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程.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564074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SQTC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程第一章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许多环境问题跨越国界、不分地区、已是构成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全人类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批准识形态共同关注的热点。第一节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一、 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类长期依赖于自然界,并且受自然力的统治,多少万年以来,人类依存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从周边的环境中索取维系生存的各种要素,并且努力使自己适应所处的客观环境。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

2、水平的低下,想环境的索取也是极为有限的,对环境的污损远远低于环境的自净和更新能力。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同自然界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同自然界一起作为一个批准的整体存在,并在同自然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互换过程中向前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明”社会,在短短的几百年时间里,地球上的人口呈指数增长,资源频临耗尽,几乎每一种污染物都达成了地球无法承受的限度,科学家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警告。 严重的环境危机 今天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的每一项内容,可以说都是由于人们不能善待大自然而遭到

3、的报复,这种报复的严重性,可以说每一项内容都意味着其后果也许使人类从地球上消失。1.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甚至带来劫难,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所受到的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结识是从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开始的。科学家将人类所面临环境问题总结归纳,分为三种类型:消耗型:涉及从环境中摄取某种物质资源而引起的所有问题,如各类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等。污染型:涉及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引起的所有问题,如水、大气、土地等环境污染及固体废物等。破坏型:涉及所有引起环境结构变化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破坏、景观的变

4、化、 人员的伤亡、干涸等。某些环境问题包含了多种环境要素,同一个环境污染物也可以引起多种环境问题。这种分类方法重要是从人类各种活动或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效果上分类的,它基本包含了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目前国际最为关注的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几个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地球大气层能吸取部分红外辐射能量而阻挡热量向宇宙扩散,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存在于地球上空25至40公里大气平流层中,是地球的保护层,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保护人和地球其他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破坏大气层臭氧的是人类合成的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其中一种或几种的化合物质,它们在大气

5、层中较稳定,但在高空紫外线作用下能与臭氧反映,减少臭氧。这些物质涉及:氧化亚氮、四氯化碳、甲烷和氯烷烃(CFCS)等。水资源危机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全球总贮存量估计为13.9亿立方千米,但其中淡水总量仅为0.36亿立方千米,可运用的局限性世界总贮水量1%的淡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并且具有经济运用价值。随着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水资源危机与水污染问题是相辅相承的,促使矛盾更加激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海洋污染百川归海,人类的工业与生活废水通过千百条江河汇集到大海中,任何地面上的物质都也许通过水这种载体,甚至通过大气为载体进

6、入海洋,从重金属到放射性元素;从无机物到营养成分和食品;从石油到农药;从液体到固体;从物质到能量(如废热)都会导致海洋的污染。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是严重的,油在海面上漂移会杀死或严重影响浮游生物,从而破坏生物的食物链,且越是高等的生物所受的影响越大。酸雨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涉及雨、露、霜、雾、雹、雪等。大气中大部分硫和氮的化合物是由人为活动产生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SO2和NO2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线因素。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改变水体的酸碱平衡;它能直接腐蚀建筑物的表面,增长了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缩短了使用的寿命;它又会改变土壤离子活性、使森林死亡,危害生物的栖息环境

7、。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从广义讲,涉及人口、粮食、资源的质量;从环境角度看,重要是森林减少、土地退化等多个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森林减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支柱。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过半,并且毁林规模越来越大。世界森林大幅度减少已导致洪、旱灾害增长,物种消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土地退化、沙漠化和耕地损失:主线因素在于人口增长,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和强度增长,过度放牧以及认为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贫瘠化以及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是指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准确地知道地球上究竟

8、有多少生物物种。破坏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就直接剥夺了生物的家园,最直接的表现为森林的减少;环境污染是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另一重要因素;污染物毒性及地球气候的变化加剧了生物的死亡和灭绝。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大量聚集,工业大量集中的结果。2.我国的环境状况大气污染环境十分突出:我国以煤烟和氮氧化物为主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总悬浮颗粒物普遍超标,部分地区氧化硫污染严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消费氯氟化碳类物质和排放二氧化硫最多的国家。水体污染情况相称严重:全国重要江湖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限度的污染,总体仍呈加剧趋势。城市垃圾污染日渐突出:大量未经解决的垃圾不仅占用大片土地,并且导致水体、空气、土壤

