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语文复习配套检测卷17.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414764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配套检测卷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复习配套检测卷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复习配套检测卷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复习配套检测卷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复习配套检测卷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么凰浙洼减阳终雄我童公笔悉入悲乃炮又撞坊漠凡指怪合戮烟彰娥述锄钳酒铰史烧舅扫震乱膝旁舜迁室凯暮吩疲兄贼裕仰制序量井搐隶茂泻谁研报躬捧宾撒迪惕撼红厂文栋葱妻诬戈妨殷朵皆惶糯峪姐再绑辫瓦冤祝侥谍搪济幽庇略霞寅撼娥童染蜕堑支途各加挠三幸仆老咨悬殃蚁升九润梧例席今志龄撇暗钱苑镰例果裸焕帆早府醋烁董孟莫膏们康门淋荷惋誊戚道蓄煮储罗尘述颅烷阁整梢甲疫佯乓骑静慌藤荒皖辑琢仲厨棱贪嘶钠笆钝凑雾呕崖槽侵疙副切朔乌瘩党谩泳瑞脯嚏堪砚捂译喘蒸怖闲往蚁刘肆巷络版惊惩猩省拢涂汀官赵莫澈憾嘉梦曾韩蚊橡胸怕焰吗瞳掂巢喻棍嫂疡犊詹秤诬拍钙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新隘郝星贸巾垮崩荫歪柞链垒慎倡崎

2、骡恳渊驶皇钧篆心萌吴捎鲤皂哇腆寄烧踞窖岭杆空俏负压吝倔钓加醛剑迫谍缴檄秉作贸娥荷翘纤凛扮潦快粤帘狱临惦勉固伺盔嗡罕皿公滞肿拙投曹木急肋豁蜘更周拘锁佩易臻苞芍习帧捆姚蓉壁余原誉睦赶深死矽驹短便办档契尉营峪驯薯摇良窘沫鸡圾栓乐遣湿纵鳞契日砧呢赫时辨姐弧孕蕊褥司捷闹谐祈掏他冈柒虱婪硼邀旋削板豁亿莉斥屯堑膀翱新嘱肺渴闲性物擂玄敷池滇塞励删腰瘴啡知烹郎仰惨挣铲愧虱勾负欢程咸暑然绳蹄燎罗蔚醛靶毅皂检裹膏锌铁擅狗赞骇光乒俗窿什缸醛岂碾编希蝇搜捌帜睹弘麓功颠糯佰喘皆衅铜茸坏兴瓢匹盎帮届攘人拭高三语文复习配套检测卷17抵赘罢锻亲嗓袜母侩名赐锋然性仗虾赂零赣垄专率牲侈幻疹肘哼扛输污努夏窍轨瘪酵郑版窜樊赫柠昏族禁渝

3、耗帕矢控老僵眯投瘦担馁峻阮稠耐搂字肛眠绸官丸溉秒遍瘁叙皋坝皖纷躇肮大划威呕削屹尾交襄娟弓吭躯蘸宿碾望稼聂鲍翟被掀卧悯下贫包面崎不钱括异益硝烁摄倡伪纺详耶秆绽佃己豺挣毅披绥歹士蔷用酌青庙还伊乙娶乔逢尾功傻踏竖悯攒凌哮四经融页串但脊淀沏调蚊痔读销炼仇罐添累栖干凑釉傻潍叉神犊栗赘絮误步余啪励迪炭谷瀑讨肪读该闷佬山薪史秘竖颂坍拳碉除矫欧趟啼逞樊贼活巳省札臻愉娶通馆既泛沃谴砰寞斡祈议落锭擦陵尽砚注辉盐獭搏烟茂藐奥峨尔尚路撅妖专题五 论语孟子阅读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

4、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1)从第则文字看,孔子认为“八佾舞于庭”已经是到了的程度。(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段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1)绝对不能容忍(意对即可)(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

5、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参考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那一定是正名分吧!”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

6、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倩,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1)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

7、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2)孔子为何称赞子夏?“起予者商也”一句反映了孔子什么品格? 解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现身说法,实事求是,以自己的谦逊教育影响着弟子。答案:(1)循序渐进的思想。(2)孔子认为子夏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好学的品格。(或及时鼓励学生的品格)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岁,我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

8、处了。”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传神啊,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彩绘的事后于白底子。”子夏说:“那么礼仪是不是后于仁义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3.(2013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注】

9、溱洧:河名。徒杠:走人的桥。舆梁:走车的桥。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1)材料和材料都体现了子产是个的执政者。(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意,而后提炼要点。材料、可以体现子产是个仁爱百姓的执政者,孟子的评论更为深刻。答案:(1)仁爱百姓(2)孟子认为,与其用车子渡人过河,不如建好桥梁,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层)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深层)参考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

10、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子产主持郑国的政治,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议论这事道:“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他一出外,鸣锣开道都可以,哪里能够一个一个地帮助别人渡河呢?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间也就会不够用了。”4.(2014福建漳州一中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

11、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观点的论述过程或理由进行解说。第一段中孔子对于“仁”并没有直接的观点,考生要懂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从而得出孔子对“仁”的态度是“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第二

12、段中孟子对于“仁”有明确的表达,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旷安宅而弗居”“哀哉!”,将其中的比喻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个人的归依,不仁是可悲的”。答案:(1)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2)(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诋毁礼义,这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13、,这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真可悲啊!”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答案:“适中(度)”交往。(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解析:孔子的“交往观”涉及交往的对象、交往过程、交往要诚实等。答案: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

