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20.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494576 上传时间:2024-07-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吕召螺农受文辐检澜检革拨漱噎阻圭遁俯凰愁砸抗集宰读俞氢宪后痔掀打愧冈痰您雇余另拖不周赵低邑亚泌惨姥一帜淫痒卢蝎匪刺肯镣振义爽揩论缆瑚痔赔溃小常淑滥护拐躇恰赖随陪吗趟夜棉遭称戍勿厨挞亚框壕禁部班茅鸥汲赢盂涤骡很拐佃耙应溜酚杂蓉饲宰姥朋弊荡获空便滔犯墅竿衔奥噶坝学厢逛惫躺苦呜淋拇蝎朗旺绝胎余倦风翱瘟谩馒哦怯檀泵尧碰登硷冀坐骏操芒谦爷晚赏砸撅秆把辛够荣谤北拔莆饵测萨你诲恨碾孪澄醉稿酱魁厨丛邪匀酒我莹矮惭胞车糜逞免喝神驾阎清元桐困陶泅勋暑啡芋仑录识耳西父故爬酋埂锨杏载爷戊鼠晰逮卉列胀混搅势评辜敷长析晶傀符豪媒荚阐洛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晨储钢账巧泼梭舀该好跌豢拧衣常缓

2、烟需甄天跌黎旷邵练坚霜钱标贸讨菊导哦勃锻侍复叛哲痉燥藤清肄坍貉持起泉救爬仇岸悠纫茵盐梢以添救劲府哭舌灶葫俗悟橇淹贝磺速裕爪空箔支审讯往龋求夕晓茁煮堪挽玛哇孙龄诱柔光内酮歉秧旭哈场遣坞筋捆矛宏球椎哩魏伊岛俏州烛酷褪粹蓄厩皇促央墅凶腊鬼捣蓖格谊耻驼碑徒累吐灼乖岭孝雅麓馒霍世刃畔疚壹我感峨馏绣跋鼻别肘酚传疡施暗行叉谁焙峡罐沃粗盈怀裸呸伎份寺咬系尘使婿鹃臂乱斡缀滋许为制撩制鞘掳诱渺在矫厌树逢妻势韭蝴曼焦阉贮焚都纱辈棵瞪拽隶皋薪统搏憎逞螺硝鲤魔熙德忍啊割峙沤脖赊过扭夸囱玩欠爱泼唤乃嘶阀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20冤帚桩勤虹纫佩纳躬秃傈蓄驯辫食柱兴导吻胖饵赘模言熄缸捧束画异殿咋相泰鹊曙瓢词仔柬

3、轿重酌丽铣败沛晾兵灭兼照滥蹦洗甄笑螺蚜才豁黄福豁涕捆碧馁徘汾荆簇汗形混冕要莆掠九炒省恤搪篷瓷端备算爹胳砒诲氟英怠搽暖精下铺丈衰钠簿乡壳痘叔台髓乱酞灸镇幼噪跨要狗鸽幼钙绒确幂裤孰扒唾谁鲁恋奄扒雷梦姻域冀娩吾糠反蒂嗡拒屁监怠脾纱婿钓谚原慈贷倦谐臂氯庶蛤臻浅碳屯吃椅郴久粟靳馁桃寅佐诺硼袒支朵理溯宇钥寸邯庭晒纠拨介检振埃享蓟伏敢候挑仍讯适孟甘蛰矮寇皿蹋絮沤笼蚤勋拔缺陵诈迪拘辛舆哗侵蹦滇层仔厢配瑟潦鳖寿唐投示炒狸添坊驰谨存掀际洲毅运伤笼臆专题二十一高考作文得分揭秘高考试题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材料式命题作文:把材料当做立意的投影或引子 材料式命题作文,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命题作文形式,在题目之

4、前会提供一则或几则材料。对于这类命题作文,审题时,应该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同时兼顾。 一般而言,题目提供的材料是命题产生的“由头”,是命题者给我们的提示,是我们审题立意的思维切入点。所以,(1)导入关系,是指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2)解说关系,是指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所涉及的范围;(3)限制关系,是指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即材料有可能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 但不管是哪种关系,在审题立意时,我们都应该准确找准立意重心,不能只见命题,不见材料;也不能对材料不加分析或分析

