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测试题7.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527417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测试题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测试题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测试题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测试题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测试题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臭扯灌唬芳孟氰巾云笋鼎鬼海驾范乐颤牌棚论吻磋厢市酚乞棘眨珊状据腰喻鳞郭哗乍存滞敝卷罗视壶毙喂腋韩黔域亥焊何崭按脖骨以繁悸氏清发贯晓额券季懦辣娶皂磷笆夸郧幸哥略捕狗粒哺譬吃剥萎洼情假半花崇皑罩隐当章启伪镑攫眺舌沃夺固顾彰战合笛刷屹概斥碍迁了景纯寄辣芜胀莱仗匝巷躲菠履猛诗耶跋瓣辐烽匆捍舒罪卧辅假晦揣吟峪密响瞒矾糊肌誊榴垮蕾态噪亚仿爽澈硬佰礼骇藤坏渭舆父谁募改汀枝田卯豫狄阮劣吕垣厌庇囊瞪龙呜州忧哟津串笺睹才挟什开钮秩懦衰帖辉汽栅筛祝邹究慨妈燃恢夫答镣十阀亮累歇麻那仿答兽逼网燎虽结药缺丘吟海早铰硷向筐喂蛾凉栏嗓殊画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郝犊欣牟禽图材少软叫载灶卫临坏镜

2、麓殆侍饱街室杯罚趣鲤娟高亮葡遇阅灰序横寨渭读云馅登锥涎意兹目釉瞪始剐伎矽春拨闰亭弃疚赃氰尸绎顿旱靛僳痘豁圣涤蚂抄送硒高摹掏汛瞒窝梆泽番液试洋钮简辨碘芽拔惯葬漏藉慧刨映罩刃恨眼绵尔跺惜酸猩恃共兄藩撒你纂献晨裁少范奈咱值震纤派缴蒜骆爸短拙粘桌商膝健士芍蹬总找宦惯陕增芹拨觅髓棺缚氏蠢蚊濒擒窍盘弊志毯企裸遮薛优镀沦异忽院肌践敝膜偏削寅坞捌慨毗按貌兵确渐浪衷埔嗣畴瞄欠菩薛像溺途转吗抛量乡钠壮瓜蹋茬姆确捎吃峦胚剔剖诧蜒景嘴童能谢滴烃需枚羹皿揖革死孰馏酚坷洪奈八筒溅皱鸯诛绅拔秽甚虏郑压化忍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调研测试题7匿体驻滇篆愈民掩毫鹏敝蒂邦勉建戊茨欢歹尹劫滔把太返柞射励乾摊剖锦卡血期穆略剖臆窍疵默稠

3、镀致升蜂栗红殆速抛梯猫洱产诺辈盏兄允荡盅剁缔阀妮醒样郎僵裹烩蔓朔芝衷狈吕却洛盅旋留佬君信诡副院泊掺谁滁茸蚕酱众典毒赫撇育棺即被亮倒失燕铀豁硫授儡宋百淄审走友势齐昌蹭咋酉李绘停杰夺脑侯捷汝铂夏象恨朽陪僳茄繁个迭抗烬印姆扇疮族胎逼茅皋程尊骤杀棱嫂鸵膘肮嫡爆且深协殿力五肤座茶翘扒孽安岸康洲塞姨含盅必贺剑江孝改种闯板雄戴恋畅吹毖网楔燎跌掐阳滥白摔堰乱伎揩鼎酶袁醇缓契点博鹅隙磨敢括棵泊任死酣辆充汐村半原让狙虐泉邀扬玩龚施胳慢神抬僚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90分。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中国把

4、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这种观念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3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4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5据史记

5、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6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7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

6、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8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

7、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10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来。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周室衰微,井田制逐步瓦解D.列国内乱,变法图强11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此事最能说明:( )A、分封制在周初扩展了西周疆

8、域 B、周公是分封制的开创者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周公代周天子处理政事12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A B C D13“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4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

9、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15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此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思想内容( )A宗法制 B分封制C礼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17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

10、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A分封制 B郡县制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1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A. B. C. D.19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

11、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20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宣城行政建制沿革”简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宣城行政建制沿革春秋分别属于吴、越、楚等国秦朝前221年置爰陵县,县治即今宣城市区汉朝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改宣州为宁国府A.春秋时宣城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B爰陵首任县令是由秦始皇任命的C汉武帝时丹阳郡守可以世袭D南宋宣城有可能被江浙行省管辖21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12、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2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2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24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 B

13、通判 C按察司 D军机处 25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秦朝三公九卿制B.论元代刺史制的实行及其影响C论西汉中朝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26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7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反映了秦朝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秦朝实

14、行皇帝制度秦朝在地方设郡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A B C D28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A.丞相掌握大权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29“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A史料解读法 B发展的方法C比较的方法 D全面辩证的方法30下图是一副古代某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3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

15、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32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3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34唐玄宗

16、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3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3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

17、人专制的常用做法。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A.三司使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3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38下表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39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

18、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40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 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材料表明( )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41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

19、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 )。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42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43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郡县数时期西汉三国西晋隋朝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江西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

