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全文)2023年11月03日 16:06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3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拟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的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的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足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2、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连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
3、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乡化率达成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成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连续扩大,新增就业连续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动,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启动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进一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品贸易大国和重要对外投资大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
4、,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赢得了党心民心。“十二五”规划目的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敢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
5、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称长时期仍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昂首,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拟定因素增多。 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连续问题仍然突出,重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公司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
6、趋势尚未得到主线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应局限性,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限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发言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保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的,推动经济社会连续健康发展
8、,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主线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主线利益是发展的主线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足调动人民积极性、积极性、发明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重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性,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连续的发
9、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的,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连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规定。必须坚持打开国
10、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足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连续健康发展的主线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规定,不断增强党的发明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保证我国发展航船沿着对的航道破浪前进。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和基本理念(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的规定。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的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此后五年,要在已经拟定的全面建
11、成小康社会目的规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的规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连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重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公司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奉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乡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足,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
12、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长。收入差距缩小,中档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所有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限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进一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连续扩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运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
13、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二)完善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的,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14、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是连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规定。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的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乡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连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奉
15、献。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应,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足结
16、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剧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一)哺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发明新供应,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
17、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长有效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哺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实行优进优出战略,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二)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哺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区
18、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哺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1.27%、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
19、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实行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实行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行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行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
20、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三)进一步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取再创新。推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公司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国
21、家科技决策征询制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公司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公司,支持科技型中小公司健康发展。依托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行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
22、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长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派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四)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
23、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和谐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哺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动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1.22% 资金 研报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
24、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连续增长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五)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行中国制造二二五。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行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
25、品牌提高行动,支持公司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动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公司退出机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哺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实行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3.94% 资金 研报、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
26、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六)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派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连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发明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深化国有公司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分类
27、推动国有公司改革,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坚定不移把国有公司做强做优做大,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的。鼓励民营公司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公司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发明力。优化公司发展环境。开展减少实体经济公司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赚钱能力。限制政府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公司承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
28、公司家精神,依法保护公司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公司、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行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
29、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互相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公司、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积极哺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动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减少杠杆率。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动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推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公司融资成本。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建立巨灾
30、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钞票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和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规定,完善宏观调控,采用相机调控、精确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的和总供求格局实行宏观调
31、控,稳定政策基调,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创新调控思绪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营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送、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建立风险辨认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积极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金融、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
32、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实行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哺育若干带动区域
33、协同发展的增长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哺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乡,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乡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
34、、管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乡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乡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行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派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乡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乡,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
35、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发言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
36、倡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对的价值取向。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实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行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加强和改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行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公司和创意
37、文化产业,哺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普及科学知识。提倡全民阅读。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做好二二二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筹备工作。牢牢把握对的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行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
38、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全面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的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加快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到二二年,基本完毕国防和军队改革目的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可以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营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建立国防
39、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立法。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支援经济社会建设。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动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运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
40、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公司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贯彻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推动各
41、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多规合一”。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维护生物多样性,实行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
42、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动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运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交通运送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行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积极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
43、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的,实行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行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公司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四)全面节约和高效运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运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
44、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行雨洪资源运用、再生水运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减少工业用地比例,推动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派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哺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协议能源管理和协议节水管理。提倡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贯彻全面节约。管住公款消费,进一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
45、尚。(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公司、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进一步实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垃圾解决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营。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解决,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运用、无害化处置。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公司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
46、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高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长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展
47、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动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动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动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哺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
48、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完善投资布局,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公司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哺育一批跨国公司。积极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金融服务平台。(二)形成对外开放新体
49、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提高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质量,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公司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