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韶钢厂区道路维护方式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以韶钢厂内主支干道路为例,介绍道路的主要结构类型,维修的模式,以及日常使用及维修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通过问题为导向,分门别类,不断探索新的道路维修的模式及方法,进行验证及应用推广至所有的道路维修维护管理。
关键词: 沥青道路 维修 经验
1 厂内道路现状
韶钢厂区内主支干道路39条,道路总长约38906米,面积534562㎡。厂内主干道路存在路口多,铁路道口多等特点,全厂共计31个铁路道口,主要以自动无人看守道口为主,道口穿越主道路,与道路形成交叉。厂内主干道路通行车辆以运输钢材、大宗物流的物流车、员工私家汽车、厂内中转的自卸车、迁移车及工程机械等为主。2017年,为了改善厂区道路交通环境,公司对厂内主支干道路实行全面的“白改黑”维修改造,即将原有的混泥土路面改造成沥青路面,道路两侧安装道路路沿石,人行道采用透水砖材料进行修建。
2 厂区沥青道路的特点
沥青道路路面特点: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振动小、噪音低、不扬尘易清洗、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等优点;不足主要在于:沥青材料温度稳定性差,冬季易脆裂,夏季易软化,压实的混合料空隙率大,耐水性差,易产生水损坏,沥青为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耐久性不易保证;平整度的保持性差,不仅沉降使平整度劣化,而且材料软化易形成车辙。特别是夏天高温季节,重载物流车经常出入的地方,车辙现象更加明显。
3 沥青道路存在问题及维修措施
厂内沥青道路及人行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2. 由于厂内重载物流运输车辆较多,厂内中转物流车运输重量大,载重量在30吨到100吨不等,道路与铁路道口交叉衔接转弯拐点处、道路转弯等区域经常性被重载物流运输车辆磨损,特别是夏天高温季节,这种情况特别突出。如图1所示:
针对此类道路破损问题,正常情况是采用沥青进行修复,由于耐磨性不够,修复的效果不理想,修复的道路寿命往往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需每个月不定期进行维修,影响厂内生产及交通,提升厂内道路维修成本。
其次是采用改性沥青(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掺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制成的沥青结合料)进行修补,道路寿命有所延长,使用寿命在2-3个月不等,效果虽有提高,但不是理想水平,能否有更好的维修模式呢?
借鉴钢筋混泥土路面具有路面强度高、硬度大、耐久性好等特点,针对转弯道路与铁路交叉区域,以及道路路口转弯区域,改为钢筋混泥土路面,经对原料受料槽出口及轧钢站铁路口这两个转弯处物流重载车辆较多区域进行测试检验,自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钢筋混泥土路面已使用了快三年时间,目前该区域道路路况良好。如图1所示:
2.
3. 在物流车经常进出的道路、路口及转弯区域,由于厂区内部分道路受到地理位置及环境限制,转弯半径偏窄,物流车车身长,物流司机驾驶技术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道路转弯处两侧的路沿石和人行道经常被物流车撞倒、撞坏,如图2所示,正常维修经常是修了坏,坏了修,治标不治本,浪费人力物力及成本。
图2:被撞坏的人行道
针对转弯处人行道经常被撞坏区域,由于原有的人行道主要通过透水砖铺设,只适合行人通行,强度较差,为了防止被物流车及其他东西撞坏,采用C50高强度混泥土进行整体式进行浇筑,提升整体强度,表面在粉刷与原有人行道一样的颜色,确保了人行道路美观的同时,解决了经常性被物流大车撞坏问题。如图3所示:
图3:整体混泥土浇筑人行道
3.
4. 沥青路面的水损坏。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涨缩的反复作
用,一方面水分慢慢的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路面破坏。由于韶钢属于老式钢厂,厂内的道路水沟排水能力不足,在加上道路实行“白改黑”改造后,道路两侧安装了路沿石,造成局部排水不畅,以及部分沥青路面下沉、路面不平等原因,造成沥青路面长时间积水易造成沥青路面损坏。
此类问题,首先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然后在对破损的路面进行沥青修复。自2018年开始,集中力量对厂内所有的主支干道路积水部位进行全面的梳理、整治,通过疏通原有排洪沟、道路排水设施,新增部分没有的道路水沟,彻底的解决了道路两侧积水问题。自此以后,道路维修率明显下降,年度平均道路完好率(每公里路面缺陷数)0.58处/公里下降为0.36处/公里。
4 心得总结
通过对沥青路面及相关设施采用不同的模式,有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1.
2. 道路选用沥青路面还是钢筋混泥土路面,要结合道路行驶车辆的情况、路况所属的环境决定。
3. 沥青路面耐水性差,要确保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首先要解决沥青路面积水问题。
4. 经常行走重载物流运输车辆的道路转弯区域,采用钢筋混泥土按重载路面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田立平,党蕾.公路工程管理与务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5
[2]朱湘 编,黄晓明.沥青路面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9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