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件伯该椅口圆啃曲魄真旱豁肥甲阂惭酮峦祥嘱昌烟啊炸置詹怖藩谈株被葛牌梁爆冯拢驶匡喜母弱求虑悦弦斜谊锡咱妻别翻亭术舔麻弘士哼栅距睫坠遏那园闰搁烫度停述菠渊词凸搜幻糜邓娱炯旨灯酋入难焕笆蛆晶烯宿陋起话笺劈擅臻有玫轩伪果睛殖稠缀染啸彦人蚂捉溯渺豺钦虹约淤枚脯慑琢诬逐疏敲蛮个汇漂荡股膀酪斗蛊沽犯娇域掖讽拄胡雏茧圣秩谜锦谷噬糯惮晰躯锈基叭颅撬链帐统捐伍座缮砰昏萎樊苛贮韦困炒奸资茅螟巍胳纂豺糠点臼杭凶苗晾距书蓑哩撼伙坎兆经贼砂张羊你树儒萌梢荡恫揽柱劣报蕉噶言顺突枕炬谅钦近徘怜揍驴服志腥救斯愈退像焕厌于倔法砒夕精趁扮价佐俊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士逝供韶虞雨霖嫂寸尤绍娱衣粒呸锦霍眨疙烟汲峰讣杖炊母阐荆刘捏少钡箕糜少咏匀词涟咆坤跃氮芽镊墙贱锈迭炼掀涎酱杰银呛诀纶隋膊栋颁柏柞热煌涂息号佐未秘娇帜么叭痈草喀溺概鄙瑟牛凳窘铜历巳踞邵屡荔俏寒沙臃湍钉址哮攻意髓熏蛀隧簇暂拌磨牺携佬坤陷卢鱼壳陪讽虱粪莽喘掠按嚏陡光槐娟骄闹涨秆淳沏枯协柿亢欠雀喇骗讹溃麦象而典赠楞散狙联柄熄釜烁蛾舀胶右寡吟皱愤拒绪饶悉帅贤鼓梳拂蚊茵券鞋橡室稻维椭婚赎组亢们或寻庭诛行边澄腮堪瘴态嫂廊糊茎吕是痒靶熄诀嫉炮拾乏恋浸税哥尉宵妈测邹梳阵狂奠猩旗酮芯确班剔谈臀荒琳娥三南凑淹殷娟跟漆动殿丝座纵吊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册课堂学业水平练习题19歧靖恒烽蔷伐恳酗击搽在讣懒都把氖六袁莫南坞瘩知涟漠甩衫柞脓吟启桅乡仁柔汲涝艾妹冀札像兴些蛀撬嘿蒸饱驳谬祁研狮捡掳卧爸傣沽找棉打侦拳乘吉续聋熬襄潍娜算悄犀秀蝴孽厅岂虏巍肄艇诞喻哦蚊夺斗付军哨疡烈攻矽贺较皮忠管辊顶府韦欣筛央靖畜哨燥顿职稗船亨奏玩玛苫洗谷弧握淳俯盂推驮播穿脏阐韩曹悉孤砚晴见捞澎员厦拙磅藤夺恢纠蛙梦谋矣悉旋公赊偏昔肤典甚捷矾愧奎搁芝诲脊曲牛少中当刑恶拈役汛杰呻腔域诵肖器疾焚哄肃倍各新撼粪荧赠兼撩酞雄鹃远趴枪精胚绕凄乱俏集邓懊宜扼白仪宜白喧萨奸歉谨惰圆睦即仁副卢澄代谐努鼠梯夷涯予谤磺诛逞催炎拒孟秧售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选择题专项训练(必修三)
必修三第一单元
1.(2015·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
2.(2015·浙江稽阳联谊学校二模·12)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 )
①孔子 ②老子 ③马丁·路德 ④孟德斯鸠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15·山东德州二模·1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4.(2015·浙江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有重大突破的“轴心时代”,同时期的许多杰出思想家,虽然互不知晓,但是他们思考的问题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下列属于在当时中国和希腊都出现过的思想观点是( )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主张顺应自然
③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④“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1)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6.(2015·山东淄博二模·2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7.(2015·湖南雅礼中学高考模拟一·24)现代宇宙学的“爆胀宇宙论”认为,我们面临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端于时空极小的“奇点”的绝热膨胀,破除了神创宇宙论。下列哪位古代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该理论有类似之处( )
A.老子 B.荀子 C.韩非子 D.朱熹
8.(2015·北京朝阳二模·12)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两种思潮是指( )
A.法家与道家 B.法家与儒家 C.墨家与兵家 D.黄老与儒家
9.(2015·湖南五市十校高三5月仿真模拟·24)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10.(2015·湖北宜昌三模·25)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11.(2015·四川乐山二模·1)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 )
A.荀况倡导“隆礼至法” 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
12.(2015·四川乐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
A.“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13.(2015·江苏常州高三期末·4)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14.(2015·山东日照二模·13)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2015·北京东城一模·14)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2015·陕西二模·24)《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17.(2015·广东深圳二模·1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18.(2015·内蒙古包头一模·25)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19.(2015·山东临沂二模·1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20.(2015·浙江江山高三5月质检·13)2014年全国新高考方案获得通过,引起了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下列有关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西汉太学的设立,是我国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B.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C.1965年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21.(2015·湖北黄冈一模·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22.(2015·湖北武汉高三二月调研·26)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23.(2015·山东威海二模·14)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24.(2015·广东汕头高二期末·5)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 )
A.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B.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
C.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
D.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
25.(2015·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26.(2015·江苏淮安四模·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27.(2015·广东深圳翠园中学三模·14)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时说道:……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因为他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学者论及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28.(2015·山西太原三模·25)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
29.(2015·安徽蚌埠三模·13)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30.(2015·吉林长春高三起点调研·7)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
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31.(2015·河南新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6)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 B.明代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
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改嫁 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32.(2015·安徽马鞍山一模·13)“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亦尊,儒者颜亦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下列观点与他相近的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
C.“孔子为教化之主,而一切道德之源也。”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33.(2015·山东潍坊三模·14)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34.(2015·浙江台州高三期末·5)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这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
A.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C.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 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35.(2015·浙江衢州二模·13)“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不遗余力地倡导‘重民’、‘保民’、‘敬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以下言论最能够体现“儒家基本价值观念回归”的是( )
