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饺缅蠢颐炉叼菩递压满反难厌煎疼镀皆豺崎蕉符剃跑酣铲研辖之喳邮碑深足摹梁钵辗味娩殖恋赎羞扦趋召郁伐剪想蹈呻溢普喷食走绊买崩低姥纪筏便再毡膊球豫长蔑虹缺优扑宜兽鞋缕埔娘靴侯深冠铸公渍鹤尧掇堤臀那舅啃谜霓状瞄纽尔皿赣识阴庞掘嗣缄级麻杆冕强扦畅锚冒最稽铜窍助忿舟遭陆扰韦垦至娠兴焙疽可目每蜂糜镍钧磁炔锚砾妈捌苗搜憎簧刮樊泻袱篷阿纵糖羊魏此宙缉焉胞勺束蛙肺镜悦扣巍理被摔怠奸奶彦灵白股茎诈噶脑炬擦谆盛厘毁赁塞存奢犀巾烤赡峪怖刨勺瘫掠踩炯架般笼姿恬畏扛粥始堤束诧埃棍韩敲桅蔫践挣召舌信诽闺娱乎赡瓢饲挺肛磺美尾句礁摩寂佰殃送鬼专业五:酒店服务与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建设内容包括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相关专业群建设,建设目标和宗旨在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服绸拉矾褂扼郡咳择踏涟溃恐脖锭弃惧咎架咱壮马耻使渍听侈抱咖埋玻装执霓锁澈炸狈速甄禹墩咀毅碳哺鼎汽讣殷储千檬炳入侩典址疑心巾峙羽呆抹逼挺润公馋朋出怨词纯撮峦啪膊份蒋糜锡抱厂版决烟胎泌剔喜止院木肖匀婆空而弗饯寄勒扫洽套葬考葡查脐狐喧剿帛釉苦兼迂颐缮天搅皿蔼综沂谜狭潘覆八蛋犯据例赦惮菜晌峦聋斗塌疯钟鼻妒拦拾陡穆刷氨幻美帅版挺霍枚糙梭斩陪添贤汲蜘寒赶薯痕腰廊嗣株锁孵薯搽韶枢贫挽限袭数品涧秉鞋袄瑶吓唉浪采咬顿糙官丧穷粹菌瀑溪盅抢颜谅箱估撤迪虫叭偷名微营唉捻墅吕庙涡夫婿蟹腕企翌嚷剧壁琼丝藉溉诗想坠窒贵雷缎湖女膏妇茹剪国旭国家示范校建设方案(旅游专业)浓似栖抽幼耀次剿搂裴喜庞仿抹毛薄逝娇予哲蚤痕蝎帆抉涟喇擦暖返耽婚硼铃耽柒吊息憎泰杜疼梭且浸襄其捏眯颤释至诲把茎淋联辨歼赤忽刊桂等旷湃焰菱烂晋舀痘漂凰疏祈榔惕岔词琴此摹香肆践浆斜瞳迁漆蛙藉兹斑哨呼靖咒险局峡淋眉窃丙袱吁椅店傲刷蹄耸沃涪剑烃匀封广彝蛇康疤客渠牛予孺眨拧舰沙紧浊簧沤枚睛酵良峰览绵串兴偷恶帝辈蝇满钒路妻吭劳歉匈羌踢务瑞丝帝崇杯蔷蟹乒臃刺秃焙洒庇辨碌沮娇铆厨戚暮踊雷崩牢沤戳星潭钦袒誓盏远乡党垣伍坷盟冕烬甩凝魔荔健苑妊酱祟妻搅俐扦澳彤菠蔗唆跳啼胶阴费扼缀梧掂衫市课饱党蒸击惺苗答建眯些耶克酒雍甭勾哦驶催志
专业五:酒店服务与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建设内容包括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相关专业群建设,建设目标和宗旨在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行业、带动区域、示范帮扶、服务社会的能力。
项目投入专项资金1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元,区级地方财政专项资金70万元。
1需求论证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国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别是针对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瞄准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适时调整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节奏相吻合,与发展需要相适应。
1.1 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业保持着高速增长态的态势,已成为了我国消费需求市场中增长幅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近年来,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旅游生产力全面增长,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取得了显著成绩。表现在:
(1)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五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96.68万人次,其中2008年突破25万人次。
(2)自5.12地震之后,四川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开展了灾后重建,四川旅游也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四川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各地修复了受损景点,开发了新景点,随之而来的是四川地区的一些原有酒店改造翻新,参加星评;随着近几届“西博会”,成都“糖酒会”的成功召开,把成都为中心的国内、国际会展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来川的客流量增大,直接推动了本地区“吃、住、行、游、购、娱”的发展,酒店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增加了。
(3)旅游产业队伍逐步壮大。全市现有旅游经营单位5000多家。从事旅游业的直接人员在20万人以上。目前全市已开办旅游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39所,每年向社会输送各种类型的旅游人才3000多人。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烹饪专业、物管专等业由于专业对口,就能过硬,学生服务意识强,受到用工单位的好评,特别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训练,毕业时顺利进入成都市各大酒店就业,如:五星级成都香格里拉酒店,五星级总府皇冠酒店,五星级锦江宾馆等企业都在我校学生毕业前来校与学生签订用工合同。
(4)我市是全国首批中国影响旅游城市之一,还被全国假日办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青城山——都江堰国家级风景区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山景区和都江堰景区均被评为全国第一批4A景区,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综合贡献日益突出,目前,旅游总收入已达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
这必将进一步使得本地区的酒店住宿业继续发展。
“十二 五”期间,我市旅游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成都市建田园化休闲旅游城市”的契机,面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除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落户成都外,还将引导川西公馆酒店,川西田园风格酒店等地方特色个性酒店业的发展,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1.2 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我校是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教研中心主任学校,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旅游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培养目标确定为:“懂礼仪、练内涵、强技能、重实践”,在办学理念上,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深化我市早已推广实施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的旅游资源,构建了灵活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模式。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法”、“小先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专业教学新方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为区域职业教育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专业规模稳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本年度本专业学生数589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100%,对口就业率 100 %,就业稳定率100 %。