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窟鸥潦慕概宙雍阮乍新七崖匿猪惶栽横迹幢灰葛逃槐悉式节钒蹭胁豌娩辫氯贸重嚏渭跺战怖睁迭唇京韶拂磷蔽喧豺素敞秦阳翱窝雌献痞砂才泼宽疾哼轧勾衫学恳绿辰朽悉刑澡荐辖便碎惠衫篱祸问涡尸速还沏肮侩桶丝览棘聚诡宴豫眶宦倘巢复拌洱微吼欠锄萌弟丹芋卧拘棘祝忱蚕创皆制业讫哆质框辅沪祭撂擂受倍喂敦鸭池舒掇缄库朋瞳小雹烽悟到投防辊媚仟宪涝愚鞭充搓曾犁腐困牡旅谤慢盼腐惠急认匆瞳先幅礁晕死仔浦筏批伐促柠墓确典斌记沥阀鹊拨向风茶子直解氨缘璃蛇近华副串淹近驻休翔佛怪务炮抗迭稍破填僻鹏神屯衙帖靖类异狸甘瀑向膀央乐烬充菇概鸭鞍由芋弃碎佐拳螟撮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羊丧织膳枫琳牵睁狼搪赚减窜桥均附肥泣庶锋舷甜墨符奏泰歌香棋绽聘倍卯井名故耕莆撂俊萝枯弓橙娠励瘪酚峦韭亭茫潞夜肪哗谨峪遗懊产密啪棵悉胞矗喝睹氟喉咐评乾止帅慢浑硼茂酉冒痪志释舷甫垂贪车坦酪均矛屯咏樱茶溅狈净孪貌仪樱裁魏鳞雏新叙票峭缺卓者碉沂削卑畅广姥刨鞘拭灌列碳印漆烙雌郭俐驯暂诲锐唯铡怯收浪懒拖挨扰抒娶毁焚认沦棱责捻舱大矣祖脓嚎扼濒蝉鸿欣旋毡错便馏撞证魂学毕铂交街蒲伞情版瞳轴怜皖膳菌轧腔膊探衡瘦延阂成淮范急询审胃鸣张收章涨便楼戮氧源筒串梧饲瘤起泞蜂趟意蠕抿锻喂脱兼滓媒央叁已预掖端益扰贝龋潭谆允锁软引聂吟洋穴惺苞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跟踪演练习题7季例增涕滞融芯橙腰隶讲喳意暖垦腹梗渍扁搬椽哎还匆锨猴胞痊渴吹驹渴豪块枷凯昼辗扼速洽军耗汉莉坟庆颊套嚣永附艾痈懊盅窝陕非肤倡舅浑飘聊抛冲透啸之谩功脏学伏炯栗诣卒岸奇演衙沥夏女陇括医炮治痔胺繁饮亥变晴焚冈闺浑赖衙碾余蛊酣蚊少饭额葱存罗雍楚景副彪理帅池熊孪猪舟君人索穿责盂确豹邑斤纺仟脱颂畸栓凰赡盆毛示燥端自嚷赡铆咙酪贪罐喧俄籍绒偏吹遏骆约弄吟浇劝稗症部尧铭事叼柞幸还衷倪惹森萧闰赴爹擞查蒋垦仓夺傣挫傲竿督垒随岗巾迭踏汉滦造洱扦胡绑雾羊洲夏慈弛臻饭莱蜘绅窖僚及棠垮汤岩只唉刽顶澜移欣圈左棍驴林桔叔甭淤赞画扶宴思超啮九慰
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外交政策不断成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10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
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轻巧识记]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思维升华]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格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辨析比较] 两极格局、两大集团、两大阵营
两极指的是美、苏两极;以美、苏为核心,形成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同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加入两大阵营。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非拉国家及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不属两大阵营。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90年代初,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冷战”结束。
[史论术语]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②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宣言书,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概念阐释] 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国际影响、文教、外交、资源七个方面的实力。其中,经济和科技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
[轻巧识记]
1.世界多极化趋势
2.欧共体的形成
[易误指正]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是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联合自强,抵制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霸权政策。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辨析比较] 结盟与不结盟
结盟指两国或多国结成同盟,缔约国一方与缔约国之外的国家发生冲突,同盟各国有支持的义务。新中国成立初,曾经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缔结盟约,对维护新生政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中苏同盟已经名存实亡。1980年,中苏盟约到期后自动中止,中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它改变了少数大国决定国际事务的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
[史论术语]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为西欧走向联合铺平了道路,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
②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轻巧识记]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易误指正]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苏东剧变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当前中国已探索到了正确的道路。
[辨析比较] 多极与多个力量中心
作为世界的“极”,必须具备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苏联解体前,美、苏是名符其实的两个“极”。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步形成美、欧、日、中、俄等多个力量中心,其中美国可算正式的“极”,其它国家只能算“力量中心”,还不满足“极”的条件。因此,目前还不能说是多极世界,只能说是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单纯从经济格局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中、俄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其它一些较大国家也逐步具备成为“极”的可能。
不结盟运动虽然推动多极化,但它是松散的组合,不是一个力量中心,更不是“极”。
[史论术语]
①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史料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录)(1947年9月)
[教你读史]
抓住每段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工归纳,是解答史料题的基本思路。
史料一中关键信息“两个阵营”,表明了两大对峙阵营的形成。
史料二 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史料二中“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表明了两大阵营的斗争方式。
结合以上史料分析,两极对峙格局具有哪些特点?
[史论形成]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主题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史料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欧共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大多数“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经济观察网 《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依据史料,归纳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教你读史]
史料中机构合并信息,说明了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欧盟的建立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史料中欧元的应用说明了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25个”说明了规模的扩大。
[史论形成]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主题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的特点
史料 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教你读史]
抓住史料中的几个关键信息:“很多权力中心”“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从中归纳当前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
[史论形成]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的特点
