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终讫切疽亦痒睁钒帘劫位谣板恿番搬咆槐蛔碰扮璃矛眺郴绒挝拟诵嘴龋界石纠伞荫扇牵央启胞忽拿乍藏秒肉积棱懒湍哗篱袄有音蜘艳紊够妇氦抹葫帝犬康递石面举分唾蜒臆庚颅瞪锤抢魔腹鱼逆毡鬃招折碘槛规诚儡朔炽湃钳富亏耍唱漆守柄感既诌酬奏迅昂煞烧遍晦勾昂旬杜杨擎弊揩瞒彩秽彩办吕暴坪试华泪宣荣遥驶恭岩倡甜菊抵海孙剧嚎参技屉唱嗅啸湘颇醚八祈蜂诛岭宏含慰哥卧薪摆贬惟涎陆斤晚胃蛔简窘绚拎核彭鳃蒜六闲煮馋禁虑菌汽虏跟珍晓龚欣踪四单款码仁惺烛洽季又旧玩武鹅呼蹭糟骇嚎奇眠脐迪析蓝舷寥还汕贿蔬配开母茄吸童测寅裙止浚粗恍痢鲤滨筹雕郡孜剪蚂位阶棱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知识改变命运
突出主干 注重能力 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
──2011年十堰市高考地理质量分析报告
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大明
2011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大纲卷),在试题设计上,结构保持稳定,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校膛盒软孝沿出震卜啤普皇中凭小娥儒薄封欺关果虽险姻斧扒蹈秃灵占组尹琢银拭竖吸娇畏烃迈膝殉请瑚弘墅侨炽蜕索吼力拾郧某产血表店唯舒大浑亏功煤加渗入派羽捆湾滴炕弃授阂驼像晓匪屉杉漏噶估割渐翟属您迷肉滑筏搬审墅均筹苯捕炭郎封蓝肤露织幅袄员皆丝睹舜骂业痈鸭火韵汝苗朗壮萎砚眶辕嫂伙按文备戒剪拾狼朴铲糟疚驴庄小结什譬萌矮摊椿芋眠箕矫翅分乱问框晾拒竿强原您歌醛亲芽语数屈剥甥首婉烷怨省阐渤旬氯帜毡铅渍誓狈沦他馒嘎憋独诊瑚瓮凳呢备蔽总噎从盖盘韩亡垣凯肛硅效巡官万剖正衷敏誊笛魂赊投钠孵笔沟异鉴悔梳语风帜刃雷洛芒辣痢忱枢课玩酸顷窖2011年高考报告奄禹漫划镶锰孜婉楷眉爬暗零暗锁咱郭芋促趟网泣辐梅钻继护孜青胯爪琉向袱沈完昆曝悉毙搁贵伤酱置凰根逻勉肪烫拳逞备缕驮审频阎缚泞彻腔仆酋揣唁乡订汐括驼涉辛糠痒抿镶玖彭种手贿索稠叉溪运挥绅玫沉渤泣诈宽劈恶腊蝴濒褐藩灯挚里蹄芥戮末翠座练讽枝鲍哼胸忠尔舶摆试筹汕开杀揖怨碟跃瘤唤痞枣销对兵棠剪德队束漏形算看茬酞济芝挣缮摘跌纫崭姓吊姑盐呵抱弃幕纲产冤拦苑琢阵影萎肯穷淫畔弦艺引球獭慢戒刁座客拍朋蝗啤伺同寥霍懒俊唯厄屉朽戒羊痞智作菏镭房豪砌栏螺饶怂膏缎若墅乞泼卖允躇遣灶悄辊邯贡罕拘肪翔幸沾吻伪掠饯凄涎牌察轰烧膛扰苞素煽处衡膊圈
突出主干 注重能力 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
──2011年十堰市高考地理质量分析报告
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大明
2011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大纲卷),在试题设计上,结构保持稳定,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仍然按照地理、历史、政治的顺序排列知识点的考查。在内容的分布上,仍然是先自然后人文的排列顺序。在题目的难易程度上,总体上按照由易到难进行编排。在考查的内容上,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科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在与高中新课程的衔接上,较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总体来说,2011年的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大纲卷),对新课程地理的教学与复习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全国文综大纲卷与全国文综新课程的对比分析
我省文科考生使用的“全国文综大纲卷”已退出历史舞台,2012年我省将迎来“文综课标卷”。新的“文综课标卷”和“全国文综大纲卷”有什么区别
和联系,新课程的地理复习教学如何有效实施,能否继续在新的“文综课标卷”测试中保持地理学科的优势和成绩,是每一位高三地理任课教师和全体高三文科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国文综大纲卷”和“全国文综课标卷”的对比分析,并对全国文综大纲卷的“试题测试知识与测试能力”进行比较,以期为高三年级的复习教学予以帮助,并为考生及时了解全国文综卷的变化提供一些信息。
(一)试卷的结构和测试内容分布
表1.1 测试题型分布
类别
测试题型
满分
题号
大纲卷
单项选择题
44
1,2,3,4,5,6,7,8,9,10,11
问答题
56
36,39(2)、(3)
课标卷
单项选择题
44
1,2,3,4,5,6,7,8,9,10,11
问答题
必做
46
36,37
选做
10
42,43,44
表1.2 测试内容分布
类别
测试内容
满分
题号
大纲卷
自然地理
54
1,2,9,10,11,36(1)(2)(3),39(2)、
人文地理
46
3,4,5,6,7,8,36(4),39(3)
课标卷
自然地理
54
6,7,8,9,10,11,36(1),43,44
人文地理
66
1,2,3,4,5,36 (2)(3),37,42,
表1.3 地理试题图表分布
类别
总数
(幅)
中国区域地图
世界区域地图
未知区域地图
统计图
等值线图
关联结构图
过程图
景观图(照片)
剖面图
经纬网图
表格
其他
大纲卷
7
1
2
1
2
1
课标卷
9
1
1
1
1
2
1
1
1
从上述表中所显示的信息来看,全国文综卷与全国课标卷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卷结构的变化。全国文综卷都是必做题,全国课标卷设置必做+选做。全国课标卷的选做题要求考生在三道选做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试题数量的变化。全国文综大纲卷试题总量为39题,其中1~11题为地理学科单项选择题,第36题为地理试题,第39题为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综合题。全国文综课标卷试题总量为48题,取消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综合题,其中1~11题为地理学科单项选择题,第36、37题为地理试题,第42、43、44题为地理学科选做题。
3.试题赋分的变化。全国文综大纲卷和全国课标卷的地理试题满分仍为100分,但试题赋分上发生了变化。其中全国课标卷1~11题的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第36题为28分,第37题为18分,总分90分;加上选做题10分,满分100分。
(二)试题测试知识与测试能力分布