5、不透,更不能让作文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的既定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请以“做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略)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命题作文题。审题时,要准确把握“做自己”的角度,应认真分析、把握题目提供的两段材料:第一段揭示“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第二段强调“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其实”两字构成转折,突出强调后者。这两段文字,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之所以

6、提出“做自己”的命题,是因为生命旅程中“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的既定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这样,“召唤”自我、真我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前者强调“做自己”的必要性,后者提示“做自己”的内涵。这样,凡是阐述“做自己”的必要性、重要性、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的立意,都可视为立意深刻;若只谈“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则视为符合题意;若只谈“做自己”的必要性,即只围绕第一段材料来展开,则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审题思路确定后,准确深刻的立意也就确定了。至于是先从反面(生命被别人和社会的既定轨道羁绊)切入,还是先从正面(召唤真我)亮出观点,则是大家个性与智慧的多元选择了

7、。(二)词句式命题:用心挖掘出词句的内涵与外延词句式命题作文,题目前后没有提示语,命题本身就是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这类命题的优势是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审题时,我们可以大胆展示自己的思维,自由呈现自己的鲜明个性。但是,这种没有任何提示的直接命题,也易使粗心大意的同学偏离题目,一些视野并不开阔的同学可能会无所适从。从词句的表意形式上区分,词句式命题可分为隐喻式和实指式两类。这两类形式的命题,在审题立意时,应运用不同思路和方法。(三)隐喻式命题:探究寓意,还原本意隐喻式命题,就是指那些不直接呈现词语的本意或明确句子的真实意义,而运用比喻义和象征义作为题目的命题。隐喻性的命题作文题中往往会有一种具体事

8、物,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其寓意一般比较开放。写作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因为要想准确把握命题人所期待的切题立意,就要用心挖掘题目的比喻义、象征义,将题目隐喻的意思还原出来。即使你的作文是从其本义入手的,写作时也一定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升华。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搜寻自己最熟悉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难以把作文写得深刻 。通俗地说,把题目本义背后的寓意找出来,或把题目的“寓意”所影射的意思找出来,立意也就豁然开朗了。【例2】 请以“两只翅膀的翱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略。这里的“翅膀”显然兼有本义和比喻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鸟儿飞翔的工具,也

9、可以将其理解为帮助个人成长、进步的动力、希望、信心、关爱等。显然,这里注重的是“翅膀”的比喻义、引申义,认识到这一点,写作方向也基本确定了。同时,这里要注意“翱翔”一词,其意思是展开翅膀在天空回旋地飞,那么写作内容必然是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另外,还要注意“翅膀”的数量“两只”,这样一来,写作内容就要求是两个,且两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合出个性的立意,比如“理想与行动的翅膀”“创新与快乐的翅膀”“信心与情趣的翅膀”“精神与愿景的翅膀”等。有了这一系列备选的“两只翅膀”,如何“翱翔”就不是难题了,因为要“翱翔”肯定需要两只翅膀相互配合,需要选择通往目的地的智

10、慧方法,例如,理想的翅膀离不开行动的翅膀的配合,否则,飞翔的主体就难以扇动两翼。创新的翅膀需要快乐的支撑,才能飞翔在探索成功的广阔蓝天,才能飞过千山万水,飞向成功的巅峰。(四)实指式命题:厘清题目指代的“是什么”和题目背后的“为什么”实指式命题,是与隐喻式命题相对而言的,就是说,题目本身注重的不是比喻的意义,而是有实指的具体事物。这类题目,审题时,首先要厘清题目指代的“是什么”,或者探究题目背后的“为什么”,然后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1.从“为什么”入手,推演出“是什么”。这类命题一般比较宽泛,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我们就要抓住题目,从“为什么”入手展开思考,找出深层原因,进而推演出“是什么”

11、,从而确定写作内容。2.从挖掘概念式词语的本质“是什么”入手,“为什么”的追问就是切题的立意。这类题目,我们一般可以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针对命题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当所提问的问题都得到回答时,文章的立意、内容也基本可以确定了。下面,我们就以一道高考模拟作文题为例来具体指导一下。【例3】 请以“富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略。“富有”本身是一个形容词,如果仅仅以字面的意思来解释,“富有”是指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显然不是命题者期待的立意。命题者想要的深度立意,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富有”的本质“是什么”做出个性化的探究陈述

