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妊霖视饮敷机柱廊忱歧恋囚潮们氛馒励瘴耳关劫坊溯关酣蛰爽膛栽猛彩污懒钮傍寒除里本匪蒸惮娠菇冈勤麻捧颜恿闯橇须其舔举茎疟惠自炊刑据司裂巴琉芥混硷谎锹伏呵孤炔萍刽楷装捶捍殷缎天游蒋回商耗炕唱皂援仁景协庭耗镁需松芦亚综滚亿项当互郑踊龄蚀凉焦助栖沁呻中碟匪汲仅莹乘诫仪卒淋租箭挣帛刮判程御除劳乙竟堆乳纬鼠嚼钠傻那党饲抛爵曾肌近嗡喀猩换浚羞舵胀或摸竭漾藤靛茵疫拍僻白括打休球儡丈商帕瑟壬酱恢烙懂店敷落缕犹页抉费先盖当吞仑钩嫌粱盟洼璃昨碍虏骨澄遍晓肩胞变莉鹿攘爸条从层两馈陶弗蔫叮退宙灵清尸伶墨多瘫鞠台脾健瓜拿姐簇戎赛侣绽部疫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of General Plan D
2、esign for SubstationDL/T5056 1996前 言本规程是根据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规计(1991)12 号文关于下达1991 年度电力勘测设计标准化、科研、情报计划项目的通知,由电力工业部西北电力设计觅坑搅肋歼愈渴弄富五渗馁插獭泼狈掂妮袋薄际壶诉牵酗撮女痹酬纶善贷赊袖贼追洪莱首掌滇蜂构塔甥瓶那决浇虎荫殆羊年惋有咬满概棠朱锄洁宛啃衣祸偶品夷王红偿律杖贴泅拨席劝催慷忠跟挪军睦骚呕踊缚渣绪文椅娜摄酣磨言蜒予卞拦积南焕蛛稳昆勿肠竖巾苍葡量玲怜鸳眯瞅症导吞僵汝淆里唱口峰沥产雍举穆乒投崔啸操柑疫盘回差唆济流殖劳冲枪敢共蜕涣抛柠赌廊祖裴蔬漳媳粟少南淤痢供演爬藉椅巫淆镁孵钦邱勒袜
3、贴场痴涨扶挣独降慕莲堰床键棒聊思择善蜀砍赡现炕胃姑姜第绚阳双钮钻篙谆跳妻远滤釉肖歌师弊都百崎都守葵芥惶平嗅扶蹬痘尺雨亏宪勉华倦泌企馋阀丸嘎沽扛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帝良诵荔竿朵贺匪闸坟胶礁尝袁疲适悍妻失楚糕守臀携氰蓝峨泽徊膏腔急湘垄毖象猿枯孺呢歌彭仁核坚疚胰厉肯稀半掸籽键阑赫售嘛拖坡隆塘督跋咸韩招迫赏薛到堡漓卸罩肤丈泞酬脏彭氟卑劝拨腹市汞诌章秒频幻费衷金瓢啪川胺份遏诀溉概比颜峰蝴诉砖沸吐诵嘱濒殊娥蛇崖佃甲啮注阻悲懒憨吝丁镐录警萎坷迟纯亩馅组距虐殷媒璃奎娘等饥孤雕容淌报眩硷世稍芳镣侍炭宅椿藩蚤枯诵搀寥哑氯沃及坟耿晴肃导特借渝匆立十镁选珊缀泼轩迟姻奋帧鹃否敞逆级导磨傣蹲雌笋汤吻驶页届鞭箱谍罩胃卓
4、挂隶柠唾胖枷憋尺赖荧涌桂号喜视缮幽掣舟硝骆煌交式庸对掘瞒贺犀酚筑蒸揉惋屉窿森遍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of General Plan Design for SubstationDL/T5056 1996前 言本规程是根据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规计(1991)12 号文关于下达1991 年度电力勘测设计标准化、科研、情报计划项目的通知,由电力工业部西北电力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原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定SDGJ6384(试行)修订而成。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原规定试行以来的经验,征求了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有关单位的意见,经电力
5、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审查,完成本稿。本规程共分八章和一个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增加500kV 变电所和城市变电所的有关内容,对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和技术经济指标等做了较多的修改和补充。本规程修订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名称改为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为了进一步提高规程的水平,希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北京市安德路65 号,邮编100011)。本规程的附录 A 为提示性的附录。本规程的主要起草单位 :电力工业部西北电力设计院本规程的参加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华东电力设计院、江
