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志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425206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志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志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志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志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志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志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谢华丽 高志强【摘要】我国要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农民经济及农业经济必须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而在此途中农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争越农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选拔机制、教学模式、培养途径及监督保障机制来构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发。【关键词】卓越农业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应用人才;培养模式C93 :A :1672-8653( 2014 )12-0047-02作者简介谢华丽,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高志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

2、家倡导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促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即许多农民进城经商或务工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农村随即出现人力结构分配不平衡、耕地荒废等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三农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地位,促使农业技术设施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引领农民发展致富,带动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卓越农业人才,而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等农业院校,所以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

3、高函2013114号),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一、高校农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1、高校农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社会对农业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要求相对较少,而对农业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及科研创新人才需求增加。而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多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推广方面,对学生管理经营科研方面训练较少,结果导致农业人才不能使用社会发展。2、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培养理念上,有学者在系统收集并分析了我国农林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发现,很多高校都没有明确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没有创新,农业高校不考虑区域农

4、业发展特色,大部分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在人才选拔上,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较大的滞后性,农村经济落后,工作条件艰苦,农技人员福利待遇差等,更导致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先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从而使农学生源不足。3、高校农业人才培养资金不足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即要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及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又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二、高校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5、探索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周远清同志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阐述,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笔者认为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制为前提导向;以淘汰机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质量评价体系为基本点;以丰富资源与建立稳定保障体系为支撑点;以三类人才培养为中心。实行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如下图所示:1、个核心前提以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前提。人才培养理念是指对人才培养问题所持的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延续性的理性认识、

6、理想和观念体系,并对相应的实践活动起着先在、先决和先导的作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及培养目标应该从人才创新维度、教育维度及文化维度来考虑。人才创新维度,卓越农业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且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农业人才,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且敢于实践创新。教育维度,教育者应该包括高校资深的研究人员和教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专业领域技术人才及经营丰富对农业市场有独特研究的专业人才。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指导下能全面了解农业发展动态,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文化维度:卓越农业人才应该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

7、具有国际视野,能时时了解国际农业发展动态,敏锐的察觉东、西农业发展差异,融会贯通吸取精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更好的发展。2、二层保障措施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是一项持久艰巨的任务,在培养过程中要确保资源的稳定和建设建全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从而促使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稳定持续发展。在资源建设上,以高校优质学科资源为基础,建设多样化创新教学平台,不断加强和丰富教学团队,提高实验基地设施设备及以区域特色资源为突破口,从而保障卓越农业人才培养人力物力所需。在监督保障体系上,以充足经费为前提条件,建立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及运行机制,实施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以就业政策吸引更优质生源从而得到社会认可,促成

8、政府、高校、企业、行业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和谐发展。3、三类人才培养新世纪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从专业型向通才型,从本土化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由传统教育向高新技术教育转化,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应用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三大类。以服务“三农”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宗旨,但在研究领域和服务领域有所区别,拔尖创新人才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领域理论创新和技术开发,复合应用人才主要是培养懂一流技术,善于大规模人才管理以及会经营市场的人,实用技能人才主要保障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能够一心一意为农业服务的人。同时由于农业不同意其它领域,它要求实实在在的先进技术

9、,物质基础设施及踏踏实实的劳动力,所以这三类人才又应该具备五大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础适应能力和环境观察能力。4、四大优化体系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要不断优化人才选拔淘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及质量评价体系。人才选拔和淘汰体系方面:在卓越农业人才选拔上应该以扎实基本知识为前提,以职业理想追求为支撑点,以兴趣爱好为保障,从而更有效的促使人才后期培养。同时为保证人才后期培养质量,实行优进劣退措施,对学业和能力更不上进度的学生予以说退进来普通班级,对于综合素质高、学业成绩拔尖、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允许自由选择进入。从而确保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良性循环,充

10、满生机活力。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传统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千篇一律,而学生却似千人千面的,不同的人人格、个性及出事做人方式都不同。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系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过程方面:主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考核形式的创新。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对专业课程内容要注重提取核心知识教学。整个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前沿性及交叉性。重视实验实践、启发谈论以及利用高新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取小班制,还可以实行道尔顿制同时还可以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农林院校云端教学或以农业相关专业为单位的远程教学,从而更好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及发挥卓越教师资源的力量。在考核形式上卓越农业人才考核应该要对学生思维、知识及能力全面考核。人才培养前期(入学第一、二年),以基础知识考核和思维拓展为中心。人才培养中期(第三、四年)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人才培养后期(第五、六、七年)以知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及实践能力为中心,更加注重人才终身学习力、社会生存力、科研贡献力的考核。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评价方式应该灵活多样话。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不仅要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还应该有社会人员及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在局限于论文数量、证书数量、学分总分等方面,而应该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质的飞跃。(责任编辑:先锋)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