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教学中历史语境的创设与运用 周容容摘 要 将历史语境应用于文言文教学,是一种有效突破文言文教学困境的途径。因为历史语境是文言文历史性和文学性生成的重要保证,历史语境能够增添文言文解读过程中的趣味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比较文章的不同版本、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对文言知识进行迁移和利用影视作品来构建历史语境,同时注重作者和文章主要人物的背景经历、注重学习内容的古为今用、创设有趣味性的历史语境等。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历史语境 创设与运用语文学习与历史环境和语言环境有着重要关联。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时,能够浸染于文言文所描述的历史语境中,神游故国,身临其境,
2、增强语言和文化的感受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因此,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构建一种历史语境,引导学生在文言文所展现的历史情境中去感受悠远的人文文化。一、文言文教学中创设历史语境的价值1.历史语境是文言文历史性和文学性生成的重要因素文言文作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再现历史为目的,对历史文化和人物事件进行记录和评判。可以说,历史性和文学性是文言文的两大基本特征。如果无法对作者或文章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时代进行了解和解析,就无法凸显文章的真正内涵和价值。比如,陈涉世家一文中,陈胜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由陈胜这位出身卑微的人说出,展现了他桀骜不驯、不甘平凡的反抗精神;如果
3、相同的话出自秦二世之口,就可能变成嘲讽、愤怒、必欲除之而后快之意;如果是出自司马迁之口,也许这句话就透露出欣赏、激励、欲言又止的感情色彩。文言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其魅力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和作者自身文化的书面表现上,更是历史、文学以及作者个人情感的序列堆积。我们只有营造出文言文中的历史语境,才能真正让学生从文言文学习中去审视历史、反省现实并进行思考。2.历史语境能够增强文言文解读中的趣味性与自然学科相比,文言文等文科知识其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文性的。即“文言文言语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在讲解李白的诗歌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李白创作诗歌过程中的“力士脱靴”“国舅研墨”“龟
4、年寻人”等历史趣事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将诗人的个性化形象在历史语境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无论是古文、古诗词,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的映照下产生的,只有深度结合历史语境,才能在解读过程中充满浓郁的历史气息,促使学生对彼时的整体社会风貌进行更深入的了解。3.历史语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可否认,文言文之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讲授水调歌头中秋时,可以让学生就其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展开联想,体会苏轼被贬不得志的苦闷和渴望报效朝廷但又不屑与小人为伍的矛盾心理;
5、在讲解隆中对时,结合三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地图,让学生根据诸葛亮在阐述他的战略布局时的神态、表情、动作及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个性特质,不仅理解了作品的主旨,还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文言文教学中历史语境创设的方法1.通过比较不同版本文章构建历史语境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有多篇文章的出处并非只有一家。比如隆中对这段史实不仅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同样有记载。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文言文时,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讲解隆中对。一是通过对比来补充课本的特定内容。例如隆中對中:“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而资治通鉴记载的则是:“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不难看出,三国志中的隆中对有荆、益二州分兵进攻之策,而资政通鉴中的隆中对却没有提这一分兵之策,由此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从结果上分析其优劣。二是明晰课文中人物的作用。如张飞是隆中对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通过张飞这个人物的描写烘托出刘备重义气,讲情义,求贤若渴的心情,但是三国志中隆中对对于张飞的描写却过于简单,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篇章,更加全面地了解张飞的性格特征,凸显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不同版本的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补充文言文课文的历史元素,使学生融入历史语境,体悟文章的价值所在。2.通过梳理文章的脉络线
7、索构建历史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应当找出学生阅读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接入点和悬疑点,围绕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进展,致力于对整个历史脉络的梳理、勾连和整合,从而为学生指明学习和阅读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梳理整个历史脉络,仅凭课文中那一小段文章节选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教师须要对文章的前后历史故事进行必要的介绍与讲解。比如在讲解出师表一文时,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系列战争的一个开端。我们以出师表为节点,将需要梳理的相关历史史实分为出师表前和出师表后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各类人物的特殊身世、才能、志向等,从中发现、分析