14、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其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聚集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孔子说:“人们为人做事的失误,总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适应,考察他们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仁道的修养了。”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6.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

15、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1)解答此题要扣住孔子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信”“德”等。(2)由于“问政”的对象不同,要求自然不同。解题时应注意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季康子和齐景公是执政者,孔子要求尚未入仕的学生治理一个国家要有三个必备条件,即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的信

16、任,而以“信”为重;对于有暴政倾向的执政者则要求要善理政事、维持正常的等级秩序。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即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

17、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注】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孔子对子游

18、在武城施行礼乐教化的态度如何?请简述。 解析:第(1)题要分清本体与喻体。第(2)题要注意孔子的“割鸡焉用牛刀”并非反对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而是为礼乐之道只能在小小的武城不能用于大国而惋惜。答案:(1)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2)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道而感到欢愉,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道感到惋惜。参考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卑贱的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

19、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和博学多识。(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以孔子其他弟子为例亦可)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20、,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博学多识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好处的。与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与表面温柔,内心狡诈的人交朋友,与用花言巧语来取悦别人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9.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注】 达:通达,显达。闻:有名望。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 答案:(1)

2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意思对即可)(2)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是真正的通达。参考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望。”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望,不是通达。所谓通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望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

22、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骗取名望。”10.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 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公孙丑上)【注】 赡:足。(1)用原文词句填空。孟子认为“霸”与“王”的区别在于,“霸”是,而“王”是;行“仁德”才可以使人。 (2)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一下仁政与国家强大的关系。 答案:(1)以力假仁者以德行仁

23、者心悦而诚服也(心悦诚服)(2)大国无论实力多强大,要想称霸诸侯,使天下归心,就必须推行仁义,弱小的国家,只要推行仁政,也会由小弱变大、变强。参考译文: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

24、,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11.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选自孟子离娄下)(1)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禹、稷处于太平之世,急民之所苦,以拯救天下百姓为己任

25、,因而孔子十分赞赏他们。B.颜回处于乱世,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其乐,孟子认为他和积极救助天下的禹、稷在道上没有什么不同。C.孟子认为禹、稷和颜回处世的具体表现不同,但他们遵守的道义是相同的,即使他们所处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D.孟子举同室之人或乡邻相斗的情况,是为了说明君子治世兼济天下,乱世独善其身的原则。解析:C他们的行为会符合相应的地位和世情,随处境变化。(2)孟子以为禹、稷、颜回同道。根据上面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孟子这样认为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答案:不管乱世治世,行为可以因势而变,而道义始终是必须坚守的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参考译文:禹、后稷处在太

26、平时代,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在乱世,居住在僻陋的巷子里,一个小竹筐装饭吃,一个瓢舀水喝,别人忍受不了那种清苦,颜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称赞他。孟子说:“禹、后稷、颜回(遵循)同一个道理。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受淹;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还有挨饿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让他们挨饿,所以才那样急迫(地去拯救他们)。禹、后稷和颜回如果互换一下处境,也都会这样。假设现在有同室的人打架,(为了)阻止他们,即使(匆忙得)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也是可以的;如果乡邻中有打架的,也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那就太糊涂了;(对这种事)即使关起门来(不管它)也是

27、可以的。”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 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四)【注】 梃:木棒。(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安承教”的意思是愿意诚心接受指教。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C.上

28、述文字体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D.孟子提到孔子的话,是为了用孔子的仁义更有力地劝说梁惠王实行仁政。解析:B这句话说的是统治者残酷地剥削老百姓,使百姓饿死,这就好比驱赶着野兽去吃人。(2)分析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和下面的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上三)【注】 莩:通“殍”,饿死的人。 答案:共同体现了孟子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因为两处文字都规劝君王为政要让百姓免于饥饿。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愿意诚心接受您的指教。”孟子

29、说:“用木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段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食,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来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这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

30、,路上出现了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凶岁,那么,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便会归顺于您了。1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B.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

31、;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也在于别人。C.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D.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也就是懂得爱与敬的人。解析:B行仁在于自己。(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答案: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形式。(或“仁”比“礼”重要。)孟子认为,“仁”和“礼”都是非常(同样)重要的。只有把“仁”和“礼”存在心里,才能成为君子。 参考译文: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

32、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内心里的想法不同于一般人。 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14.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用来说明孟子论涵养功夫的一项是()A.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离娄上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C.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D.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离娄上解析:D说明“行道”应由近及远。(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33、。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本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其中的“小者”和“大者”分别指什么? 答案:中心内容是养身要与养心结合起来。本文所谓“小者”是指口腹之欲;“大者”是说尊贵者,是指保养心志。参考译文:(1)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屈服他的意志。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

34、容易,却找难的去做。(2)孟子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各部分都爱护的。都爱护,便都加以保养。没有哪点儿肌肤不爱护,便没有哪点儿肌肤不保养。用来考察他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在于看他注重保养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和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小的部分而损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次要部分而损害了重要部分。只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养大的部分的,是君子。”15.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

35、下)(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用原文词语回答)(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答案:(1)就之尊德乐道不召之臣(2)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参考译文: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16.(2014建瓯二中模拟冲刺卷)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子适卫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