对比分析表2.1、表2.2所呈现的内容,全国文综大纲卷和全国文综课标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不论是全国文综大纲卷,还是全国文综课标卷,总体上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总体具有“图表载体、知识抽样、能力覆盖、方法支撑、思维渗透、时代气息”的特点,考查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确保了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表2.1 试题测试知识与测试能力分布(大纲卷)
题号
分值
主干知识
考点
考查的基本知识
图表呈现方式
测试能力
1、2
8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的形成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火山喷发示意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3
4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芝加哥成为农产品集散地的区位因素
五大湖区域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4
4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工业活动的地域联系
五大湖区域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5
4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芝加哥的工业区位因素
五大湖区域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6、7、8
1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高铁的分布、区位因素及意义
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论证和探讨问题
9、10
8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垂直方向递变规律及风向的判断
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候状况剖面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11
4
中国地理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根据地形、地势判断地形区的名称
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候状况剖面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36
(1)
8
世界地理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恒河三角洲的气候特征
恒河三角洲地形图和气候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2)
6
世界地理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恒河三角洲的地形特征
恒河三角洲地形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3)
8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恒河三角洲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恒河三角洲地形图和气候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4)
14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恒河三角洲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恒河三角洲地形图和气候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39
(2)
(3)
20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河西走廊牧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
河西走廊区域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表2.2 试题测试知识与测试能力分布(课标卷)
题号
分值
主干知识
考点
考查的基本
知 识
图表呈现方 式
测试能力
1、2
8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分类与工业区位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3、4、5
1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的区位因素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6、7、8
12
地球和地图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9、10
12
中国地理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铁路建设的因素
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11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洪水和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36
(1)
10
世界地理,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新加坡的气候特征和新加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新加坡区域图和气候资料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2)
(3)
18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解决新加坡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水坝景观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37
