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Z-T 0082-1993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57371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Z-T 0082-1993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DZ-T 0082-1993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DZ-T 0082-1993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DZ-T 0082-1993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DZ-T 0082-1993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 i i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 z/T 0 0 8 2 一 9 3区 域 重 力 调 查 规 范1 9 9 3 一 1 2 一 0 9 发布1 9 9 4 一 1 0 一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 布目次1 主 题内 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一(1)3 五统一技术要求 ”“一(1)4 技术设计 ”“”(1)5 重力仪 ”“,.“(7)6 野外工作 ”“一(1 0)7 资 料整理、精度评 价、成果 提交 ”“(1 4)8 基础图件的编制 ”“(2 4)附录A 国家重力基 本网 和国 家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补充件)”(2 8)附录B 两点间多台重力仪多次

2、观测结果的精度计算方法(补充件)”“(2 9)附录C 重力仪野外观测中的常用资料整理方法(补充件).(3 2)附 录D 重 力 老 资 料 评 价 方 法(补 充 件)“”二(3 4)附录E 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档案格式(补充件)”“(3 7)附 录F 重力 基 点 档 案 格 式(补 充 件)”“.,.,.二 二(3 8)附录G 地理底图的 编绘规定及 1:2 0 0 0 0 0 和 1:1 0 0 0 0 0 0 重力图图 廓尺寸(补充 件)一(3 8)附 录H 重 力 基 点 网 平 差(参 考 件),”“(4 4)附录I 重力仪观测中途的测程调节及资料整理方法(参考件)“:(4 8)附录J

3、 远区地形改正和均衡改正方法(参考件)”(4 9)附 录K 重力 测 区 索 引 表(参 考 件)”“(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 Z/T 0 0 8 2 一 9 3区域重力调查规范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区域重力调查五统一技术要求、技术设计、重力仪调节及性能测试、建立各级基点网、重力观测、资料整理和基础图件编绘的要求。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解决与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有关间题为目标的中、小比例尺陆地重力测量。引用标准D Z/T 0 0 6 9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五统一技术要求区域重力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必须按五

4、统一技术要求进行工作。统一采用国家 1 9 8 5重力基本网系统。统一采用 1 9 5 4 年北京坐标系和 1 9 8 5 国家高程基准。统一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G A G)推荐的 1 9 8 0 年公式计算正常重力值。统一采用本规范 规定的公式进行布格改正和中间层 改正,密度值统一采用2.6 7 g/c m ,统一采用 1 6 6.7 千米的半径进行地形改正。技术设计月.乃乙勺Jq卜口 .,口J,J勺J,Jt.洲4 门比例尺及网度4.1.1 区域重力调查的比例尺为 1:1 0 0 0 0 0,1 1 2 0 0 0 0 0,1:5 0 0 0 0 0,1,2 0 0 0 0 0和 1,1

5、0 0 0 0 0 0,4.1 门.1 1:2 0 0。区域重力测量布置在成矿远景区和经济建设区。4.1.1.2 1:1 0 0 0 0 0。区域重力测量布置在重力调查空白区。表 10 0 0 0 0 0,基本比例尺为比例尺测点密度(每个测点所控制的面积)剖 面 测 量 v 的 相 邻 点 距1:1 0 0 0 0 01-2 k.0.5-1.O k m1:2 0 0 0 0 04-8 k.1.0 -2.O k m1:5 0 0 0 0 02 0 -4 0 k m2.0-5.O k m1:1 0 0 0 0 0 08 0 1 6 0 k m5.0-1 0.吹 m4.1.2 区域重力调查的 测点应

6、均匀分布,测点密度一般应按照表1 执行,根据需要也可适当加密。在特别困 难地区,1:1 0 0 0 0 0 0 区 域重力测量的测点密度可适当 放宽,但应不超过3 0 0-4 0 0 k m,一个测 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 9 9 3 一 1 2 一 0 9 批准1 9 9 4 一 1 0 一 0 1实施Uz/T 00 82 一 934.2 总精度及误差分配4.2.1 区域重力调查以布格重力异常值的均方误差作为总精度。区域重力调查的精度应按照表 2执行。平原丘陵区与山区的划分,应根据地形特点在总体设计中明确划定,并避免过于零碎。表 2-a 平原丘陵区1 0-s m/s,工 作 比例 尺

