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566731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前 言规划性质:2023年到2023年的“十一五”时期,是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行“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发挥着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好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既是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首都教育的规定,同时也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研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和编制教育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更是全市教育系统未来五年共同奋斗的行动大纲。编制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3202

2、3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规划期限:2023年2023年第一部分 编制北京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背景一、“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对的领导下,我市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步推动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按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规定,妥善解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全面完毕“十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首都教育进入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之一。重要表现在:(一)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受教育机会逐步扩大。3-6岁儿童

3、入园率保持在85%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成98%。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成53%,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二)教育结构日趋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水平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见成效。普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中档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积极调整层次、类型及专业结构,规模稳步扩大,体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民办教育在满足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弱势人群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通过市级财政对远郊区县转移支付(5年共投入26亿元),城乡百所学校对口

4、支援,特级教师送教下乡,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等措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贯彻;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有就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四)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促进并保证了教育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动,已经建立起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逐渐提高。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教材在全市范围内实验,中小学心理健康、体育、美育、科技及安全、国防教育不断加强。职业学校努力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高等学校不断完

5、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地方法规和规章不断完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此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进一步深化,为首都教育发展增添了活力。(五)教育功能不断拓展,奉献能力日益增强。 “十五”期间,共培养研究生12.6万人,普通本专科生42.8万人,成人本专科生47.3万人,中档职业教育毕业生39.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9%以上。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技型公司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有力推动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和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此外,在推动郊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参与政府决策等方面,

6、高校作用明显增强。(六)国际合作日趋活跃,教育开放逐步扩大。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合作项目达174个,5年累计招收留学生12万人次;共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近1万人次。有1万多名外籍学生在我市中小学学习。与驻京国际教育机构、外国使馆合作进一步加强。通过举办国际教育博览会、在境外举办教育展等途径,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北京教育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七)各类培训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继续推动。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公司、学习型新村、学习型乡镇等创建工作,积极推动学习型区县建设。公司教育、农村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成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农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各类非学历教育

7、和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培训年均达750万人次左右。(八)教育投入连续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北京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3.93亿元,比2023年增长127.47%;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11.88亿元,占GDP的3.11%。“十五”期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含教育费附加)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17%左右。全市人均教育经费和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显著提高。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信息化。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十五”期间的连续发展,我市教育普及化任务基本完毕,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教育处在一

8、个新的起点上。 二、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问题当前和此后一个时期,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国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与教育服务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全面提高首都教育发展质量的任务仍然艰巨。重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够协调,结构亟待优化,体系尚需完善。职业教育不够发达,农村教育相对薄弱,社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高校办学条件由于规模快速发展更加紧张,学校布局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素质教育亟需深化,教育质量需大力提高,保障体系亟待构建。招生考试等评价制度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课业承担过重还没有主线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仍一定限度存在,教育教学

9、改革任重道远;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亟待加强;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很重。三是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相对滞后,教育发展活力相对局限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改革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解决,需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开放、合作与交流也有待扩大和深化。四是教育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在培养紧缺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教育作用还没有充足发挥,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奉献水平有待提高。

10、三、首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剧烈,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与此同时,北京进入了筹备和举办2023年奥运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和首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新发展给首都教育带来一系列机遇与挑战。(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首都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规定全面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使之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更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还要为首都、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规定首都教育进一步完善体系,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要充足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推动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切实维护教育安全和稳定,为首都安定团结做出新奉献。实行“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规定首都教育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人才支持、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首都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将更加强烈。中央对北京工作规定和新的城市功能定位,规定首都教育不仅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发挥好示范和辐射作用,并为国家政治和

12、文化建设、对外交往提供良好的服务。规定首都教育布局与城市人口聚集区、产业区相适应,并通过教育布局调整引导中心城区人口迁移,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二)首都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首都经济的连续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预计到2023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比2023年翻一番,全市教育经费将会大幅度提高,为北京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围绕筹备、举办2023年奥运会,首都教育不仅要全力参与、服务、支持奥运,更要以迎接奥运为契机,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市民素质,提高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从而全面带动首都教育的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

13、0232023年)的实行,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和空间保障,新的产业带、新城建设也将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未来五年,基础教育阶段户籍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处在一个低水平稳定期期,为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均衡发展,实行素质教育等发明了条件。此外,经济社会领域各项重大改革的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都为“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发明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首都教育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由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不断增长、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不断增长等因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新的问题;职业教育扩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的任务较重;高等教育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的难