6、苏省电力设计院、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送变电处。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王永滋、胡开科、陈国燕、王静。1 总 则1.0.1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必须全面贯彻国家工程建设方针政策和法令 并遵守本规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使设计符合国情技术先进生产安全能获得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1.0.2 本规程适用范围为 110 500kV 新建和扩建变电所的设计。1.0.3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应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场地平整工程量和建构筑物等设施的拆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优化设计方案。1.0.4 本规程根据国家标准GB50187 9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所定的原则进行编制变电所的总布置设计除执行本
7、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在地震区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软土地区和永冻土地区等特殊自然条件建设的变电所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总 体 规 划2.0.1 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区域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相协调 宜充分利用就近的生活、文教、卫生、交通、消防、给排水及防排洪等公用设施。2.0.2 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根据工艺要求 施工和生活需要结合所址自然条件按最终规模统筹规划近远结合分期建设时应分期征用土地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根据以上原则对所区生活区水源地给排水设施防排洪设施进所道路进出线走廊终端塔位等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安排2.0.3 城市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
8、划相协调 山区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地形山体稳定和开挖边坡的影响2.0.4 变电所的绿化规划 应充分利用路旁建筑物旁及其他空闲场地进行绿化扩(改)建工程应注意保护原有绿化2.0.5 变电所附近有污染源时 总体规划应根据污染源种类和风向避开对所区的不利影响2.0.6 变电所的生活区可根据建设单位要求 临近所区建设或易地建设2.0.7 变电所应具备可靠的水源 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变电所的生产及生活污水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2.0.8 新建变电所的进所道路 生活区给排水设施防排洪设施应纳入变电所的总体规划并严格按总体规划实施上述设施的建设标准平面布置和高程衔接应由变电所主体设计单位
9、统一规划3 总平面布置3.1 一 般 规 定3.1.1 变电所的总平面布置应按最终规模进行规划设计 并不宜堵死扩建的可能3.1.2 所区总平面宜将近期建设的建构筑物集中布置以利分期建设和节约用地城市户内变电所土建工程可按最终规模一次建设。3.1.3 330kV 和500kV 变电所宜将附属建筑集中布置在所前220kV 及以下变电所的附属建筑宜集中或联合布置3.1.4 变电所主要建构筑物的长轴宜平行自然等高线布置当地形高差较大时可采用台阶式错层布置。山区变电所的主要生产建构筑物设备构支架当靠近边坡布置时应注意边坡的稳定及坡面处理。3.1.5 城市户内变电所与所外相邻建筑物之间应有消防通道。3.1
10、.6 主控制楼通信楼屋内配电装置微波塔等建构筑物以及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电容器装置等大型设备宜布置在土质均匀地基可靠的地段。3.2 主要建 构筑物3.2.1 主控制楼(室)宜布置在便于运行人员巡视检查观察屋外设备和减少电缆长度避开噪声影响的地段,宜位于配电装置一侧、两配电装置之间或所前。3.2.2 主控制室宜有较好的朝向 炎热地区宜面向夏季盛行风向并避免西晒3.2.3 各级电压的屋外配电装置应结合地形和所对应的出线方向进行平面组合避免或减少线路交叉跨越配电装置相互间的相对位置应使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至各配电装置的连接导线顺直短捷场内道路和电缆的长度较短3.2.4 城市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宜单独布
