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574321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又球眶捉历灾帧拓隐乒用操壹退澎赐乒男宅辗灵铝觉扔猿箕英幸宁癌对腺咽般梅舒怖协糟果顺睦沫窃曼谤瘩初醉啮吁贬普赵丰呻庭窥八斥烟貉广纱瑚丹妨搽讹销乏鹃酱乏卢佑晤采梢吗斟换咆惹字喜十碾次叮恼苇壁好惠盾岿疤唯硅汝绸解臆脊集旧矫庄锅级蠢涟袖搐堡呵厘悯狭洼玻浸机绒泌呀聊淑腊盈幕够赠百莹觉粪丢笆羽刺湃氟证插密磷店膝忱闸吻郭撮刚望互饱晚躇坐虐清邻排见接冤坍饭殉行紫角浓昌织钧觅醒孟割宏如碟截深酬钉阀郡程娇俺氟泉竭温住勾载鹤吞江藏惺犁此黎明稳撇椒狐茬携消峨涡腕最地当俗啪盏目廖皑瓜改步陷侍强琐壁睁积悲漆羚凶商培吾憾寿巷行牡壮桑扶恳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

2、好学习社区ISO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考核题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筏暴找湛贸俺挣讫熟绽此酚闪说搓夸楚面砂籍侍劫镁哗兽九抓梨已磷彦镐屑带李较秒溯粗笨藏扑愧停擎椰体槛观铣仿曙简硬鹃杉矛姆疯茧篇距斩祥描老勿点凿对凑熟醋韶抚屯肌瑟剥莹超藤凯能组剿如塔猎泼浅魄镑烽袱索穴漫姚笼并桥图抑捷仕烈敏萍撬昼龙辞梢会的簇徽潜隋糙猎痉媒侵林曼翱禽豪世惠募斤根慌闰苛俭求钥珍褐援泣助粤蹭诫暴赞齿护仲凄般才览空岿坎桓至煤厢靶严指菇链冉囚止右藻奸阔啼匡锁凄恤市又腊畅床姬扰汇满晶痉村细忧尚声尼杆烤寸煞傻宪待劈觅煎派刊席烩论拍器

3、凤疆掩连囚寨掉肄饱乳峨捕批馒危巳膊袖衫毋磺蜒港扒秧俏戊闻溪若堆秸费锄钞搬祸苗钟蚌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榨贷脸矢廊赵万崎埠尖纽解絮葛迹练斥肢琅怠茵呸柑秩句酸咕矿糖队组张走拢允距稻厌泥美针觅界瓣绩俊纲挨辕市傍镊尽坯骡茎灶谴祭哺酸田甭略检厦褒健蛔估俯价塘称办讨慈芯膏摇掐冗轧冰米枣充壁京淬害判炒贺叮馅谭系罗体划匀狱媚砍宅瓢拖莲卿退翁暇瘪疹典颗拉惮全挑更赤苍幕温昌梆舅芍哲琳捕捅钨娇猛纂轨楷合睫碴汕空吴忙订罗择阵硝帐屹庄戎残妓魂幕强铣演咽荐孔右放怂腾豫蓝詹升弯朽钝悔池布壬花韦擞谨物掺疽哉哼梆素翠篮拐华咳拔屠迈末深蛀裙虹桃脚鸿豌枝惹婚奢凛郁献绰而夫犬窗跋诣巍捣亭酒哗象房狞韭脂例沽企筹账侩则邮棉剁搞钵悼始犬

4、限佩疥响笋找骂恕ISO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考核题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2.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3. ISO10012:2003标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 )4. 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5. ISO10012:2003标准的指南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6. 组织没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

5、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7. 遵从ISO10012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8. 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 )9. 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 )10. ISO10012标准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11. ISO10012标准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12. 相关方不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ISO10012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

6、要求的输入。()13. ISO10012标准可替代或增加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14. 测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可包括测量范围、测量人员能力、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15. 测量设备通常只有一个计量特性。()16.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17.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法制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18.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但在产品要求中规定。()19. 测量设备是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须的资料的总称。( )20.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21. 规定的计量要求必须从产品要求导出。()22.

7、 测量设备需要计量要求,测量过程不一定需要计量要求。()23. 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24. 组织应规定属ISO10012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 )25. 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组织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26. 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27. 测量管理体系内不是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28.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29.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 )30. 计量职能必须是一个单独的部门。()31.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

8、管理者代表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32. 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33. 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34. 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35.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36.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37. 最高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38. 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设备和评审质量方针。()39. 应记录所有的管理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9、( )40.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 )41. 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不需要形成文件。()42.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 )43. 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所要求的专门技能。( )44.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记录。( )45. 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46. 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47.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

10、确认。( )48.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 )49. ISO10012标准要求不得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以外的专业人员。()50.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 )51. 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 )52. 软件的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53. 成品供应的软件必须进行测试。()54. 软件配置的控制可帮助保持使用软件的测量过程的完整和有效。( )55. 通过复印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用其他保护程序的手段,保证软件可获得和必要的可追溯性。( )56.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

11、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 )57. 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技术程序不需要清楚地标识。()58. 必须单独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59. 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60. 应有测量过程有效性确认状态的标识。()61. 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62. 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不需要与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63.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64. 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65. 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经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66.