14、度较大;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实行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传统学校管理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此外,随着教育合作国际化加快,国际教育吸引优秀学生以及国内教育发达省市制定的教育政策等也将对首都教育提出挑战。第二部分 “十一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的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实行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把全面提高首都教育发展质量作为此后五年的中心任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不断深

15、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着力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着力推动教育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研究分析制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破解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强和改善教育管理,大力提高治教理校水平;加强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大力提高教育的服务奉献能力,促进首都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为国家和首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奉献,为构

16、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坚实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的需求,率先基本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二、基本原则坚持内涵发展。教育发展既要保持适宜规模,更要注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对教育的保障限度,巩固和提高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推动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办学环境和学校制度。大力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切实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奉献。坚持人才强教。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发挥首都高层次人才密集优势,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加快教育人才制度创新,为优秀人才发展发明良好

17、环境,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坚持资源统筹。大力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建立统筹协调不同从属关系、行政区划、办学性质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集成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集中规划,综合运用,形成整体,形成服务首都、辐射全国的高水平教育体系。坚持开放创新。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经验、技术和资源,提高办学水平。推动教育理论、制度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首都教育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先进典范。三、总体目的到2023年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的是,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

18、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标志为: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特色更加突出;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教育供应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奉献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初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定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和体系,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四、具体目的全市居民受教育限度继续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成2023。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成2023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2023。学前教育进一步普及。基本普及0-3岁婴幼儿初期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满足学前儿童入园需求。初期教育服务得到较大发展,幼儿监护人接受教育指导率达成9

19、0%以上。全市4050幼儿园达成一级标准。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显著缩小,义务教育入学率力争实现100。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示范高中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力争实现100%。农村教育得到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所有学校所有达标。完毕对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农村教师学历所有达标,素质明显提高。完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中初级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突破,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本满足需求。职前培训率达成90%以上,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达成70%以上。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20、。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成60%左右。稳定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保持在70万人左右,普通高考录取率保持在70%左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及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习型城市初步形成。50%以上的公司、社区和其他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社区教育、公司教育广泛开展,成人培训参与率达成50%。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全民学习教育制度;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趋灵活,学习制度更具弹性。 教育投入得到切实保障。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2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本市

21、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成4以上。教育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增强。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高。地方教育立法取得新进展,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全面推动,科学决策机制和教育行政监督机制更加健全。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学校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更加健全,校园及周边环境显著改善,各类影响稳定的矛盾和冲突得到有效化解,学校安全稳定局面得到连续巩固,和谐校园建设呈现新局面。第三部分

22、 “十一五”期间首都教育重点工作一、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贯彻贯彻义务教育法。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实行课程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等途径,缩小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一)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加强初期教育研究和开发,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初期教育指导方案。贯彻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以社区为依托,建立起面向06岁儿童的初期教育服务网,逐步实行学龄前儿童06岁一体化教育。加强初期教育基地建设,采用多种有效措施,保证社区配套托幼园所建设和使用;扶持农村学前教育,将农村乡镇幼儿园所有纳入级类管理;规划建设好平原

23、地区小城乡幼儿园,缩小城乡差别。多渠道解决本市低收入家庭和部分流动人口学龄前儿童入园问题,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二)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彻各级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制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探索本市区域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模式。建立和完善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测制度,定期对区域和学校间的差距进行检测与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实行初中建设工程和规范化小学建设工程,重点加强办学条件困难、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较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初中和小学建设。通过布局调整与资源重组、推广小班教学实验、加强干部教师培训与调

24、配、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学校管理与教学改革、深化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等措施,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逐步缓解择校压力。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在农村地区和城乡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城乡统一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员自办学校。(三)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加强地方课程管理,形成具有首都特点的中小学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例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全面育人的素质和水平。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全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对

25、全体学生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与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高中办学模式研究,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改革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方式,加强选修课、综合实践课,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加强普职融通,在普通高中增长职业技能学习内容,充足运用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在职业学校建立100个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质量。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证天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承担。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保证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规范社会力量针对中小学生举办的各类补习