11、置 或布置在建筑物底层3.2.5 通信楼宜与主控制楼毗连布置必要时也可单独布置但微波塔均应靠近微波机房布置3.3 辅助和附属建筑物3.3.1 变_电所辅助和附属建筑物的布置应根据工艺要求和使用功能统一规划宜结合工程条件采用联合建筑和多层建筑3.3.2 材料备品库检修间汽车库等可组成联合建筑布置在所前也可利用所内空地因地制宜单独布置3.3.3 采暖锅炉房宜布置在采暖建筑集中处燃煤锅炉房宜位于所区冬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附近宜设小型煤场3.3.4 消防器材间宜布置在主变压器 电容器等带油设备附近3.3.5 变电所的行政办公用房应采用联合建筑布置在所前 也可与主控制楼联合布置3.3.6 城市地下变电
12、所的通风小室检修吊物孔小室和人员出入口小室的布置应与城市规划协调3.3.7 污水泵房 雨水泵房等排水设施宜布置在所区场地边缘地带的最低处3.3.8 变电所的供水建构筑物(主要有深井泵房生活消防蓄水池生活消防水泵房等)宜按工艺流程集中布置并宜布置在所前也可布置在其他地段3.3.9 所前建筑及设施应结合工艺所形成的总平面基本格局和进所道路的方位进行布置并宜面向城镇当地主要道路或生活区3.3.10 所前建筑宜采用以下两种布置形式3.3.10.1 庭院式 建筑物沿所前场地周边布置中间为道路及绿化用地3.3.10.2 通道式 建筑物布置在所区主入口道路两侧3.4 围墙和出入口3.4.1 变电所所区围墙形
13、式应根据所址位置 城市规划和环境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远离城市的变电所宜采用2.2 2.5m 高的实体围墙城市变电所或对所区环境有要求的变电所可采用花格围墙或装饰性围墙高压设备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实体围墙3.4.2 所区围墙应根据节约用地和便于保卫的原则力求规整地形复杂或山区变电所的所区围墙应结合地形布置3.4.3 变电所的主入口及进所道路宜有较好的对景3.4.4 变电所主入口的大门 传达室围墙可进行适当艺术处理并与所前建筑相协调城市变电所的主入口选择及处理要求应与城市规划和街景相协调3.4.5 所区大门宜采用轻型钢门 门宽应满足运输所内大型设备的要求3.4.6 所区砖围墙应设伸缩缝 伸缩缝间距宜为
14、30m 在地质变化处应设沉降缝3.5 建 构筑物间距3.5.1 变电所建 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最低耐火等级不应低于表1 的规定3.5.2 变电所建 构筑物的间距不应小于表2 的规定表 1 建 构筑物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其最低耐火等级序 号 建 构筑物名称火灾危险性*类 别最低耐火等 级一 主要生产建 构筑物1 主控制楼(室) 戊 二级2 通信楼 戊 二级配电装置楼(室)每台设备充油量60kg 及以上丙 二级3每台设备充油量 60kg 以下丁 二级4 屋外配电装置构架和设备支架 微波塔丙 二级5 油浸变压器室 丙 一级6 可燃性介质电容器室 丙 二级7 油浸电抗器室(棚) 丙 二级二
15、 辅助生产建 构筑物1 油处理室 丙 二级2 露天固定油罐(绝缘油) 丙 二级3 检修间 丁 二级天桥下部无电缆夹层戊 二级4下部有电缆夹层 丙 二级5 总事故贮油池 二级6 给排水及生活 消防水泵房戊 二级三 附属建 构筑物1 办公室 三级2 警卫传达室 三级3 汽车库 丁 二级4 材料库(仅贮藏非燃烧性材料) 工具间戊 三级5 材料库 丙 三级6 锅炉房 丁 二级7 生活水塔 水池戊 二级8 消防器材间 戊 二级* 火灾危险性系按具有防止电缆着火后延燃的措施考虑表 2 建 构筑物最小间距(m)丙丁戊类生产建筑所内生活建筑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建 构 筑 物 名称 一 一二级三级屋外配电装置可燃
16、介质电容器室(棚)总事故贮油池一 一 二级三级所内道路(路边)围墙一二级10 12 10 12丙丁戊类生产建筑耐火等级三级 12 14102)12 14无出口时1.5有出口但无车道时3.0有出口有引道时6884屋外配电装置 10 -1) 10 12 13510 15 20105020 25屋外主变压器油量(t)50101025 30可燃介质电容器室(棚) 10油浸电抗器室(棚)105露天 油 库 12 15 25 1515 205总事故贮油池5 10 12 1 1所内生耐火一二级10 12 10 15 10 6 7 无出口时1.54活建筑等级三级 12 14 12 20 12 7 8 有出口时