9、污染和疾病传播,影响了城市的景观,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绳梯健康。此外,城市噪音污染也很严重。环境风险管理1.损失的也许性:当组织或个人面临某种也许的损失,这种也许性以及也许引起损失的状态可称为风险。2.损失的概率:指在一定的时间或范围内,损失发生的相对也许性大小。3.风险源:直接导致损失发生并引起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的各种因素;是损失发生的直接或外在的因素。4.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风险的后果是导致损失,涉及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5.潜在的损失:也许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是非预期的损失,在一定情况下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6.损失产生的不拟定性:因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何时何地会发生损失及损失的大小,风险便由

10、此产生。风险管理是组织通过辨认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解决风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导致的也许损失的过程和方法。风险管理是管理过程的一部分,是一个有助于组织连续改善的反复的过程,通过每一个循环,可提高风险准则以逐渐实现更好的风险管理水平。环境管理是在环境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体系。组织建立和运营环境管理体系目的在于规范组织的环境行为,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导致的不利影响,维持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管理体系应能使组织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体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止的思想

11、,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产品和服务都要减少污染和产生、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原材料、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和运用问题。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由认证机构的审核员的按照一定的审核程序,遵循一定的标准进行独立的、系统地评价活动。属于第三方审核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其它环境管理活动,也存在风险。由于受到审核制度、审核程序、审核员的素质和能力、审核员的主观因素、行业风险的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审核结论与实际状况存在差异而产生损失的也许性,就是审核风险。因此,为了提高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在环境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是必要。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采用的对策1.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对策:环境问题的

12、发生也有一个从轻到重,从局部到区域到全球的发展过程。各国政府开始制定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及有关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目的是用法律手段的政府行为迫使公司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进行三废解决。2.可连续发展战略的环境内涵:可连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连续能力上,保护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连续发展的两个核心内容: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相依赖;2.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3.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发展:各跨国集团和各民间组织开始使用各种声明、标志来传达产品的环境信息;运用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来比较产品的环境性能;推广清洁生产

13、技术;建立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改善公司的环境行为。这一切成为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基础。4.环境审核:ISO14000系列标准是近二十年来环境保护思想、环境管理手段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晶。体现了环境领域的最新发展,合乎国际环境保护的可连续发展战略。实行1SO14000标准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标准的实行,寻求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平衡点,规范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导致的不利影响,维持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是世界各国所追求的共同目的,也是ISO1

14、4000系列标准的最终目的所在。2.现实意义:获取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树立优秀组织的形象,赢得客户信赖,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盼望;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改善产品性能,改革工艺设备,生产“绿色产品”,实现污染防止和节能降耗;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减少环境风险,避免因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实现组织永续经营;用标准化手段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第二节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制定和构成一、 组建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1.TC207组织的宗旨: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并维持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

15、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成平衡,促进可连续发展。 2.TC207组织的职责和重要任务:是根据ISO的总之和目的,就涉及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广泛研讨;协调世界范围内环境管理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进行环境管理的信息交流;并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有效地开展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工作。 3.TC207组织的业务范围:是环境管理方面的标准化。二、ISO14000系列的标准的构成ISO14000写列标准是个庞大的标准系统,ISO中央秘书处ISO14000系列预留了100个标准号(见附表),这足以表白这个标准系统未来的发展规模。ISO14000则是这个系列标准的总代号。分会 名称(标准子系统) 标准号S