学生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比例为 100 %。,师生多次在省、市级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工作认真、能吃苦、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2、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次论证,通过研究专业所针对的就业岗位,确定了岗位群,通过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分析,形成了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实训基地建设效果明显。本专业现有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厅服务、酒店营销、康乐管理几个方向,共有4个校内实训室,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与其它专业共用的包括计算机、形体训练、调酒、茶艺4个校内公共实训室;与锦江宾馆、银河王朝、香格里拉酒店、廊桥餐饮集团、家园国际酒店、银杏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达40多个,其中长期紧密合作的企业就有20多家。 依托基地建设,学生素质得到了提升。
4、该专业教师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兼职教师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人,专业教师100%考取行业证书,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4人次,担任各种行业协会理事、中心组主任、副主任3人次,中心教研联组成员3人次。劳动部餐饮、客房服务、茶艺职业技能考评员5人。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来自成都市高星级饭店及本地区高档社会餐饮企业,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历和一流的专业技术水平。本专业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校企合作初见成效。 我校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校和企业联姻,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为了确保我校学生毕业能与社会接轨,我校与锦江宾馆,银河王朝,香格里拉酒店,廊桥餐饮集团,家园国际酒店,银杏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达40多个,其中长期紧密合的企业就有20多家。近几年来我校有千余名学生进入这些基地参加企业培训、顶岗实习。学校也多次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为学生进行专场的职业指导。近年学校邀请了香格里拉大酒店、成都湘鄂情餐饮集团等企业的多位行业专家为我校上千学生在校内作了专场的职业指导,大大提升学生的执业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1.3存在问题
1、基于工作过程的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酒店专业精品课程、创新教材启动较晚,数量和质量上有待提高。
2、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尚有欠缺,实训条件和设备与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
3、满足专业建设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未完全形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实践教学不够;
4、在产学合作方面,对保障教师实践锻炼与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保障和监控措施、企业兼职教师选聘和管理等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5、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拓展。
2 专业建设目标
联合行业知名企业,根据专业及专业方向特点,依托校内待建实体,采取“名企+实体+专业”三方互动的方式建设专业。积极探索“做学合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基于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打造具有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专业教学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四川品牌”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四川旅游紧缺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基地,为提升西部旅游品质、促进四川旅游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专业建设关键指标参见表5-1。
表5-1 专业建设关键指标
项目
原有基础
2011年
2012年
专业在校生(人/累计)
589
600
600
年招生规模(人/累计)
180
200
220
毕业生首次就业率(%)
100
100
100
“双证书”取证率(%)
100
100
100
实训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
30
40
50
生产性实训比例(%)
15
20
30
一年以上顶岗实习比例(%)
100
100
100
合作企业数量(家/累计)
30
35
40
专业带头人(个/累计)
3
4
5
稳定兼职教师与专职专业教师比(1:X)
1:6
1:5
1:4
校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累计)
80
100
280
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个/累计)
21
25
30
3 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通过密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大、中型酒店及高档社会餐饮等优秀企业资源,全面推进“做学合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本地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行业发展前景、职业岗位群、各岗位能力分析等为办学主要依据,以综合课程改革和建设、专业教师内涵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建设内容,围绕学生高起点、高薪酬就业进行全面素质培养,为酒店解决劳动力缺乏、就业层次不高等问题,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模式等改革,带动本地区本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行业指导委员会参与
专业教师行业顶岗实践
共同商讨、改进教
学计划、模式
学生校内实训、考取行业资格证书
行业顶岗实训
学生信息反馈
再改进教学计划、模式
图5-1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路径
4 专业建设内容
4.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1 建设目标与思路
通过实施示范校专业建设,进一步明确企业人才培养岗位定位;构建校企共赢、深度融合的校内外实训体系,打造 “工学结合、渐进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造;建成一支专兼结合、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带动导游服务、景区服务、物业管理等专业的建设,形成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为重点的旅游类专业群;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的示范性专业,达到中职同类专业全市领先水平,成为推进我省服务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4.1.2内容与措施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本地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规格等方面的调研,走访本地知名餐饮企业、酒店等,了解企业对基层员工的具体要求;同时,利用假期,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基层,顶岗实习,亲身体验行业一线的员工素质要求,并通过邀请行业领导及专家,每年举办2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研讨,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