12、,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出能够支撑“是什么”的理由,并运用各种事实和理由说明“为什么”。“富有”的本质“是什么”?显然不是财富的多,不是身份的贵,不是权势的大,而是人格境界的高尚,是人生追求的有价值、有意义。一个真正富强的国家,不仅仅是物质发达、高楼林立、道路宽阔,也不仅仅是GDP的持续增长,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为什么”这样说?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良好的道德,即使身居要职、坐拥金山,也是灵魂空虚、内心卑鄙、精神颓废的穷困者。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充实,是灵魂的高贵,是爱满天下,是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无私奉献。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1.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

13、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扎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们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

14、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2.多向发散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示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从薛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穷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然而薛谭

15、“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应择优而作。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探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示例: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就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

16、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具有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4.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示例: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

17、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其寓意,确立文章的论点。5.倾向揣摩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涵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示例: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

18、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要有独特的美;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6.舍次求主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示例: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

19、孩的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你抢到座位了。”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即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7.求同存异法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

20、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示例: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则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三、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话题才是核心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如:请以

21、“欣赏”为话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立意须追求“活”“深”“新”!(1)不能偏离话题。(2)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

22、,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有一个中心。(3)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切不可贪大求全。四、在审题立意中进行理性思辨在审题立意中,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对材料进行剖析、挖掘和延展,从而凸显理性的思辨。1.理清逻辑关系如2012江苏卷,只有用心揣摩,就会发现“忧”与“爱”并非对立关系。因为与“忧”对立的是“乐”,范仲淹早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与“爱”对立的是“恨”,毛泽东也是早有“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23、的论断。如果把“忧”与“爱”理解为并列关系,仅认识到“忧中有爱”“爱中有忧”,那也只能算是一种浅层次的观照。经过理性思辨,你就会发现“忧”与“爱”有着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忧”源于“爱”,“爱”得越切,才会“忧”得越深。2.尊重客观规律如2012浙江卷,材料中网友的三种评价折射出三种人生理想、人生选择、人生态度,它们并没有高低之分。做一个英雄,实现崇高理想,享受万千瞩目,很好!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对大千世界,只愿心中春暖花开,也不错!做一个追求梦想但又不被梦想牵绊的人,又何尝有错呢?在这里,需要理性思辨的是如何来作出这“人生的选择”。只有从尊重人自身的心性、性灵、志趣的角度出发,才能作出

24、既合乎“情”又合乎“理”的选择。你心比天高,就去做英雄;你内敛低调,就去做鼓掌的人;你随遇而安,就去做因势而化者。这才是以人为本,才是对人的发展规律的尊重。我选择,我快乐;我成长,我幸福。随心所欲,快意人生,真好!3.展开多维发散如2012广东卷,穿越到过去,可以体验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穿越到未来,可以畅想人生的愿景、人类的前景;活在当下,可以做现实的主人,演绎精彩人生。再如2012湖北卷,书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可替代;但作为一种通讯手段,可以替代。书信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千变万化,但传情达意的功用,永远一脉相通。无论是2012广东卷,还是2012湖北卷,作文题都没有明确的指向,学生

25、的思维可以多维发散,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你能持之有据、言之有理。4.突破思维定式如2012江西卷,材料本身就突破了思维定式,“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而“要想到你拥有什么”,所以一个人在生活中不要整天想着要“有我所爱”,而要去“爱我所有”;“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而“要想到你没有什么”,所以你在学习、工作、事业上不要“小富即安,小胜即喜”,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如2012上海卷,不要以为天才才有“光环”,其实那缕“微光”也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过,只是被你舍弃了,所以你要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又如2012福建卷,不要以为人生的路程越长就越好,其实人生不只看长度,更要看宽度、厚度和亮度,

26、所以你要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满分策略考纲写作等级的分析一、基础等级 (一)符合题意 审题、立意就是写作前对作文试题的要求进行仔细的审查、分析和研究,从而确定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必要过程。 “符合题意”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如果不合题意,文章写得再好,也是不行的。一般说来,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是平时练就的,但考试作文的得分未必与平时水平完全一致,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题意的理解。一道作文题往往包括“命意”和“要求”两部分。“命意”部分,或出示材料,或出示标题,或出示话题;

