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标记.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551849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标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标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标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标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标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声明:以下只是个人上课时对老师所说重点的标记,因为老师说的时候比较快,仅供大家参考!大家考试加油哈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重点:信息、知识、数据的概念及其区别,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特征 一、数据和信息一、数据 1、定义 数据(Data)是指说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数字,字符、文字、图形等) ,它具备一定的含义,但它本身并没有意义。可以进行传递、存储、处理和利用。 2、类型 数值数据一般认为可以直接进行科学运算,它使得客观世界严谨有序。 非数值数据包括除了数值数据以外的其它数据,如图片、表单、声音、图像等。二、信息 1、定义 信息(information)是数

2、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另外一种数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2、含义 信息来源于物质,来源于物质的运动 信息是一种经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因而具有知识的含义,而且是可以保存和传递的。 信息具有价值,但它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决策或行为才能得以体现3、区别 信息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数据却不能直接满足接受者的需要。 可以将它们的关系比作产品和原料,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是数据要表达的内容。 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信息数据处理 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注意:信息和数据的区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决策者利用

3、经过处理的数据做出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因为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三、系统一、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系统是普遍地客观实在; 系统可以互相包含与被包含,可以互相交叉和融合; 但是,并非任何事物或者事务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被称为系统。比如一个球队,游离活动地几名队员不构成系统。二、系统的特征1、 整体性(集合性)2、目的性3、相关性4、适应性5、层次性6、涌现性:整体的涌现性和层次间的涌现性三、系统的分类自然 复合 人造 (见PPT)系统

4、系统 系统 四、 系统的一般模型 (见PPT)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 重点:个人PC机的构成以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软件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一、个人PC机的组成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物理设备的总称,通常指电子的、机械的、磁性的或光的元器件或装置。一般包括: 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 键盘、鼠标、主板、内存、硬盘、CPU、I/O接口、显示器、声卡、显卡、光驱w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CPU是计算机系统最主要的部件,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运算器:计算机的运算单元。主要用于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控制器: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它按照主频的

5、节拍发出各种控制信息,以指挥整个计算机工作。 CPU的工作原理就象一个工厂对产品的加工过程:进入工厂的原料(指令),经过物资分配部门(控制单元)的调度分配,被送往生产线(逻辑运算单元),生产出成品(处理后的数据)后,再存储在仓库(存储器)中,最后等着拿到市场上去卖(交由应用程序使用)。 CPU运算速度是决定计算机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到目前为止,CPU功能档次的研究与开发周期已少于一年。w 存储器(memory)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微型计算机工作时使用的信息(程序和数据)的部件,按地址存取。正是因为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信息记忆功能。 计算机工作时,一般先由只读存储器中的引导程序启动系统,再从外存

6、中读取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送到内存中运行。 按这种定义,计算机的存储器可分为两大类: 内部存储器(简称内存或主存) 计算机运算之前,程序和数据从外存或输入设备送入内存。存储单元按一定顺序编号,称为存储单元的地址。程序必须位于内存中,才能执行。计算机之所以能实现自动连续运算,主要是采用了存储程序。 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包括硬盘、光盘、磁盘、U盘等)。外部存储器存取速度较慢。不会丢失数据。存储器的速度、容量、及成本是几个相互制约的因素。例如:内存与外存比较而言,运算速度快,但容量较大,成本相对较高。 w 主板 主板,又叫主机板(mainboard)、系统板(systembourd)和母板(moth

7、erboard);它安装在机箱内,是微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提供对CPU的支持 提供对不同类型和标准内存的支持 提供对图形接口的支持 对输出模式的支持 总之,主板在整个微机系统中扮演着举足重新的脚色。可以说,主板的类型和档次决定着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主板的性能影响着整个微机系统的性能。w 计算机网络的典型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按计算机网络覆盖的范围将其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第四节

8、数据处理与数据库技术一、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书169 根据数据的发生及数据处理的响应时间的不同,数据处理方式可分为批处理(batch processing)方式和实时处理(real time processing)方式两种。w 批处理方式 批处理方式也叫汇总处理方式。它是把一定时间内准备处理的各个业务地点的数据累积成批后,一次输入到计算机集中进行加工处理。 批处理的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不及时。w 实时处理方式 实时处理方式是指在数据产生的同时,立即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即时作出响应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将处理结果直接传递给用户。 实时处理方式的优点是响应迅速,人机配合良好,缺点是不能面向大量的数