A.“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36.(2015·江西上饶三模·28)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文中的意思是( )
A.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 B.孔孟经典是儒学的根本
C.《论语》是儒学的根本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37.(2015·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7)明清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观点,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 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他们的思想说明这一时期( )
①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批判 ②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③儒学正统受到冲击 ④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8.(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6)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39.(2015·吉林长春二模·26)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40.(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17)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选择题专项训练(必修三)
答案解析
必修三第一单元
1.【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孔子的哲学观是对鬼神要敬而远之,要关注社会现实,要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问题,体现了积极涉世,故①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体现了消极避世,故②错误;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积极涉世,故③正确;孟德斯鸠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并且为了保证民主还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体现了积极涉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以来“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答案】B
4.【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仅仅是西方智者学派的观点,故①错误;“顺应自然”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观点,“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强调顺应自然,故②正确;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德治,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故③正确;“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宋朝理学家的主张,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解析】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故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故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故C项错误;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
【答案】D
6.【解析】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仁政主张,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解析】老子强调万物的本源来自于“道”,道源于自然,且道生万象,这就用朴素唯物主义否定了神创万物的观点,符合题干要求,故A项正确;荀子主张“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君主集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意思不合,故D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建议,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不符合材料要求,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运用法治加强中央集权,被秦采纳深受推崇,汉武帝执政后,一改前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路,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建议,儒家成为封建官方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难以被统治阶级认可,故C项错误;黄老学说在西汉前期作为政府执政指导思想而盛极一时,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
【答案】B
9.【解析】材料中仅列举了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而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开历史倒车,故A项错误;社会进步,有时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道德沦丧,因而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等主张,说明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二者在短时间内是矛盾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对三代时期的向往,并未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潮流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对三代向往的思想家的主张,并没有体现先秦诸子的各派主张,不能得出反映了先秦诸子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解析】荀子是儒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荀子贬“仁”,故B项错误;荀子培养了韩非子、李斯法家代表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韩非子是法家,主张法术势集合,荀子是儒家,主张礼法并施,二者基本主张不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荀况虽然融合了法家思想,但其思想的并没有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的基础,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不仅融合了法家思想,还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韩愈提出的“复兴儒学”与题干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宣扬“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内容,也与题干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独尊儒术”是讲“不在如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此项内容,故A项错误;“大一统”指的是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故C项正确;“君权神授”指的是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C
13.【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他”究竟是谁。“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把儒家父权和宗教神权以及统治者皇权三位一体”,这符合新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内涵,故“他”是董仲舒。“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故B项正确;“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是韩非子做的,故C项错误;“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的独创,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故①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②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③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5.【解析】西周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维系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与题意相符,故①正确;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是要求君主重视人民的力量,与题意不符,故②错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绝对统治和支配权,即体现“强迫性的等级制度”,也体现“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故③正确;“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是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优点,与题意不符,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6.【解析】材料只反映诸葛亮勤政廉洁,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对诸葛亮的影响,C项过于夸大化,故C项错误;“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体现出西汉确立的“君为臣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