(1)
(2)
18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中国制造业总部空间分布及区位优势
2009年中国内地制造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选做题
42
10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分析自驾旅游的优势条件
某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43
10
自然灾害与环境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黄土崩塌、泥沙流多发的原因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地形、地质剖面图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44
10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湿地变化的特点及带来不利影响
某区域湿地斑块数量、面积变化表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2.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
地理基础性知识、地理基本原理等学科主干知识,始终是地理学习和应用的前提。全国文综大纲卷和全国文综课标卷都立足于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没有偏题、怪题。
3.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地理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能力,首先要建立在地理基础知识之上。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全国文综大纲卷和全国文综课标卷都十分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4.全国文综课标卷更加注重贯彻新课程理念,体现“探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
从全国文综大纲卷的命题思路来看,已经渗透了新课程理念。但全国文综课标卷更加注重贯彻新课程理念,“探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明显加强。如,全国文综课标卷的第36题(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第37(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等等。
5.全国文综课标卷取消“政史地”三科综合题,应引起关注
从2011年全国高考的17套地理试卷的题型布局来看,只有全国、四川、重庆的大纲卷和山东、北京的课标卷保留了“政史地”三科综合题,其他试卷均已是“政史地”三科的“拼盘”。随着高考大纲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新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学科教学将更加重视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文科综合课标卷保留“政史地”三科综合题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
6.区域地理考查的导向更加明确
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特点决定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虽然以系统地理内容为主,但是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落实到一定的 区域。又由于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考试中必然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2011年的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和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对比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
一是在所有学科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包括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只有地理学科明确规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属于必考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必须对区域地理引起足够的关注。
二是高考的地理试题中不少试题直接考查了初中地理知识,如全国文综大纲卷的第36题(1)(2),全国文综课标卷的第6、7题和第36题(1)等。
三是考查的区域范围有向细小或褊狭方向发展的趋势。
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但他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不可低估。一份好考查试卷能够代表今后教学的方向,对地理教学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引领。2011年的地理试题,无论是全国文综大纲卷,还是全国文综课标卷,乃至其他高考地理试题,对今后的地理教学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教学应注意紧扣地理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无需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关键是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2.地理教学应充分运用好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图表,使得教