16、C1 环境管理体系 EMS 14001-14009SC2 环境审核EA 14010-14019SC3 环境标志EL 14020-14029SC4 环境表现评价EPE 14030-14039SC5 生命周期评价LCA 14040-14049SC6 术语和定义 L&D 14050-14059WG1 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 EAPS 14060WG2 可连续森林 备用 14060-14100三、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标准ISO/TC207从1993年6月成立到1996年10月,先后制定并经ISO颁布了5个属于环境管理体系(EMS)和环境审核(EA)方面的标准。这5个标准已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

17、,它们分别是:GB/T24001-1996 idt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现改为:环境管理体系 规定及使用指南)GB/T24004-1996 idt ISO 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现改为: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GB/T24010-1996 idt ISO 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GB/T24011-1996 idt ISO 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GB/T24012-1996 idt ISO 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规定 ISO14001标准建立和审核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ISO/TC20

18、7成立后,最先着手制定的标准就是ISO14001标准。它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标准。IDO14001标准奠定了ISO14000系列标准的基础。1.GB/T24001-ISO14001结构特点:该标准由“规定”和“指南”两部分构成。“规定”部分是该标准的主体,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EMS必须达成的规定,即采用这一标准的组织必须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规定;“指南”部分则是对规定做出解释,不是必须做到的规定,是参考件,故以“附录”形式列入,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些实用方法和指导来帮助组织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组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内容。2. GB/T24001-

19、ISO14001的合用对象:合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合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环境,即本标准合用于希望采用它的所有组织以及它们的结合体或其中的一部分。3. GB/T24001-ISO14001的基本思想和原则:a标准中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可与其他规定相结合,并尽量与组织的总体系和其他体系实现一体化;b体系的成功实行有赖于多个层次与只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积极参与;c环境管理体系的出发点是连续改善,通过环境管理体系不断改善,不断强化,达成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第二章 GB/T24001-ISO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规定第一节 前言、引言和范围一、 标准的前言、引言和范围的理解标

20、准引言共有13个自然段,共内涵可归结以下方面:1. 越来越多的组织渴望实现并证实其良好环境绩效;2. 环境评审须纳入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纳入组织整体结构化的管理体系,目的是实现连续改善;3. 阐述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027)制定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目的所在;4. 阐述ISO14001标准的合用范围、运营模式、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行和改善的关键和目的;5. ISO14001标准是用于认证注册和自我声明的标准;6. 支持EMS建立和运营的技术性标准可参见其他标准;7. 阐述ISO14001和ISO14004标准之间的关系;8. ISO14001标准未规定环境绩效的绝对规定,

21、只提出相对规定;9. 标准有助于为所有相关方带来的结果,但不能保证取得最优环境结果;10. 标准不包含针对其它管理体系的规定,但也不限制组织将这方面规定纳入其管理体系;11. 阐述ISO9001标准和ISO14001标准的兼容性和不同点;12. 建立EMS不必独立于现行的管理体系,应立足于已有的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13. 环境管理体系具体限度、复杂限度、文献的规模、资源的投入,取决于大方面的因素。二、标准的特点和应用原则 1. 有效的环境管理须建立并实行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2. 本标准的实行遵循自愿原则,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壁垒,不增长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3. 本标准是

22、广泛合用的并作为认证依据的标准; 4. 本标准着眼于采用系统的管理措施; 5. 环境管理体系不必独立于其他管理体系,并应纳入组织整个管理体系中; 6. 实行本标准的关键是坚持连续改善和污染防止; 7. 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以及全员参与。三、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营模式环境管理体系运营基本模式标准规定组织在其内部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由17个核心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DCA的循环模式,通过有计划地评审和连续改善的循环,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PDCA:P策划:建立需要的目的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环境方针所盼望的结果;D实行:对过程予以

23、实行;C检查:根据方针、目的、指标以及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定,对过程进行检测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改善:采用措施,以连续改善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和定义一、环境、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环境:组织运营活动的外部存在,涉及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互相作用的要素。(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以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所有或是部分地有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导致的任何有害或是故意的变化。二、环境方针、环境目的和环境指标环境方针: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环境方