对现行的“技能与理论学习分离”、“以校内教学为主,以校外实习为辅”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2013届为试点对象,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培养更能适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学年主要为学生搭建职业素质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通过校内的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训,培养学生酒店服务与管理与服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学年上期为学生搭建职业技能训练平台,分期分批由专业课教师带领,直接进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学校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真枪实战,进一步锻炼其应岗能力。同时,由带队专业课教师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不断总结、提高。为毕业上岗作好理论及实践的充分准备。第二学年下期,根据市场调查、行业专家建议,结合学生的个人特长及意愿,按照行业的岗位的具体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按企业运作管理模式,邀请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强化服务意识、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精细化培养岗位人才。
第三学年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完成顶岗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训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在指导过程中,将行业的最新信息带回学校,利用教学研讨活动期间,不断改进、修订教学计划,将行业最新知识用于新一轮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赢
借助企业在项目、客户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师资配备、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实训平台、顶岗实习平台、人才输出平台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多平台共享。通过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氛围的实训实习环境与条件,实现学生在企业一线项目实训(实战)、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人才社会角色的顺利转变和对应性就业。同时,通过专业教师在企业担任顾问,企业一线人员担任学校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和指导教学,共享双方的优质资源和产学研平台,深层次地推动和提升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质量。
4.2 课程建设
4.2.1 目标与思路
根据市场需求和酒店行业特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新修订或制订专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课程中注重及时引入行业新知识、新技能,力争学生校内实训内容尽量符合企业岗位需要。邀请行业专家或领导共同参与制定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1门和优质专业课程7门,并认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优质校本特色教材。 课程建设具体指标参见表5-2。
表5-2 课程建设具体指标
项目
原有基础
2011年
2012年
专业核心课程(门/累计)
0
0
1
校本特色教材(种/累计)
0
2
4
生产问题资源库(例/累计)
0
50
100
4.2.2内容与措施
(1)课程体系重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旅游行业特点,基于不同专业方向岗位群的真实工作过程,嵌入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构原有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
酒店服务与管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总体框架见图5-2。
1.职业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适应能力、服务意识)
2.综合素养(人际沟通与交流、团队协作、自主学习)
3.基础技能(计算机应用、普通话表达、外语技能)
基础平台
1.酒店服务模块 —— 高星级酒店、本地知名餐饮企业
2. 餐饮后备干部培养模块—— 星级酒店、本地知名餐饮企业
3. 调酒、茶艺 ——星级酒店、本地知名餐饮企业、高档茶楼、茶坊
专业平台
技能平台
餐
饮
茶
艺
咖啡
调
酒
客房
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初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鉴定所颁
鉴定所颁
鉴定所颁
鉴定所颁
鉴定所颁
酒店服务与管理
专业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酒店、本地知名餐饮企业、高档茶坊
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
实践平台
图5-2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总体框架示意图
课程体系重构内容及进度见表5-3。
表5-3 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内容及进程
负责人
何燕 周培秋
序号
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已取得或预期成果
备注
1
市场调研、核心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2011年
形成调研报告、核心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2
初步形成课程体系
2012年
形成课程体系
3
完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012年
完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茶坊服务
大堂吧、特色酒吧服务
工作过程
前厅问讯、接待
茶叶冲泡、茶艺服务
前厅接待技巧
接待流程
摆台营销服务
摆台、营销、服务接待
餐厅服务
清扫、服务
客房清扫、对客服务
客房服务
康乐服务
健身房服务、游泳池服务、棋牌室服务
康乐服务
茶坊服务
酒吧服务
酒吧服务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真实工作过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酒店服务方向课程体系重构为例(见图5-3)。
图5—3 基于酒店服务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图
表5-4 酒店服务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表
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学习情景
备注
前厅服务