7、布格重力异常均方误差测点重力值均 方 误 差布格改正均 方 误 差地形改正总均方误差点 位 影 响均方误差里 力 等 值线 间距总 计 近中区(2 k.以内)远 区(2-2 0 k m)1:1 0 0 0 0 01士 0.41:2 0 0 0 0 02士 0.8士 0.3士 0.6 0士 0.4 0士 0.3 5士 0.1 8士 0.1 41:5 0 0 0 0 0:+0.8士 1.6+0.3士 0.41 0.6 0士 1.4 0+0.4 0士 0.5 0士 0.3 5士 0.4 5士 0.1 8士 0.2 0、士 0.1 4土 0.4 01:1 0 0 0 0 0 05士 1.6士 0.4士

8、 1.4 0士 0.5 0士 0.4 5士 0.2 0士 0.4 0表 2 一 b山区1 0-s m/s工 作 比例 尺重力等值线 间 距布格重力异常均方误差测点重力值均 方 误 差布格改正均 方 误 差地形改正总均方误差点 位 影 响均 方 误 差总 计 近 中 区(2 k.以内)远 区(2 2 0 k m)1:1 0 0 0 001士 0.51:2 0 0 0 0 02士 1.0士 0 3士 0.8士 0.5 0士 0.4 4士 0.2 2士 0.1 41:5 0 0 0 0 0:士 1.0士 2.0+0 3士 0.5士 0.8士 1.8+0.5 0士 0.6 0士 0.4 4士 0.5

9、5士 0.2 2士 0.2 3+0.1 4士 0.4 01:1 0 0 0 0 0 05士 2.0士 0.5士 1.8士 0.6 0士 0.5 5士 0.2 3士 0.4 04.2-2 布格重力异常的均方误差可照表 Z 分配。在编写设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保证总精度的前提下,提高某项精度,降低另一项精度,但分配给远区地形改正的误差不得超过表 2要求。4.2.3 1:1 0 0 0 0。区域重力测量的布格重力异常均方误差的 分配应根据测区的具体条件,参考表 2中诸项误差的分配原则合理进行,并在设计书中具体确定。4.2.4 测点重力值的均方误差,与各级物探重力基点网的均方误差和测点重力观测的误差

10、有关,一般应参照表 3 分配2,注 1)测点重力值均方误差,指不考虑国家重力基本点或一等点重力值的误差时,测点重力 值的 均方误差.2)表 3中的误差分配方案,是按低级基点网的重力联测不受高级基点网的控制(高级基点网只起传递重力值 的作用),测点重力观测时每个闭合观测单元的观测都起止于同一个末级基点,原始观测和检查观测使用的 是同一个基点的情况。表 3测 点 重 力 值均方误差E q 1 0-s m/s 重力基点网均方误差,1 0 一-一 s m/s z测点观测均方 误差E g 1 0-m/s 建两级基点网时建三级基点网时 1、1EIE,.士 0.3士 0.0 8士 0.1 6士 0.0 5士

11、 0.1 0土 0.1 5士 0.2 3士 0.3 5士 0.4士0.4 6士 0.5Dz/T 00 82 一 9 34.3 基点网4.3.,区域重力调查中为传递重力值和进行重力仪混合零点位移改正而必须建立的重力基点网称为物探重力基点网。物探重力基点网一般按省(自治区)统一建立,其重力值应通过国家重力控制点(指国家1 9 8 5 重力 基本网 或国 家一等 重力网,下同)统一于国家重力系 统。4.3.2 物探重力基点网一般分两级,个别情况下也可分三级建立,其具体分级和各级基点的密度与布设方案应在综合考虑交通条件、近期需要、长期需要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4.3.3 物探重力一级基点网中至少应有一个

12、,最好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重力控制点。4.3.4 分两级建立物探重力基点网时,应按表 4 要求执行。4.3.5 分三级建立物探重力基点网时,应按表 5 要求执行4.3.6 1:l oo oo。区域重力调查的基点网,应从一个物探重力 一、二级基点上发展出来或联测于这样的点,其作用是传递重力值和供测点重力观测时检查重力仪混合零点位移之用,应根据交通条件等因素分一级或两级一次建成,末级点的密度应满足测点重力观测时按规定时间就近闭合的需要。基点网的重力联测也应设计成闭合环,每个闭合环的边段数一般应不大于 1 2。联测时每个边段的独立增量数应不少于 2。在交通困难地区,可从基点网上的基点按支线发展出

13、2 3 个支点,这种支点联测时每个边段的独立增量数至少应比网上边段多一倍。4.4 测地工作4.4.1 区域重力调查中测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布设测网、确定测点和各级重力基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为此,设计前应详尽了解、收集工作所需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资料、三角点及水准点成果,以及有关成果精度、所属系统的说明4.4.2 当按表 2-a和表 2-b工作时,应按表 6设计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表 4袋 奥基 点 网、级 别级基点网二级基点网作用1.传递重力值。2.控制二级基点网的重力联测1.传递重力值。2.供测点重力观测时检查重力仪混合零点位 移情 况布 网 要 求t.按省、自治区统一设计,一般