9、据处理,且由于线路费用增加而使成本提高。二、数据库技术w 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库(database):是指被计算机存储起来的数据及数据间逻辑关系的集合。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进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系统人员和用户等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是一个以统一的方式管理、维护数据库中的数据的一系列软件的集合,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包括: 定义数据库的功能 包括定义数据的整体逻辑功能(模式)、局部逻辑结构(外模式)、存储结构(内模式),还

10、包括保密定义及信息格式定义等,并把数据库所描述的对象、属性及其联系的自然语言含义与计算机内描述形式的对照各种模式、外模式的宣言及说明存放在数据库内以备查阅(称为数据词典)。 管理数据库的功能 包括控制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控制用户的并改性访问(即同时有两个或多个用户访问一个对象);执行对数据库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检验,实施对数据的检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 维护数据库的功能 此功能包括初始时装入数据库、运行时记录工作日志、监视数据库性能、 在性能变坏时重新组织数据库。在用户要求或系统设备发生变化时修改和更新数据库,在系统软硬件发生变化时修改和更新数据库。在软、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时恢复数据库。

11、 数据通信的功能 负责数据传输这一部分工作,通常与操作系统协同完成。此外,实现分时系统和远程作业输入的接口。w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 DBS (database system) 是实现有组织、动态在存储尤其是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 的系统,即它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数据库系统构成: 硬件 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对其硬件的性能要求更高,要有足够在的内存以存放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例行程序、应用软件、系统缓冲区中的数据库的各种表格等内容。需要有大容量的直接存取的外存储设备,此外,还应有较强的通道能力。 软件: 操作系统:在数据库系统中,一般管理数

12、据库的软件(DBMS)是借助于操作系统实现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内外存数据交换的,所以这是的操作系统应能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计算机的再一次扩充,它完成对数据的定义、管理、维护及各个层次之间的映像等。功能还将专门介绍。 应用软件包和应用程序:与一般计算机系统类似,为了适应应用的需要,可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应用软件包,提供给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员和数据库管理人员使用。同时,用户则通过其应用程序来使用数据库,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获得所需信息。 人员(主要包括:系统分析员、系统程序员应用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DBA) )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重点

13、: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理解和的各自特点和区别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失败的原因三、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简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四、广义与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理论研究领域又是一个实用领域,其理论和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人们常说的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即主要指

14、对组织中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它通常是一个用于数据处理、事务活动处理、信息报告等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加工和传送的集成化计算机信息系统。 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即包含以各种形态、各种模式的用于经济、管理领域的计算机系统。 由于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的应用越来越厂,现在人们已经普遍用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IS)一词来指这一意义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三、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Sever) 计算机系统的小型化不断发展,出现了C/S的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分为两级,下级即为客户机,由功能

15、一般的微机来担任。上级为服务器,它可以是一台功能较强的具有大磁盘空间的微机服务器或工作站型计算机。 C/S模式不仅仅是硬件的分布,同时也是软件的分布。客户机程序运行在用户的微机或工作站上,而服务器程序可以运行在提供共享服务的从微机到大型机等各种计算机上。客户只执行本地前端应用,而将数据库的操作交由服务器方去完成,因此可以合理均衡事务的处理,充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图见PPT)1、C/S结构的优点 由于系统的整个处理工作分配在前、后端两个子系统上,网络上的信息流通量将大大减少,对后台服务器的性能要求大大降低。 由于数据库存放在后台服务器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库的安全性,而且由于服务器

16、的性能大多优于客户端,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得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客户和服务器分开的另一个好处是工作站的独立性,用户不必局限于一种类型的系统和平台。2、C/S结构的缺点 C/S结构的最大缺点是由于应用程序程序存放在客户机上,对客户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增加了系统的维护成本。 同时,C/S结构中的数据必须存放在一个单独的系统中,客户机通过内部网络访问它。这对大企业的信息系统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客观上必须支持数据库用户分散在很广的地理区域内。四、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如果把C/S体系结构称为“胖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那么,三层体系结构可以称为“瘦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三