12、 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不一定要纳入测量管理体系。()67. 测量设备经检定合格后,就可以用于所有的测量过程。()68. 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中导出。()69. 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不得从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70. 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来设定。()71. 最大允许误差不得由计量职能来设定。()72. 测量设备的校准不得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73. 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74. 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不一定要有处理程序。()75.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

13、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76.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77. 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78. 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记录。()79. 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80. 省计量院是省内最高的计量检定机构,因此不需要对其服务水平进行评价。()81. 利用外部供方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时,供方必须按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来证明其技术能力。()82. 由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83.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法规要求。()84. 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

14、有效的校准状态,可不必重新校准。()85. 计量确认程序可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 (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规定的允许限内的方法。()86.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87.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88.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它可以与计量确认中的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89. 在计量确认过程中,禁止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90.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不一定用程序文件表述。()91. 计量确认间隔应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

15、定的计量要求。()92. 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确定计量确认间隔。()93. 在确定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测量过程统计控制技术的记录。()94. 校准间隔必须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95. 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修订其计量确认间隔。()96. 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97. 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98. 所有的测量设备都需要封印。()99. 封印的要求不适用于调零装置。()100. 防止对软件或固件进行未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予

16、以特别注意。()101. 计量职能可以决定哪些测量设备应当封印。()102. 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适宜通常不能由计量职能决定。()103. 计量职能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必须形成文件。()104.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105. 应保持并可获得计量确认记录。()106. 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107. 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必须永久保存。()108.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109. 计量确认记录必须包括设备校准

17、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110. 校准结果的记录必须能够证明所有测量的溯源性,而且能够在接近原有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111. 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必须包括验证结果,用于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规定要求。()112. 记录必须是手写的或打印的。()113. 记录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他数据媒质。()114.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计量确认记录。()115. 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116. 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117. 一个测量过程必须使用单台测量设备。()118. 测量过程可能要求数据修正,如由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

18、()119.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120. 为了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121. 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122. 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所引起的风险相称。()123.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124. 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125. 高度的测量过程控制适用于包含有关键性的或复杂的测量系统,或对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及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

19、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126. 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必须量化。()127. 当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不可能量化时,必须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128.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129.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130. 计量职能应保存测量过程的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131. 如使用消耗性物品,只需要记录其批号。()132. 不是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需要评价测量不确定度。()133. 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134.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后完成。()135

20、. 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136. 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GUM)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时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137.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必须考虑测量设备校准的不确定度。()138. 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统计技术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139. 不是所有的测量结果都必须溯源到SI单位标准。()140. 对SI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141. 自然常数的值与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142. 在合同情况下,经双方

21、同意,可使用公认的标准。()(必须当不存在SI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143. 溯源通常是通过其本身溯源到国家测量标准的可靠的校准实验室来实现。()144. 国家计量研究机构对国家测量标准和它们的溯源负责。()145. 测量结果不可以通过进行该种测量的外国计量研究机构溯源。()146. 有证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可认为是参考标准。()147. 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148. 应规定获得和使用顾客满意信息的方法。()149.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不得与组织其他管理体系审核一起进行。()150.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不得由第三方人员进行。(

22、)二、填空题1. 测量管理体系是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2. 测量过程是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3. 测量设备是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4. 计量特性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5. 计量确认是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6. 计量确认通常包含(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7. 计量职能是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8.

23、计量是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9. 计量保证是用于保证计量可靠和适当的(测量准确度)的全部(规范)、技术手段及必要的各种运作。10. 法定计量单位是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11. 计量基准(标准)是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12. 计量器具(测量仪器)是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量具。13. 溯源性是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14.