14、一次建成2.点的分布力求均匀,符合分区建立二级基点网的需 要。3.至少包含(或联测于)一个国家重力控制点,并以其中一个点作为绝对重力值起算点。4.设计成闭合环,每个闭合环的边段数一般不超过1 2,并使起算用的国家重力控制点位于网的中部1.根据一级基点分布、交通条件、区域重力调查比例尺和施工安排情况分区建立,充分利用一级基点网进行控制2.点的分布力求均匀,符合测点重力观测时按规定就近闭合的需要.3.设计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每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段数一般不超过 1 6D z/T 0 0 8 2 一9 3续表 4M A F01、级 别级基点网二级基点网重 力 联 测 要 求1.用于联测的重力仪按三

15、程循环观测时均方误差一般不大于士5 0 X 1 0-am/s 1,2.每个边段至少采用三台带恒温的仪器联测,至少取得三个合格的独立增量。3.采用快速交通工具(如飞机或快车)运送4.必须分区联测时,两区间应以独立增量数多一倍的坚强边相边接。5.必要时可设引点或支点,支点只能由一般基点按支线发展一个,引点和支点联测的独立增量数应比一般边段多一倍1,用于联测的重力仪按三程循环观测时均方误差。一般不 大于士“X 1 0-喻/,z,2.每个边段至少采用两台仪器联测,至少取得两个合格的独立增量。3.采用快速交通工具运送.4.必要时可设支点,支点可由 一般二级基点按支线发展 2 -3个,其联测的独立增量数应

16、比一般边段多一倍1.网的精度 指平差后最弱点重力值均方误差.下同),不低于士 8 0 X 1 0-a m/s ,2.联测精度(指平均重力增量的均方误差,下同)E b不 低 于 士 3 o x 1 0-m/s,1.网的精度fa 不低于士1 6 0 X1 0 lm/s,2.联测精度E b 不低于士4 o x 10-lm/s精 度 要 求表 5妙%,M一级基点网二级基点网三级基点网作用1.传递重力值。2.控制二级基点网的重力联测1.传递重力值。2.控制三级基点网的重力联测1.传递重力值。2.供测点重力观测时检查重力仪混合零点位移情况布 网要 求1.按省、自治区统一设计,一般一次建成.2.点的分布力求

17、均匀,符合分区建立二级基点网的需要.3.至少包括(或联测于)一个国家重力控制点,并以其中一个点作为绝对重力值起算点.4.设计成闭合网,每个闭合环的边段数一般不超过 1 2,并使起算用的国家重力控制点位于网的中部1.根据一级基点分布、交通条件、区域重力调查比例尺和施工安排情况分区建立,充分利用一级基点网进行控制2.点的分布力求均匀,符合分区建立三级基点网的需要.3.设计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每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段数一般不超过 1 61.根据一、二级基点分布、交通条件、区域重力调查比例尺等情况、分区建立,充分利用一、二级基点网进行控制。2.点的分布力求均匀,符合测点重力观测时按规定就近闭合的需

18、要。3.设计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每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段数一般不超过 1 6D z/T 0 0 8 2 一 9 3续表 5蘸 攫一级基点网二级基点网三级基点网重力联测要求1.用于联测的重力仪按三程循环观测时,均方误差。一般不大于士5 0 X 1 0-a m/s ,2.每个边段至少采用五台带恒温的仪器联测,至少取得五个合格的独立增量。3.采用快速交通工具(如飞机或快车)运送.4.必须分区联测时,两区间应以独立增量数多一倍的坚强边 相 连 接。5.必要时可设引点或支点,支点只能由一般一级基点按支线发展一个,引点和支点联测的独立增量数至少应比一般边 段 多一 倍1.用于联测的重力仪按三程循环观测时

19、均方误差。一般不大于士6 0 X 1 0-a m/s ,2.每个边段至少采用三台仪器联测,至少取得三个合格的独 立 增 量。3.采用快速交通工具运送。4.必要时可设支点,支点可由一般二级基点按支线发展 1 一2 个,其联测的独立增量数应比一般边段多一倍1.用于联测的重力仪按三程循环观测时均方误差 。一般不大于士6 0 X 1 0-m/s ,2.每个边段至少采用两台仪器联测.至少取得两个合格的独立增 量.3.必要时可设支点,支点可由三级基点按支线发展 2 -3个,其联测的独立增量数应比一般边段 多 一倍精 度 要 求1.网的精度。不低于士5 o x1 0-a m/s 2.联测精度 b 不低于士2