17、层(或多层)结构的特点是在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或多个)中间件层。它将CS体系结构中原本运行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移到了中间件层,客户端只负责显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及少量的数据处理(如数据合法性检验)工作。客户端将收集到的信息(请求)提交给中间件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五、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ver) 在Internet和Intranet融入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之后,传统意义上的C/S模式就己经不再是最佳的系统体系结构了,它封闭式的网络环境,基于专有平台的限制使其难以在广域网环境中得到充分应用。这样最新一代的 We

18、b信息系统普遍采用了B/S模式。 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包括三层结构。第一层是客户终端,用户可以使用工作站上的互联网浏览器软件,在被授权范围内,从任何地方登录业务服务器;第二层是中间件Web Server ,它负责接受各地用户的访问请求,并把处理结果通过网络送给用户;第三层是数据服务层,即位于信息网络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它负责存储、处理通过网络收集的数据。(图见PPT)1、B/S结构的特点 在B/S模式中,客户机可以是连接在企业Intranet上或连接在Internet上配置有测览器软件的计算机。 Web应用服务器一般由性能强大的微机或小型机承当,其上除需配置Web应用服务器软件以进行

19、Web管理以外,还配置有扩展软件提供外来请求与后端数据库服务器、FTP服务器、邮箱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网络功能服务器的连接和监管。 而放置于后端的数据库服务器在B/S模式中必须通过Web应用服务器才能与系统外部请求进行交互,客户机不能够直接访问到数据库服务器,反之数据库服务器也不能将响应信息跨越Web应用服务器直接反馈给客户机。2、B/S模式各层次功能结构 客户端 客户端不用安装为信息系统专门开发的应用程序,而只需携带具有统一界面的用户接口-Web测览器。 Web应用服务器 Web应用服务器实际是Web服务器软件和应用服务程序的结合: 接收来自测览器的请求和其他交互数据 将程序产生的SQL语句

20、优化后传送给数据库服务器 传送结果给客户端 维护、监管系统进程、线程及与数据库的连接 后端服务器 位于Web应用服务器后面的后端的数据库服务器实际执行的同样是C/S模式中的后端处理,它的主要功能是: 管理并维护数据库 接收Web应用服务器传送的SQL数据库请求 执行数据库查询或事务处理 执行数据库完整行检查 整理并格式化结果 向Web应用服务器传送结果 位于Web应用服务器之后的除了数据库服务器以外还有提供通用网络服务功能的E-mail服务器、FTP服务器等公共网络服务器。B/S模式物理结构如图所示(见PPT)3、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 从C/S模式到B/S模式最大的演变莫过于加入了we

21、b应用服务器,使得应用程序从安装在客户机上变为安装到中间层上,带来的优势如下: 易维护,扩展性强 可复用性强 标准化程度高,可移植性强 开发效率高 四、管理信息系统失败的原因案例一:某大型企业在1988年开始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开发了一个MIS系统,该系统采用美国某公司的小型计算机,由一个计算机研究所负责开发,到1990年开发完毕。但该系统操作使用比较繁琐,需要用户花费很多时间来熟悉使用。而企业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多数人对学习使用该系统感到困难而没有兴趣。由于大家都不会使用该系统,结果被弃置不用,到1991年,该系统即告报废。企业于1年后换了领导班子,决定开发第2个MIS系统,这次采用了微机局

22、域网结构,系统虽然容易使用了,但该公司四个业务部门有三个认为使用该系统对他们没有什么直接用处,结果只有一个业务部门使用。到1995年该系统也中止了。1996年,该公司又投资800万元,开始建设第3代MIS。这次公司采用了Sybase+Powerbuilder的最新技术,由某计算机研究所担任开发,并由一名计算机技术权威挂帅,从技术上来保证项目的实施。但整个系统的引进需改变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这就存在包括工作流程应如何设计、企业内部如何协作的一系列问题。由于事先未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开发仍在盲目状态下进行,1年后开始试运行一些子系统。但是,由于系统内各部门的衔接难于满足系统的要求,部门对新系统的要

23、求难以适应,而企业财务、人事部门在系统几近完工时接到了上级的指示,按上级统一要求建立财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结果到1998年,该系统还没有验收就中途下马了。案例二:某化工厂是一个只有500人的小型企业,1990年决定与某大学合作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委托单位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该厂技术力量薄弱且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缺乏认识,思想上阻力较大,根据企业的条件还不适于立即开始MIS的全面开发,可先研制一些子系统。但是,厂长决定马上开始中等规模的MIS开发,他认为,做个试验,即使失败也没有关系,于是开发工作在1991年1月就全面上马了。首先是系统调研、人员培训、规划了MIS的总体方案,并购置了以太局域网