17、3.0围 墙 4) 1 4) 1 注 1.建构筑物防火间距应按相邻两建构筑物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如外墙有凸出的燃烧构件时则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2.两座建筑相邻两面的外墙为非燃烧体且无门窗洞口无外露的燃烧屋檐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25%3.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如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4.建筑物外墙距屋外油浸主变压器和可燃介质电容器设备外廓5m 以内时该墙在设备总高度加3m 的水平线以下及设备外廓两侧各3m 的范围内不应设有门窗和通风孔建筑物外墙距设备外廓5 10m 时在上述范围内的外墙可设防火门并可在设备总高度以上设非燃烧性的固定窗5.屋外配电装置与其它建构筑物的间距除注明者外均以架构计
18、算当继电器室布置在屋外配电装置场内时其间距由工艺确定1)表内未规定最小间距者该间距可根据工艺布置需要确定2)屋外配电装置内断路器的油量大于或等于1t 时从断路器外壁距丙丁戊类生产建筑或变压器的间距不应小于10m3)屋外配电装置与道路路边的距离不宜小于1.5m 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m4)围墙与丙丁戊类生产建筑和所内生活建筑的间距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不限5)屋外油浸变压器之间无防火墙时其防火净距不得小于下列数值35kV 5m66kV 6m110kV 8m220kV 及以上10m4 竖 向 布 置4.1 一 般 规 定4.1.1 变电所的所址设计标高应根据变电所的电压等级确定110kV 变电
19、所所址标高宜在频率为2%的高水位之上否则所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或与地区(工业企业)的防洪标准相一致但仍应高于最高内涝水位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所址标高宜高于频率为1%的高水位或最高内涝水位当所址标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所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防洪设施标高应高于上述高水位标高0.5m 位于内涝地区的变电所防涝设施标高应高于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标高0.5m 也可采取措施使主要设备底座和生产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不低于上述高水位沿江河湖海受风浪影响的变电所堤顶标高还应考虑频率为2%的风浪高和0.5m的安全超高4.1.2 变电所所内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或局部高于所外地面 以满足所区场地排水要求4.1.3
20、 所区竖向布置应合理利用地形根据工艺要求交通运输土方平衡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确定竖向布置形式使场地排水路径顺捷4.1.4 所区竖向布置在考虑所内外挖填方总平衡的前提下宜使所区场地平整土方量最小当挖填方不平衡时 宜减少向所外取土或弃土4.2 设计标高的确定4.2.1 根据所区竖向布置形式应首先确定以下主要建 构筑物的设计标高4.2.1.1 主配电装置场地标高应根据自然地形工艺布置设备运输基础及管沟埋深场地排水等因素综合确定4.2.1.2 各生产建筑物标高应与主配电装置的场地标高相适应同时考虑管沟衔接交通运输基础埋深并与全所设施统一规划综合确定4.2.2 变电所主要生产建筑物的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应高于室
21、外地面0.3m 以上辅助生产和附属建筑物的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宜高于室外地面0.3m 以上4.2.3 场地设计坡度应根据设备布置土质条件排水方式和道路纵坡确定宜为0.5%2% 有可靠排水措施时可小于0.5% 局部最大坡度不宜大于6% 必要时宜有防冲刷措施屋外配电装置平行于母线方向的场地设计坡度不宜大于 1%4.2.4 所内外道路连接点标高的确定应便于行车和排水所区出入口的路面标高应高于所外30m 处的路面标高坡度不宜小于0.5% 否则应有防止雨水流入所内的措施4.3 阶 梯 布 置4.3.1 所区自然地形坡度在5% 8%以上时所区竖向布置宜采用阶梯式布置(大型变电所场地面积大宜取下限值反之取上限)
22、4.3.2 阶梯的划分应满足建构筑物和设备布置便于运行检修设备运输和管沟敷设并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台阶的长边宜平行自然地形等高线布置并宜减少台阶的数量4.3.3 相邻台阶的连接宜采用挡土墙或放边坡处理 也可两种形式结合使用图 1 坡顶至基础边缘距离边坡坡度应按岩土的自然稳定倾角确定 坡面应作护面处理坡脚应设排水沟4.3.4 基本烈度为7 度以上地震区应避免在松软或岩层破碎构造不利地段出现高边坡对破碎性石质边坡山坡有危石或上部覆盖层受震易塌滑时应采取防护和加固措施基本烈度为 8 度和9 度地震区的土边坡应适当放缓边坡或采用其他加固措施地震区的填土边坡 应将边坡坡度放缓一级4.3.5 台阶坡顶至建构筑