20、 5X1 0-a m/s 1.网的精度.不低于士l oo x1 0-e m/s ,2.联测精度.b不低于士3 5 X1 0-a m/s 1.网的精度 .不低于士1 5 0 X1 0-e m/s 2.联测精度 4不低于 士4 0 X1 0-e m/s 4.4.3 各级基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可在 1:5 0 0 0 0 或 1:1 0 0 0 0 0地形图上量取。表 6比例 尺布格重力异常均方误差,1 0-1 m/s 测点平面位置均方误差 m测点高程均方误差 m平原丘陵区山 区平原丘陵区山 区1:1 0 0 0 0 0士 0.4士 0.5士 1 0 0士 1.0士 1 51:2 0 0 0 0 0士

21、 0.8士 1.0士 1 0 0士 3.0士4.01:5 0 0 0 0 01 0.8士 1.6+1.0士 2.0一 2 5 0士 2 5 0十 3.0士 7.0士 4.0士 9.01:1 0 0 0 0 0 0士 1.6士 2.0士 2 5 0士 7.0士 9.04.4.4 1:1。区域重力调查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定,应根据实际情况从下列方法中选用一种或将几种方法综合应用。4.4.4.1 使用1:5 0 0 0 0 或1:1 0 0 0 0 0 地 形图,从图上确定 重力点的坐标和高程。当地形图的等高线距大于 l o m时,为了保证高程精度,应将重力点布置在地形特征点或高程注记点上。4.

22、4-4.2 在有大比例尺(大于 1:5 0 0 0 0)地形图的地区,可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确定测点的坐标和高程。为了保证精度,应对所使用的地形图的质量进行检查。4.4-4.3 采用野外仪器实 测(包 括气压测高法)方法确定测点的坐标和高程。D z/T 008 2一 934.4.5 1,2 0 0 0 0。区 域重力 调查中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定,应根据实际情况从下列方法中 选用一种方法或将几种方法综合运用。4.4.5.1 采用1=5 0 0 0 0 或更大比 例尺的 航空照片,用解析法或全 能法在精密立 体测图 仪等仪器上测定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4.4-5.2 采用1,5 0 0 0。或

23、1:1 0 0 0 0。地形图定点,从图 上量取测点的 坐标,用气压测高法测 定测点的高程4.4-5.3 采用大比 例尺地形图定点,从图上量取测点的 坐标 和高程。为了 保证精度,地形图的 等高距应不大于设计的高程均方误差,施工前应对地形图的质量进行检查。4.4-5.4 采用其它实测方法。4.5 地形改正4.5.1 地形改正分近区、中区和远区。根据比例尺不同近区地改范围为。-5 0(或 1 0 0)m,中区范围为5 0(或1 0 0)m-2 k m,远区范围为2 k.-1 6 6.7 k m e4.5.2 为了 解决某些特殊的地 球物理问 题,地形改正的范围 可扩展 至全球,即进行1 6 6.

24、7 k m至 全球的地形改正。消除 1 6 6.7 k m以外地形起伏(相对于高程基准)的影响。4.5.3 近、中区地形改正的精度应根 据表2 设计,误差 分配及有关技术应根据地形特点在设计书中规定。4.5.3.1 近区地形改正可采用目估方法确定地改值,为保证精度,应由有经验的人员进行。4.5.3.2 中区地形改正采用人工手算或电算方法进行。在 1:2 0 0 0 0 0区域重力调查时应使用1:5 00 0。地形图,当测点周围地形较复杂时,应使用更大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在 1:1 0 0 0 0 0 0 重力调查时,应使用 1:5 0 0 0 0或 1:1 0 0 0 0 0地形图进行中区地形

25、改正。4.5.4 2-2 0 k m地形改正采用 1 Xl k m节点高程用计算机完成。4.5.5 2 0 1 6 6.7 k m地形改正为广义地形改正(含中间层改正),采用 5 X5,平均高程由计算机完成。4.5.6 地形改正的读图和计算4.5.6.1 在地形图上读取高程,一般应估读到1/2 等高线距。在地形条件特别恶劣地区,可放宽为等高线距4.5.6,2 地形改正计算中测点高程采用实测高程。4.6 密度工作4.6.,岩(矿)石密度资料是对重力观测结果进行改正和解释推断的依据。岩石密度工作,包括对前人所得密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由本单位进行密度测定的研究,是区域重力调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