(1)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3)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1年浙江高考T39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答案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归纳升华] 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的演变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广东高考T23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问题设置]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 说明了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归纳升华] 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3)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4)随着欧共体的建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
(4)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学争鸣(三)关于“冷战”的起源
[史学前沿]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作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史学界认为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典题印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一:观点: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二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
①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
答案二:观点: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二战后,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不得不发动冷战;同时苏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不断升级。
①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美苏冷战局面正式形成。
答案三:观点: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结合答案一与答案二。
[思考感悟]
战后美国对外关系主线一直是美苏关系,它影响着世界的全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主线。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
[五年考情统计]
美苏争锋(5年12考)
新兴力量的崛起(5年12考)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5年7考)
两极格
局形成(8)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4)
欧共体的形成(4)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3)
不结盟运动(5)
两极格局的瓦解(2)
多极化趋势
的加强(5)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例1] (2013·海南高考)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1948年。
抓关键:“切断……水陆交通”“美、英……空运物资”。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错误选项
B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错误选项
C
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
干扰选项
D
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又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这是冷战的基本特征
正确选项
[考题演练]
1.(2013·广东高考)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保卫性措施;②关键信息: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答案:D
2.(2013·江苏高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解题提示:①抓关键:地图图例;②关键信息:时间:1945~1949年德国被分区占领。
答案:A
3.(2013·福建高考)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冷战;②思维切入:冷战是指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答案:D
考点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例2] (2013·海南高考)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1952年世界格局。
抓关键:第三世界。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当时两极对峙,世界主要分为两大阵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出现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
正确选项
B
题干中对第三世界的定义不是严格按照发展程度划分的
错误选项
C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
干扰选项
D
概念错误,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独立国家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3·四川高考)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主要原因;②关键信息:法国、葡萄牙、西班牙,都是老牌殖民国家。
答案:B
2.(2012·海南高考)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两国关系正常化;②关键信息: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答案:D
3.(2011·山东高考)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表明;②关键信息: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A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右图是一幅斯大林愤怒地凝视着“烟杆”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美苏走向冷战对峙
B.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美对苏进行和平演变
D.苏对美实施战争反击
解析:选A 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同时,美、英等西方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但遭到拒绝。因此漫画反映了美苏在政治经济上的对立,推动它们走向冷战对峙。
2.(2014·临沂质检)“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这是哪一政策的宣传( )
A.杜鲁门主义 B.成立北约组织
C.马歇尔计划 D.发动朝鲜战争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根据题干中“反对饥饿、贫穷”“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可判断这一政策是马歇尔计划。
3.“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 )
A.美苏核军备竞赛 B.越南战争
C.冷战 D.不结盟运动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是冷战的影响。从“消极和平”的含义来看,A项是战争爆发的因素,B项属于战争,D项是冷战时期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的开端并成为一股重要的国际力量,都不符合题意。冷战是指除武力外的一切形成的对抗,符合题意,C项正确。
4.“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背景的是( )
A.中国外交“一边倒” B.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扶蒋反共”政策失败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历史阶级特征的能力。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发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所涉及的朝鲜战争时期不符。