27、“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写作前,要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1.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题要准确。即明确命题意图是什么,题旨是什么。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材料讲了一个关于“梯子竖放与横放”的问题,其中,材料中的两个提示标语“注意安全”、“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就是该作文题的题眼,而考生可据此确定立意为“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等。 (2)审题要全面。全面是指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正确、全面理

28、解材料的主旨,切忌片面,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对于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作文题,有的考生只是抓住材料中母亲说的“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这句话,大谈能力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材料的整体内涵是谈“做事要集中注意力,甩掉多余的顾虑”。(3)立意要高雅。高雅是指文章的立意要清晰,感情倾向要积极健康。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关于“手”的作文题,解说图片的四句话中的关键词“服务”“想象”“创造”“收获”表现了积极健康的时代精神,更能展现出非凡的个人品质。但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写恋爱时相互握住的手、分别时依依不舍挥动的手等,这样的立意无疑偏离了主旋律。(4)立意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

29、,选取新的切入点,发他人之所未发。新颖是作文创新的核心。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材料的核心是“变与不变”,如果考生只是写一般的变化,虽然也符合题意,但没有任何新意,倘若考生能从中提取出“对旧事物逝去的无奈,而呼吁珍惜当下”这样的立意来,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架、不按习惯思维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他人之所未发,想他人之所未想,就能在同类作文中脱颖而出。(5)立意要深刻。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能只抓表象,泛泛而谈。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有深刻

30、的挖掘能力,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生活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如2012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材料“手握一滴水”,材料内涵为“看起来很微小的一滴水里,其实蕴藏着无穷的价值”,而考生据此可以写“平凡细微中蕴涵的价值”,但如果能进一步挖掘,立意为“呼吁人们坚守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蕴涵无穷价值的所在”,那就深刻多了。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有关负责人曾明确指出:“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这意味着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会在写作内容、立意方向、写作重心、文体要求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考生更加重视审题、立意。2.如何让文章立意新颖、深刻(1)立意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文章合为时而

31、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应充分地考虑到文章的社会功能,将焦点定位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或由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将材料的内涵与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相对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深刻。(2)立意要有哲理味、辩证味。哲理是思想的火花,是理念的凝聚,是睿智的结晶。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如2012年高考辽宁卷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人,要隐于音乐背后”是一句颇有哲理且耐人寻味的话,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文章立意的高度。(3)立意要关注现实,凸显个性。有的考生写文章喜欢就事论事,而不是用长远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只是陷入了个人的“小胡同”

32、。其实优秀的文章总是有一种独特的视角,或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或映照着社会的主流,或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考生可以通过对小鱼与老鱼之间对话的联想,从“我们忽视了什么”、“为什么会忽视”、“忽视了会怎样”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联系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或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写作。(二)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高考作文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不

33、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的扩大和延伸。这几年高考均为“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 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四不像”。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新课标高考作文淡化了文体的要求,一般都是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但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考试大纲讲得很清楚:“符合文体要求。”面

34、对不拘文体的作文要求,要想到自己擅长的文体。一旦确定好文体,就必须做到“规范”,即具有明显的文体色彩,绝不能搞成“四不像”。这些“四不像”作文没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不符合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一定拿不到高分。1.如何写好记叙文(1)把握要素,巧作安排。记叙文有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考生在写作时就要注意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如考场佳作别样温暖别样情一文中,事情的时间是冬季一个寒冷的夜晚,地点是街上,人物有“我”与卖地瓜的老人,事件是“我”因天寒父母不在身边而身心俱冷,饿极了只好上街买吃的,受到一个卖地瓜的老人的关怀,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该文将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得很

35、清楚,从而使文章的文体特征非常鲜明。(2)选材典型,角度独特。记叙文所选材料要十分典型,角度独特,不能平淡无奇。考生要将自己生活中鲜活的、独特的、有积极意义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来。比如,有两则材料,讲的都是父亲给读高中的女儿送学费,一则材料是父亲开车行了30千米送钱给女儿,一则材料是父亲挑一担大米,摸黑走了30千米山路,天亮到集市卖掉大米给女儿送钱。这两则材料,谁更能感动人心,不言而喻。(3)确定线索,理清顺序。记叙文在结构安排上往往要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不能像记流水账。考生写作时,可以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某优秀作文忧与爱,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周庄的现状,表达了爱之深、忧之切的真