26、开展区域重力调查时要设计相应的密度工作。4.6.2 对前人的岩(矿)石和疏松层密度资料的收集,应当力求广泛而详细,内容应包括采集地区、样品名 称(时 代、层位、岩石名称)、测定方法、测定结果以及测定 精度等。对所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才能参与统计。4.6.3 密度工作的设计应根据异常解释的需要来进行,按地质单元(一般为系或统)布置物性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应按1:2 0 0 0 0 0 区域地质图的图 例单元布置,应注意标 本采集的系 统性和代表性。4.6.3.1 对于沉积岩类,主要选择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各类岩石产出齐全、出露良好的典型剖面采集密度标本。4.6.32 对于 岩浆岩类,要

27、分岩 性和侵入期次采集。4.6-3.3 要收集和测定钻孔岩芯密度,研究密度的垂向变化情况。4.6.3.4 为使各统计单元(地质单元或 1:2 0 0 0 0 0区域地质图图例单元)所采集标本有足够数量,对各层位、各期次、各种岩性的岩石都应采集足够数量的标本(一般不少于 1 0块)。采集点的分布要合理,要考虑岩性的横向变化,有足够的代表性。4.6.4 标本密度的测定,应根据标本性质采用密度计或天平测定,疏松层用大样法测定。密度测定的均D z/T 0 0 8 2 一9 3方误差应不大于士0.0 2 g/c m ,4了 剖面工作4.7.1 根据综合研究和异常解释的需要,在面积工作的基础上布置剖面工作

28、。4.7.2 剖面工作的点距和精度应 根据异常解释的需要来确定。一 般可参照表1 确定点距,剖面工作的精度可与面积工作时的精度相同,根据需要也可高于面积工作。重力仪 使用的重力仪可分为石英弹簧重力仪和金属弹簧重力仪两类。5 门重力仪检查与调节5.1.1 石英弹簧重力仪(含 Z S M 型、C G-H型、Wor d e n 重力仪)在投产前应进行下列检验与调节。5.1.1.,测程调节 根据测区内重力值的变化情况,将测程调节至合适位置。5.1.1.2 光线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节 Z S M型,C G-Q 型重力仪的光线 灵敏度应调节至1.6 X 1 0-m/s -2.0 X 1 0-m/s ,W

29、or d e n 重力仪的光线灵敏度应 调至2.0 X 1 0-m/s -5.0 X 1 0-m/s ,5.1.1.3 水准器的检查与调节 采用测水泡曲线的方法来检查水准器是否调节正确。要求重力仪水泡曲线的极值点偏离正确位置(即水泡居中时的位置)不超过一小格(即圆周的 1/3 2),5.1.2 金属弹簧重力仪(L a C os t e$.R om b e r g 简称L C R)重力仪在投产前应进行下列调 节。5.1-2.1 光线位移灵敏度的测定与调节 位移灵敏度应调至:改变读数一格(约相当于重力变化 1 X 1 0-m/s )目镜筒内黑影线移动 9个到n个目镜分划。5.1.2.2 正确读数线

30、的检查与调 节 读数线是指目 镜中的某条刻度线,当黑影线与它重合时,摆杆位于水平位置。仪器面板上均标有读数线的参考值,由于读数线常有微小变化,所以需定期检查。5.1.2.3 横水准器的检查与调节 横水准器的正确位置是:当仪器分别左、右倾斜,使横水准器气泡偏移一小格时,目镜内的黑影线均向右移动,且移动距离之比小于3:2,5.1.2.4 电子读数零位和检流计零位的检查与调节 仪器置平后当黑影线与读数线重合时,电 压输出应为零(实际工作中电压输出 在。士0.0 3 m V时即可),检流计的指针也应指向零位置。否则,应对仪器进行调节。5.1-2.5 电子灵敏度的调节 电子灵敏度应调至 2 0 0 m

31、V/(0.1 X 1 0-m/s )-4 0 0 m V/(0.1 X 1 0-m/s ),通过滤波器衰减 1 0 倍后,反映在数字电 压表上为2 0 -4 0 m V,5.1.3 各类重力仪的检查与调节可参照仪器说明书执行。5.2 重力仪格值标定5.2.1 区域重力调查所用 重力 仪的格值应统一于国 家重力长基线或国家 级重力 仪格值标定场。5.2.1.1 建立省(区)级 重力 仪格值标定场以及物 探重力一级基点网时,所用重力仪的格 值应在国家长基线或国家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上标定格值或求 L C R-G型重力仪格值表的校正系数(比例因子)。5.2.1.2 建立除一级 基点网 外的 各级基点和

