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清正版)DB61_T 1543-202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57737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正版)DB61_T 1543-202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清正版)DB61_T 1543-202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清正版)DB61_T 1543-202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清正版)DB61_T 1543-202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清正版)DB61_T 1543-202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B61/T 15432022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选址.26规划.27布局.38建设任务与要求.49管理.7附录 A(规范性)陕西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大纲.9附录 B(规范性)水土流失防治指标.11附录 C(规范性)陕西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申报书样式.12DB61/T 15432022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土保持和移民中作中心提出。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利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本文

2、件主要起草人:张孝中、孙虎、赵惠萍、孙艺香、张经济、徐崟尧、郝惠莉、柳礼香、朱晓敏、王惠泽、黄梦娇、王传明、刘毅。本文件由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电话:029-85936025地址:西安市长安区神舟四路239号航创国际广场A座邮编:710100DB61/T 15432022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基本要求、选址、规划布局、建设、管理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

3、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T 512972018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规范SL 534201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评定办法陕西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评定办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demonstration park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具有典型水土流失特征,以高标准治理、高科技示范、新技术应用的水土保持园区,发挥较高的水土保持调水

4、保土效益、水土保持经济效益、水土保持社会效益、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场所。3.2功能分区functional zoning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划分。3.3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评定assessment of demonstration park由项目管理单位依据程序和要求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的认定。3.4服务功能service function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利用资源、设施和技术,对社会公众开展的服务。DB61/T 1543202223.5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park为保护与改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

5、园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水土流失防治、生态恢复和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依照有关程序开展的建设活动。4基本规定4.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规划和建设中,所明确的主要功能包括: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科学试验和研究、生态经济产业、水土保持特色展示、生态观光休憩等。4.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具备一定规模;水土保持工程质量高、效果好、典型性强;园内的水土保持成果可以发挥理念引领、典型示范、宣传教育、科学普及等作用。4.3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目标应符合区域水土保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符合所在地行政区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并编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总体规划。4.4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治

6、理措施应体现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成果运用、水土流失治理先进技术推广、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配置、治理与开发相结合。5选址5.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所在地的水土流失、地貌景观、植被生态具有代表性。5.2有水土流失治理基础,水土保持措施运行良好,已有水土保持设施发挥了效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5.3与外界联系交通便利。5.4有充足空间,具备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布设、科学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科普宣传教育、现代农业示范和游览休憩等主要功能发挥的需求。5.5得到附近居民的支持。6规划6.1调查6.1.1规划前应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进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

7、规律、水土保持措施、自然景观特点、交通便利情况、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开放条件等。6.1.2水土流失特点及典型性调查。主要包括园区水土流失的类型、特点、强度以及水土流失规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a)风沙区主要调查园区风力侵蚀的分布、特点、强度,以及人为因素等;b)黄土高原区主要调查园区的面蚀、沟蚀分布、重力侵蚀、侵蚀产沙规律、侵蚀强度、水土流失特点及人为因素等;c)平原区主要调查生态环境、河流侧方侵蚀、坍岸、防洪和湿地情况等;d)土石山区主要调查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土壤侵蚀部位、岩层风化、泥沙运移规律、重力侵蚀和泥石流情况等。6.1.3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主要调查现有水土保持措施单体,水利水

8、保措施及其配置情况,水土保持设施损毁情况,水土保持设施完好率,生态农业、生态产业与水土保持的关系等。DB61/T 1543202236.1.4自然环境调查和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应符合 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规范(GB/T 512972018)的规定。6.1.5交通情况调查,包括距市、县(区)、镇、村的距离;等级公路(国、省、县道)分布及乡村道路的通达性和路况情况等。6.1.6基础设施情况调查,包括供水、电力、通讯、步行道、停车场、休憩场所、科研实验和试验场所、科普宣传设施、水土保持和现代农业展示等设施。6.1.7建设资金情况调查,包括资金投入、资金来源筹措、资金使用以及收益分配等情况。6.1.8开

9、放条件调查,包括开放的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安全条件、管理条件、服务对象条件及开放效益等。6.2规划6.2.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规划,应明确主要功能定位、类型与发展目标,并体现水土保持典型示范、宣传教育、科学普及等作用。6.2.2规划应根据建设和发展需求,规划建设期一般宜 3 年5 年。6.2.3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应纳入所在地的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中。6.2.4规划应符合以下要求:a)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应建设目标明确、设计科学、功能分区清晰合理;b)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类型可分为综合防治型、科学研究型、科普教育型、生态产业型、特色展示型等;c)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功能区可分为综合防治