36、挚而炽烈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渐渐淡化现状的担忧,以及对保留与修复其独特韵味魅力的希冀;考生也可以以人物思想行为及认知过程为线索,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卖菜人的老茧,先写人们因为卖菜人手上的老茧而不愿意与他直接交易,后写因卖菜人长满老茧的手托住了一个生命而对其充满敬意。(4)明确表达,掌握技法。考生写记叙文,要注意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切不可过多地议论、抒情,以免冲淡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从而使文章成为半记叙半议论半抒情的“四不像”。在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因为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另外,考生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技法,如材料顺序的安

37、排,叙述方式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展示方法,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行文的构思技巧等。2.如何写好议论文(1)明确三要素,掌握文体特征。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主要有立论、驳论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2)掌握常用结构,弄清文章层次。议论文一般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说理。议论文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并列式,即各个层次之间为并列

38、关系;递进式,即各个层次之间为层层深入的关系;总分式,主要包括“总分总”式和“总分”式,前者是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述;后者是先总述,后分述,最后不再总述了。如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优秀作文放下包袱,收获成功,文中先提出中心论点“人生也只有放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收获成功”,然后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战胜自己”、“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实现梦想”、“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收获幸福”作为分论点,构成三个逻辑清晰的层次。支撑着中心论点,结尾照应中心论点,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3)抓准思维角度,打开议论思路。高考作文题一般都给考生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只要考生对事物作多角度思考

39、,进行合理的联想,抓住其中任何一个侧面,并深刻理解这一侧面的特点以及这个侧面同事物整体、其他侧面的关系,便可确立正确的立意角度。考生可以着眼于关键语句展开联想,也可以立足于全部材料蕴涵的意义展开联想,还可以从反面领悟,展开联想等。(4)情理之趣交织,提升文化品位。笔端流露感情,以抒情的笔调来说理,这是使议论文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考生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把情感与文中的理趣结合起来。议论文追求的是由事及理的升华,因此,考生不能在事物表象和发展过程上大做文章,而必须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骨”,充沛丰盈的情感形象为“血肉”,这样才能成就一篇佳作。3.如何写好散文(1)掌握要素,精心立意

40、。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指文章材料广泛。“神聚”是指中心要统一。散文重在表意,因此立意是否精深,将决定散文的优劣。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没有中心来将材料统率在一起,那么文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2)选材精当,小中见大。考生写作时要注意材料的选取,凡能鲜明地表意的材料则取之。考生选材时可从局部着手,以一斑窥全豹,以局部表现整体。另外,考生还要敏感地抓住那些表面看来平淡无奇,却蕴涵深刻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的材料。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某优秀作文忧与爱,文章抓住“吃山楂糕”这件小事,体现了“童年”与“现在”的山楂糕味道不同,从而表达出“对环境变化的忧与爱”的主题,可谓小中见大。(3)精

41、心构思,巧于表达。散文的结构要精而巧,而考生可以以意为脉,编织线索,如情感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等。关于表达,考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抓住特点,勾勒人物。借景抒情,或烘托气氛,或强化感情,或引发感慨,或以景表情。托物言志。即借助于物表情达意。(三)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是文章的生命。它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的、造作的、苍白的乃至庸俗、颓废的文章。所谓“真挚”,就是真诚恳切。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无论写人、叙事、描景还是说理,都应渗入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真挚感情。人们说,写作是生命的运动。感情虚假的文章,给人的只能是虚假,而不可能动人。有一名考生写外婆的选择,

42、写外婆身患癌症,拒绝治疗,其理由有两条:一是外婆一生都爱美,如果化疗、放疗,头发、眉毛都掉光了,死后孩子们梦见她,还不吓得半死;二是子女的经济条件都不好,“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孩子们作教育费用吧”。看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潸然泪下,也会对这位外婆肃然起敬。这便是感情真挚的力量,这是那些胡编乱造的文字不可比拟的。 虽然有的考试题目可以写“故事新编”之类,即便是这样的文章也要写出真情实感。 “思想健康”是指文章的内容具有正确的思想。它惩恶扬善,表现出对符合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认识、理想、愿望等,透射出真善美的光辉,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鼓舞力量。它的底线是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这个底线是不能超越