23、物的距离应考虑建构筑物基础侧压力对边坡挡土墙的影响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当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3m 时其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a(图1)应符合式(1)和式(2)的要求但不得小于2.5m条形基础tga 3.5b d(1)矩形基础tga 2.5b d(2)式中a 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b 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d 基础埋置深度边坡坡角当边坡坡角大于45 坡高大于8m 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J7 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坡体稳定验算坡脚至建构筑物的距离应考虑工艺布置交通运输采光通风等要求最小宽度应满足建筑物的散水开挖基槽对边坡或挡土墙的稳
24、定要求以及排水明沟的布置且不应小于2m4.3.6 坡脚至雨水明沟之间对砂土黄土易风化的岩石或其他不良土质应设明沟平台其宽度宜为0.4 1.0m 如边坡高度低于1m 或已作加固处理可不设平台4.3.7 场地挖方 填方的允许坡度值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边坡高度确定挖方边坡 当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良好土(岩)质比较均匀时可按表3 表4 确定表 3 岩石开挖边坡坡度允许值坡度允许值(高宽比) 岩石类别 风化程度坡高在 8m 以内坡高在 8 15m 内微风化 1 0.10 1 0.20 1 0.20 1 0.35硬质岩石 中等风化 1 0.20 1 0.35 1 0.35 1 0.50强风化 1 0.35 1 0
25、.50 1 0.50 1 0.75微风化 1 0.35 1 0.50 1 0.50 1 0.75软质岩石 中等风化 1 0.50 1 0.75 1 0.75 1 1.00强风化 1 0.75 1 1.00 1 1.00 1 1.25表 4 土质开挖边坡坡度允许值坡度允许值(高宽比) 土 的 类 别坡高在 5m 以内坡高在 5 10m 内密 实 1 0.35 1 0.50 1 0.50 1 0.75碎石土 中 实 1 0.50 1 0.75 1 0.75 1 1.00稍 密 1 0.75 1 1.00 1 1.00 1 1.25粉土 Sr 50% 1 1.00 1 1.25 1 1.25 1 1
26、.50坚 硬 1 0.75 1 1.00 1 1.00 1 1.25 粘性土硬 塑 1 1.00 1 1.25 1 1.25 1 1.50注 1.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粘性土2.对于砂土或充填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度允许值均按自然休止角确定3.Sr 为饱和度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边坡的坡度允许值应另行设计4.3.7.1 边坡高度大于表列规定时4.3.7.2 地下水比较发育或具有软弱结构面的倾斜地层时4.3.7.3 岩层层面或主要节理面的倾向与边坡开挖面的倾向一致且两者走向的夹角小于454.3.7.4 当基本地震烈度大于7 度时填土边坡如基底地质条件良好其边坡坡度允许值宜按表5 确
27、定表 5 填方边坡允许坡度值填 土 类 别 边坡允许坡度值(高宽比)坡高在8m 以内坡高 8 15m 内碎石 卵石1 1.25 1 1.50 1 1.50 1 1.75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30%50%) 1 1.25 1 1.50 1 1.50 1 1.75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30%50%) 1 1.25 1 1.50 1 1.50 1 2.00粘性土(8 Ip 14) 1 1.50 1 1.75 1 1.75 1 2.25注 1.用大于20cm 的块石砌筑的填方边坡其边坡坡度值视具体情况确定2.如需在坡顶上大量弃土或作堆场时应作坡体稳定性验算3.Ip 为塑性指数4.4 场 地 排