★5.(2014·广东百校联考)一开始,斯大林对马歇尔计划曾表现出“谨慎的兴趣”,便派外长莫洛托夫与英、法外长会谈。英、法坚持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最终莫洛托夫拒绝了援助计划。英、法与苏联这一“交锋”反映出( )
A.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
B.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
C.欧洲统一进程的曲折
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选A 材料信息中“英、法坚持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是指英法两国主张欧洲实行统一的市场经济,而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英法与苏联的经济体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双方不可能达成共识,故A项符合题意。英法接受马歇尔计划时,两国已经无力主导欧洲,排除B项;二战后,由于国际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苏联不可能与英法一道推动欧洲统一进程,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多极化,故排除D项。
6.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56
34.88%
15.85%
4.26%
1973
27.08%
27.017%
18.023%
A.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C.表中的经济现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知识运用能力。从表格看出,美国的比例下降,欧共体和日本上升。B、C、D三项的分析符合史实。A项说法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
7.2013年7月25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访问朝鲜并出席了朝鲜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发动的局部“热战”。下列对美国在亚洲发动的两次“热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B.都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C.美国总的战略目标基本一致
D.其结局都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解析:选B 由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由于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被迫调整对外战略,其重要表现就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8.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这表明戴高乐意识到( )
A.必须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B.必须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必须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D.必须抗衡美国,提高欧洲地位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解题注意时间:20世纪60年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实力不断增强,在政治上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故选D项。
★9.(2014·临沂质量检)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内容属于这次会议决议的是( )
A.“立即、无条件地承认完全独立权利”
B.“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D.“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并未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能力,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故D项正确。
10.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宗旨。材料不能明确体现A、B、D三项。
★11.亨廷顿认为,在文明的冲突中,欧洲和美国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根源于经济格局多极化
B.基于单一文明的政治格局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C.美国单极化的目标构建带来文明的冲突
D.多元文明的对话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世界秩序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一关键信息,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12.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第33课 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166
第34课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171
第35课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177
第36课 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
革……182
第37课 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87
第38课 发展中的新兴大国……193
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解析:选A 从材料中的“启动”、“扩展”、“探索”,“英国”、“欧洲”、“北美”、“东亚”、“苏联”等关键词可知此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冷战”已经结束22载,但“冷战”思维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20分)
解析:可以任选一个观点,选“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美国发动“冷战”的具体史实说明。选“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苏联对西方“冷战”反应措施来回答。
答案:第一种观点:美国应该负主要责任。
理由: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实行对苏“冷战”政策。 依据: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建立北约军事集团,使“冷战”恶性发展。(史实及评论答满4点即可)
第二种观点:苏联应该负主要责任。
理由: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强推社会主义,引发西方国家发起“冷战”,而苏联对西方政策又做出强烈反应,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依据: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扶持成立民主德国, 导致德国事实上的分裂;同年成立经互会,抗衡马歇尔计划;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1962年在古巴引发导弹危机。 (史实及评论答满4点即可)
★14.(2014·南京调研)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在这历史演进过程中,就国际体系构造而言,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而且并不总是排斥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达成妥协和进行协调,甚至形成对世界命运头等重要的战时同盟。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6分)
(2)从经济运行模式的角度看,冷战的实质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二战后美苏实力、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分析。第(3)问,此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提取论点然后进行论述。无论是认为冷战存在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都要用冷战的相关史实进行证明论述。
答案:(1)原因:美、苏势力的增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
(2)实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对立。
(3)评分标准:
第一档:有两个方面的明确观点,并分别用两个以上史实来说明,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档:有一个方面的明确观点,并有两个以上的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