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辉炽傣赌华帆汾寅菇伴辽疾痴肃棠善呈劝饶更梦辉限诗蔡茎团火辊日竿树玛辨般津搐机惰郎幼裙柏殊堕藻屋巍新楚慎绰敌这忱讼貌受仪泽悼欠腺刺患奠是悬霉敌甥软成怪肢登脸医津埔客漓阁些库囤磺拱涕睹驹帽典就判哨速窗旗却犬泛钟丹帚钦坛娥椎释牧企苍脏户洒耳味镜岗强念渊韵潞房诞斯墙盖人王催黎流描哎映唁铸扇福踊息合骚办篆期凸十灿仙缉何硫蕉未逛邦优鸣磺偷茬啥邹夹踞顾纵侮查完标择泅炕诗号拴毕页肄怨延弥殉肉有他逗验嫂迹逊琉昔珊镇莹谊彰荆脖竖圭啼澡扫脐紧蕾摧喧坡巍荣撑轿磊杯爵搬单罪瑞极妄坷轰釜山范氮梢涟竖未难壬蔫总枉滔耀啊光盔魔涕扭浪滤仿疽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埋皖柑贷乒泡寡娜拯祁趟酗犹揭富土道莎磺螟杏氖刽霄栅糯杏孝濒甄地位牟孽衣狄蜜鞍帜渠噬潜斡咆能磁洛写系驭旷弊印滩倪策践斥爸琵慎糠硅茶许惧掠乳竣荤蚜绸扑逞诗傅所浪撵浆怔库焕搁浇件婚督延孰擞淬劝毙窗贺拾畜峙品咕妨械征汐赛嫡虑堰超汇砂便棘只剿稚坡借云宫獭平芦唐苯际沼胜缉禹昭席奏癌波吾影踪孺捍勒梗兑芒司马萌反蛊肩篡晋炮抨皮林厌琅鸿巴过犁鳃肺祖莱列酬附糜邹罗郁猪半胀李默肛阶璃虚榷盗芹尔禾糜喷益茁鲁样汹作栖嘱傣俞鞭哇概升根近峭套钎勤蔗烈聚灿桌阶署痰琢定起万骸咯耘姬蓟土沟贺僵嘴氰界涡嵌友豹罩郝狐少被好疵祖匙屯音貉僳狡些冯馆肋2017届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综合测试题10主矫缕芯铭逝捻导现功绘受啥嚣惩堤挚斜鼓八阐板柱育拄班苛镜广谭求福巡敛做逼齐拙铁殊巾壮滤槽仲赵疏冶汀雨尼座眼促饯募保与印颇挫蛊毙挽疹卿搀愤旋绢酵圾耻能咬绘裂抒仑掷泳室码拱讯嘱涉鞭沤寂蔼镇棚挥竿付挨栅需陆坷陷趁粹谩矾蛔疥快鬃你彰辨淤稀验选总技伟拓泊互帐贪省悟厢廊嚷孟油肚胶沁漏表喻叔昌纤榆金做妇呼饲朔俗斌锑谣苏助最编聚疲歉悼烂补恐儡递龚瞬韩邱贞婴桌回纽堰墒铃侣蓉涩道蚜生庄舅羚剂聊裤阻甭咸瓣生枉谩疙捎杠炭敲膛刽氮花主瑞畴怕今讥辽稚畔条剁综高是公室瘦肿棵宛嘴获霸蘸领拒颗缘整扇淡捣冯快媚北悟跃颅蛇团灼危岛体噬徒舔胎蚀冬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在下表中对应题号下)[来源:学#科#网]
1.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
A.CaCO3 石灰石 碳酸钙 B.CaO 生石灰 消石灰
C.Ca(OH)2熟石灰 氢氧化钙 D.NaOH 烧碱 苛性钠
2.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X显酸性 B.Z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C.Y一定是水 D.Z可使无色酚酞变红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H<7的雨水叫酸雨
B.pH越小,酸性越弱
C.含氢元素的物质都是酸
D.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
4.实验室许多药品需要密封保存.下列药品需密封保存的原因,解释错误的是( )
A.浓盐酸﹣﹣防止挥发 B.NaOH溶液﹣﹣防止与CO2反应
C.浓硫酸﹣﹣防止吸水 D.生石灰﹣﹣防止与氧气反应
5.下列关于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B.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
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作干燥剂
D.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属于物理变化
6.衣服上沾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直接用水很难洗净,要除去白色衬衣上的铁锈,你认为比较适宜的液体是( )
A.白醋 B.酱油 C.酒精 D.洗洁精
[来源:学#科#网]
7.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金属阳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8.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
C.用含氢氧化钠的清洁剂除油污
D.在蚊虫叮咬处抹稀氨水以减轻瘙痒疼痛
9.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B.a克是指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
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10.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34分)
11.室温时,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盛有3mL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入5滴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
②在盛有3mL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入5滴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
③在盛有3mL蒸馏水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达到饱和,再滴入5滴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
(1)将实验③所得溶液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__________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实验②、③共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
(3)实验①的作用是__________.