8、对他们性格和最终命运具有暗示性的文字。如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不负先帝之望,上奏刘禅,亲自北上,并言辞劝勉,为兴复汉室而努力。教师可以在教学出师表前后补充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情怀。但教师不能将分析的范围局限在诸葛亮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这一个点上,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其所为?可以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并进行思考,教师要适时点拨,以取得学习效果。3.通过文言知识的迁移构建历史语境 通过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对文言的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总结
9、,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如陈涉世家一文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相关文言实词外,还要将文章中实词的一些特殊用法运用到史记中进行比较理解,最后归类汇总。比如“大楚兴,陈胜王”的“王”字作名词使动用法“使称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亡”字作动词“逃亡、逃走”。在文言虚词的学习上,主要依靠大量的反复阅读感受、强化才能掌握。但是如果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过于强调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讲授时,首先让学生基本理解陈涉世家中的虚词,接着再联系史记中其他相关篇章,对其中的虚词进行整理归类,然后用幻灯片等形式将整理好的虚词展示给学生,辅助其进行文言文阅读。这样不
10、仅有助于文言虚词学习,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增强学生兴趣。4.通过影视作品构建历史语境在文言文教学中构建历史语境,还可以运用影视作品来让学生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通过视觉直接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首先要格外注重选择那些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影视作品。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快餐化”和“消费文学”的出现,造成当今影视作品知识传播的片面性缺点。由于历史人物在影视作品中的常规化出场,一些创作者重点考虑的是它在受众群体中的主流关照效果,有些真实的历史事实则带有了戏说的成分;或者是为了满足当下大众对于影视作品的喜好,即便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把其中主要人物的“感情戏”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这两种情况都是影视作品
11、偏离历史原貌、片面化表达的典型表现,从而滋生了“演绎性”“秘史性”“传说性”及“臆想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显然,这样的影视作品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真实现状,教学时应加以选择。其次,要掌握影视作品构建历史语境的方法。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动辄就七八十集,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可能每一集都让学生观看。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有选择地剪辑影视作品的相关内容辅助学生阅读,使其成为课文的一种有效补充。比如观沧海一诗创作于曹操大破袁绍、统一北方之后,展示了作者曹操的雄心壮志和一统天下的“霸气”,那么此时的曹操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豪情万丈呢?教师此时可以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新三国中关于官渡之战、乌桓之战的相关
12、剧集,以让学生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三、文言文教学中历史语境的运用1.注重作者和文章主要人物的背景经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总觉得作者和文章主要人物的背景经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担心介绍这些内容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这样的想法使得大量有助于文言文教学的资源流失。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使得他们对于一些历史故事、历史典故很感兴趣,如果让学生了解所学篇章相关的故事和典故,对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和阅读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如果事先能够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边塞故事,以及唐代边塞诗人们的生活状况,学生对学习诗词就会兴趣倍增,有助于
13、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理解。2.注重学习内容的古为今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汲取精华、传承文化、掌握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等,以促使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培养其独立人格。所以,文言文教学与历史语境的结合不能只局限于历史的还原,否则文言文只能永远是庙堂之物,能看不能用。比如曹刿论战,文中讲道:“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我们通常解读这段文字时,往往将其定位为曹刿聪明、智慧的表现。但是如果从孟子讲的“春秋无义战”的角度去解读,曹刿则会成为另一形象。孟子为什么说“春秋无义战”?教师可以将这些历史
14、背景材料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去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3.创设有趣味性的历史语境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像“天书”,枯燥乏味、无从下手。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望而生畏。由此,趣味性是文言文教学与历史语境结合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创设的历史语境不足以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则构建的历史语境就是无效的。而构建具有趣味性的历史语境,所使用的方法就必须是多元化的。可以导入作者生平历史背景,也可以梳理文章前后脉络,甚至教学中可以采取事件对比的方法进行构建。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情怀与抱负,体悟作品的意旨,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的素养,以实现教学目标。参考文献1 张剑萍.浅议语文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5(5).2 陆艳华.试谈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6).3 李延玲.论历史语境的甄选引入对古文史讲授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5(8).4 褚树荣.在歷史语境中备教古文J.中学语文教学,2016(8).【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