10、区、科学研究区、典型示范区、农林产业展示区、科普宣传区、休闲观光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区等;d)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成果应包括报告书和图件,成果可见附录 A;e)规划应通过专家评审,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6.2.5在规划的指导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根据建设规划,编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应报送主管部门审批,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6.3措施配置6.3.1应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自然条件、主要功能类型、功能分区等综合配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6.3.2水土保持措施应配置科学,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和其他措施。水土保持措

11、施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7布局7.1总体布局7.1.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7.1.2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不少于 3 个。7.1.3功能区布局及各功能区内部空间布置科学合理。7.2功能分区7.2.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应设立核心区,核心区应包含综合防治区和 1 个以上其他主要功能区。7.2.2主要功能区包括综合防治区、科学研究区、典型示范区、科普宣传区等。DB61/T 1543202247.2.3应根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典型性以及设施条件,首先明确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类型定位,再确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主

12、要功能区,然后再划分出其他功能区。不同类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功能区布局见表 1。7.2.4各功能区的名称和设施应与其功能相匹配。表 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功能区布局类型综合防治区科学研究区典型示范区农林生产区科普宣传区休闲观光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区综合防治型科学研究型科普教育型生态产业型特色展示型注:为必有功能区;为可有功能区。7.2.5各功能区应达到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评定办法或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园区评定办法的条件和基本功能要求。7.2.6功能区布局,应符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 5342013)的规定。7.3基础指标7.3.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应高于所在地

13、区域的平均防治水平。7.3.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可分为准备期、建设期和展示期。各时期的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参见附录 B。8建设任务与要求8.1建设任务8.1.1综合防治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以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果为建设目标,展示水土保持措施完善、配置合理、标准质量高、防治效果显著等水土保持成果。主要建设任务包括:a)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积,应达水土流失面积的 90以上(含 90);b)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科学、合理,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好;c)水土保持设施完好率达到 100,建设质量达到水土保持工程的技术标准;d)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的水土流失轻微;e)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群落

14、结构良好、生态系统健康;f)对水土保持设施,有管护制度和管护人员;g)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持续发挥水土保持综合效益。8.1.2科学研究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以提高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平为目标,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的设施与设备等条件,设备运行良好;科研成果丰富,并用于水土流失防治或生产实践;在水土保持科研和监测方面,有稳定经费投入和专职人员。主要建设任务包括:a)建设和配备用于相关科学研究的试验、实验、观测、模拟设备等仪器、设备和设施,且运行状况良好;b)科研设备和设施先进;DB61/T 154320225c)利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设施开展研究,并取得科技奖励、研究论文或专利成果;或有推广应用的新

15、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d)与科研等部门有较好协作机制,至少与 2 个以上科研部门或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或推广;e)取得的科学研究或技术成果,广泛用于生产实践,推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发展,效益显著;f)科学研究或技术成果推广获得的经济效益纯收入,首先用于保障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科学研究或技术推广活动;g)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方面,有稳定经费投入和专职研究人员;h)建设科学研究设施,应针对所在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风沙区侧重于风力侵蚀及荒漠化防治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黄土高原区侧重坡面侵蚀、沟谷侵蚀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的研究和防治技术;土石山区侧重于重力侵蚀、水力侵蚀的研究和防

16、治技术;平原区侧重于河流侧蚀坍岸、地表径流利用、湿地保护等研究和治理技术。i)规范布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等相关研究和设施,展示先进技术。8.1.3科普教育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突出宣传水土保持、教育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应建设科普展示馆和体验设施、网络通讯设施和服务接待基础设施等;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活动、具备较强的接待能力和较长的开放时间。主要建设任务包括:a)建设和配备展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的演示和展示设施。演示和展示设施至少包括 5 种以上,展示设施有标牌和科普宣传栏;设立完善的景观标示牌;b)建设科普展示馆和体验设施,应建设网络、通讯和视频等信息化设施;拍摄水土保

17、持科技和成果的宣传视频;c)建设安全防护设施,策划科普教育活动方案、路线设计,购置宣讲员配置,编制科普宣传手册;d)建设参观基础设施。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接待能力应达到 200 人/次,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接待能力应达到 150 人/次,市、县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接待能力应达到 50 人/次;e)基础设施良好,并能满足常年开放的条件,每年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在 180 天以上;f)每年接待人数: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达到接待 4000 人以上;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接待 1000 人以上;市、县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接待 500 人以上;g)应与 1 个及以上教育部门或教育机构有合作关系;每