24、软件和五台IBM-PC机。整个MIS由生产管理、供销及仓库管理、成本管理、综合统计和网络公用数据库等五个子系统组成。系统开始正式运行后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兄弟企业的好评。此时企业环境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厂长奉命调离,新上任的厂长认为计算机无太大用处,对MIS不予关心;二是开发人员移交后撤离,技术问题时有发生;三是由于市场变化,整个工厂效益急剧下滑,无暇顾及MIS的问题,掌握了主要维护技术的人员也调离工厂,整个MIS陷入瘫痪状态,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两个企业建设MIS的失败案例。案例一中第一次MIS的开发由于技术复杂、系统操作烦琐而导致系统使用人员不愿意接受,第二次开发容易使用但业务部门却认为系

25、统没有用,而第三次开发由于引起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冲突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样就使得该企业8年中3次MIS的开发都失败了,造成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浪费。该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MIS的功能不符合用户的需求,没有解决好MIS的运行环境问题即企业的运营体系不符合MIS的要求。案例二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合理的MIS开发规划,缺乏项目管理;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MIS的运行环境即企业环境发生变化而没有紧急预案,加之领导的不支持、各方人员的不配合而导致MIS的最终失败。从这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企业MIS建设失败的原因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技术方面 技术支持 新技术发展 管理方面

26、 领导没有真正重视 推进MIS过程中的系统管理和人员管理不善 企业人员并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不可移植性、纷繁复杂的系统接口问题 ) 重硬不重软思想根深蒂固 虚假数据的存在 经过十多年的计算机普及应用,各个单位已经购置了一些计算机,许多单位也建立了局域网。有些计算机的购置可能是以应用某套软件为名的,有些可能仅仅是为了打字购置的,当然也有些地方是为了面子而购置的。在一个中等以上规模的单位,会有这样、那样的应用软件或者小的系统已经被应用。一些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收集一些信息,会强行要求这个单位使用某个系统。也有一部分系统是在一个小范围内开发的。以某单位为例,现用的信息系统有调度自动化系统、

27、用电MIS、人事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线损分析计算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其它诸多系统或单机软件。除人事系统可以由新的系统开发公司重新开发外,其它系统、软件只能考虑接口了。如果系统之间独立运行,不考虑数共享。必然会造成应用人员在多个系统之间再次输出、输入数据,一方面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数据出错的机率,从而没有起到MIS应有的作用,但是要解决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问题,又会涉及到多个开发商之间的协调、多种数据格式要提取并统一。接口开发并非新系统开发者一家可以轻易完成的。第四章 系统规划注:最好都看,非简答题会涉及到很多。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

28、能够解决。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为以后的行动方针提出最适当的建议。一、可行性分析的概念 按照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目标,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和项目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可行性不等于可能性,可行性含有必要性。二、可行性分析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 可行性研究的目标是确定系统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投资效益分析。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是进行高层次的系统分析。 2.任务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通过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研究并论证本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编

29、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初步项目开发计划。三、可行性研究的作用(意义) 是确定项目开发的依据; 是划定下阶段工作范围、编制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活动的依据; 是分配资源的依据; 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则。四、可行性研究的实施步骤 对用户需求及现实环境进行调查。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用户提出问题的书面材料。 依据书面材料及有关资料对待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经济、技术、操作、进度、社会因素的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审和审批,决定项目是取消还是继续。 若项目可行,则制定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根据需要签署开发合同。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概述;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对现行系统的分析; 建

30、议的系统; 投资及效益分析; 社会条件方面的可行性;业务流程重组一、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它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第五章 系统分析大家都知道得了,全部都要看哦!重点是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会看,会画),数据字典不考,管理模型应用不

31、考。第六章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目的 系统设计的内容 HIPO图一、系统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充分反应用户信息需求的新系统逻辑模型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物理(技术)模型。逻辑模型主要确定系统“做什么”,而物理模型则主要解决“系统怎样做”的问题。即通过给出新系统物理模型的方式,描述如何实现在系统分析中规定的系统功能。 主要任务是从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能的要求,并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和通信的软、硬件设备,提出系统的实施

