闽台业界合作制作影视精品。汇聚两岸文化娱乐资源,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继续开展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鼓励台胞申请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支持闽台妈祖宫庙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推进两岸闽南红砖建筑、妈祖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南岛语族

44、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支持台企申请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台湾专业机构和人员参与福建省内考古项目。高校在学术和科学研究上的优势,可以为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大道上做出许多精彩的亮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 中强调:“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因时因地制宜,支持条件好、优势突出的地区率先试点、以点带面,引导其他地区

45、找准定位、协同增效。”这种意见精神应用于高校等文化教育部门,同样也应该秉持发挥优势和敢于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立足于海峡两岸社会文化的共性特征,包容台湾社会文化中的某些异化特征,坚决反对妄图分离祖国的“台独去中国化”文化倾向,与广大的台湾同胞携手前行,融合发展,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成效和经验,为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出我们所应有、特有的高等学校力量。责任编辑:吴才茂 2 0 2 4 年 第1 6 卷 第2 期153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英文摘要Historical Chang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46、in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CHEN Zhiping(1)Abstract:Judging from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the social culture of Taiwan Province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culture of mainland China,especially the coas

47、tal society of Fujian,and to a large extent,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ocial culture of Taiwan Province is a replica of the social culture of the coastal society of Fujian,and so,as a whole,we claim that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Taiw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But we must also see th

48、at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e cultural commonalities and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that have developed in immigrant society and its processes.On the one hand,as branches of Chinese culture,we have to recognize that southeastern cultures and Chinese Taiwan cultures have an unbroken lineage with Chine

49、se culture.On the other hand,we have to see that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natur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Taiwan Province,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Taiwan after the war,have led to certain differences between todays Chinese T

50、aiwan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Southeast.Only by fully recognizing such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we better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Province.Key words: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Chineses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Dilemmas and Ways Out for High-Quali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