18、年面对中小学生、大专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教育 6 次以上。8.1.4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辐射带动效果突出。主要建设任务包括:a)建设有 1 个以上生态型特色产业园,且经济效益良好;b)建设的特色产业园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且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协调;c)建设特色产业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或新品种繁育场地,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d)特色产业园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好;e)有相关技术人员从事产业技术推广工作;f)特色产业园具有生态观光效果;g)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水土保持设施,能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9、;h)特色产业收益可以支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运行维护。8.1.5特色展示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重点应突出水土保持某方面或某项措施的显著成果,包括生态清洁小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城市和城郊水土保持,以及梯田、涝池、谷坊、淤地坝、坡面治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林草工程的成果等。主要建设任务包括:a)建设完善的水土保持工程或完善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形成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色;DB61/T 154320226b)单项水土保持措施标准高、质量好、示范作用强。单项措施或单一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应占到园内水土流失面积的 30以上;减沙作用应占 4050以上;建设用于展示的水土保持林草单项措施,面积应不小于

20、1 公顷;建设的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措施,能够展示出综合防治体系;c)对自然景观、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成果的展示方法和形式多样、技术先进;d)展示设施应具有科普性和观赏性;e)展示区应系统设置标示、标牌;f)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应设置不少于 5 处以上展示场位。8.2建设要求8.2.1综合防治区的建设要求如下:a)建设和布置有高标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总体布置科学合理,治理工程符合规范、质量高、展示性强;b)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能体现所在地水土保持特色。包括梯田工程、淤地坝工程、沟道防护工程、坡面截排水工程、支毛沟治理工程、弃渣场治理及拦挡工程、防风固沙工程、滩涂湿地保护、水源涵养、林草工程、封育

21、工程等;c)应有 2 类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可展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果;d)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应遵照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的要求;e)在该功能区内,不宜随意硬化地面,不得建设广场、房屋、大厅、亭台等设施。8.2.2科学研究区的建设要求如下:a)应配置开展水土保持相关试验和生态环境监测设备,试验器材、设备等运行良好;b)有满足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实验和研究的场地;c)建设有先进治理技术推广、展示的场所;d)加强水土保持实用先进设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效益;e)建设有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或专业培训场所和设备。8.2.3典型示范区的建设

22、要求如下:a)设置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态农业或自然景观保护的示范点位置、路线指示牌、参观台等;b)有展示水土保持典型措施和典型成果的场所、宣传牌、音频和视频;c)可建设步行道,步行道有良好的通达性并设计为闭合回路;d)可保留少量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土地,进行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对比性展示;e)对主要典型示范工程,应有专职人员定期维护;f)对主要典型示范内容及其技术指标,应设立解说标牌并编制说明手册。8.2.4农林生产区的建设要求如下:a)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并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和特色农林和养殖产业;b)应建设高标准农田、果园或牧草地;c)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林和养殖产业

23、;d)农林和养殖产业发展应与地区特产、传统特色相结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建设;e)建设有优良农作物、林果试验田或优质牲畜品种的引进与培育场;f)可以建设农林产品和畜牧产品的加工厂,提高农林及其副产品质量、打造优质品牌、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林、牧业收益;g)鼓励建设绿色农林试验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可利用农林试验田和畜牧场发展农业生态体验游、观光游。DB61/T 1543202278.2.5科普宣传区的建设要求如下:a)设置科普宣点、台、线、园、馆,如水土保持措施长廊、水土保持植物栽培园、水土保持博物馆等;b)设置解说牌、标识牌,科学严谨、通俗易懂展现水土保持知识,并定期更新维护;

24、c)引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信息化系统,可采用语音解说、4D 影视厅、水土保持电影光盘等;d)有科普专员,编写水土保持科普手册;e)制定科普计划,展开针对中小学生、当地居民、游客的科普教育活动。8.2.6休闲观光区的建设要求如下:a)在出入口、主要交通路口设置引导牌、导览图;b)根据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主体功能,设置观光游览路线、步行道;c)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开设游憩项目或水土保持体验项目。具体项目可参考表 2;d)配备专职讲解员,并定期进行水土保持知识培训;e)建设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观光

25、。表 2游憩项目类别游憩类别游赏项目野外游览散步、垂钓、游船、登山、攀岩、采摘等审美欣赏摄影、写生等科技教育考察、观测研究、采集标本等休养保健温泉、疗养、康健等其他农业体验、社交聚会、手工劳作等8.2.7休闲观光区的建设要求如下:a)在出入口、主要交通路口设置引导牌、导览图;b)根据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主体功能,设置观光游览路线、步行道;c)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开设游憩项目或水土保持体验项目。具体项目可参考表 2;d)配备专职讲解员,并定期进行水土保持知识培训;e)建设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观

26、光。f)在人员活动频繁区域,可修建活动好休憩场地,减少和降低人员活动对其他区域土地的扰动和生态干扰。99 管理9.1运行9.1.1通过评定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9.1.2管理人员职责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安保人员、保洁人员等结构合理。专业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a)具备水土保持、自然地理、环境保护等知识;b)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学历;c)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参加水土保持业务培训。DB61/T 1543202289.1.3通过评定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应制订规章制度。在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监测、设备设施维护、科学研究、园区规划、公众科普、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有规章