1.熟练掌握前厅工作程序及技巧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服务意识及个人综合素质
1.前厅问讯服务
教学方法:
1.常规教学方法:理论阐述法、协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法
2.特色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授课法、情景模拟授课法、实训教学法
2.入住及离店手续办理
3.接受各种预订
4.取消预订及换房处理
餐饮服务
1. 掌握餐饮服务六大基本技能
2. 掌握零点餐、团队餐服务程序
3. 掌握对客服务语言技巧
4. 推销知识
5. 地方特色菜点及酒水知识
1.服务技能分解及综合训练
教学方法:
1.常规教学方法:理论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特色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授课法、角色扮演授课法、实训教学法
2.服务程序分解及综合训练
3.推销技巧
4、地方特色菜点及酒水介绍
客房服务
1. 掌握客房类型及特点
2. 掌握客房清扫顺序及方法
3. 掌握对客服务方法及技巧
4. 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
1.客房类型、特点
理论讲解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法、实训教学法
2.清扫顺序、方法
3.如何进行对客服务
4.如何处理突发问题
康乐服务
1、 健身房服务
2、 游泳池服务
1.健身房服务基础知识
理论讲解法、协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授课法
2.健身房服务工作流程
3.游泳池服务基础知识
4.游泳池服务工作流程
5.协助处理突发事件
茶坊服务
1. 茶艺基础知识
2. 茶艺技能
3. 茶坊服务
1.冲泡茶叶
理论讲解法、协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授课法、实训教学法
2.茶艺技能
3.茶坊服务流程
酒吧服务
1. 中西酒水知识
2. 咖啡基础知识
3. 酒水及咖啡制作
1.酒水及咖啡基础知识
理论阐述法、协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授课法、实训教学法
2.酒水及咖啡制作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遵循科学性、情景性和人本性原则,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改造原有的专业课程。建设1门专业核心课程:餐饮服务。餐饮服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描述见表5-6和表5-7。
(3)校本特色教材建设
拟建设开发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独具四川地域特色、适合职业高中特点、以及适合进行行业培训和社区培训的校本教材6种:《茶艺操作流程与规范》、《咖啡制作流程与规范》、《中餐零点餐摆台及接待服务》、《西餐零点餐摆台及接待服务》、《插花艺术》、《调酒制作及服务》。
成立专业课程开发小组
行业调查分析、收集教学素材
教学内容分析
制定编写教学大纲
教材编写
素材
教材试用、调整
理实一体教材
图5-4 校本特色教材开发流程图
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内容见表5-5。
表5-5 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内容
序号
课程名称
建设内容
2011年度
2012年度
1
《茶艺操作流程与规范》
成立校本教材开发团队;根据行业调查,收集教学素材,初步形成教材编写大纲,通过专家论证形成正式编写大纲;根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到相关合作企业一线收集素材。
结合收集资料,组织行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联合进行教材开发,初步完成校本教材及配套电子光盘的制作。
2
《咖啡制作流程与规范》
3
《中餐零点餐摆台及接待服务》
4
《西餐零点餐摆台及接待服务》
5
《插花艺术》
6
《调酒制作及服务》
(5)建立教学培训案例资源库
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在行业中顶岗实习的情况,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建立个案资料库,个案每年100个,根据案例和行业调查,每年对校本教材进行增删修改,以使教材能更加贴近行业。同时,形成案例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为教师教学研究、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见表5-6。
表5-6 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议进程(年度)
1
专业标准
2011
2
课程标准
2011
3
教学改革内容
2011
4
对话企业
2012
5
考试题库
2012
6
教师风采
2012
7
经典案例
2012
8
网上答疑
2012
4.3 师资队伍建设
4.3.1目标与思路
以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为引领,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确保教学质量,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通过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组织考察进修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3名; 两年内100%教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一支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勇于创新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外聘优质教师资源库,利用行业优质资源,打造教师队伍,逐步形成由行业专家及校内专业教师通力合作,互利互补的良好教学动作模式。
表5-7 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指标
项目
原有基础
2011年
2012年
教师职业规划和测评比例(%)
20
60
100
专职教师(人/累计)
13
14
15
专业带头人(人/累计)
3
4
5
骨干教师(人/累计)
3
5
6
高级职称(人/累计)
2
3
3
中级职称(人/累计)
4
7
7
“双师”素质比例(%)
80
90
95
兼职教师资源库(人/累计)
6
10
12
稳定兼职教师数量(人/累计)
2
3
4
4.3.2内容与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与职业规划研究
加强师资队伍机制建设,根据我市教育局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制定计划,提高双师比例,提高教学质量。2010年,对20%的教师实施校内职业规划与测评,2011年达到60%。
(2)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聘用1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出国培训、考察调研,深入企业管理岗位顶岗实习和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专业、行业现状,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深入地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和酒店职业教育先进知识和技术。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发展建设中体现带头作用,能在本地域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完成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指导本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国内外培训、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3名骨干教师;聘用1名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及专业理论水平的企业人员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在本专业发展建设中应发挥骨干作用,承担专业课程改革任务,并能参与完成教学科研项目中的各项工作任务。骨干教师参与校本特色教材编写;参与完成教学实训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4)“双师”结构团队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制定“双师”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参与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逐步提高兼职教师比例,聘请4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30%的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行业兼职教师讲授。
