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街生百态: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治愈性场所构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418541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街生百态: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治愈性场所构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街生百态: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治愈性场所构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街生百态: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治愈性场所构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88艺术设计研究2024 01 期赵子游 李 政(通讯作者)引言城市更新作为应对城市发展问题的策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过度拆建、资源浪费、城市文脉断裂和地域文化流失,不仅导致城市空间同质化,更使得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面临严重威胁。城市的建造往往忽视了市民的生活体验和需求,缺乏对市民心理感受的关注。因此,城市更新理念应符合“以人类更好的居住环境为目的”的最高追求。但在实践中,城市的建造往往远离普通市民的生活体验和需求。这种城市更新方式缺乏对市民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的摘要:在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下,城市历史街区面临着地域特色流失、建筑样式趋同以及无法满足市民精神情

2、感需求等问题,导致民众街巷生活质量下降。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将治愈性场所理论融入城市更新设计中,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和提升。本文首先阐述了治愈性场所的相关理论和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困境及其价值,然后探讨了如何将治愈性场所理念融入城市更新策略,以推动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历史街区。通过满足市民的精神情感需求和提高街巷生活质量,城市历史街区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城市更新进程贡献力量。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治愈性场所;场所构建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2024)01-0088-07Street Life Diversity:A Study

3、 on Constructing Healing Places of Historical Neighborhoods in Urban RenewalZhao Ziyou Li Zheng(corresponding author)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are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los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similarity of building styles,and

4、 the failure to meet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needs of citizens,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neighborhoods.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is article proposes integrating healing place theory into urban renewal design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historic districts.It first elaborates o

5、n the theory of healing places and the challenges and value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urban renewal.Then it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healing place theory into urban renew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ealing plac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harm.By mee

6、ting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needs of citizen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neighborhoods,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can revitalize and contribute to the urban renewal process.Key words:urban renewal;historical districts;healing places;place construction关注,“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和陶冶人。

7、”城市更新这个母题,应该强调对人的关注,注重人在建筑空间中的感受,重视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城市街巷空间的有机更新成为政策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其中,与文化、艺术和旅游的结合相关的“活化”思想备受关注,旨在充分利用街区空间资源,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街区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记忆与灵魂,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文化的沉淀。它们如同一本活跃的历史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充满了故事。但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下,这些街区往往陷入了保护与开发的两难境地。如何在保护这些无价之文化瑰宝的同时,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治愈性场所”理念的提出,为我们

8、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更是一个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的精神高地。在这样的场所中,市民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沉,同时也可以享受到现代都市生活的便利和舒适。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慢脚步、深呼吸、感受生活的地方,让人们对自己的城市有更深的认识和情感连接。街生百态: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治愈性场所构建研究2024服饰1期.indd 8824/3/6 上午9:36089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街生百态: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治愈性场所构建研究一、“治愈性场所”的理论解读1、场所是人与空间产生关系的基础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 舒尔茨(Norberg Schulz,1962 2000)

9、认为场所是“在世界活动中的人的空间反映,通过人的活动,空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场所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提供所有的人类生活背景的同时,给予个人或集体以空间的安全感和身份感。”场所是由具体空间形成的、有着特定意义和功能的空间,它承载着人类的各种社会和生活活动。空间是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而场所则是活动和想象的精神载体,它承载着人们的感知、情感、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场所,人们能够更好地与空间建立联系,使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情感。在场所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街头的热闹、公园的宁静以及城市的文化氛围等等,这些感知和情感都是通过场所而得以体现和传递的。因此,场所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经验有着深远意义

10、。2、治愈是人与空间产生积极关系的感受治愈是指通过物理和心理手段促进人体自然愈合的过程,治愈不仅仅是针对身体疾病的治疗,也包括精神和情感方面的疗愈和调整。将治愈定义到空间设计中,是指具有特定物理环境和设计元素,能够提供给人们疗愈、放松和舒适感的场所,是对人与空间场所之间经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特定心理联结的一种治愈感受;当人和空间发生积极的关系时,产生的情感和体验会产生治愈的感觉。3、场所对个体治愈的层次性影响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布鲁诺 赛 维(Bruno Zevi,1918 2000)曾在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一书中指出:“尽管我们可能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着我们的精神活动”空间