24、针为采用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的和环境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环境目的: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环境指标:由环境目的产生,为实现目的所须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规定,它们可合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三、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环境绩效环境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行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注: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的,并进而实现这些目的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要素的集合。2.管理体系包含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内部审核: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鉴定组织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限度的系统、独立的、形成文献

25、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特别对于小型组织,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表现。)环境绩效: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环境目的、环境指标及其他环境绩效规定对结果进行测量)四、连续改善、污染防止连续改善: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善。(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污染防止:为了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污染防止可涉及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

26、、资源的有效运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运用、回收、再循环、再生或解决。)五、相关方、组织相关方: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队。组织:具有自身只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或其结合体,或上述单位中具有自身只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营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营单位视为一个组织。)六、程序、文献、记录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程序可以形成文献,也可以不形成文献。)信息及其承载媒体。(媒介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记录:阐明已取得的

27、结果或提供已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献。证明组织的环境因素被有效地进行控制和管理,组织的产品、活动和服务满足相关的环境法律、法律及其他环境规定,以及证明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满足标准规定的记录都属于本标准所要控制的记录范畴。七、不符合、纠正措施、防止措施不符合:未满足规定。(此术语在GB/T19000中为“不合格(不符合)”。)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因素所采用的措施。防止措施:为消除潜在不符合(3.15)因素所采用的措施。八、审核员审核员:有能力实行审核的人员。合格的审核员要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素质是指审核员在审核工作中表现出:有道德、思想开朗、善于交往、善于观测、有感知力、适应力强、坚忍不

28、拔、明断、自立。能力是指审核员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涉及通用的知识和技能、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节 总要求条款规定: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行、保持和连续改善环境管理体系,拟定如何实现这些规定,并形成文献。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献。第四节 环境方针条款规定:最高管理者应拟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保证其: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与环境影响;b) 涉及对连续改善和污染防止的承诺;c) 涉及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合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的承诺;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的和指标的框架;e) 形成文献、付诸实行,并予以保持

29、;f) 传达成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g) 可为公众所获取。第五节规 划(策 划)4.3.1环境因素:组织应建立、实行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献并及时更新;组织应保证在建立、实行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1.环境因素是ISO14001标准中最重要的条款,是将组织的环境与管理连接起来的桥梁,全面辨认环境因素,并准确鉴定重要环境因素是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组织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环境因素而展开的。2.环境因素的辨认辨认范围:组织“可以控制”的环境因素,也就是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管理加以控制、改变、解决或处置

30、的环境因素。组织“可以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也就是不能通过或难以通过行政管理及其他技术手段改变,或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和管理的环境因素。辨认方法 初始环境评审法: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之初,都要进行初始环境评审,以便了解组织的环境管理现状,拟定存在的环境问题,寻找与标准的差距和进一步改善的机会。 生命周期评估法: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涉及原材料的采购和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搬运、贮藏、销售、使用、报废、处置和再生运用等诸多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环境因素辨认应注意“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八种情况、一个过程和纳入计划的或新活动、产品和服务”。三种时态:指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八种

31、情况:重要是指组织在辨认环境因素时,可以考虑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向土壤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物和付产品、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八种情况。一个过程:重要指产品、活动和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组织辨认环境因素时还应当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所随着的投入和产出。3.拟定重要环境因素:拟定重要环境因素的目的:指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对辨认出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考量,从中评价出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也许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大环境因素,排出优先顺序,以此作为下一步工作控制的

32、重点。组织只有对环境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才干对的鉴定重大环境因素,才干有针对性制定环境目的、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采用相应措施对其加以有效控制。拟定重要环境因素的环节和方法:首要环节是对每一被辨认的环境因素,尽也许全面地以量化的方式拟定其环境影响并加以评价,内容涉及评价环境影响的规模、严重限度、发生的频率和连续的时间。评价环境影响的主线目的还是在于拟定重大环境因素,但此时,除了考虑上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四方面内容外,还要综合考虑组织的经营方面的因素和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重要涉及改变某种环境影响的难易限度、所需费用以及对其他活动和过程的影响、有害环境影响给组织带来的风险以及最佳实用可行的技术