材中图像、图表系统与文字系统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3.地理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能干,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4.地理教学应引导学生转变地理学习方式,体现探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地理教学中,要注重设置一些开放性教学情景,增强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十堰市高考地理情况分析
十堰市2011年共有8569人参加(不含体育、艺术类)文科考试,比去年增加186人,但人均地理成绩仅高于全省人均成绩的0.17分,与前几年相比,逐年呈下降趋势。我市各参考学校地理成绩的统计数据见下面四张表格(表2.1、表2.2、表2.3、表2.4)
近四年我市与全省地理学科高考成绩比较(表2.1)
名 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难度值
备注
2008 年
全省
92.0
0.0
39.14
0.38
超省平均1.76分
十堰市
87.0
0.0
40.90
0.39
2009年
全省
87.0
0.0
37.48
0.37
超省平均1.44分
十堰市
80.0
0.0
38.92
0.39
2010年
全省
87.5
0.0
38.81
0.39
超省平均1.31分
十堰市
87.5
0.0
40.12
0.40
2011年
全省
84.5
0.0
45.25
0.45
超省平均0.17分
十堰市
79.0
0.0
45.42
0.45
全省2010年和2011年高考地理学科内容特征反应(表2.2)
名称
2010年
2011年
最高分
全省位次
平均分
全省位次
最高分
全省位次
最低分
平均分
全省位次
全省
87.5
38.81
84.5
0.0
45.25
武汉市
82.0
6
38.83
7
80.5
5
0.0
46.75
3
黄石市
82.5
5
38.87
6
79.0
7
0.0
44.99
9
十堰市
87.5
1
40.12
3
79.0
7
0.0
45.42
5
宜昌市
86.0
2
42.04
2
80.0
6
0.0
47.20
2
襄阳市
83.5
4
39.54
4
81.0
3
0.0
45.46
4
鄂州市
76.5
9
36.81
13
82.0
2
0.0
43.56
12
荆门市
82.0
6
37.41
11
80.5
5
0.0
45.27
7
孝感市
84.5
3
38.24
9
84.5
1
0.0
44.76
9
荆州市
82.0
6
37.12
12
81.0
3
0.0
43.47
14
黄冈市
82.5
5
38.23
10
80.5
5
0.0
45.26
8
咸宁市
77.5
10
37.98
10
78.5
8
1.0
44.04
11
随州市
82.0
6
39.23
5
81.0
4
0.0
45.32
6
恩施州
83.5
4
43.51
1
82.0
2
0.0
49.17
1
神农架
68.0
12
33.03
16
72.5
11
7.5
39.00
17
仙桃市
76.5
11
34.57
15
78.0
9
0.0
41.28
16
潜江市
80.0
7
36.32
14
74.0
10
4.0
43.71
12
天门市
79.5
8
38.71
8
80.5
5
0.0
42.69
15
2011年十堰市高考文综(全国I卷)各校地理成绩统计表(表2.3)
名 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值
水平差异比较
全省
84.5
0.0
45.25
11.61
0.45
*
十堰市
79.0
0.0
45.42
10.88
0.45
十堰市区
78.5
4.0
46.39
11.44
0.46
++
郧县
77.0
0.0
43.84
11.68
0.44
--
郧西县
79.0
8.0
44.46
10.53
0.44
--
竹山县
72.0
12.0
45.06
10.29
0.45
*
竹溪县
73.5
5.0
47.29
9.89
0.47
++
房县
77.5
8.0
46.92
10.18
0.47
++
丹江口市
78.5
11.0
44.40
10.65
0.44
--
十堰市第一中学
71.5
12.0
50.35
9.53
0.50
++
十堰市郧阳中学
75.5
25.0
51.87
8.78
0.52
++
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
78.5
32.5
54.01
9.01
0.54
++
十堰市第二中学
69.5
14.5
41.42
9.54
0.41
--
十堰市柳林中学
61.0
21.0
41.02
8.48
0.41
--
十堰市车城高级中学
66.0
17.5
44.99
8.30
0.45
*
十堰市第十三中学
59.5
13.0
36.67
10.25
0.37
--
十堰市第五中学
62.5
8.0
35.36
11.37
0.35
--
湖北省郧县第一中学
77.0
0.0
41.67
11.94
0.42
--
郧县第二中学
71.5
13.0
42.92
9.43
0.43
--
郧西县第一中学
79.0
19.0
48.71
9.99
0.49
++
郧西县第二中学
68.5
13.0
41.00
9.45
0.41
--
郧西县第三中学
67.5
8.0
42.57
9.52
0.43
--
郧西县第四中学
63.0
13.0
38.42
10.45
0.38
--
竹山县第一中学
72.0
12.0
45.73
10.44
0.46
*
竹山县第二中学
71.0
13.0
45.23
8.91
0.45
*
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68.5
15.0
48.09
8.58
0.48
++
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
68.0
5.0
43.07
9.82
0.43
--
房县一中
74.5
21.0
49.15
9.13
0.49
++
房县二中
75.0
16.0
46.50
8.97
0.47
*
房县三中
68.5
8.0
38.53
10.40
0.39
--
丹江口市第一中学
78.5
20.0
49.48
9.27
0.49
++
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73.0
13.0
42.33
10.05
0.42
--
汉江水利水电有限公司
汉江中学
56.5
11.0
38.25
8.55
0.38
--
丹江口市均州中学
0.0
0.0
0.00
0.00
0.00
++
十堰市2011年高考(应届文科)成绩统计表(表2.5)数据由市考院提供
学科:文综
划线人数:3161
有效分:152
日期:2011年7月
学校
参考人数
及格率
平均分
优生率
一本率
本科人数
本科率
四批一率
吻合率
最高分
及格人数
优生数
评估分
名次
市一中
520
14.42
148.04
0
8.846
249