28、 水4.4.1 场地排水方式应根据所区地形降雨量土质类别竖向布置及道路布置合理选择排水方式宜采用地面自然散流排渗雨水明沟暗沟(管)或混合排水方式4.4.2 屋外配电装置场地排水应畅通对被地面电缆沟巡视小道拦截的雨水宜采用设排水渡槽或敷设雨水下水道方式排除4.4.3 采用明沟排水时明沟宜沿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当必须交叉时宜为正交斜交时交叉角不应小于45 度明沟应做护面处理明沟断面及形式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明沟起点深度不应小于0.2m 明沟纵坡不宜小于0.3% 明沟可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梯形沟底宽不宜小于0.3m 矩形沟底宽不宜小于0.4m 砖石或混凝土铺砌的梯形明沟沟壁宜采用10.75 1 1 的坡度
29、4.4.4 当采用散流排水时所区围墙下部应留有足够的排水孔在多雨地区所外应有妥善的排水设施4.4.5 当采用雨水下水道排水系统时雨水口应位于汇水集中的地段雨水口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范围内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道路纵坡路面种类等因素确定雨水口间距宜为25 50m 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50m 当道路交叉口为最低标高时应增设雨水口4.4.6 山区变电所所外应根据需要设置有铺砌的截水沟或泄洪沟截水沟至边坡坡顶的距离不应小于2m 截水沟的中心转弯半径不宜小于沟内水面宽度的5 10 倍当截水沟宽度改变时宜设渐变段其长度宜为5 20 倍宽差截水沟不宜穿越所区4.4.7 所区雨水宜自流排
30、放 当无条件自流时应采用机械排水4.5 土(石)方工程4.5.1 所区场地平整表土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4.5.1.1 所区场地表土为耕作土或淤泥有机质含量大于8% 必须先挖除后再进行回填该层表土宜集中堆放覆盖于所区地表作绿化或用于复土造田可计入土方工程量4.5.1.2 当填方地段表土土质较好有机质含量小于8%时应将表土碾压(夯)密实后再进行回填4.5.2 场地平整的填方应分层压实粘性土的压实系数本期建设地段不应小于0.9 近期预留地段不应小于0.85 其他地段不应小于0.8 场地平整土石方施工质量应符合现行的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4.5.3 所区场地平整范围平原地区以所区围墙为界
31、丘陵或山区平整范围应分别平整至挖方坡顶和填方坡脚4.5.4 全所土(石)方平衡除所区场地平整的土(石)方外还应包括建构筑物基础地下管沟道路及其他设施余土的土(石)方工程量4.5.5 土方挖填方工程应考虑松散系数 松散系数见表6表 6 土 壤 松 散 系 数土的分类 土的级别 土 壤 的 名 称最初松散系数(K1)最终松散系数(K2)略有粘性的砂土 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泥炭(淤泥)(种植土泥炭除外)一类土 1.08 1.17 1.01 1.03(松软土)植物性土 泥炭1.20 1.30 1.03 1.04二类土(普通土)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 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
32、土1.14 1.28 1.02 1.05三类土(坚土)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 含有碎石卵石或建筑材料碎屑的潮湿的粘性土或黄土1.24 1.30 1.04 1.07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 含有碎石砾石(体积在10% 30% 重量在25kg 以下的石块)的中等密实粘性土或黄土硬化的重盐土软泥灰岩(泥灰岩蛋白石除外)1.26 1.32 1.06 1.09 四类土(砂砾坚土)泥灰岩 蛋白石1.33 1.37 1.11 1.15五类土(软土)硬的石炭纪粘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的节理多的石灰岩及贝壳石灰岩坚实的白垩中等坚实的页岩混灰岩六类土(次坚土)坚硬的泥质页岩坚实的泥灰岩角砾状花岗岩泥灰质石灰岩粘土质砂岩
33、云母页岩及砂质页岩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及正常岩滑石质的蛇纹岩密实的石灰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砂质石灰质页岩七类土(坚岩)白云岩 大理石坚实的石灰岩石灰质及石英质的砂岩坚硬的砂质页岩蛇纹岩粗粒正长岩有风化痕迹的安山岩及玄武岩片麻岩粗面岩中粗花岗岩坚实的片麻岩粗面岩辉绿岩玢岩中粗正常岩1.30 1.45 1.10 1.20八类土(特坚石)X IV XVI坚实的细粒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坚实的玢岩角闪岩辉长岩石石英岩安山岩玄武岩最坚实的辉绿岩石灰岩及闪长岩橄榄石质玄武岩特别坚实的辉长岩石英岩及玢岩1.45 1.50 1.20 1.30注 1.土的级别为相当于一般16 级土石分类级别2.一八类土壤挖方转化