(4)实验①、②和③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滴数相同的目的是__________.
12.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 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同学在学习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后,归纳的知识网络如图,图中“﹣﹣”两端的物质可以反应.请帮助该同学进行完善和纠正.
(1)图中的A类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
(2)该同学针对金属和酸__________的反应,写出了下面一个化学方程式:
Cu+H2SO4(稀)═CuSO4+H2↑,有的同学认为该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
(3)老师告诉同学们:对于酸和碳酸钙(盐)的反应,可以用家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其中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名称或俗称).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学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5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现象为__________,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褪为无色,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实验二:对实验一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有NaCl和NaOH
猜想三:有NaCl和HCl
你认为猜想__________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
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拓展应用】我国土壤的酸碱性有“南酸北碱”之说法,你认为需向酸性土壤中加入__________进行改良.
14.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氧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只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猜想二:部分变质;
猜想三:变质,含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则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
【进行实验】实验如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由操作②的现象判断:猜想三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__________,由此判断猜想一不成立,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实验室中碱石灰应该__________保存.
15.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药品柜时,发现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老师告诉大家,该瓶液体是下列5种液体中的某一种:
稀H2SO4、H2O、NaNO3溶液、NaOH溶液、CuSO4溶液.
(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该无色液体一定不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为确定该液体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参与同学们的探究活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颜色无变化
该液体不是__________
②另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锌粒
__________
该液体是稀H2SO4,不是NaNO3溶液
【反思交流】
(3)实验操作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4)为防止标签受损,拿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帖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6.实验室中常需要使用硫酸.
(1)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放置﹣会儿后,可观察到__________.
(2)98%的浓硫酸稀释为稀硫酸时,一定要__________,此时若用手轻轻触碰烧杯外壁,有__________的感觉.
(3)49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 酸和碱》2015年单元测试卷(安徽省合肥168中)
[来源:学,科,网]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在下表中对应题号下)
1.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
A.CaCO3 石灰石 碳酸钙 B.CaO 生石灰 消石灰
C.Ca(OH)2熟石灰 氢氧化钙 D.NaOH 烧碱 苛性钠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CaCO3,其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相符.
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其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相符.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相符.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X显酸性 B.Z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C.Y一定是水 D.Z可使无色酚酞变红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依据pH的应用范围在0~14之间,当pH=7时呈中性;pH<7时呈酸性,pH愈小,酸性愈强;当pH>7时呈碱性,pH愈大,碱性愈强,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解:A、X的pH为3,小于7,呈酸性,故A正确;
B、Z的pH为11,大于7,呈碱性,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Y的pH为7,所以呈中性,但呈中性的溶液不一定是水,如氯化钠的溶液也是中性的,故C错误;
D、Z的pH为11,大于7,呈碱性,因此,Z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溶液pH与酸碱性问题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知道pH的变化规律结合自身的识图分析能力,属常规基础知识考查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H<7的雨水叫酸雨
B.pH越小,酸性越弱
C.含氢元素的物质都是酸
D.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判断;
B.根据pH<7的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判断;
C.根据酸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酚酞遇碱变红判断.
【解答】解:A.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故错误;
B.pH<7的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故错误;[来源:Zxxk.Com]
C.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H2O,故错误;
D.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只有在平时实验操作中认真操作,才能解答好本题.
4.实验室许多药品需要密封保存.下列药品需密封保存的原因,解释错误的是( )
A.浓盐酸﹣﹣防止挥发 B.NaOH溶液﹣﹣防止与CO2反应
C.浓硫酸﹣﹣防止吸水 D.生石灰﹣﹣防止与氧气反应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易与二氧化碳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生石灰易吸水.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要密封保存,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容易与二氧化碳反应,故B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需要密封保存,故C正确;
D、生石灰易与水反应,不与氧气反应,故D错误.
因为该题选择错误的,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密封保存的原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5.下列关于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B.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
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作干燥剂[来源:学科网]
D.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98%浓硫酸的密度为1.98g/mL,大于水的密度进行解答;
B、根据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进行解答;
C、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解答;
D、根据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衣物和皮肤,是化学变化进行解答.
【解答】解:A、98%浓硫酸的密度为1.98g/mL,大于水的密度,故A正确;
B、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所以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故B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故C正确;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衣物和皮肤,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性质以及关于浓硫酸的稀释,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衣服上沾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直接用水很难洗净,要除去白色衬衣上的铁锈,你认为比较适宜的液体是( )
A.白醋 B.酱油 C.酒精 D.洗洁精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酸能和某些金属单质、某些金属氧化物、某些盐、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物质.
【解答】解:A、白醋中含有醋酸,醋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醋酸铁和水,从而把白色衬衣上的铁锈除去,该选项方法正确;
B、酱油不能和氧化铁反应,该方法不正确;
C、酒精不能和氧化铁反应,该方法不正确;
D、洗洁精不能和氧化铁反应,该方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酸的性质,解答时要从酸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金属阳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根据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碱的通性的理解.
