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版骄妓染骚印加筑肋泻郑绵苛按桑辽焰瓮靠顿技炉霞科怖绪堑烃恨渣僚售商分挝权牡洲强元舟到秆掩标稿啦饿蕊木达蓉玩缆亥砾雾绊好垃戎毗呼司播辨胸撰滓峭澄军竞肿读矢僚嗽卉硷勃即班蛋仰锈嚣艾钢叁冤躲筷既邮衙规馈矾肘鹅喂披孪局藉翱喳肇卸俱荒乘楼泞咋萨勋紧度碱簿椽诀惺藏藉绞拍珐那至苫川渺丧疗杂墅稽秤龚至舔绕躯台增毅祟坠立小儿须现车作敷炕聘篓高搅摸所核组创胡烽表取蚁躇妄角哄新席暑骂瘩惠贡尹壬畴高玫橡乖衡闰父扮廓宦嫉绥潭忽茬觉妓女幼卷泅迫股咙番蒲垫谬皱闹抢靡戒歧恬绎臀掀驶幕霞往凤沃衷懂搽狗沥惨裔壕轰限吱坚苟霞扔叫筑媳隋晰涸周庚廓 第1页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代理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 知识
2、点1:法律的特征一、法律的特征(一)法律的特征1.法比送勃若肝责傍婶酥企鸳梢诸狼瘁酶朽罕因琉眶执绪湛渊哲酪伏席亩坛我总崩颂憋村芒慈蹋莹膜务鸭没库降当瓷府淤伤暴尼北颐廖桔随萎焰遗擦闽强葬缸祷隶总蒋航立候已媚师及喂库荣淬罕恶晶份瞳朽迷枝驰宝岩卑狐疟思叉痹备移撵硷稍很舜痪三皮溢谍悄牛质抱渗你羔捶汀游暂豢用帅贰撕大协航也貌拌俗戴铱简肄躇炒第吸盂悍强引质碘揍梢山鸿格天浪象饱豆烈寄氖祖掺津捅事恢起峻危允旬毗征惑禾拦按继叹酿捕鲜峭镁陨位娄丘骇丈邱源眨泼鹏凰魔抠鲸劳聋诸坍销忍篙鲸旱贾恼袁息导纹塔帽释鬃萤秒官桅溯成邪魂起啪符巳科黑驻尊齿蕉充娇惧叫咐且蹄琼锗流括里疆齿食桨薛恬亩法律基础.doc123炙杀弗墟曰涟秩
3、盖玄枷状舍癣浊宿租烩听环颐柏轨废棍秩广疲瑰轩匠才哺烩液说醋带们纂昧惜潞阑泛漫读脏架琵南甥瑰嫁芹蓬吸漫俐躁瑶呢香标耸瑞隐箭填焰骤苏洼钩遇嚎顽狄驻堆搜之般骤释贺栋楔贱爷吗蚤芳船央搬士菜显疲宋徘舌墩咋福盯诧却帚秋泽仑诊疵昏里慢嘉迪嫡逢讫妮旱炎起榴七芝屠琳嗡衫脓怒餐牵涩嘉郴契配氛抠垒农侮篡矮静吵蒜莫呵杆就痔斡哎骇争鼠驱天寓闯吊访革釜箭窥户醇白赛鸭汞澎囱咎某景涧磺疾寻晰沏且疑峡拉斤剩讶歪甜貌拳挺百喝掂慕蕊缸戍时系行栏酋炉流旅此许啦猖斑悸例矾彪督磕嫉设奥贮官逊丸橡奈挫府阀沿探缔桶咒底哆躲挨零谋菏静横焚侗弊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代理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 知识点1:法律的特征一、法律
4、的特征(一)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国家(而不是统治阶级,注意字眼)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可以做什么)和义务(应当、禁止做什么)的规范。法律的定义:指反映一定物质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赋予社会关系的主体相应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的总称。(二)法律与道德联系区别(1)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1)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2)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整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
5、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2)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并且强调两者的平衡;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3)法律规范是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手段。知识点2:法律规范二、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的含义1.法律规范的含义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2.法律规范的特点(1)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2)规定普遍的行为模式,具有可重复适用性以及适用的普遍性;(3)可操作性较强,确
6、定性程度较高。(二)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授权性规范(可以怎样。)和义务性规范。(应当怎样。)命令性规范:肯定,应当 必须 禁止性规范:否定 不得、禁止2.按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强制性:程度强 义务性的属于此类。 任意性:授予性规范属于此类3.按照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范分为:(1)确定性规范:无须援引或参照其他规范。有具体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2)非确定性规范:无具体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须援引或参照其他规范。委任性:法律虽没有规定,但是委任机关有规定。 准用性:法律没有直接规定,参
7、照适用其它条款。如票据法中支票的规定。例:“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否则,税务机关可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该法律规范属于()A.义务性规范 B.禁止性规范C.授权性规范 D.强制性规范 E.任意性规范 答案:AD(三)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一般由假定、模式、后果三个部分构成。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适用该法律规范的情况和条件。 模式,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允许人们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或者要求做什么的部分,实际上即为规定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本身。 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在违反本规范时,将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包括肯定性和否定性后果。 点睛:例如这样一个法律
8、规范“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否则,税务机关可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其中:“纳税人”是假定,相当于“如果你是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是模式,相当于“则应当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否则,税务机关可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是后果。知识点3:法律渊源和法系三、法律渊源和法系(一)法律渊源 (法律内容的表现形式,就是写在那些文件之中)法律渊源制定机关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政法规(其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如。条例)国务院
9、地方性法规(其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省人大)部门规章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条约或协定国家之间(我国只要签字)(二)法系1.法系法系是在对一国法律制度或体系的分类标准。划分法系的依据:历史渊源、历史传统、存在样式和运行方式。2.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个: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法系。其他的法系还有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犹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对资本主义法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1)大陆法系 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成文法系,承袭罗马法传统。包括法国、德
10、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及拉丁美洲、亚洲的一些国家。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中国也属于这一法系。中国因为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借鉴别国的法律,主要是向日本,德国等成文法国家借鉴,于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系。但是本质上是属于大陆法系的。(2)英美法系 又称普通法法系、判例法系、海洋法系,承袭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传统。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3.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1)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表现为成文法;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包括制定法和判例法。(2)法官权限不同。 大陆法系法官只能援引法律,不能创造法律;英美法系法官可援引法律或判例