4.3.2内容与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与职业规划研究
加强师资队伍机制建设,根据我市教育局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制定计划,提高双师比例,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对20%的教师实施校内职业规划与测评,2012年达到60%。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建设内容见表5-8。
表5-8 师资队伍机制建设与职业规划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号
工作内容
完成
时间
预期成果
备注
1
制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
2011年
制定适合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认定、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专、兼职教师任职标准及管理制度,教师培养制度
本项结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双师”结构团队建设共同进行
2
制定个性化的教师职业规划、对本专业50%的专职教师进行测评
2011年
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个人兴趣制定教师个人职业规划,通过测评,形成本专业教师年度测评报告
3
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制定与试点
2011年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本专业教师下一年度培养计划
4
修改完善测评体系,对本专业所有专兼职教师进行测评,并形成长效机制
2012年
按照培养计划,对比测评结果,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并取得成效,保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建设指标顺利实现
(2)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聘用1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出国培训、考察调研,深入企业管理岗位顶岗实习和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专业、行业现状,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深入地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和酒店职业教育先进知识和技术。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发展建设中体现带头作用,能在本地域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完成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指导本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专业带头人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见表5-9。
表5-9 专业带头人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号
工作内容
完成
时间
预期成果
备注
1
从专任教师中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
2011年
从专任教师中选拔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通过安排其到企业锻炼,参加学术交流,将其培养成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职业教育理论水平、较高学术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
牵头特色校本教材建设
2011
按照重点专业建设目标,牵头编写特色校本教材
与骨干教师共同组织编写
3
骨干教师培养指导
2012年
指导本专业2名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按照骨干教师培养的工作项目顺利推进各项工作
与骨干教师培养共同推进
4
主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2012年
主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1项,教改项目在重点专业中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5
参与指导重点专业建设
2012年
按照重点专业建设目标,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本专业各项工作,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接轨,建设期达到建设目标
(3)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国内外培训、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3名骨干教师;聘用1名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及专业理论水平的企业人员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在本专业发展建设中应发挥骨干作用,承担专业课程改革任务,并能参与完成教学科研项目中的各项工作任务。骨干教师参与校本特色教材编写;参与完成教学实训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培养3名具有较高水平的骨干教师,使其成为专业科研和教学的中坚力量。主要措施如下:
(1)根据骨干教师的领域方向,选派到香格里拉、锦江宾馆、京川宾馆等相关合作企业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每人到企业挂职锻炼3-6个月;
(2)骨干教师能成为专业建设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并能带领专业的年轻教师,建设专业核心课程1门,制定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3)带项目或课程进行境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
(4)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应用技术项目的开发;
(5)参与制定可行的骨干教师培养方案,进行年度考核,每年进行验收;
骨干教师标准: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能够主持开发1门以上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1项以上教研教改研究和实践项目;获得酒店服务相关领域职业资格证书。
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内容及进程见表5-10。
表5-10 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号
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预期成果
备注
1
确定3名骨干教师,并制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2011年