26、班,为学生发明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解决好实行素质教育和办有特色的关系,引导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建设现代化基础网络和数据系统,完善北京教育信息网,实现市、区县、学校三级网络的畅通连接。完善中小学教育资源平台和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教育资源。建立集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为一体的远程教学体系,开展优秀课程资源共享,进行点对点的教学辅导和培训,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完善管理信息平台,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学

27、生IC卡并广泛开展应用,提高考试招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五)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专用设施设备配置。建设一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特殊教育中心,为残障人员提供更好地学习和康复环境。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需求。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鼓励民族学校办出民族特色。在全市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继续办好西藏中学、西藏高中班。高质量完毕内地新疆高中班扩招任务,完善各种政策和保障措施,为西藏、新疆地区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人才。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紧紧围绕首都现代化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城

28、乡居民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坚持中档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应市场、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效益。(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加强中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骨干示范学校建设;按照市场需求合理拟定中档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23年与本科大体相称;加强中档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扩大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比例;稳步扩大五年制高职试点。(二)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29、围绕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农业的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技能人才,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流通、现代金融、旅游会展、信息征询等服务业所需专业。打通学校不同从属关系和办学体制界线,统筹安排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建设与本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10个示范专业、50个重点专业、50个市级重点实训基地和10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规定、

30、以职业岗位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快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与行业参与、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定单式”培养;强化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沟通和衔接,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探索建立职教课程的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方便求学者采用多种形式接受职业教育。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四)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充足发挥中、高

31、等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逐步提高职业培训在职业教育中所占比例。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培训,为他们就业、再就业,转岗、晋升,自主创业提供教育服务。适应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职工培训,提高公司竞争力,每年培训职工50万人左右。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每年培养中级技术工人8万名左右,高级技工和技师5万名左右。(五)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从2023年起,市区(县)政府每年教育费附加要安排不低于30%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支持市属重点职业学校、区县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教育

32、中心以及农村劳动者培训,开展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以及资助贫困家庭学生。逐步提高生均综合经费定额标准,调整中档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建立中档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足发挥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作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哺育创新人才,进一步明确高校定位,突出特色,提高实力,积极参与实行首都创新战略,推动高校与首都经济社会的融合。(一)统筹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在京中央院校和地方院校,统筹规划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高等学校体系,形成层次清楚、定位明确、重点突出、互为补充的高等教育格局。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挥高水平大学优势,建设

33、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使其逐步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现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基地。加大对中央在京高校的服务力度,促进中央和地方高校协调发展。探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共建的新机制,促进中央院校在面向全国服务的同时加大为首都服务的力度。每年市财政将继续支持中央在京院校共建项目。按照“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创新体制、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服务首都”的基本方针,明确各校定位。中央在京院校要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市属市管院校要进一步凝炼办学方向,稳定办学规模,突出办学特色,重要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在提高办学水平。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

34、发展模式,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性人才方面充足发挥作用。(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以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开发精品教材。改善教学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充足吸取和反映科技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加强实践教学,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贯彻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推动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学科专业共建和教学资源共享。鼓励跨学科联合、产学研联合、国内外联合的培养模式,实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积极开展本硕连读、双学位、第二学位等工作。加强管理,从严治教,推动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

35、和学风。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监督评价制度和保障体系,到2023年,完毕第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部分学校开始进行本科专业教学评估;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报制度,及时将有关评估结果向社会发布,形成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机制。(三)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在专业布点上,减少反复设立,提高规模效益,改变各校专业设立同构发展倾向。加快建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减少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明显局限性的专业,发明条件设立新兴学科、边沿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及其专业。加大专业建设支持力度,实行市属市管高校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首都经济、首都教育、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发

36、展、现代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都市农业等10个学科群、5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围绕首都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战略部署,此后五年,加快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使首都高等学校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聚集首都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发挥其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源头创新的力度;贯彻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232023年)

37、,制定高等学校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服务、充实、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组织高等学校参与北京重大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在关键领域解决北京重大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鼓励高等学校与公司联合共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推动高等学校融入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北京科技工作的新格局。实行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把科研成果吸取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科研实践,在产学研结合和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重点建设城市交通、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新医药等7个技术转移中心、15个大学

38、科技园和20个科技创新基地,搭建北京经济发展智力支撑平台;设立高等学校专利工作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的推广与转化,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支持发展学校科技公司,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国家、首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服务。(五)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工作力度,更新择业观念,推动多种形式就业。继续实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首都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一线就