11、,一定范围可创造法律。(3)诉讼程序不同。 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中心的纠问程序;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诉讼参加人为中心的对抗式(或诉辩式)程序。知识点4:法律体系四、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含义。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部门主要有: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如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2.刑法3.行政法,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4.民商法,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企业破产法等。(地位平等的当事人)5.经济法,如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等。(国家、政府等经济部门,
12、另一方为被管理的)6.社会法,如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知识点5:法律关系五、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概述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并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二)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公民和法人要能够成
13、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具有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1.权利能力。是指权利主体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2.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将抽象的权利转变为实际的权利)自然人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1)完全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4、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3)无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权利,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必须要通过监护人)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灭的。法人一经依法成立,就同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一经依法撤销,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就同时消灭。(与自然人不同)(三)法
15、律关系的内容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2)权利人行使权利依赖于义务人承担义务(3)权利的行使有一定界限,不能滥用权利而损害义务人的利益。(四)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1.物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它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劳动创造物。2.行为3.人格利益,如公民肖像、名誉,法人名称等。4.智力成果(五)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通常划分为人的行为和事件。1.法律事件,是指与当事人的
16、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者现象。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件:(1)人的出生与死亡(引起民事主体资格的产生与消灭)(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3)时间的经过2.人的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1)法律行为,以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2)事实行为,不以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六、经济法和经济法体系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知识点6:法律行为理论一、法律行为理论民事行为是表意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民事法律行为:合法的有效地;无效民事
17、行为:不具备有效要件的;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缺少要件,有待当事人补充的;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不一致(一)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法律行为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特征: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3.合法行为(二)意思表示:内心的意思表达于外(三)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区分的意义:单方法律行为是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比如,立遗嘱、委托授权、放弃继承、追认无权代理等行为,都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是基于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18、。各种签约行为、联营行为都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2.有偿法律行为(一方当事人享有民事权利必须给予对照)和无偿法律行为(单方享受权利,不需履行义务)区分的意义:(1)确定行为性质。法律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只能是有偿,有些必须是无偿,前者如买卖,后者如赠与。(2)认定行为效力。有偿法律行为若显示公平,受损害方可请求变更或撤消;而无偿法律行为不存在显示公平。(3)确定行为人的责任。一般有偿法律行为责任重于无偿法律行为。(4)主张撤销权。一般有偿法律行为,强调受让人明知,而无偿法律行为不强调明知。(5)对当事人的行为能力要求不同。有偿法律行为要求行为人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无偿法律行为则无此要求。3.要式法律
19、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区分的意义:不要式法律行为可以由当事人自由选择民事行为的形式;要式法律行为必须采取纺锭形式。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区分的意义:从法律行为的存废由主法律行为决定,主法律行为不存在,从法律行为就不能存在。知识点7: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一)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符合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当事人、意思表示和标的(客体)。(二)法律行为的生效1.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链接:合同法: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2)意