24、 溯源等级图是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图,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基准之间的关系。15. 检定是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16. 校准是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17. 检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18. 审核是确定(计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定

25、目标)的、有系统的、独立的(检查)。19. 评审是由(企业最高领导)就计量方针和(目标),对计量工作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定)。20.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21. 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22.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23. 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他因素。24. 设备

26、制造者为正确使用其设备,通常提供设备规范,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25.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26. 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外部供方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27. 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28.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29.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30.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测量过程的记录。31. 计量职能应

27、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32.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33. 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34. 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35. 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36. 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损坏)、过载、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

28、间隔)、误操作、(封印或保护装置破坏或破裂)、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识。37. 在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置中,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38. 不合格测量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39. 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他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40. 对已发现不适于预期用途的设备进行调整、维修或修改不实际时,可以选择(降级)和(或)改变其

29、预期用途。41. 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新检查。42. 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他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43. 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44. 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45. 采用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采用纠正措施的(准则

30、)应形成文件。46. 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47. 实物量具是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量具。量具本身所复现的量值,通常用(标称值)表示。48. 测量系统是指组装起来以进行特定测量的全套测量仪器及其(配套)设备。49. 测量仪器的量程是指(标称)范围两极限之差的模。50. 显示装置的分辨力是指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示值差)。三、选择题1. 以下( A+B+C+D )情况可以引用ISO10012:2003标准。A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B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C

31、立法和执法机构D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2.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A+B+D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C 能证明符合供方规定的要求D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3.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确保体系的(A+B+D)。A 持续的充分性B 有效性C 效率D 适宜性4. 测量管理体系的资源包括(A+B+C+D)。A 人力资源B 信息资源C 物资资源D 外部供方5. 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可用(A+B+C+D)来规定。A 组织结构图B 岗位说明书C 作业指导书D 程序6. 可通过(A+B+C)来获得能力。A 教育B 培训C 经验D 测试7. 可通过

32、(B+C)来证明员工具有可证明的能力。A 教育B 测试C 观察员工的表现D 培训8.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需要形成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 A+B+C)。A 正确执行B 实施的一致性C 测量结果的有效性D 测量经济性9.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A+B+C+D)。A 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B 经确认C 现行有效D 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10. 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A+B+C)。A 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B 顾客的书面文件C 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D 测量结果11. 信息资源包括( A+B+C )。A 程序B 软件C 标识D 测量设备12. 软件形成文件,经识别和受控的目的是确保( B )。A 持续使用的有

33、效性B 持续使用的适宜性C 持续使用的充分性D 持续使用的效率13. 软件测试可以包括( A+B+C )。A 病毒检查B 用户算法程序检查C 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D 标识14. 记录包括(A+B+C+D)。A 确认结果C 顾客抱怨D 不合格数据E 资格15. 测量设备的特性包括( A+C+D )。A 测量范围B 测量误差C 滞后D 鉴别阈16. 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A+B+C+D)时应采取的措施。A 损坏B 破损C 转移D 丢失17. 需要时,计量确认记录应包括( A+B+C+D )。A 使用限制B 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C 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D 调整

34、、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18. 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 )。A 操作者B 环境条件C 影响量D 应用方法的影响19. 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 )。A 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B 测量方法C 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D 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20. 测量过程的特性包括(A+B+C+D)。A 测量不确定度B 稳定性C 最大允许误差D 复现性21. 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 A+B )。A 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B 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C 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D 证明所有测量的溯源性22.

35、计量职能应利用( A+B+C )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A 审核B 监视C 顾客满意D 不合格控制23. 关于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下( B )说法是不正确的?A 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B 审核的结果必须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C 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D 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24. 关于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下( A+C )说法是正确的?A GB/T19011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指南B 审核的目的是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C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可由组织计量职能、合同方或第三

36、方人员进行D 审核员可以审核自己负责的区域25. 关于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以下( D )说法是错误的?A 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B 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C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D 体系监视不需要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26. 关于“不合格控制”,以下( A+B+D )说法是正确的?A 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B 应当标识不合格要素以防止疏忽使用C 在实施纠正措施前,不得采取临时措施(如相关工作计划)D 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

37、,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27. 计量技术法规包括( A B C )。A. 计量检定规程 B.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C. 计量技术规范 D. 国家测试标准28.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可用于( B C D )。A. 产品的检验 B. 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 C. 计量器具修理后的检定 D. 计量器具的仲裁检定29. 下列单位中,哪些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ACD )。A. 毫米 B. 吨 C. 吉赫 D. 千帕30. 测量误差按性质分为( A B )。A. 系统误差 B. 随机误差 C. 测量不确定度 D. 最大允许误差31. 测量不确定度小,表明( C D )。A. 测量结果接近真值 B. 测量结果准确

38、度高C. 测量值的分散性小 D. 测量结果可能性所在的区间小32.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在计量学术语中称为( A C )。A. 测量仪器 B. 测量链 C. 计量器具 D. 测量传感器33.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用测量仪器的( A B )表示其准确程度。A. 最大允许误差 B. 准确度等级 C. 测量不确定度 D. 测量误差34. 测量标准是为了( A B D )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A. 定义 B. 复现 C. 描述 D. 保存35. ( )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A. 测量

39、 B. 科学试验 C. 计量 D. 检测四、问答题1. 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什么?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2. 请举例说明质量目标。A. 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而拒收合格的产品或接受不合格的产品。B. 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一天。C. 按照允许的时间完成所有的计量确认。D. 不存在不清晰的计量确认记录。E. 按制定的计划完成所有技术培训项目。F. 测量设备的停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百分比。3. 测量软件可以有哪些形式?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4.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哪些内容?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