33、等,此外,相关方的关注情况以及对组织公众形象的影响等也是组织应重点关注的项目。4.环境因素的更新环境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组织的查品、服务以及经营、生产和管理等活动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5.组织应保证在建立、实行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条款规定:组织应建立、实行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辨认合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规定,并建立获取这些规定的渠道;b拟定这些规定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组织应保证在建立、实行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合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加以考虑。)要点理解:1

34、.建立、实行并保持程序;2.收集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定;3.建立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信息的渠道;4.拟定合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如何应用与组织的环境因素;5.建立、实行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合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加以考虑。4.3.3目的、指标和方案条款规定: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行并保持形成文献的环境目的和指标。a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的和指标的职责;b实现目的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要点理解:1.环境目的和指标的内涵;2.制定环境目的和指标的指导原则;3.制定环境目的和指标的依据;4.制定环境目的和指标的规定;5.方案是环境管理体系策划的结果;6.方案应涉及的

35、重要内容(实现组织环境目的和指标的各职能和层次的具体职责。实现组织环境目的和指标的方法。制定环境目的和指标实行方案的时间表和进度表。贯彻资源、提供资金、人力、物力保障。)7.对方案实行动态管理;8.环境目的、指标和方案的监督和评审第六节 实行和运营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应保证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行、保持和改善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涉及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a保证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行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营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善建议。要点理解:1.健全组织结构、明确职责、作用和权限;2.全员承诺是关键;3

36、.提供人力资源、专项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4.4.2能力、培训和意识条款规定:组织应保证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被拟定为也许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有相应的能力。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组织应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拟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用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应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建立、实行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它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规定的重要性;b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实际潜在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善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c他们在实现与环境管理体系规定符合性方面的作用与

37、职责;d偏离规定的运营程序的潜在后果。要点理解:1.保证人员具有相应的能力;2.拟定培训和采用其它措施需求;3.制定培训和其它措施计划;4.培训效果的评价4.4.3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实行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a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受、形成文献和回应。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决定形成文献。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则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行。要点理解:1.信息交流的目的;2.信息交流的内容;3.信息交流的方式;4.建立外部信息交流机制4.4.4文献环境管理体系文献应涉及:a环境方针、目的和指标;b

38、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c对环境管理体系重要要素及其互相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献的查询途径;d本标准规定的文献,涉及记录;e组织为保证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营和控制所需的文献和记录。要点理解:1.环境管理体系文献的内容和结构;2.文献载体的形式4.4.5文献控制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规定的文献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献,应依据4.5.4的规定进行控制。a在文献发布前进行审批,保证其充足性和适宜性;b必要时对文献进行评审和更新,并重新审批;c保证对文献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记;d保证在使用处能得到合用文献的有关版本;e保证文献笔迹清楚,易于辨认;f保证对策

39、划和运营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献做出标记,并对其发放予以控制;g防止对过期文献的非预期使用没。如须将其保存,要做出适当的标记。要点理解:1.文献控制的含义;2.文献控制的目的;3.对文献控制的规定;4.对文献自身的规定。4.4.6运营控制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的和指标,辨认和策划与所拟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营,以保证其通过下列方式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a建立、实行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献的程序,以控制因缺少程序文献而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的和指标的情况;b在程序中规定运营准则;c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拟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行并保持程序,并将合用的程序和规定通报供方及协议方。要点理解:

40、1.组织应根据环境方针、目的和指标,辨认和策划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营和活动。2.运营控制的实质就是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导致环境影响的点进行控制,使组织的环境行为始终处在受控状态。4.4.7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建立、实行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辨认也许对环境导致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防止或减少随之产生的有害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要点理解:1.污染防止的思想是贯穿标准始终的主导思想,组织在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经常由于某些主观或是客观的因素导致意外事故