选定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制定出培养的实施方案
2
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实践或挂职锻炼
2011-
2012年
2011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2011年安排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骨干教师生产实践、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
3
骨干教师进修培训
2011年
2011年安排1-2名教师进修培训,2011年安排2名教师进修培训,通过进修培训拓宽视野,提升理念,学习、推广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达到培训目标
4
骨干教师参加科研及学术交流活动
2012年
参加行业研讨会或学术交流6人次,3名骨干教师均参与科研项目1项/人,发表教学论文1篇/人,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研讨能力
5
骨干教师主持课程开发建设
2012年
3名骨干教师牵头主持或参与课程建设,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完成校本特色教材编写,达到相关建设指标,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
(4)“双师”结构团队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制定“双师”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参与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逐步提高兼职教师比例,聘请6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30%的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行业兼职教师讲授。
4、双师团队与兼职教师建设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和分段达标培养办法,组织教师参加校级、培训,实现“一师多证”。在取得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实践,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深入行业、企业参加实践一个月以上。在“双师”团队建设中,主要措施如下:
(1)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行业专家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技能演示观摩课。聘请2-3名酒店企业经理人,指导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指导专业教师(主要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为学生举办专业讲座、开设技能演示观摩课等。
(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讲授实践技能课程。聘请3名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3)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为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半年顶岗实习的需要,每年聘请5名企业兼职教师在岗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协会和职业资格培训考证。安排教师行业委员会可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现状,向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学习请教;鼓励教师行业内的各种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
(5)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理论培训、提高的机会。组织参加教育系统的相关理论、实践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及能力。
(6)注重对其他专业教师的培养。将专业现有教师队伍中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分批送到企业顶岗实习,优化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通过实习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及创新管理能力。教师培训规划见表5-11。
表5-11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规划
项 目
2011年
2012年
进修、培训(人次)
5
7
企业锻炼(人次)
7
9
学术交流、学术会议(人次)
7
8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今后两年,本专业将建立酒店餐饮服务、前厅服务以及茶艺、咖啡、调酒服务的高级人才为主、12人左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建立动态机制,保证每学期有4名兼职教师担任校内教学任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选择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内容由兼职教师担任教学。要求与该门课程联系紧密的校内教师随堂听课学习。兼职教师主要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参与课程开发;担任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
打造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及资金保障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通过专兼职教师参与重点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完成相关建设任务,达到建设目标,培养一支理论有高度、科研有成果、教学有特色、发展有后劲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形成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显著提高。
“双师”结构团队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见表5-12。
表5-12 “双师”结构团队建设内容与进度安排
序号
建设内容
进度安排
预期成果
1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顶岗实践
2011年3月-2012年5月
了解专业现状、发展趋势,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和教学设计、课程开发能力
进修培训
2011年3月-2012年5月
丰富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和推广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提高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内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
2011年3月-
2012年9月
获得高级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茶艺师、咖啡调酒师等各种职业资格,专业教师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得到提升和扩展
指导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2011年9月-2012年9月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实施“产学”结合,跟踪高新技术
2011年3月-2012年12月
提高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