11、不仅是物理空间,同时也是精神空间,它可以影响并控制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人与空间产生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当个体很快融入到某个适合的场所中时,场所可以让人感受到某种情感,进而促成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互动,引发个体产生一种对归属感的感知和体验。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亦可称之为移情效应(图 1)。场所诱发个体与空间的互动,可以从认知层、行为层、情感层三个方面入手来加以理解。个体通过自己的感官接受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并凭借感知所蕴含的需求和喜好来作出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1)认知层感官愉悦在城市形态一书中,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 林奇(Kevin Lynch,1918 1984)从场所观角度出

12、发,认为场所感受是评估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场所感受指的是空间形态应该使居民能感觉、辨识。它强调的是场所的物理特征和个人感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对于场所中空间的理解和感知。感官愉悦是场所感受中的一个重要认知层,人们在场所中的具体体验主要来自感官刺激和感受,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城市场所能够通过刺激人的感官系统来提高个体的感官愉悦,进而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这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治愈效果。(2)行为层产生互动行为层是指城市设计中通过引导人们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来增强其可用性和吸引力的一个层面。它需要考虑人们的行为活动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基础设施,以支持人们参与各

13、种活动和社交互动,引导人们更好地融入空间环境中且有效地传递空间价值,增加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3)情感层共情共感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1930 2022)认为,人对所熟悉的城市或者家乡往往怀有一种“大地迷恋”般的情感,受这种情感影响,人们就会对那些有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物或其他事物进行整理与保存,以延续和图 1:场所与个体互动的过程移情效应(笔者绘)2024服饰1期.indd 8924/3/6 上午9:36090艺术设计研究2024 01 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城市建筑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和传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形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为

14、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历史街区也是社区生活的象征,可以促进社区凝聚力、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历史街区也是传递当地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媒介,记录着社会历史文化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社区居民生活、交往、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历史街区的价值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还包括深藏于内的精神价值,代表着“永恒的人类生活”。纵然时代在不断进步,城市的面貌也在不断变换,但对于传统街区来说,人们对它的印象却是永难散去的。一个能够留给人们美好回忆的城市,依靠的不是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也不是高新技术发展,而是符合人性且存在于城市各类空间中的生活方式。2、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中所面

15、临的问题历史街区在外观上必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具有突出的精神性或文化性,其内核是历史底蕴,这是一种在长期的自然和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场所格局,并由此构建了其城市风貌。但从现实状况来看,历史街区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问题。(1)街区文化内核被损毁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 1990)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进程就会发现,很多街区独立的人文特征并不一定和其历史相吻合;街区文化和人文生活被一刀切的现象,往往割裂了其自身属性,四处充斥的商业化

16、宣传让其特色逐渐走向衰微。首先,一些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被拆除或改造,使得这些街区失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种现象不仅让当地居民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使得城市失去了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同时,一些传统的市井活动和习俗也逐渐消失,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之后随着城市商业化的加速,许多历史街区被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化,失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商业化和旅游化趋势使得历史街区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被破坏,原有的社区和文化氛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的氛围和过度的旅游化倾向。(2)物质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不仅要注重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还要关注其场所精神的传承。在城市更

17、新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而忽略了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连贯性,就会导致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的割裂,难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会影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传承,也会对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一些历史街区由于年代久远和保护不当等原因,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例如,街区内的道路狭窄、弯曲不直,或者建筑排列混乱无序等,都会给居民生活和游客游览带来不便。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历史街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也会对城市空间的利用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历史街区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导致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对

18、游客的游览体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街区保持历史记忆的痕迹。情感层来源于人们对空间信息的认知,也受到行为反馈的影响,是个人在其社会、文化、以及生活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个体性情感反映。因此,通过对情感层的强调,可以有效地促进原住民和游客更快地融入城市环境中,从而激发人们的共情和共感体验,建立更加和谐和人性化的城市社会。二、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 价值及其所面临的问题1、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1)功能载体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城市环境,同时也承担着现代城市化的多重功能需求。历史街区在城市交通、商业、休闲以及文化等多重功能方面发挥着不

19、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街区的居民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历史街区中生活和工作,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这种系统包含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特定的地方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因此,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文化象征城市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决定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街区空间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历史积淀在其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如走在上海弄堂与走在北京胡同,所感受到的特色和氛围也各不相同。历史街区空间不仅是城市文化的容器,也是城市历史