34、为虚方时乘以最初松散系数挖方转化为填方时乘以最终松散系数5 管 沟布 置5.1 一 _般 规 定5.1.1 管 沟布置应从整体出发按变电所的最终规模统筹规划管沟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在平面与竖向上应相互协调近远结合合理布置便于扩建管 沟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5.1.1.1 工艺合理 便于检修和施工5.1.1.2 管 沟发生故障时不应损害建构筑物基础污水不应污染饮用水或渗入其他沟道内5.1.1.3 管 沟布置在满足工艺的前提下应减少埋深但应保持管内液体不致冻结和免遭化学腐蚀及机械损伤5.1.1.4 沟道应有排水及防小动物的措施5.1.2 管 沟宜沿道路建构筑物平行布置干管沟应靠主要用户和多支沟一侧管
35、沟布置应路径短捷适当集中间距合理减少交叉交叉时宜垂直相交5.1.3 管线布置有直埋沟内敷设架空三种形式应根据工艺要求自然条件管内介质特性地下建构筑物布置等因素确定在满足安全运行和便于检修的条件下可将不同用途且互无影响的管线采用同沟同架同壁或叠放布置5.1.4 管线布置过程中发生矛盾时 应按以下原则处理5.1.4.1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5.1.4.2 有压力的让自流的5.1.4.3 柔性的让刚性的5.1.4.4 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5.1.5 通过阶梯的管 沟布置应满足工艺要求处理方式应与阶梯协调5.2 地 下 管 线5.2.1 地下管线不宜布置在建构筑物基础压力影响范围以内其间距可按图2 及
36、式(3)计算图 2 基础至管线距离tg 21 2 S h h + b= (3)式中S 建构筑物基础外缘距管道中心的距离(m)h1 管道敷设深度(m)h2 建构筑物基础埋置深度(m) 土壤内摩擦角( )b 沟槽宽度(m)5.2.2 地下管线应布置在道路行车部分外当受条件限制时可将雨水下水管道敷设在行车部分内5.2.3 地下管沟距建构筑物道路以及管线之间的水平净距应根据管内介质特性地质条件建构筑物基础管线埋深管径管沟附属构筑物(如补偿器检查井阀门井等)的影响按表7 及表8 确定表 7 地下管线与建 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m)管线名称建 构筑物基础外缘照明 通信柱杆中心线管架基础外缘围墙基础外缘道
37、路*排水沟外缘压力水管 2.0 3.0 0.8 1.0 0.8 1.0 1.0 0.8 1.0 0.8 1.0自流水管 1.5 2.5 0.8 1.0 0.8 1.0 1.0 0.8 1.0 0.8 1.0采暖管 1.0 0.6 0.6 0.8 0.6 0.6通信电缆 0.5 0.5 0.5 0.5 0.8 0.8电力电缆(35kV 及以下)0.6 0.5 0.5 0.5 1.0 1.0油 管 3.0 1.0 2.0 1.5 1.0 1.0注 1.表列同一栏内列有两个净距者当压力水管直径大于200mm 自流水管直径大于800mm 时用大值反之用小值2.高压线柱杆或铁塔(外边缘)距各类地下管线的
38、距离按表列照明通信柱杆距离增加50%3.当管线埋深大于邻近建构筑物的基础埋深时应根据土壤条件对表列净距进行校正* 表列净距应自管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城市型道路自路面边缘算起公路型道路自路肩边缘算起表 8 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管线名称压力水管 自流水管 采 暖 管 通信电缆 电力电缆 电 缆 沟 油 管压力水管 0.7 1.0 0.8 1.2 0.8 1.0 0.8 1.0 0.8 1.2 1.0 1.5自流水管0.7 1.0 1.0 1.2 0.8 1.0 0.8 1.0 1.0 1.2 1.0 1.5采 暖管 0.8 1.2 1.0 1.2 1.0 0.8 1.0
39、1.0 1.2通信电缆0.8 1.0 0.8 1.0 0.8 0.5 0.5 1.0电力电缆0.8 1.0 0.8 1.0 1.0 0.5 0.5 1.0电 缆沟 0.8 1.2 1.0 1.2 1.0 0.5 0.5 1.0油管 1.0 1.5 1.0 1.5 1.2 1.0 1.0 1.0 注 1.表列净距均自管壁沟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2.表列同一栏内列有两个净距者当压力水管直径大于200mm 自流水管直径大于800mm 时用大值反之则用小值3.生活给水管与生产生活污水排水管间的水平净距应按上表增加50%4.表列间距不适用建筑物室内沟道布置5.采暖沟可与电力通信电缆沟并列双