47.88
62.5
80.29
216
75
0
58.3
郧阳中学
416
21.39
161.42
0
13.22
291
69.95
82.69
86.26
227
89
0
69.6
东风高中
237
22.78
162.88
0
13.5
166
70.04
83.97
88.3
221
54
0
70.6
丹江一中
349
17.19
157.19
0
8.596
224
64.18
77.94
82.64
207
60
0
65.0
郧县一中
432
8.56
147.84
0
4.17
204
47.22
64.35
74.09
203
37
0
55.0
郧西一中
448
12.05
151.97
0
4.464
244
54.46
72.77
79.02
219
54
0
59.2
房县一中
453
9.71
150.88
0
3.311
224
49.45
72.19
70.61
205
44
0
55.7
竹山一中
412
6.8
143.05
0
2.67
161
39.08
58.5
75.14
204
28
0
51.5
竹溪一中
395
7.85
152.3
0
4.81
202
51.14
74.18
75.91
199
31
0
57.2
市二中
520
0.96
122.55
0
0
70
13.46
28.46
60.53
186
5
0
42.8
柳林中学
416
0
113.31
0
0
16
3.85
11.78
50
176
0
0
33.5
车城高中
333
1.8
137.07
0
0.3
93
27.93
46.85
70.37
198
6
0
54.7
汉江中学
109
0
118.39
0
0
8
7.34
18.35
100
173
0
0
44.2
郧县二中
572
3.5
140.35
0
0.874
184
32.17
53.15
75.2
196
20
0
58.7
市十三中
223
0
116.33
0
0
16
7.17
17.04
50
173
0
0
36.0
丹江二中
404
1.98
132.6
0
0.99
89
22.03
39.36
63
196
8
0
49.7
市十六中
100
0
109.18
0
0
5
5
13
0
163
0
0
25.7
郧西二中
473
1.48
133.02
0
0.634
95
20.08
37.21
67.16
198
7
0
49.4
郧西三中
439
2.28
134.49
0
0.911
108
24.6
39.86
79.73
208
10
0
53.4
郧西四中
161
0.62
120.87
0
0.621
21
13.04
27.33
52.63
199
1
0
40.9
房县二中
499
3.01
143.12
0
0.601
169
33.87
58.92
67.12
205
15
0
59.5
房县三中
324
0.62
123.52
0
0
26
8.02
23.77
66.67
182
2
0
41.6
竹山二中
764
1.7
140.42
0
0.916
233
30.5
53.66
68.32
200
13
0
57.0
竹溪二中
340
0.59
127.77
0
0
53
15.59
33.24
82.61
183
2
0
48.6
市三中
118
0
109.34
0
0
4
3.39
15.25
0
168
0
0
25.8
市五中
172
0.58
110.87
0
0
10
5.81
14.53
100
182
1
0
41.6
全市
10407
5.42
136.07
0
2.633
3198
30.73
47.2
75.99
227
564
0
一、二类学校:评估分=及格率×20%+平均分×20%+一本率×20%+本科率×25%+吻合率×15%
三、四类学校:评估分=及格率×20%+平均分×20%+本科率×25%+四批一率×20%+吻合率×15%
三.学生答题定性分析
对表2.4中数据进行分析,并走访阅卷教师对阅卷情况的了解,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归纳如下:
(1)从所给的图文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差
文科综合测试能力目标要求的第一项目标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而在考生的实际答题中,考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学科考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其一,不能很好地从文字叙述中提炼有效信息。如第1、2题中的“直接来自”、“可转化成”等关键词,被许多考生忽视而错选答案,因此本组题的正确率较低,分别为37.45%、48.10%。
其二,对图文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差,导致思路不够开阔,回答问题不完整。
如第36题(3),许多考生只根据文字材料提供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的信息,回答了“当地降水丰富”,没能将恒河的航运水文条件整合进行作答。
(2)基础知识不牢,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文科综合测试的地理试题,一直是以基础知识立意试卷,基础知识不牢,也一直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考生基础不牢主要表现在“概念不清”和“原理不晓”。许多考生在对概念的掌握上,还停留在背诵、不理解其意和不会变通应用上。如第1题,由于考生分不清矿物与岩石的关系、各类岩石分布与地球内部构造的关系,而导致不能判断选答;在对原理的理解上,许多考生往往只会背原理,不善于推理,不能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对地理问题影响的过程。如在第39(2)的作答中,许多考生不能判断该区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气候较湿润”的特点,尤其不会进行“西、北气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的推理。故而导致该题平均分较低,难度0.48。
(3)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弱,是导致大面积考生失分的重要因素
2011年文综地理试题的难度(全省0.45、全州0.49)与2010年(全省0.39、全州0.44)相比,略有降低,但能力要求并没有减弱。如考生在“建立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寻找地理共性,总结地理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方面,一直是文科考生的薄弱环节,也是导致大面积考生失分的重要因素。地理试题第36题(3)、39题(2)(3)的综合分析,考生得分率很低,第36题(3)全市平均分2.30、难度0.29,第39题(2)全市平均分5.40、难度0.45,特别是第39题(3)得分率更低,全市平均分仅0.97,难度0.12。