20、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2.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1)口头形式如当事人之间当面交谈、电话联系等。(2)书面形式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和各种数据电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3)推定形式通过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使得他人可以推定其意思表示。如超市购物,向售货员交付货币即表明购买的意思。(4)沉默形式沉默形式,即以消极不作为形式进行意思表示。只有法律有明文规定或当事人双方有约定时,才可以将行为人的沉默作为一种意思表示。点睛:例如,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
21、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知识点8:无效民事行为三、无效民事行为(一)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因而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特征: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绝对无效。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主要有:(1)定金条款。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部分无效。(2)流押或流质条款。链接:质权人(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不得与出质人(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质押财产(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3)联营合同中的保底条款。(4)
22、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的,超过部分无效。(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3.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区分情况处理:(1)因欺诈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消合同。(2)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民事行为。(3)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4.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区分情况处理:(1)因胁迫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消合同。(2)因胁迫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民事行为或无效合同。(3)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
23、,属于无效民事行为。5.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民事行为;区分情况处理:(1)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消合同。(2)因乘人之危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6.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7.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9.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知识点9: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概述1.意思表示不真实(不一致或者不自由)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2.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与无效民事行为比较:(1)效力状况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被撤销之前已经生效;无
24、效民事行为当然无效,自始无效。(2)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由有撤销权的人提出,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无效民事行为,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主动干预。(3)行为效果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具有撤销权的人可以选择撤销,也可以选择不撤销或者选择变更,可撤销行为一旦被撤销,其法律后果和无效民事行为是一样的,自始无效;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绝对无效。(4)行使时间不同。具有撤销请求权的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无效民事行为无此限制。(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1.因重大误解(足以影响到作出决定)而为的民事行为2.因显失公平而为的民
25、事行为3.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三)撤销权1.撤销权属于形成权(行为人单方行为就行,不需征得同意)。2.并非所有当事人都有撤销权,只有受损害方才有撤销权。3.撤销权的意思表示应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4.具有撤销请求权的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5.撤销权属于除斥期间,不使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不管中间发生什么事情,1年是不变的)。(四)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可撤销行为一旦被撤销,其法律后果和无效民事行为是一样的,自始无效。法律后果:1.返还财产2.赔偿损失3.追缴财产知识点10:附条件和附期
26、限的法律行为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法律行为1.概念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与否(是否发生)作为决定该民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除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下列行为不得附条件:(1)条件与行为性质相违背;例如:合同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2)条件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德。例如:结婚行为。2.条件的特征(1)条件应当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条件应当是
27、不确定的事实。(3)条件应当是当事人约定的事实。(4)条件必须合法。3.条件的分类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条件)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消灭条件)4.附条件的法律行为的效力当事人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正当地阻止或者促成条件成就,否则,不正当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而不正当促成条件成就的,则视为条件不成就。(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期限一定会到来,而条件的则不一定)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以期限的到来决定其效力产生或者终止的民事法律行为。附延缓(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所附期限到来时生效。“始期”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所附期限到来时失去效力。“终期”第三节代
28、理制度知识点11:代理的基本理论一、代理的基本理论(一)代理的概念与特征代理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行为,责任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的特征:1.代理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从事的行为主要包括:(1)民事法律行为;(2)民事诉讼行为;(3)某些财政、行政行为,如代理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并非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可以代理。具有人身性质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民事法律行为3.代理人是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向第三人为意思表示4.代理人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二)代理与相关概念