20、的见证。(3)社会价值首先,历史街区是城市形象和经济2024服饰1期.indd 9024/3/6 上午9:36091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街生百态: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治愈性场所构建研究和位置等因素。通过串联叠合,点状结构和线状结构可以创造出复杂而有趣的路径系统,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让人们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增强人们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互动和联系。例如:在北京什刹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胡同和小巷形成了流动性的线状结构(图 2),可提供交通和活动便利;而庭院、广场、神坛等点状结构则成为重要节点,让人感受到周围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变化。线状结构和点状结构的组合提供了有趣的路径体验,

21、能够激发人们对老北京的遐想和想象,同时也强化了对于历史文化的记忆和认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喜爱这张历史文化名片。2、行为层:构建舒适与探索在历史街区中可以依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通过各种线性路径连接不同的地点来构建场所系统,形成一种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城市设计理念最初由凯文 林奇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他主张通过将城市的场所分为不同区域,并通过各种路径将这些区域相互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场所系统,形成一种街区的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体验,增强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时,网状结构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各个场所之间可以相互交错、交叉和重叠,形成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22、的空间形态,从而加深人们对街区的认知和兴趣。在成都宽窄巷子片区的改造中,设计者采用了网状结构的城市设计理念,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将宽窄巷子分为商业区、文化娱乐区和居住社区,并通过各种路径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场所系统,构建出了街区的网状结构(图 3)。此外,宽窄巷子还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并加入了时尚元素,将其改造成酒吧、餐厅等场所,以承续传统为目的,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生活圈(图4)。3、情感层:营造情感与共鸣历史街区的更新和发展需要充分的交通组织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以保障居民和游客的出行安全和便利。(3)人为的设计管理存在弊端在历史街区的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往

23、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例如:管理者、居民、游客、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常常并没有理顺;一直以来,街区的实际使用者受各种机制影响,而无法真实地传达自己的愿景和希望;而设计者所关注的,又是建筑形态和周围商业链所形成的经济圈。这种关系的复杂性若处理不好,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实际使用者对历史街区保护感和责任心的缺失,从而进一步引发历史街区自身的生存危机。三、治愈性场所理论介入历史 街区更新的层次构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治愈性场所理论来重新审视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治愈性场所理论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通过认知层、行为层和情感层的介入,让更新设计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1

24、、认知层:路径想象与记忆路径是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内涵和意义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路径沿线的建筑、景观、文化活动等信息,人们可以对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精神内涵进行感性认知和深入理解,进而形成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和记忆。路径不仅是一种空间秩序的构建方式,更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文化载体。历史街区中的路径主要包括点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线状结构是人们出行的主要通道,需要考虑宽度、长度和弯曲程度等因素;点状结构是人们交流、休憩和聚会的场所,需要考虑大小、形状图 2:什刹海的历史文化街区(笔者摄)图 3:宽窄巷子街区平面图(出自:网络 http:/ 4:宽窄巷子街区风貌(出自:网络 https:/)2024服饰1期

25、.indd 9124/3/6 上午9:36092艺术设计研究2024 01 期考虑城市的地方特色、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以及人们的情感需求。意大利 建 筑 师 阿 尔 多 罗 西(Aldo Rossi,1931 1997)在城市建筑学中提出了城市空间关键结构要素和城市结构整体联系的观点,认为城市最终是在一种由建筑物和情感组成的结构中叙述着的城市。这可以视为一种情感共鸣理论:城市空间中的建筑和空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构造,也深深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生活,是城市生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更新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和市民的需求和反馈,让他们成为创造的参与者,以构建共同情感层,甚至可以达到更为广域的认

26、同与共情。在王澍设计的杭州国家版本馆中,设计师十分注重将城市环境独有的元素和文化符号融入到设计中,这些设计元素和技巧都能增强设计的情感层,从而提高了建筑的文化认同感,让游客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印记(图 5);设计师还充分考虑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原有的自然结构,并采用现代建造手法,打造出一个具有山水环绕、自然气息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群(图 6);同时,原来的矿山体植被得以保持,为建筑增加了自然屏障,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育。这种挖掘原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不仅与宋代山水画理念有着相通之处,还反映了现代城市与自然共存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除了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杭州国家版本馆

27、的设计还非常注重景观与建筑的协调性,其南园和溪山行旅图的相似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展现了设计师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杭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充分挖掘了原有文化和地域特色,兼顾自然与文化内涵,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灵魂,真正做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与有意义的场所,让城市空间成为具有情感共鸣和生命力的结构。总之,情感层是历史街区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它涉及到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连通、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人们对于历史街区的认同感和情感连接程度。要保护和发展历史街区,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化和历史特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整合方式。如此,才能让历史街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得到保护和传承,真正