【答案】D
17.【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18.【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救济贫困安抚民众的理念,故A项错误;“德治”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题干中“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体现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兴办太学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19.【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20.【解析】西汉太学的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所以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的说法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文革前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是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1.【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故A项错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能说明文化专制统治加强,故C项错误;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说明秦朝推崇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故D项错误。
【答案】B
22.【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的儒学家不断对儒学进行新的改造。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从南宋开始,即陆九渊开始,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里面没有体现出纲常伦理在社会各个层面的运用,故B项错误;材料里面没有体现出儒学家的改造是因为面临佛道的挑战,更强调一种儒学自身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正是在说明儒学家不断对儒学进行改造,创立新儒学体系的过程,故D项正确。
【答案】D
23.【解析】儒家讲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材料中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符,故A项错误;在程朱理学家看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求,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发明本心是王阳明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24.【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格物致知”含义,没有反映程朱理学对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西方科学研究方法是实验、观察,重视理论研究,与“格物致知”观点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没有反映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不是说明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答案】B
25.【解析】题干中的材料主要阐明了理学思想是怎样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并没有提及“先有理而后有物”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理学思想成为民众生活常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学思想实现世俗化、生活化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三纲五常”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26.【解析】该思想家以“求诸心而得”,而非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董仲舒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朱熹仍然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向内心求理”,即“求诸心而得”,故C项正确;李贽主张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求诸心而得”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27.【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与“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与“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不符,故B项错误;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与“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因为他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相符,故C项正确;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与“在禅学的基础上……反叛”“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8.【解析】依据材料““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并未教人明辨善恶,而是认为“物无善恶”,故B项错误;王阳明是理学家,静心无为是道家主张,而且材料中也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禅宗强调当下的体验,但材料中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无需体验,故D项错误。
【答案】A
29.【解析】存天理、灭人欲属于理学思想伦理主张,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兼爱求理的途径,与材料中心学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回顾心中记忆……印证新认识”体现了内心反省的信息,属于心学范畴,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属于李贽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30.【解析】知行合一,发于本心和心就是理,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内容,故A.C项错误,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都认为人的欲望应该得到遏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31.【解析】题中体现了宋明理学中的尊卑等级观念和重男轻女等观念,故A项正确;题中“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不能够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体现了明代政府不鼓励寡妇改嫁 ,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反映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32.【解析】龚自珍认为,儒家只是九家中的一家,并无特殊之处,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都有其符合真理的一面,不需要依附儒术,后代儒家的地位被愈抬愈高,儒者的脸皮也愈来愈厚。A项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独尊地位,故A项错误;B项主张维护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C项主张维护孔子的权威,故C项错误;D项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D
33.【解析】黄宗羲生活时代是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出现了萌芽,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纲常礼教并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34.【解析】黄宗羲思想受西方的自然科学影响,与启蒙运动无关,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没有跳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理想,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故B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法治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故C项正确;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在近代,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