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561909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前人的货币需求思想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是货币必要量理论。马克思是以完全的金币流通未为假设条件的。他的分析是:1、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2、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来实现它,比如值5克金的商品就需要5克金来购买。3、商品和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金却留在流通之中,并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一定数量的金流通几次,就可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公示表明

2、: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在金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而在纸币作为唯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费雪方程式:MV=PT其中,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剑桥方程式:MdkPY其中,Y为实际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与费雪方程式中的P不同;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d为名义货币需求。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区别:1、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

3、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指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也有人称费雪方程式为现金交易说,而将剑桥方程式称为现金余额说。3、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货币需求数量。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保有货币最为便利,但同时要付出代价,如不能带来收益,也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决定了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余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

4、已称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综合考察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可以得出k=1/V,则MV=PY,此处的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这个公式最常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凯恩斯把对货币的需求分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凯恩斯把投机动机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与债券。当债券收益率为正时,人们持有债券;当债券收益率为负时,人们持有货币。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人们会卖出手中的债券而持有货币;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人们就会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债券。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由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5、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MM1M2L1(Y)L2(r) 其中,M1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为由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到不能再低时,人们会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将会下降,人们会卖掉手上的债券而获取货币,这样不管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留在手上,这时货币的需求弹性无限大,造成货币不流动,形成流动性陷阱。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后继者在两个方面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改进:1、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的函数。人们会把一部分预定用于交易的货币购买债券以取得收入。当

6、手中货币用完时再把债券卖出以换成货币。这样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就也与利率有关了。2、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持有债券的比例越高,预期收益也越高,同时风险也越大。因此人们会在持有货币和持有债券之间进行权衡,以选择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持有比例,这是在进行多样化投资。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实际恒就行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rm为货比预期收益率;rb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为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为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即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对于

7、货币需求,弗雷德曼最具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因而货币需求函数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这是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之间的主要差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2、将宏观总量作为考察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分析,但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源自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

8、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3、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而将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仅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4、于是,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这样概略地加以表述: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18”公式的具体含义: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18”公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量(即现金)实际生活中,如果按这个公式计算得到的值

9、是8,说明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这个公式是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个公式已经不再适用。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为了取代“18”公式,人们使用了新的度量货币需求的公式:M= Y+P即货币供给增长率M等于经济增长率Y加预期(或计划)物价上涨率PM= Y+P这个公式是以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为假设前提的。但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因此需要对这个公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公式是: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货币的名义需求是不考虑物价变动影响的货币需求,用Md表示。货币的实际需求是剔除了物价变动影响的货币需求,用Md/P表示。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通过

10、调整货币政策,使货币的需求保持在恰当的规模,使经济的产出达到其潜在产出。为进行金融资产交易而需要的货币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 除了金融资产直接交易的货币外,还需要有一部分资金为进行金融资产交易而服务,如“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以往的货币需求理论都没有考虑这部分货币需求。这部分货币常年游离在实际经济过程之外,也应该计入货币需求。至于如何计量这部分货币需求,还需要探讨。第四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在前面介绍过的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

11、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早期的货币需求模型都未考虑机会成本因素。剑桥方程式在对实际现金余额与收入的比率k做注解时强调了利率因素的作用,可以说是引入机会成本因素的开端,但在模型上也未直接表示出来。直到凯恩斯对货币需求三动机的分析,才建立起内容和形式一致的微观货币需求研究框架。资产选择资产选择对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货币需求的决定极为重要。资产选择的目的有两个:保值、生利。选

12、择的方向有三个:(1)购买生利的金融资产。(2)持有现金。(3)购买实物资产。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我国前些年提出的公式都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主要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两个角度不可偏废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的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并将其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

13、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这两者是不能偏废的。第五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问题述要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重要的课题。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进行划分的若干层次。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使=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IMF的和中国的M系列中国和IMF的标准一样,采用三个层次:通货、货币和准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通货,包括钞票和硬币。不包括银行库存现金。M1=M0+活期存款,即货币M2=M1+准货币(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

14、它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1称为狭义货币;M2称为广义货币;M2-M1称为准货币。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此处的流动性指货币的流通速度。M1/M2越大,表示狭义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越大,货币流动性越大;M1/M2越小,表示狭义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越小,货币流动性越小。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第六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与控制工具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对乘数的调控。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

15、现政策、法定准备金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债,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这个工具的运作过程如下:当货币当局从银行、公司或个人购入债券时,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增加。由于债券出售者获得支票后的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基础货币。公开市场操作的有点:(1)使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作用于货币供应量。(2)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4)由于吞吐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

16、有可能用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产生震动性影响。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率地发挥作用,其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再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扩展为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利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并不能保证实现引导市场走向的政策意向: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

17、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此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极为有限。这一政策的作用也许主要体现为广告效应。如果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法定准备金率也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法定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货币当局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因为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面太大效果太强烈,一般几年才会调整一次。当前,在三种调控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居民持币

18、行为与货币供给通货比:现金/活期存款对居民持币行为,进而对通货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四个方面:1、财富效应。当一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说来,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通货比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居民持有的现金,其报酬率为零;储蓄存款有利息收益,报酬率大于零;证券或债券的收益率比储蓄存款高,但有风险。对这些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变化,都会影响通货比。3、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会因此增大。4、非法经济活动。为了逃避法律监督,非法经济活动倾向于用现金进行交易。所以,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

19、货比正相关。表征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特点的,是它们对资本的需求,进而是对贷款的需求。一般来说,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经营扩大要求补充资本,补充资本的投入一般要求从补充货币资本开始。如果企业需要补充贷款,就必然增加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假设缺乏经营积极性成为某一时期企业行为的普遍特点,那么再低的利率也不能刺激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货币供给也就缺乏扩大的基础。2、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不管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整个经济比例、结构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周转率降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延长,在相同的产出水准下会相对增加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反之,则会减少