32、进行 测点重力观测时,应使用国家级重力仪 格值标定场或省(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5.2.2 重力仪的格值测定精度5.2.2.1 建立省(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时,所用重力仪格值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应小于 1/1 0 0 0 0,D Z/T 008 2一 9 35.2-2.2 建立除末级基点网外的各级基点网时,所用重力仪格值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应小于1/5 0 0 0,5.2-2.3 建立末级基点网及测点观测时,所用重力仪格值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应小于 1/2 0 0 0,5.2.2.4 对于测程约为2 0 O X 1 0-m/s 的重力仪,要求至少分两个不重复的测段上进行格值测定。各段格值测定的精

33、度符合5.2.2 条的要求。在建立省(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时,两段格值的相对变化应不大于 1/7 1 0 0,建立除末级基点外的各 级基点时,两段格值的相对变化应不 大于 1/3 6 0 0;建立末级基点 和测点 观测时,应不 大于1/1 4 0 0,此时,认为仪器的格 值可用两段格值的 平均值代替。否则,应使用分段格值进行资 料整理。5.2.3 格 值测定的 技术要求5.2.3.1 带有恒 温装置的石英弹 簧重力仪标定格值时,应使仪器的温度恒定在 野外工作拟采 取的 温度值上。5.2-3.2 建立省(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和建立除末级基点外的各级物探重力基点时,格值测定的有关技术要求。5.

34、2.3.2.1 使用石英弹簧重力仪观测时应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组成一个独立读格差的两个非独立读格差的互差不大于 1格;组成平均读格差的各读格差中,最大互差不大于 1 格,合格读格差的数量不少于 1 0个。不合格读格差的数量不得多于 3 个,否则应查找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或全部观测结果作废,重新测定。5.2-3-2.2 使用 L C R重力仪时可采用双程往返重复观测法。a.L C R-G型重力仪在出厂时已进行了格值标定,并附有。-7 0 0 0 X1 0-m/s,范围内的格值表。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应对厂方提供的格值表进行检定,求取格值表的校正系数(比例因子)。具体方法是:在国家长基线上,以

35、飞机为运载工具,采用双程往返重复观测法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其互差不得大于0.0 4 X 1 0-m/s 2,其平均值与长基线重力 段差值之氏的 倒数即为长基线所对应的绝对重力值范围内的格值表的校正系数。b.不附有格值表的 L C R-D型重力仪的格值应在国家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上测定。采用双程往返重复观测法取得独立读格差,合格读格差的数量应不少于 6个,各个独立读格差与平均独立读格差之差应不超过士。.0 2 格(约相当于士。.0 2 X 1 0-s m/s ),不合格读格差不得多于2 个,否则应查明 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或全部观测结果作废,重新测定。格值测定工作应至少分三个不重复的测段上独立进

36、行,求取每一测段的格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在庐山重力仪格值标定场(国家级)测定格值,求得重力仪的格值表(每 1 0或 2 0 格给出一个格值)。附有格值表的L C R-D型重力仪应在国 家级重力 仪格 值标定场上求取格值表的 校正系数,有关测定 方法和要求同 前款(b)。其平均 值与已知重力 段差值之比的 倒数即为 在相对重力值范围内的格值表的校正系数。5.2.3.3 使用石英弹簧重力仪建立末级基点和进行测点重力观测时的格值测定应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取得独立读格差。组成一个独立读格差的两个非独立读格差的互差不大于 1.5格;组成平均读格差的各读格差中,最大互差不大于 1.5 格;合格读格差的数

37、量不少于 6 个。不合格读格差的数量不得多于2个,否则应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或全部读格差作废,重新测定。5.3 重力仪性能试验 重力仪的性能试验一般包括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多台仪器间的一致性试验以及调测程后读数稳定时间试验。5.3.1 静态试验 试验时间应不短于 2 4 h,环境温度变化应力求小,每隔 3 0 m i n 读一个数,经固体潮改正后得到重力仪的静态零点位移曲线。5.3.2 动态试验5.3.2.1 试验时间应不短于 l oh,试验点间重力差不小于 3 X 1 0-s m/s z,两点间单程观测时间间隔不DZ/T 0 082 一 93大于2 0 m i n,5.3.2.2 对

38、重力仪的动态观测结果应进行固体潮改正。绘制动态零点位移曲线,统计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计算公式如式(D所示:一酥=士 习茄 二“”二 .”“.”.”(1)式中:s;相邻两点间各个增量与平均增量之差值;m 增量的总个数;。试验的边数(当只在两个点上观测时,n=1).资料整理方法见附录C a5.3.3 多台重力仪的一致性试验5.3.3.1 一致性试验点应较多,一般不少于 1 5个,点间重力值的变化应足够大,采用汽车运送,点距(或运 送时间)和路面状况应与实际 工作时相似。5.3-3.2 各台仪器间一致性用 5.3-2.2 条的公式计算的均方误差衡量。一致性均方误差应不超过设计的基点或测点观测均方误差