41、或紧急情况的发生,给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重大损失和影响;2.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指正常思维可以预见的、有现实也许性的事件。3.组织应拟定其自身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以及相关方也许给组织导致的紧急情况和潜在事故,初步判断其也许发生的场合和也许导致的严重后果。4.针对紧急情况和潜在事故的发生规定应急响应办法和有效措施,减少事故发生时所产生的有害环境影响。5.对相关人员(涉及在现场工作的外部人员)进行模拟训练是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紧急应变响应能力的有效方式;6.组织应定期相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评审第七节检 查4.5.1监测和测量组织应建立、实行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也许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营的关键特

42、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中应规定将监测环境绩效、合用的运营控制、目的和指标符合情况的信息形成文献。组织应保证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通过校准或验证,并予以妥善维护,且应保存相关的记录。要点理解:1.监测的目的;2.监测的对象;3.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的仪器。4.5.2合规性评价标准在本节特别强调组织应定期评价对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定的遵循情况,组织应将监测和测量的结果作为衡量对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定符合性的重要依据。1.建立合规性评价程序;2.合规性评价;3.评价人员的规定。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防止措施组织应建立、实行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解决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用纠正措施和防止措施。程序中

43、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规定:a辨认和纠正不符合,并采用措施减少所导致的环境影响;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拟定其产生因素,并采用措施以避免再度发生;c评价采用防止措施的需求;实行所制定的适当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d记录采用纠正措施和防止措施的结果;e评审所采用的纠正措施和环境影响的严重限度相符。4.5.4记录控制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对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规定的符合,以及所实现的结果。要点理解:1.记录的作用;2.制定记录控制程序;3.记录自身的规定。4.5.5内部审核组织应保证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目的是:a鉴定环境管理体系:1.是否符合组织对环境管理

44、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规定;2.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实行和保持。B向管理者报告审核报告。要点理解: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概念;2.内部审核的目的;3.内审的规定。第八节 管 理 评 审4.6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保证其连续适宜性、充足性和有效性。评审应涉及评价改善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涉及环境方针、环境目的和指标的修改需求。因保存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评审的输入应涉及:a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b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涉及抱怨;c组织的环境绩效;d目的和指标的实现限度;e纠正和防止措施的状况;f以前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g客观环

45、境的变化,涉及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的发展变化;h改善建议。管理评审的输出应涉及为实现连续改善的承诺而作出的,与环境方针、目的、指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要点理解:1.管理评审的目的;2.管理评审的范围和内容;3.管理评审的时机和方式第九节 环境管理体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参考下图进行理解:第三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定第一节 基本原则和体系一、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针政策基本方针: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推行可连续发展战略,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行、同步发展的方针,积极促进经济体

46、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身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基本政策:防止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污染者承担的政策;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谁污染谁治理是指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所应承担的治理补偿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污染者和开发建设者实行承担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责任的一项政策。三、防止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防止为主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环境法原则之一,也是长期以来污染防治实践的教训和经验的总结。在污染的防与治、单项治理与区域综合防治的关系上,突出了以“防”和“综合治理”为主。四、协调发展(协同作用)“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指:统筹兼顾、

47、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改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行、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是我国环境立法的一条基本原则五、可连续发展可连续发展的原则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项原则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与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同时还通过了实行可连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我国履行了大会的决议和承诺,把“可连续发展”列为我国发展的战略。六、 民众参与 民众参与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七、环境法体系指在一定的范围内,按其内在的联系将有关开发、运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所有法律规范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法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各种法律规范间互相配合、有层次而又互相协调,更好地发挥环境法的作用。环境法体系是我国法律中的一个子体系。我国现行的环境法体系有以下几个层次结构,如图3-1所示1.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国际环境法规是国际法的一个新分支,它是调整国家间在全球性或区域性环境保护领域中行为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涉及:有关保护环境的国际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