28、做到打动人心。四、治愈性场所构建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实现途径1、细化功能业态维护街区整体性对于历史街区,保护和传承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保留其独特性和吸引力的必要条件,而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功能元素和活力,则是必然的诉求和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了承载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生机,就需要在保留有价值的老建筑的同时,解决原有功能不再适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功能置换、功能重组或保留原有功能但优化经营等方式,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并提升其功能品质。同时,还应该综合考虑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开发的市场需求,注重街区商业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打造精品特色街区,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要保证街区的整体形象

29、和品质。2、规范安全保障提升街区安全性生活场所往往会让人感觉像出生地一般舒适而无危险,像家一样具有庇护功能,让人感到安全,这种感受就是最初人们对生活场所产生认同与依附的表现。生活场所给人们的认同和依附感源于其庇护功能,历史街区作为生活场所的一部分,不仅要给人提供安全庇护,还要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例如,可以规划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及多功能的休闲场所,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历史街区可以成为人们聚集和交流的场所,增强人们对它的认同和依附感。3、延续建筑肌理保持街区原真性离开了与城市环境的深层关联,场所单元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活力,场所单元只有整合进城市的肌理和结构中,图 5:杭州国家版本馆文化符号与城市

30、空间建构的交融(出 自:网 络 https:/ 6: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群与周边山水环绕(出自:网络 https:/ 9224/3/6 上午9:36093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街生百态: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治愈性场所构建研究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凯文 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强调了街道在城市肌理中的重要地位。街道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文化和历史,是城市文脉的重要体现。街道不仅是物质上连接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更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社交场所,是人们交流、互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只有保护好建筑肌理,才能让场所内的人们得到不同历史时期并存的丰富文化信息,保存历史建筑的原始特色和风貌

31、,以满足人们传承历史文化和场所藉慰的需要。同时,这样的保护措施可以使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场所藉慰。4、提取文化记忆营造街区人文性法 国 经 济 学 家 弗 朗 索 瓦 佩 鲁(Fransois Perroux,1903 1987)指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它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种经济概念都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思考。”文化是城市历史老街最深层的内涵和品质,同时也是维持城市历史街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历史街区中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布局形式,与时代背景、居民群体相结合,共同塑造了别具一格的街区文化和市井

32、风情,这些文化和风情作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文化遗产,承载了无数的历史和故事。为了真正保护和发展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必须精心保护其外部特色和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文化元素,确保文化成为街区的核心和灵魂。这包括对历史建筑和布局进行保护,同时也涉及到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的维护和传承。而在推进街区保护和发展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以长沙的超级文和友为例(图 7),其建筑内部被巧妙地打造成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街道空间,既保留了古老的风貌,又为其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和生命力。这种巧妙设计不仅唤起了人们的怀旧情怀和

33、思考,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长沙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这种改造策略不仅为街区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历史街区的空间重组过程中,以事件为主线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通过对街区内的业态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确保空间的流畅和连贯。但仅仅通过行为层面来构建场所的网络系统,还不足以塑造出独特的历史街区氛围。因此,在注重行为层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情感层面,将人们的情感体验作为塑造街区独特性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将街区的文化元素、历史遗产与空间进行完美结合,树立特色品牌,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创建多样化的

34、活动场所等方式,来打造独具特色的街区风格,以增强人们的情感认同。通过行为层与情感层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为历史街区塑造出独特的空间记忆,使人们对街区产生浓厚的情感和强烈的归属感,让市民更好地体验和享受城市生活的各种活动和便利。结语一个具有场所治愈性的城市历史老街,不仅要充分体现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本地文化特色,还需要注重空间氛围的营造和情感交流的激发,从而创造出一个令人感到舒适、放松和愉悦的环境。在对老街进行改造时,首先,必须以人为本,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这可以通过观察并结合居民和游客的行为习惯,以及叙事营造来实现,而且老街的改造也必须充分体现对使用者的情感关怀,使其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预

35、期。同时,设计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以便在功能和精神层面上更好地打动观者,让他们融入到场所之中;其次,对街区的改造需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以构建一个城市居民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空间。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人文、历史、文化特征和价值;最后,还要突出街区的可辨识性,以凸显城市的地方特色。由于不同地区老街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建筑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地形、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等特点,让历史街区保持其各自的区域风貌,以激发观者情感,提升场所的治愈功能。图 7:长沙超级文和友场景(出自:网络 https:/ P121)2024服饰1期.indd 9324/3/6 上午