39、业、到基层就业、到艰苦岗位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化解毕业生就业高峰压力。建立人才预测、高校招生就业信息发布制度,开展毕业生工作状况信息追踪,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人尽其才”。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导向,以就业促教改,带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员育人,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全面贯彻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实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行动计划(20232023年),贯彻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

40、强和改善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行意见。(一)抓住德育工作契机围绕2023年奥运会,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主题,每年选择一个专题和重点内容作为突破口,让唱响国歌等10个文明习惯随着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素养。围绕建国60周年及重大节日、纪念日,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北京、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彻中小学校新学年上好“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制度和每年9月“弘扬和哺育民族精神月”制度。大力加强抱负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优秀民

41、族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与可连续发展教育,引导学生知荣明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二)打牢德育工作基础实行德育骨干教师工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程,提高班主任专业化能力。做好德育骨干队伍培养、培训、选拔、提高工作,切实提高专职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计划”。总结推广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树立和宣传一批学科教学中实行德育的带头人,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通过五年努力,培养十名左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德育工作专家、百名左右市级德育带头人、千名左右德育工作骨干

42、。实行德育资源建设工程。整合、开发、运用首都特有的地区资源、人文资源、科技资源和新闻媒体资源,建设全市德育信息资源库,为大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丰富资源。建设德育专家资源库,进一步完善行政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科研机构与中小学校相结合的德育支撑体系;建设以服务学生为主体,集教育、指导、征询、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德育服务网络,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自主教育需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网管理。建设35个全市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场合;完毕北京市新少年宫、北京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明更为有利的条件。(三)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家校社协作的德育工作体系。根据学生年龄

43、特点,科学拟定德育目的和内容。坚持贴近未成年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体制,在原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基础上,成立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学校与社区协作的新机制,鼓励教师进家庭、进社区,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建立学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建立并实行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控和评估制度,建立区县德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把握学生现状,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努力构建适应学生思想道德需要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检查机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办学

44、质量的重要指标,列入高校党建、教育教学评估及校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任用标准之中。加强工读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继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阳光心语行动;在中小学校建设学生心理征询、指导室。2023年终前完毕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实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心理素质教育和征询专门机构,开展心理征询,实行心理疾病防止和危机干预。五、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坚持公益性原则,以贴近和服务广大未成年人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加强建设,使广大未成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45、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一)充足发挥校外活动场合教育服务功能各级政府投资兴建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少儿图书馆、少年之家以及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及其他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发挥各自优势,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组织策划和广泛开展经常性、大众化、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校外活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少儿图书馆不得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坚持常年开放,坚持节假日、寒暑假为未成年人服务,并结合学校课程设立,组织开展生动活泼、怡情益智的文体、科技等活动。

46、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及其他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也要积极拓展为未成年人服务的功能,丰富学生校外生活。(二)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加大资源统筹力度,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和改善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积极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合理分工、有效衔接的工作体制和运营机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各级文化、文物、体育、园林、科委、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科协等部门,根据校外活动场合的不同功能和特点,统筹安排校外活动。中小学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计划,使其经常化和制度化,切实保证校外活动时间,在时间安排上可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做到平均每周有半天时

47、间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活动。各类校外活动场合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联系,积极积极开展优质服务。要根据校外活动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要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管理人员,设立安全警示标志,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三)完善校外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发挥市、区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职能,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的管理体制;完善北京校外教育协会功能,整合校外教育优势资源,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和科协等群众团队,结合自身

48、特点,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加大校外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贯彻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所需的补偿资金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保障校外教育的公益性。研究制定支持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纪念馆开展普及性教育活动的优惠政策。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加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建设的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合及各种捐助、捐赠。建立区县校外教育工作年报制度。定期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六、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创新以改革为动力,更新教育观念,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实验,推动教育体系创新。(一)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市、区(县)和乡镇(街道)之间,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和学校内部的关系,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规范协会、评估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和中介机构,发挥其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作用。积极探索和运用政府指导、行政协议等间接管理、动态管理手段,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推动教育政务信息公开,维护人民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健全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教育系统管理信息的互通和资源共享,扩大网上办公范围,为公众提供便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学校依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