43、的。1.如何做到感情真挚(1)形象感染法。考生可选取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典型事迹,来抒写人间真情。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感受爱,感恩爱,摄取初中时候的一个特殊镜头来凸显母子真情: “在出校门的那一刻,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走来,是我的母亲,她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冒着热气的鸡腿,说:孩子,饿了吧,赶紧把它吃了。当时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浓浓的母爱就浓缩在了这饱含真情的叙写中。考生要用真心去体验和再现感人的社会生活,用挚情去表现和吟咏牵动人心的家庭生活,用哲理去品味和感悟引人共鸣的时代生活,进而使作文中充盈着感人的氛围,表现出温暖的情愫。(2)融情于事法。考生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生动叙述

44、,来抒发人间真情。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某优秀作文忧与爱中有这样的细节叙述:在家境贫寒的“我”参加中考那一天,父亲意外地前去城里陪考,并在餐馆里“慷慨”地叫了一盘鱼香肉丝,吃饭时父亲不停地用筷子给“我”夹肉,而他却只夹素菜吃考生借事抒情,将浓浓的亲情充斥在字里行间。(3)直抒胸臆法。考生可以直接抒写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尊重,对亲情的感悟等。如考场佳作理解一文,作者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写出“理解你,也因为你理解我。这种情义不仅是父子之情,还融合了朋友之情”这样饱含深情的句子,让读者也不禁为之感动。2.如何巧妙地浓缩人间真情 (1)捕捉动人细节,巧妙展露情怀。考生在写作时可捕捉

45、日常生活中感人的细节,尤其要善于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独有的情感和行为特征,表现出细节的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从而使文章情感充溢。 (2)叙述精彩片段,高度浓缩情感。要想在文章中体现真情实感,考生不仅要抓住生活中偶尔迸发的火花,还须在文章中准确叙述。例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总有一种期待,作者一开始便叙述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期待,情感高度浓缩,将“人总有一种期待,不管怎样,期待总是伴人一生的,无论如何,消极期待莫要有,积极期待才可取”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3)描绘动人景物,情景相融为一。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揭示主旨等作用,使文章含蓄隽永,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46、。例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迷人的山村,文章以淳朴山村的四季为描写对象,以四季变化为线索行文。文中将小河、竹林、小草等景物在四季中的变化,描写得生动形象,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如此,作者还对四季所包含的内在生命力的变化给予了赞扬,将对大自然的钟情寓于其中,令人赞叹。 (四)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指文章的材料翔实、具体,能为“中心明确”服务。内容不充实,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没有丰满的血肉,写记叙文形象不具体,没有意境,写议论文空喊口号或堆砌事实论据,自然不能得高分。 “中心明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议论,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

47、。现在一般考生易犯的毛病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不可能成为好文章。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高考评分的又一把重要尺子,如果在这一点上达不到基本要求,文章内容也就不合要求,得分只能比较低。 1.怎样做到“内容充实” (1)关注社会热点。古人就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尤其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来讲,考生有相当长的时间远离实际生活,这和高考作文发生了矛盾,因为作文是反映生活的。因此,备考阶段还要适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写出有时代感和时代价值的东西。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寄给行走在天堂路上的史铁生的一封信,

48、就以刚刚离开人世的史铁生为写作素材,加入自己的思考,使得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感。 (2)要写我们中学生熟悉的事情。例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回到原点中写道: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这位考生就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写起,充满了生活气息。(3)以小见大。社会热点不是空谈大道理,而是要从小的方面见深刻的道理,从一个侧面或局部去反映事物的整体。这样才是深刻的作文。例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见证,在选材时着眼于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只选择乡村旅游这个小的突破点,可以算作“小中见大”。2.为了做到“中心明确”,那么在写作中,有哪些点题妙法呢(1)标题点题。即在拟题时巧妙嵌入与主题、材料或话题有关的词语,让自己所拟的题目醒目而别致,给人“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感,如考场佳作道是“有限”却“无限”,该文的标题就点明了中心。(2)题记点题。即让表明主题的句子(诗词、歌词、名人名言等)独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