32、计划。 二、系统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如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等。 灵活性: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如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 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经济性:如不要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 二、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和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2、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合适的代码形式,使其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代表客观存在的实体、实物和属性,以保证它的唯一性便于计

33、算机处理。 3、数据库(文件)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关系集和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就可以确定出数据文件的结构和进行数据库设计。4、输入/输出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是对以纪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各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考虑也在这一步完成。5、处理流程设计 处理流程设计是通过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形式,将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在系统存储介质间的转换情况详细地描述出来。6、程序流程设计 程序流程设计是根据模块的功能和系统处理流程的要求,设计出程序模框图,为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在这一步中,也可以使用判定表或者程序结构模块图来代替程序框图。7、系统

34、设计文档 概述 系统的功能,设计目标及设计策略 项目开发者,用户,系统与其他系统或机构的联系; 系统的安全和保密限制。 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名,文件名即变量名的规范化;数据字典 计算机系统的配置 硬件配置:主机,外存,终端与外设,其他辅助设备、网络形态; 软件配置: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语言,软件工具,服务程序,通信软件; 系统结构 系统的模块结构图;各个模块的IPO图 代码设计 各类代码的类型,名称,功能,使用范式及要求等。 文件(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总体结构:各个文件数据的逻辑关系 文件结构设计:各类文件的数据项名称,类型及长度等; 文件存储要求,访问方法及保密处理。 输入设计 各种数据输

35、入方式的选择 输入数据的格式设计 输入数据的交验方法 输出设计输 输出介质 输出内容及格式 系统安全保密性设计 关于系统安全保密性设计的相关说明 系统实施方案及说明 实施方案,进度计划,经费预算等。 常见的设计工具: 系统流程图、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 、HIPO图等 第七章 系统实施概述 注:也是基本要看,非简答题上会考到很多。一、系统调试的目的和步骤 1、系统调试的目的: 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并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 2、调试的先后顺序是: 程序调试、 模块调试、 子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联调)。1、程序测试的方法 理论法:利用数学方法证明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法:通过运行

36、,测试程序的正确性。五、总调(联调) 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合理、数据共享及冲突等; 系统功能是否达到目标要求; 系统遭破坏后的恢复能力。1、系统测试的方法有: 静态测试法(桌前检查、代码会审) 动态测试法(黑盒法、白盒法)第三节 系统转换 一、系统转换的基本条件 系统转换是由现行系统的工作方式向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方式的转换过程,也是系统的设备、数据、人员等的转换过程。系统转换的基本条件: 系统设备:系统实施前购置、安装、调试完毕。 系统人员:系统转换前配齐并参与各管理岗位工作。 系统数据:系统转换所需各种数据按照要求各式输入到系统之中。 系统文件资料:用户手册、系统操作规程、系统结构

37、与性能介绍手册。二、系统转换方式 1、直接转换: 在确定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时,在某一时刻终止现行系统,启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这种转换方式费用低,方法简单,但风险大。适合于处理过程不太复杂的小型简单系统。 2、并行转换: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现行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时,替代现行系统。这种转换方式有利于减轻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安全性较好,但费用高,两个系统的数据一般不具备可比性。适合于处理过程复杂、数据重要的系统。第三节 系统转换3、分段转换: 是直接转换和并行转换的结合,分阶段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替代现行系统。这种转换方式心理、安全性较好,但费用高

38、。适合于处理过程复杂、数据重要的大型复杂系统。一般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系统转换。第四节 系统维护一、硬件维护 1、突发性故障维护 对于突发性的故障集中人力集中检修或更换。 2、定期预防性维护 按照一定的设备维护理论,定期对系统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二、软件维护 1 、正确性维护 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经发生而在系统测试过程尚未发现的错误。 2、适应性维护 为适应用户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对系统提出新的要求而进行的修改。 3 、完善性维护 为进一步扩充系统功能和改善性能进行的修改。 4 、预防性维护 为减少或避免以后需要进行的上述三类维护而进行的维护。 5 、系统运行软件环境维护或更新 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新的版本的出现后,对其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更新。三、数据维护 1 、数据备份 经常或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对于重要数据实时备份。 2 、存储空间整理 对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临时文件等进行清理,减少存储空间的无谓占用,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