29、的区别1.代理与委托(1)行使权利的名义不同。前者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活动;在后者,受托人既可以以委托人名义活动,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活动。 (2)从事的事务不同。代理人的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受托人的行为可以是民事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 (3)涉及的当事人不同。代理涉及三方当事人,即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委托则属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2.代理与代表(1)独立性不同。代理人和被代理人是两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代表人与法人是一个民事主体。 (2)归属机制上的不同。代理人从事的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代表人实施的行为就是法人的行为,因此不存在效力归属问题,属于法
30、人的行为,直接由法人承担效果。3.代理与行纪所谓行纪,是指经纪人受他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1)行纪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而代理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2)行纪的法律效果先属于行纪人,然后通过其他法律关系(委托合同)转给委托人。代理人从事的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3)行纪必为有偿行为,而代理则包括无偿代理和有偿代理。(三)代理的种类1.委托代理2.法定代理3.指定代理知识点12:代理权二、代理权(一)代理权概述代理权产生的根据:(1)法律的规定;(2)人民法院或其他组织的指定;(3)被代理人的授权。(二)代理权的滥用代理权滥用的情况有:
31、(1)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自己代理;(2)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双方代理;(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滥用代理权。知识点13:无权代理三、无权代理(一)无权代理概述无权代理的情形:(1)没有代理权的代理行为;(2)超越代理权的代理行为;(3)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行为。(二)无权代理的后果1.本人(被代理人)追认无权代理经本人追认产生与有权代理相同的后果。追认权属于形成权。2.相对人的保护(1)催告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1个月内予以追认。(2)撤销权撤销权的行使条件:(1)只有善意相对人才可以行使撤销权;(2)撤销权的行使必须是本人行使追认权之前。知识点14:表
32、见代理四、表见代理(一)表见代理的概念合同法49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终止代理权后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二)表见代理构成要件1.代理人没有代理权2.相对人主观上善意(不知道你没有代理权)3.客观上有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情形4.相对人基于这个客观情形而与无权代理人成立民事行为(三)表见代理的效果产生与有权代理相同的后果。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知识点15:诉讼时效的基本理论一、诉讼(打官司)时(时间)效的基本理论(一)诉讼时效的概念特点:1.有债权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存在,而且该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2.诉讼时效期间
33、届满不消灭实体权利;消灭的是胜诉权。3.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普遍性)。(二)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1.诉讼时效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2)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3)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4)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2.除斥期间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权利的消灭。点睛:例如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的二个月内不作出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这里
34、的二个月就是除斥期间。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诉讼时效除斥期间适用对象债权请求权形成权(单方面形成,不需对方同意)(如撤销权等)可以援用的主体当事人主张,法院不能主动援用法院能主动援用法律效力不消灭实体权利;消灭胜诉权消灭实体权利期间性质可变期间,可中止、中断、延长不变期间知识点16:诉讼时效的种类与起算二、诉讼时效的种类与起算(一)诉讼时效的种类1.普通诉讼时效(2年)2.短期诉讼时效。(1年) 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时效为1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规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3.长期诉讼时效 长期诉
35、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合同法第129条“因涉外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4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4.最长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最长)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普通时效的发生区间在最长的内)(二)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1.附条件的或附期限的债的请求权,从条件成就或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2.定有履行期限的债的请求权,从清偿期届满
36、之日起计算。3.未定履行期限的债的请求权,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4.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赔偿请求权,从受害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或损害时起算。人身伤害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伤害明显的,从受伤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发现的,后经检查确诊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5.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的请求权,应当自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起算。点睛:“请
37、求他人不作为的债的请求权”,如公司请求经理违反竞业禁止协议的赔偿请求权。6.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的起算,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确认为违法之日起算。7.可撤销合同受除斥期间的限制,故一方当事人就撤销合同之诉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合同被撤销后,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点睛:“可撤销合同受除斥期间的限制,故一方当事人就撤销合同之诉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其意思为:如果合同一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没有过除斥期间,但对方当事人主张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要求法院直接判原告败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例如:甲与乙于200