39、口5.3.3.3 若动态试验点间的重力增量足够大时,也可利用动态试验结果确定各仪器间的一致性。5.3.4 调测程后读数稳定时间试验5.3.4.1 试验方法 a.调节重力仪测程至适当位置后,将仪器提起轻微晃动,然后将仪器放在试验点上重新调平,读取读数并记下调测程的时间t o,b.立即按试验点辅助点试验点的顺序反复观测,当试验点上某次读数与上次读数之差不大于。.5格时,记录时间 t(t,-t o)即为本次调测程后仪器读数稳定时间。多次重复上述(a),(b)两项操作,以 各(t,一 )中最大者 为该仪器调节测程后的读数稳 定时间。5.3.4.2 L C R-D型重力仪调节测程后,一般应停留 2 0

40、m i n以上才能工作。5.4 重力仪的保管与使用5.4.1 重力仪的保管和使用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仪器的发放单位和使用者应对仪器的安全负责。交接仪器时,双方应进行检验并办理手续。未经主管单位或操作员同意,他人不得随意动用仪器。5.4.2 重力仪长距离运输时,要有专人负责并设法减震,杜绝意外事故发生。5.4.3 重力仪应放置在牢固、干燥的房间内,室内温度要与 野外观测时 的条件相当。5.4.4 重力仪使用注意事项5.4.4.1 随时检查仪器桶的提把、背带式仪器保护带,确保仪器安全。5.4.4.2 拿取、安放重力仪时,应轻拿轻放,严禁碰撞。5.4.4.3 禁止将重力仪大角度倾斜和卧置,严禁在松摆

41、的情况下搬运 L C R型重力仪。5.4.4.4 重力仪放到脚架上后,操作员不得离开,以防意外事故发生。5.4-4.5 带恒温装置的重力仪在长途运输时应断电,但工作期间不得断电,并注意防磁。5.4-4.6 经常检查重力仪恒温电源的输人、输出线,防止线路短路、断路。5.4-4.7 工作中重力仪发生故障时,应带回驻地,由具有一定检修经验的人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检修。5.4-4.8 每天工作后应将重力仪擦拭一次。擦拭目 镜应用擦镜纸或软毛刷,不得用代用品。对脚螺旋应每周清洗、润滑一次。D z/T 0 0 8 2 一9 3野外工作仪器准备 石英弹簧重力仪投入生产前应进行格值标定、静态试验、动态试验以及

42、多台仪器间的一致性试。野外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格值标定,检查仪器格值的变化情况。野外工作期间,重力仪经受剧烈碰撞6已e验或进行了中、大修后,均应进行格值测定和静态、动态试验。6.1.2 L C R重力 仪在每年投入生产 前应 进行静态试验,一般每3 -5 年检查一次仪器的格值或格值表的校正系数。6.1.3 为了使重力仪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野外工作开展前和工作期间应定期对重力仪进行各项检验与调整,石英弹簧重力 仪的光线 位移 灵敏度、水准 器水平位 置的 测定与调整工作至少半月进行一次;L C R重力仪的正确读数线、光线位移灵敏度、横水准器、电子读数零位和检流计零位、电子灵敏度等项目的测定与调整至少每

43、月进行一次,在长距离搬迁后也应及时进行检侧。6.2 省(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的建立6.2.1 为了便于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的开展,有条件的省(区)可建立省(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6.2.2 标定场点位选择与标志埋设6.2.2.,标定场一般由两点组成,重力差在 5 0 X 1 0-m/s -8 O X 1 0-m/s,左右,在有条件的地区可由三个点组成,三点间最大重力差在1 2 0 X 1 0-m/s“左右。6.2-2.2 地基稳固,周围无震源,近区地形和其它引力质量在近期内不致有大的变化,重力水平梯度较小(附近无大的陡崖)。6.2.2.3 交通方便,具有良好的路面和观测条件,点间的距离较短,最

44、好不超过 1 0 k m,三点间最大距离应不超过 1 5 k m。标志附近没有高压电源和产生强磁场的设备。6.2.2.4 应埋设永久性的固定标志并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托管手续。固定标志顶部面积应为1 mxl m的水泥台,台面中间应镶嵌铁质或其他材料的标志,标明编号和建立单位。6.2.3 标定场的重力联测6.2.3.1 联测工作至少应采用符合 5.2.2,5.2.3条要求的三台重力仪(如 L C R重力仪)进行。并按5,2-1,5-2 2,5-2.3 条的有关要 求在国 家重力长基线或国家级 重力 仪格值标定 场上标定仪 器的格值或格值表校正系数。6.2.3.2 采用双程往返重复观测法取得独立