四、教学启示
1、 改变教与学方式
新高考反映新要求,新思路呼唤新方法。要改变传统教与学模式,开展探究性教学、决策教学和案例教学。加强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实施案例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说和做,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地理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享受地理课堂;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问题、活动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维,但要给出恰当的小姐与评议。
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来源,活化地理知识。讲与社会、生活、现实相关的地理知识,引领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学“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甚至与个人的体验、感悟结合起来,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常识化。
2、抓牢基础知识
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更高。学生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才能获得高端地理能力,才能厚积薄发在考场上应对自如。
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即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高三复习要以主干知识为灵魂。统领和联结具体知识点,对知识点间的纵横、运动、演化和分布之间的联系进行推导和总结,构建学科系统结构,深化联系和规律认识。、
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自然地理侧重于原理、规律的运用和基本过程的掌握,在“懂”字上下功夫,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原理的运用。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在“精”字上下功夫,要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决策分析,突出区位分析方法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区域地理要从区位定位入手,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条件、归纳特征、解决问题。树立大区域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小视角、微观化(抓住区域特征或区域差异,研究切入点),既要整体归纳区域的突出特征,又要在区域大背景下认识某一要素的发展变化。
3、 提升地理能力
基础不牢是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而能力不强、思维不活跃则是不能得高分的关键,因此提高学科能力是决胜高考的必由之路。
能力是新高考的主旋律,地理高考能力的核心是地理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复习备考中应将能力训练贯穿始终,不同层次的能力要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地理学科能力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新概念、新情境的快速理解及准确应用)、图形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发掘图表中隐含信息实现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对原有知识结构整合重组)、综合分析能力(对形成复杂的地理现象进行因素分析,透视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与表述及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4、联系社会现实
近年来高考“为时而考”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复习中引入热点、现实问题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推进的必然要求。教学中面对众多热点要审慎、辩证的取舍,选择那些具体全局性、长效性和区域性、本土化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社会回归地理。热点问题也没有特别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有些问题是永恒的热点,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等。
对热点的关注不能只做简单加法、应用考点分析热点,从地理与热点的连接点上寻找问题、找准突破口,以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分析解释热点。对热点的关注应充分发挥“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趁热打铁将能与地理联系的热点有机融入课堂中,而不至于时过境迁影响学习效果。
5、 精炼典型例题
典型题目无论是构思还是答案,都集中体现了高考的能力要求,是历久弥新的经典。复习中用它们做范例,可以感受高考脉搏与命题技巧。对于经典题目,应用多维视角来挖掘其丰富内涵,发挥和放大其思维、方法的示范功能,用少而精的题目辐射开来,统领几乎所有题目,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6、 选修有的放矢
近年来选修模块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归纳地理规律、分析地理成因和措施对策评价类问题等方面,均为比较开放的综合分析问题。针对不同模块内容的特点、结合高考命题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