36、9:36书评杨道圣/主持 121视觉的框架及其隐喻 虚拟之窗从阿尔伯蒂到微软中的跨媒介思考年,那时的媒介融合和显示技术并未达到今天的程度。成熟的 VR 技术、全息影像技术以及算法技术在当时只是概念或草创,故这部书的理论视野不可能超越技术发展的语境,且有很多具体的媒介历史问题弗里德伯格并未展开。而技术理论的视野与人文主义艺术史的视角究竟存在多少分歧,也恰恰是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所凸显出来的。我们能够想象,无论艺术史学者、电影研究者、新媒体艺术家还是传媒作家和视觉文化研究者,在读过这本书后都能受到启发。我们能够从这部著作中体会到作者理论的跨度和思维的建构性。本书可以视作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其写作相对松散

37、,更像是一部追踪媒体技术发展的文集对窗户、框架和屏幕等不同技术现象和隐喻进行思考的集合,而并不像是某种环环相扣的论证体系。今天的媒体理论研究者和艺术理论家,往往只关注当下技术与媒介的演进,而很少去注意媒介和技术历史的渊源。弗里德伯格在这部著作中显示出她是一位少有的、能把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到位的学者。回溯视觉技术的历史,阿尔伯蒂在 15 世纪为我们在虚拟平面上创造了可计算的空间观念,开启了人类在虚拟空间认知方面的革命。从此,我们的视觉不仅仅能够观察可见世界,还可以想象和虚拟。虚拟之窗是一部执着于单一窗户视觉的怀旧故事,它始于阿尔伯蒂,在 17 世纪的光学理论中进一步发展,而后在电影银屏中延伸

38、,又在微软的 windows 系统桌面(屏幕)上进化得面目全非。这个故事至今没有完结,还在跨媒介技术手段和概念的加持下,继续讲述着视觉框定和虚拟演进的历史。注释:Anne Friedberg,The Virtual Window:From Alberti to Microsoft,2009,Cambridge:The MIT Press,p.20.Leon Battista Alberti,On Painting:A New Translation and Critical Edition,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occo Sinisgalli,Cambridge:

3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39.高远:打开绘画之窗阿尔伯蒂 新译注本及相关问题探讨,艺术设计研究,2021 年第 3 期。同注,p.39.Jos Ortega y Gasset,“Meditations on the Frame”,Vol.26,Theater,Theatricality,and Architecture,Perspecta,1990,p.189.(法)达尼埃尔 阿拉斯著,孙凯译:绘画史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50 页。Jacques Derrida,The Truth in Painting,Chicago:Univer

40、sity Of Chicago Press,1 edition,1987,pp.60-63.同注,p.5.同注,p.243.(法)吉尔 利波维茨基、(法)让 塞鲁瓦著,李宁玥译:总体屏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 2 页。同注,p.7.同注,p.5.Carla Gottlieb,The Window in Art:From the Window of God to the Vanity of Man,New York:Abaris Books,1981,p.230.(日)滨本隆志著,彭曦译:窗的思想史日本和欧洲的建筑表象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188-189

41、页。同注,p.243.同注,p.232.James Elkins,“Review of The Virtual Window:From Alberti to Microsoftby Anne Friedberg”,CAA Reviews,February 2008.高 远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传媒与艺术 理论系 讲师 博士注释:李利文:中国城市更新的三重逻辑:价值维度、内在张力及策略选择,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6 期,第 42-53 页。(意)阿尔多 罗西著,黄士钧译:城市建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年,第 42 页。张中华、张沛、朱菁:场所理论应

42、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21年第 4 期,第 31 页。(意)布鲁诺 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年,第 173 页。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第 597 页。雷晓亮:基于场所依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第 48 页。(美)凯文 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年,第 85-90 页。段义孚著,王志标译:空间与地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150-162 页。同注,第 51 页。同注,第 17 页。张明欣:经

43、营城市历史街区,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年,第 13 页。徐从淮:行为空间论,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第 14 页。(意)阿尔多 罗西著,黄士钧译:城市建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年,第 114 页。同注,150-162 页。程世丹: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年,第 36 页。(美)凯文 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第150 页。(法)弗朗索瓦 佩鲁著,张宁、丰子义译: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 165 页。赵子游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硕士李 政(通讯作者)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 硕士(接 P093)2024服饰1期.indd 12124/3/6 上午9: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