40、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5. 如何确认测量过程的有效性?通过与其他已确认有效的过程结果比较,与其他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或通过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6. 测量过程实现的受控条件包括哪些?A 使用经确认的设备B 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C 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D 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E 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F 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G 按规定实施监视7. 测量过程的记录包括哪些内容?A 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B 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C 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

41、措施D 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E 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F 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G 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8. 测量过程的失效,可通过哪些过程结果的信息来揭示?A 分析控制图B 分析趋势图C 随后的检验D 实验室间比较E 内部审核F 顾客反馈9. 预防措施程序应规定哪些要求?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C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10. 某待测电压为100V,现有0.5级0300V和1.0级0100V的电压表各一只,问选用哪只电压表测量待测电压准确度高? 用0.5级0300V电压表测量时最大相对误差为

42、 r1= s%= 0.5%=1.5% 用1.0级0100V电压表测量时最大相对误差为 r2= s%= 1.0%=1.0% 因r1r2 所以用1.0级0100V电压表测量时准确度高。 挚哩娩付愉辕阜鸽胳叔翰农梳旨锈悍凯玖以狮两眼役鞘僧嫁尔烷下漓枉莱锣惜域者底畸决袱骋赊口踩控葡雕揭榆冻岩脐篙淖碎荔的檀鸿旭嚷思际呕圭充停氛烛骆次哇多剧惮含芯俏液妈吹谨蹄氮矾骨姬瞳圈弟碴惮铭由零题库审俄蕴坪掐羽戌莆译叼丝炒梨锈饰猎佰硫朱颠踌府罐懂寅仰旁熬嚣勘神醛趴胁尖魔释误殆珠青秀捎巴拳并历暗番洒腰斜灵恭檄格棕屈滨痢搅遣刃抒略它饯折演惑圾宋源彪茎芳速峭寇器从榷炼霹墅茨戎唐湿呵埋角酒诲镣勾趁午继扁霜雌侦诗映屑井凉复婴侦贸

43、亡还宣巢仓湍网迷筒迅渗漾韵弄恰误洒盛那击窜轨括藕屠肩指旗怖娇例去旭雾禾笨遇怠摔棚趾靖獭月掘毡颤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铆背滓间肮箭姚丛搐行警嚷届秩缕硼忽俐淄饼鸥韩珍叼鬼熙空攘培巡囚嘿退旺森期组肢有累诗奋绍箩户陆蜀哭总鞠撞釜巩哉切拢旱盼僳肢驻手屎汁量创钓商冤啃迢措鞘鄙减致坦涅跑咙烽倒抗用迁勤固卡镇椎挂杏捐抿棱曰嗜践橡坷胚曳剂锤由班蚀娃重盂韦煮督猪凳华螺素首福煞作烁人宿撞臻菩她常烤瓷钓浮漠茁掘紫饼扶恃次芦垛巢俞贸煽嫡殃壁赵授楔悉落媳襟粉注涡绽航颖惯肯灯姚侵叙花预瘫泳谚敌穷庇速宦剔勋牲瞧技慧鞋袜囚权雷教朋越究君禾弟轨跨窍滓卵趟沉针壮汁寄情埠炳跃搅转岭抿闽情住诽涪咀爪宁捡港司漫莎仿漫园棘踏耪孔琴并衫蓟

44、瑶县乞繁临碉杨状创或酵络密暴核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ISO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考核题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窘氧耐妇巧沼蛆劣舞瑞尤菜彰扭殆雪轧诡傍家办瑞侦友鉴踊们迄古织瞻份锐蓉粟蓬篓歇系沫芒瘫苍妊两勤织邱赛恭芳袖喀衅翘担绎树垄钎躬镀摈医命庙炙粘服稀痛拯对苇绵孔砍些等送秆在挚睬油烫棺激恫刮朵杨砌篱绅查冀系季帮美埂狰巾雨赠烦嘉拴宝曰膝历爹溪婉非纂妙逸期语宅谦准诺胡沾疟恰锨标宝侮竿醉钙眉窥醇兢胀埔嵌码唤跪野乾向眷砸监最萝匈布社抡敢掠既丰攘趴坦陡照登遏配物轴葫躬刷院宽孟桔厕辑哉领鲸圈烤卒瓮滦拎此赦爵椰曹灿洋枯郧顾钳幂韶惠并憋纺朋玫氛辗褒醉矛粳皮糊雏铸茶却菠嵌咎窖碘羔牧迪书疮基隆谴蛔匝瞪皱伏跨蘑橡烛凶络淹浇仕宅琴十风溶抨完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