45、增量,独立增量与各独立增量的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2 0 X1 0-m/s ,每台仪器取得的独立增量数不少于 1 0个,组成平均独立增量的独立增量数不少于 3 0个。6.2-3.3 标定场两点间平 均独 立增量oa oo的相对均方误差,应不超过 1/1 0 0 0 0.63 基点选择与重力联测63、1 各级物探重力基点的实地确定,要根据预设方案,结合实际地形、交通条件和高程等情况进行。基点应选在地基稳固,联测方便,周围没有震源,附近地形和其他引力质量近期内不致有大的变化,重力水平梯度较小(附近无大的陡崖)的地方。6.3.2 基点网的重力联测6.3.2.1 使用L C R重力 仪时可采用双程往返观测

46、法(观 测顺序为:1、2、。一l,n,n,n-1.2,1)。6.3-2.2 使用石英弹簧重力仪时,应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观测顺序为:1,2,1,2,2,3,2,3,)06.3.3 重力基点网联测时,观测结果应满足下列要求6.3.3.1 构成一个独立增量的两个非独立增量之差,不超过单台仪器按三程循环观测法求独立增量时观测均方误差 。(参照表 4、表 5 由设计书确定)的两倍。6.3-3.2 构成一个平均 增量的各 个独立增量与该平 均增量之差,不 超过:。的沪百 倍。6.3-3.3 闭合 差不 超过设计的 平均增量的 均方误差:、的2I-N倍(N为本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段n z/T 008 2一

47、 93数)。6.3.4 固定标志埋设63.4.1 一级和二级物探重力基点,需埋设永久性固定标志。当基点与已有标志的测量控制点重合时,不另埋设;当基点选在某些固定建筑物的一定部位时,可不另埋设,但需在该部位镶嵌基点标志。6.34.2 固定标志的规格:一级基点标志顶部面积不小于。.6 mX0.6 m的水泥台,二级基点标志顶部面积为0.3 m X 0.3 m的水泥台。固定标志的底部应略大于顶部。顶部中 心应镶嵌铁质(或其他合 适材料)标记。基点标记上应明显标出“重力基点”四个字以及基点编号和建立单位。6.3-4.3 各级物探重力基点的编号,应以省(区)为单位,分级统一编定。基点编号由基点等级、省区代

48、号和基点顺序号三部分组成。基点等级用罗马数字,基点顺序号以省(区)代号为单位,分级编排。省(区)代号,如下:河北0 2,内 蒙0 3,山 西0 4,辽宁0 5,吉林0 6,黑龙江0 7,江苏0 9,浙江1 0,安徽1 1,江西1 2,福建1 3,山东1 4,广东 1 5,广西 1 6,湖北1 7,湖南 1 8,河南”,四川 2 0,云南 2 1,贵州2 2,西藏 2 3,陕西 2 4,甘肃2 5,青海2 6,新疆2 7,宁夏 2 8,海南 2 9,如内蒙古自治区一级基点网第八号基点编号为:“工 一 0 3-8 ,注:1)海南省在建省前已由广东省建有 I 级重力基点,代号为1 5,今后建基点代号

49、为2 9;北京、天津、上海市范围的 重力基点分别由河北、江苏省建立.6.3.4.4 一级重力基点应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托管手续。对于二级基点,也应尽量争取办理托管手续。6.4 重力点布设与观测6.4 门重力点的布设6.4.1.1 布设重力测点,应事先根据工作比例尺,工区地质构造特点、地形和交通等条件在所用地形图、航空照片上布设,在野外工作时可根据实地情况进行调整。测点分布可成不规则网,但要力求均匀。测点要尽量选在地形平坦、地物标志明显的地方,以便于野外实地定点。6.4.1.2 重力测点的编号,一般由所在 1 c 1 0 0 0 0 0地形图的图幅号和表示所在 l k m X l k m方里坐

50、标网格的纵、横坐标数字组成。如测点在 H-5 0-1 1 6幅内,具体位于纵坐标为 4 5 4 1 0 0 0和 4 5 4 2 0 0 0,横坐标为 2 0 5 4 4 0 0 0和2 0 5 4 5 0 0。的四条线所限定的一 平方公里的网格时,以该方里网 格左下角点纵、横坐标 值的 末两位公里数字 4 1 4 4(先纵后横)表示该重力点的点号。测点编号为 H-5 0-1 1 6 4 1 4 4 06.4.2 重力点观测6.42.1 测点的 重力观测,一般采用 单程观测法。闭合时间的 长短可根据仪器性能确定,一般不 超过一天。在特殊情况下(如在交通不便的中高山、沙漠、戈壁、滩涂地区),如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