27、制度。9.1.4应建立管理档案。档案资料齐全,管理规范,符合有关规定。9.1.5具备相对稳定的经费保障。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收入或筹集经费能够支撑园区的建设、运营、维护、人员等支出。9.1.6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具有安全完善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措施,有应急预案和医疗救护和转送能力。9.2宣传与推广9.2.1通过宣传标牌、宣传栏、报刊、电视、网站或新媒体开展宣传报道。9.2.2导视系统完善,有讲解方案和通俗易懂的介绍材料。9.2.3鼓励定期免费开放,保障每年一定的免费开放时间。9.2.4主动推广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和景观保护技术、运营和管理经验等。9.2.5与其他地区的水土保持科技

28、示范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DB61/T 154320229AA附录A(规范性)陕西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大纲A.1总则建设规划的目的、原则、编制依据及规划背景等。A.2项目区概况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地理位置、范围、边界、面积、自然条件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A.3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地区水土流失的类型、特点和强度;现阶段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和配置、治理成效、存在的不足等。A.4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类型与发展目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拟建成的类型与特色、发展目标、建设期限等。A.5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土地利用现状与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拟建总体布局与功能区划分等。A.6水

29、土保持措施配置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拟采用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配置;建设前后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等。A.7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建筑、水电设施、道路交通、景观类型、环境卫生、服务措施等建设规划。A.8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与方法、监测点布局、监测成果等。A.9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建成后的水土保持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及综合效益分析等。DB61/T 1543202210A.10管理机构与资金保障机构名称、主要职责及人员编制、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及培训情况;资金使用计划情况等。A.11主要图件A.11.1必备图件包含以下内容:a)水土保持科

30、技示范园建设规划图(附图)b)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图(附图)A.11.2可选图件:a)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置和交通图(插图)、界限范围图(插图)、功能分区图(插图)b)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c)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图(插图)d)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景观及导览图(插图或附图)DB61/T 1543202211BB附录B(规范性)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表 B.1准备期水土流失防治指标指标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平原区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60708075植被覆盖度(%)50705075土壤侵蚀减少量(%)0000坡耕地治理比例(%)8085908525陡坡耕地退耕率(%)80809

31、090表 B.2建设期水土流失防治指标指标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平原区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80859085植被覆盖度(%)70807080土壤侵蚀减少量(%)50506060坡耕地治理比例(%)90901009025陡坡耕地退耕率(%)909010090表 B.3展示期水土流失防治指标指标风沙区黄土高原区平原区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85859085植被覆盖度(%)80859090土壤侵蚀减少量(%)80859090坡耕地治理比例(%)10010010010025陡坡耕地退耕率(%)100100100100DB61/T 1543202212CC附录C(规范性)陕西省水土保持科

32、技示范园申报书样式编号:陕 西 省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示 范 园申报书申报名称:申报单位:陕西省水利厅制年月日DB61/T 1543202213说明一、申报书由陕西省水利厅统一编号。二、“示范园类型”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主体功能类型,包括综合防治型、科学研究型、科普教育型、生态产业型、特色展示型。三、“所在地”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所在的市、县(区)级行政区划名称。四、“地理坐标”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所跨的经纬度范围、海拔范围及其主要拐点坐标,采用国家 2000 大地坐标系。五、“权属情况”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土地、林地和水域权属是否清晰。六、“提出申请的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承诺书”需按照

33、规定提纲撰写,经县级及以上主管领导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七、“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指组织专家论证后提出的评审意见,须经评审委员会成员签名后方为有效。八、申报书所要求的附件必须齐全,其他附件由申报单位自行决定。九、申报书的内容和填报要求,由陕西省水利厅负责解释。DB61/T 1543202214一、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基本信息申报名称水保示范园类型所在地地理坐标总面积(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平方公里)水保示范园管理机构名称行政隶属关系人员编制相关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其他工作人员DB61/T 1543202215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情况1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现状概述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34、特色与治理成效3.科学研究概况4.特色产业发展概况DB61/T 15432022165.科普宣传活动概况6.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7.建设现状概述8.近期规划方案和建设内容DB61/T 1543202217三、提出申请的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承诺书提出申请的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承诺书(附原件)主管领导签名:(公章)年月日DB61/T 1543202218四、土地权属证明材料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土地、林地和水域权属明确、无矿权设置证明(附原件)、文物部门同意批复等文件。DB61/T 1543202219五、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附原件)委员会组长签名:成员签名:年月日DB61/T 1543202220六、陕西省水利厅审批意见陕西省水利厅审批意见(附原件)(公章)年月日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环保科技/生态保护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