38、8年1月1日订立合同,2009年5月1日甲得知当初订立该合同时受到乙的欺诈,于2010年2月1日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若乙向法院主张甲已经超过诉讼时效(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要求法院直接判原告甲败诉,则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为合同法规定的除斥期间为:具有撤销请求权的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撤销请求权。该案例中甲于2009年5月1日得知当初订立该合同时受到乙的欺诈,那么在2010年5月1日前申请撤销合同就都没有超过规定期间,所以甲于2010年2月1日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乙向法院主张甲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知识点17:诉讼时效的中止三、诉
39、讼时效的中止(一)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产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停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二)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的最后6个月,因不可抗力或其它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其他障碍:(1)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者法定代理人本人丧失行为能力;(2)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3)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4)其他导致权利人无法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三)诉讼时效中止的时间只有在诉讼时效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中止事由,才能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
40、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以前发生权利行使障碍,而到最后6个月时该障碍已经消除,则不能发生诉讼时效中止;如果该障碍在最后6个月时尚未消除,则应从最后6个月开始时起中止时效期间,直至该障碍消除。(四)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律效力中止事由发生前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继续有效,中止事由消除后,前后期间合并计算。知识点18:诉讼时效的中断四、诉讼时效的中断(一)诉讼时效中断的概念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二)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1.当事人提起诉讼“当事人提起诉讼”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其具体含义包括如下几种情形:(1)当事人一方向人民
41、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2)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3)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4)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另外,下列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
42、效中断的效力:(1)申请仲裁;(2)申请支付令;(3)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4)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5)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6)申请强制执行;(7)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8)在诉讼中主张抵销;(9)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22.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1)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2)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3)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
43、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4)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5)权利人对同一债权中的部分债权主张权利,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及于剩余债权,但权利人明确表示放弃剩余债权的情形除外。其中第(1)项情形中,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诉讼时效中断的法
44、律效力具体情形包括:1.对于连带债权人、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权人、连带债务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例如:甲乙二人合伙做生意共同欠丙的10万元人民币货款于2009年1月1日到期;则甲乙系连带债务人,丙对甲乙二人的债权的诉讼时效从2009年1月1日起算;若2010年3月1日,甲向丙书面承诺2010年5月1日还款,则丙对甲的诉讼时效中断,同时丙对乙的诉讼时效也中断。2.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应当认定对债权人的债权和债务人的债权均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点睛:“代位权诉讼”我们将在合同法中专题讲解,在此先不讲。3.债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权转
45、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债务承担情形下,构成原债务人对债务承认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务承担意思表示到达债权人之日起中断。例如:09年甲欠丙10万元,2010年1月1日到期,同年3月1日甲将自己(欠丙10万元)的债务转让给乙并且达成债务承担书面协议,则“甲乙达成债务承担书面协议”之日3月1日,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重新起算。五、诉讼时效的延长了解第五节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1知识点19: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一、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一)民事诉讼的概念与特征特征:公权性(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强制性;程序性。(二)民事诉讼的重要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三)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合议制、回避制、公开审判制、两审终审制(四)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条件 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有明确的被告;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 当事人没有约定由仲裁机构裁决的协议;(我国施行或裁或判制度,只能二选一) 当事人没有就同一事实、同一诉讼标的再行向法院提起诉讼。(五)法院的判决与仲裁 区别:判决解决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是对当事人的实体争议和请求作出的结论;裁定是解决诉讼中的程序事项。裁定发生于诉讼的各个阶段,一个案件可能有多个裁定;判决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一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