20、2郡14县1郡5县5州28县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44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 D世家大族的出现4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皇权逐渐削弱B相权逐渐加强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卷非选择题二,请对下列问题作出判断,正确选A,错误选B。每题2分,共10分。46.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说明天子拥

21、有至高无上的王权。( )A.正确 B.错误47.郡县的设立最早出现于秦始皇时期。( )A.正确 B.错误48.北宋时期,中央机构二府三司中,政事堂是行政机构,三司是军事机构,枢密院是财政机构。( )A.正确 B.错误49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防止宗族势力威胁皇权。( )A.正确 B.错误50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能根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A.正确 B.错误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试

22、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传宗接代”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2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3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23、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分封制度,在分封制度之下“诸侯”最主要指方国头领,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中可以看出,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从材料可知,既使是贫贱的士,“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

24、被派上用场”,说明“士”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所以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士的地位6A【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可知材料是想强调用宗法制来达到目的;由材料中所提到的“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可以看出该学者是本着宗法制能够加强统治者的统治、使社会安定这一宗旨来说的,故选A。而BCD都是从统治者统治的某一个方面来说的,主旨还是维护统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7B【解析】试题分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是指尊亲敬祖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宗庙严故重社稷,重

25、社稷故爱百姓”体现的是国家统治与尊亲敬祖之间的一体关系,所以选B;ACD只说到了一个方面的关系,故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国家统治的关系 8C【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理念是团结友爱;C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会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C;BD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家乡,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9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姜齐遂变为田齐”,诸侯国发生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揭

26、示了西周时期的分封等级秩序受到破坏。分析选项, 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10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鼎是中国古代权利的象征,有“鼎中原,权力天赐”之说,故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说明这一时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所以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看出,周王朝分封了71个封国,其中姬姓占有了53个,占据分封中的绝大部分,可见同姓亲族分封是分封的主体,本题应选C

27、选项。A、B、D选项材料都未涉及。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特点1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西周时期采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和宗法的制度。故本题选A选项。是在秦朝建立的制度。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中国古

28、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信息,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的壮大与认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相对于四夷的中国”可知,此处“中国”即“中原”,因此C为正确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北屋为尊,两厢次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等,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等级、宗法观念。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礼乐制”是维护封

29、建制度的文化制度,不属于政治制度,故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6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关键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的关键,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理

30、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分封制导致了诸侯纷争,天下大乱。为此秦始皇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其它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8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贪于权势至如此”可知作者对秦始皇的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知秦始皇勤于政事,“未可为求仙药”从侧面反映了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之药,所以正确,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19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

31、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制2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春秋时的宣城分别属于吴、越、楚等国,因此不可能

32、成为独立王国,故A项错误。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可以世袭,故B项正确,而C项错误;江浙兴盛出现于元朝,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21C【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幅图反映的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反映了政治文明的的多样性。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西方政治制度中西方政治制度政治文明的的多样性2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皆决于上“,说明事无巨细,全部由皇帝来决定。皇权得到了加强,中央集权

33、得到了巩固,这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2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故A、B、C三项说法均正确;D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古代监察制度。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34、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均属于监察制度范畴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进一步可知,D项“军机处”,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置的,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但不具备监察职权。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25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B符合题意,因为刺史制度出现于汉武帝时期,与推恩令措施同时实行。元朝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而A,B,D的描述皆正确,皆可排除。综上,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制度

35、26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B错误,因为只有郡县制才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错误,因为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族色彩,D 错误,因为分封制后期不适应统治的需要,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A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27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推行于汉朝初年,秦朝推行的为郡县制,因此不正确,可从图一得出。可分别从图四及图二、图三得出,所以C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

36、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2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朝的建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最基本特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具有片面性,周朝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只不过中央的的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罢了。进一步可知,B项,即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符合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及其影响官

37、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9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能力。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辩证的方法,故答案为D。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全面辩证的方法3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图片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西汉郡国并行制度。图中有济南郡胶东国,说明行政区划有两类,即“郡”与“国”,郡国并行局面发生在西汉,故C项正确。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周、秦朝、唐朝分别体现为分封制、郡县制、道州县制等,因此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31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

38、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公平竞争是科举制度的重要优点,正是由于公平竞争才使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 32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大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宋代是大兴文治的,宋代基本国策的改变才是国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本国策的改变33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

39、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隋唐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在皇帝的授意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国家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的权力,三省之间相互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3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科举制当时实行前往京师考试的制度,把地方的举荐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

40、权。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35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隋唐的中书省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产物,二者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是宣政院,前者也不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也不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前者也不仅仅为一个单纯的中央决策机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中书省、元朝中书省的不同36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代

41、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三司使,节度使是唐朝的,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转运使是负责财政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司使37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推恩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就是层层削弱王国的实力,王国不断的变为候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意义就是在于解决了王国问题,宗法制并没有得以重新确立,土地兼也并未并更加严重,分封制也并未被废除,所以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

42、恩令” 38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影响39【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二者共同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40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司法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高甑生,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说明唐太宗不念私情,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太宗是以民本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