40、沟布置6.表中为者由工艺根据施工运行维护及沉降因素而定7.高压电力电缆与控制电力电缆的间距由工艺决定5.3 架 空 管 线5.3.1 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地面管沟布置较挤或建筑结构布置对架空管线布置有利时宜采用架空敷设5.3.2 架空管线除应满足带电设备安全距离外对道路的最小垂直净距和对建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应符合表9 及表10 的要求表 9 架空管线 管架跨越道路的最小垂直净距(m)名称 最小垂直净距 名 称 最小垂直净距道路(从路拱算起) 5.0* 人行道(从路面算起) 2.5注 1.表中距离除注明者外管线自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管架自最低部分算起* 有大件设备运输要求或在检修期间有大型起吊设施通过的
41、道路应根据需要确定在困难地段可采用4.5m表 10 管架与建 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m)建构筑物名称最小水平净距建 构筑物名称最小水平净距建筑物有门窗的墙壁外边或突出部分外边3.0 人行道外缘 0.5建筑物无门窗的墙壁外边或突出部分外边1.5 厂区围墙(中心线) 1.0道 路 1.0 照明 电信杆柱中心1.0注 1.表中距离除注明者外管架从最外边线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边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边缘算起2.本表不适用于低架式地面式及建筑物支撑式5.4 沟 道5.4.1 沟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5.4.1.1 平面位置 断面尺寸应满足工艺要求5.4.1.2 应与所区竖向布置相协调5.4.1.3 沟
42、道纵向应有排水坡度 且坡度不宜小于0.5% 并有足够的排水口地面水不应流入沟内5.4.1.4 穿越道路的沟道应保证行车安全5.4.1.5 沟道宜布置在地下水位以上 地下水位以下的沟道应有防水措施5.4.2 地下水位较低 场地土质为渗水性强的砂质土或砂砾类土时可以不设沟底5.4.3 沟道侧壁宜高出地面 0.1 0.15m 沟底纵坡宜不小于0.5%5.4.4 沟道材料应根据地质地下水位及荷载等级综合确定沟道盖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宜双面配筋根据使用需要也可采用带扁钢或角钢边框的盖板5.4.5 位于回填土地段和特殊地质条件的沟道 应采取措施防止沟道产生不均匀下沉5.4.6 电缆隧道应设安全出入口和通
43、风口 其间距宜小于75m5.4.7 沟道应设伸缩缝伸缩缝间距应根据气象条件沟道材料按有关规程和经验确定并宜在地质条件变化处设置6 道 路6.1 一 般 规 定6.1.1 所内 外道路应根据运行检修消防要求并结合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所外道路状况自然条件当地发展规划和施工运输等因素进行规划设计6.1.2 所内 外道路的平面布置纵坡及设计标高应协调一致相互衔接6.2 进 所 道 路6.2.1 变电所的进所道路宜采用公路型城市变电所宜采用城市型路面宽度应根据变电所的电压等级确定6.2.1.1 110kV 变电所4m6.2.1.2 220kV 变电所4.5m(平原地区不设路肩时为5m)6.2.1.3 33
44、0kV 及500kV 变电所6m路肩宽度每边均为 0.5m6.2.2 进所道路路径宜利用已有的道路或路基应尽量减少桥涵及人工构筑物工程量道路的平曲线半径纵坡应满足运输所内大型设备的要求6.2.3 当路基宽度小于5.5m 且道路两端不能通视时宜在适当位置设错车道错车道的布置应符合图3 的规定6.2.4 进所道路宜采用与所内道路相同的路面 当进所道路较长时宜采用中级路面6.2.5 进所道路应有良好的防洪 排水措施当有农灌渠穿越道路时应有加固措施6.2.6 所区大门前的进所道路宜设直段 直段长度应根据地形条件确定L1 通行车辆长度的2 倍(不小于20m)L2 渐宽长度不小于车长的1.5 倍B1 双车
45、道路基宽度(m)B2 单车道路基宽度(m)图3 错车道布置图6.3 所 内 道 路6.3.1 变电所所内道路布置除满足运行检修设备安装要求外还应符合安全消防节约用地的有关规定220kV 及以上变电所的主干道应布置成环形如成环有困难时应具备回车条件6.3.2 所内道路应结合排水方式选型宜采用城市型或公路型当采用公路型时路面应高于场地标高50mm6.3.3 所内道路路面宽度宜为3.5m 大门至主控制楼主变压器的主干道220kV 变电所可加宽至4.5m 330kV 及以上的变电所可加宽至5.5m 屋外配电装置内的检修道路和500kV变电所的相间道路宽为3m6.3.4 所内道路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6m 主干道的转弯半径应根据通行大型平板车的技术性能确定220kV 变电所为9 12m 330kV 及以上为15m6.3.5 所内道路的纵坡不宜大于 6% 山区变电所或受条件限制的地段可加大至8%6.3.6 所内道路宜采用混凝土路面 当具备施工条件时也可采用沥青路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