20、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供给就越小;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少,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大,供给就越大。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是没有利息的,所以保有超额准备金等于放弃收入,这就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从这点出发,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到最小限度。在发达国家,银行通常把超额准备金保持在1个百分点之下,这属于成本-收益动机的问题。但是,如果银行出现存款流出苗头时,则必须采取增加超额准备金的行为。因为一旦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

21、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行动,这不仅会增大成本或减少收益,还可能使银行面临倒闭的威胁。此时的增加超额准备金属于风险规避动机。保存超额准备金的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的制约。用R/D表示。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就是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能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利率及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市场利率越高,银行越愿意多贷款;而中央银行

22、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则是负相关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近年来,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存款货币银行改革具有实质意义的推进,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也处于具有实质意义的转折过程之中。以前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下述特点:1、国有银行面临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这一方面来自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即使是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的企业也要求追加贷款,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经常为地方投资项目和地方企业提出贷款要求。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银行的贷款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此外,就银行来说,在风险不足以威胁其命运时,扩大贷款就是扩大收益,因而并

23、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2、银行在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下,为了扩大贷款,最为关键的是争取获得更多的中央银行贷款。可以说,依靠中央银行的支持来扩大自己的业务,是那时中国国有银行行为的突出特色。3、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从国有银行来说,利率对其从中央银行借款起不了多大调节作用。因为它发放贷款的利率与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都是国家直接规定的,其间的利差已经考虑了它们的利益。近来的改革实际上是针对上述问题逐步推进的,包括:1、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事实上存在的资金供给关系,建立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银行与企业关系。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强调各级政府不得强令银行贷款。3、理顺中

24、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先后推行了多项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措施。乘数公式的再说明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1、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2、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3、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利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第七节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如果说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其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

25、、投资、消费等)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如果说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其含义是:对于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肯定地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无异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弗里德曼是倡言货币供给

26、外生变量论的代表,它认为:在货币供给方程的三个主要因素中,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决定高能货币H,而H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反对弗里德曼货币供给外生变量论的托宾则认为,货币供给与高能货币、D/C、D/R这三个变量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存在着交叉影响关系;特别是D/C和D/R,常常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因而不应被当成货币供给方程式中的固定参数。当然,它们也并不完全否认货币当局通过调节高能货币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作用。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外生论观点:1、经济体系中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的,从根源上说,都是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只要控制住每年新增贷款的数量,就可以把牢货币供应的总闸门

27、。2、中国的中央银行不是没有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有效手段,而是没有利用好这个手段。如果不论来自各方的压力多么强大,中央银行始终不渝地按照稳定通货、稳定物价的政策严格掌握信贷计划,那么货币供给就不会增长过快等等。认为货币供给不能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观点也很普遍,但并非反对外生论。比如有一种意见从究竟谁是货币当局这个角度提出问题,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没有独立的决策地位,货币紧缩或松动大多是由更高的决策层做出的。因此,只能认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权在中央银行,而决策权并不在中央银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货币供给的外生论。因为它们肯定,是真实经济活动之外或模型以外的因素-不过是高于中央银

28、行的决策层-在决定货币供给。人们曾经一度提到的“倒逼机制”的论点,可视为内生变量论。这种论点认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货币供给往往是被动地适应各种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很难实施各项既定的货币调节方案。货币供给能否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不能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只能是内生变量或外生变量。第八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MsMd货币非均衡: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MsMd货币均衡与利率利率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当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时,得到市场利率。第九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求及其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市场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紧

29、密相关。市场总供给AS是由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服务构成。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总需求是由指向市场的支出构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支出,二是投资支出。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市场总需求的构成: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D,则:DCIGX 货币供给规模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1.在商品、服务市场上: 市场总供给AS, 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 总需求AD, 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2.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一个经济体系可以最简单地划分为两个方面:商品和服务方面、货币

30、方面。货币方面的任务就是保证商品、服务的实体方面正常运转。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来承载。这是市场总供求决定货币供求的理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从图中可以看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1、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即显示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2、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

31、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的价值保存手段则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显然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如果简单理解,可以说市场总供求的均衡关系是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求关系一一地对应着。但也应该注意,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这就意味着,现实不流通的货币量对这个均衡也有作用。所以,在认识到市场均衡与货币均衡有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必须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总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在总供给给定时,如果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则物价上涨;物价上

32、涨以后,总需求会减少。最终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市场达到均衡。在总供给给定时,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物价下跌;物价下跌以后,总需求会增加。最终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市场达到均衡。所以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总供求会自发实现均衡。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的变动。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增加产出。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得到广泛认可的是联系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社会资源的状况不同,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也不同): 只要经济

33、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A点是产出增加而物价不变的临界点;B点是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同时也是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上涨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的起点。B点实际上是产出增长的极限点。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没有达

34、到,也可以表述为,在实际GDP水平与潜在GDP水平之间还存在缺口。一般来说,存在实际GDP和潜在GDP之间的缺口是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增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DP损失。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了A点滞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紧缩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可以使市场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紧缩性财政政策:直接减少总需求,使市场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第十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人们追求物价稳定。市场总供求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三平”: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实际是货币供求平衡。物资供求平衡: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四平”:“三平”+ 外汇收支平衡。“三平”理论论证了市场需要实现总供求平衡。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理想的均衡态势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然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数学相等的状态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会是一方偏多、一方偏少。是总供给偏多好,还是总需求偏多好,并无定论。25 / 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