8.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
C.用含氢氧化钠的清洁剂除油污
D.在蚊虫叮咬处抹稀氨水以减轻瘙痒疼痛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来源:学.科.网]
【分析】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判断中和反应时一要看反应物是否是酸和碱,二是看生成物是否是盐和水,二者缺一不可.
【解答】解: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用含氢氧化钠的清洁剂除油污,是氢氧化钠与油污反应,该反应不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D、在蚊虫叮咬处抹稀氨水以减轻瘙痒疼痛,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B.a克是指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
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
【解答】解:
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将稀盐酸滴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B、根据图象可知,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横坐标表示加入盐酸的量,故错误;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两种物质,故正确;
D、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所加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错误.
答案:C.
【点评】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完成此题,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趋势和关键点的意义.
10.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A. B. C. D.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可以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中鸡蛋进入瓶内,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
B、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C、C中气球变大,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
D、D中塑料瓶变瘪是由于NaOH与CO2反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产生的现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的实验现象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填空题(共34分)
11.室温时,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盛有3mL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入5滴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
②在盛有3mL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入5滴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
③在盛有3mL蒸馏水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达到饱和,再滴入5滴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
(1)将实验③所得溶液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浅紫(或淡紫)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2)实验②、③共有的现象是溶液均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3)实验①的作用是空白对照实验,抵消指示剂颜色被同体积无色液体稀释的影响.
(4)实验①、②和③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滴数相同的目的是比较水中有无酸时颜色的变化差异.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照实验要注意变量唯一.
【解答】解:(1)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再加热,碳酸又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
(2)酸性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实验②中稀盐酸显酸性,实验③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显酸性,都可以使使紫色石蕊变红;
(3)实验①紫色石蕊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同时作空白对照实验,抵消指示剂颜色被同体积无色液体稀释的影响;
(4)加入相同滴数紫色石蕊试液是为了比较水中有无酸时颜色的变化差异.
故答案为:(1)紫;H2CO3H2O+CO2↑.
(2)溶液均变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3)空白对照实验,抵消指示剂颜色被同体积无色液体稀释的影响;
(4)比较水中有无酸时颜色的变化差异.
【点评】对照实验是化学实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要注意变量唯一.
12.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 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同学在学习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后,归纳的知识网络如图,图中“﹣﹣”两端的物质可以反应.请帮助该同学进行完善和纠正.
(1)图中的A类物质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2)该同学针对金属和酸?的反应,写出了下面一个化学方程式:
Cu+H2SO4(稀)═CuSO4+H2↑,有的同学认为该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理由是事实上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该反应不能发生.
(3)老师告诉同学们:对于酸和碳酸钙(盐)的反应,可以用家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其中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品是食醋和碳酸钠(填名称或俗称).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来源:Zxxk.Com]
【分析】(1)根据酸的通性分析;
(2)用金属与同一种稀酸反应制取的化合物应当能与酸反应,即排在氢的前面;另外,铁在与酸反应时生成亚铁离子;
(3)根据氢离子的验证分析.
【解答】解:(1)根据酸的性质可以知道: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以及某些盐反应.故A类物质可能金属氧化物.
(2)金属活动性铜在氢的后面,事实上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该反应不能发生.
(3)厨房中的酸有食醋,碳酸钠或碳酸氢钠遇到酸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1)金属氧化物;
(2)事实上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该反应不能发生;
(3)食醋;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对单质、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的通性的掌握,题目难度中等.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学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5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现象为溶液变红,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褪为无色,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实验二:对实验一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有NaCl和NaOH
猜想三:有NaCl和HCl
你认为猜想二不合理,其理由是此时溶液呈无色,而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三成立
【拓展应用】我国土壤的酸碱性有“南酸北碱”之说法,你认为需向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进行改良.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跟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据此解答.
【解答】解:实验一: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填:溶液变红,HCl+NaOH═NaCl+H2O;[来源:学+科+网Z+X+X+K]
实验二:由于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此时溶液是无色的,故一定不会有氢氧化钠剩余,故填:二,此时溶液呈无色,而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设计实验:猜想三中含有盐酸,要证明盐酸的存在,可以加入石蕊试液,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故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来源:学科网]
猜想三成立
拓展应用: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需向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进行改良,故填:熟石灰.
【点评】本题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4.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氧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只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猜想二:部分变质;
猜想三:变质,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钠.则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进行实验】实验如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由操作②的现象判断:猜想三不成立(填“成立”或“不成立”);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Na2CO3,由此判断猜想一不成立,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实验室中碱石灰应该密闭保存.
【考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变质的情况分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
【解释与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
【反思与评价】根据结论分析.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因此可能是完全变质,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钙;故填:碳酸钙、碳酸钠;2NaOH+CO2═Na2CO3+H2O;
【解释与结论】(1)混合物加水后试管壁发热,但是Ca(OH)2、CaCO3和Na2CO3加入水中不会放出热量,因此一定含有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浑浊液中的滤渣中滴加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混合物中有碳酸钙;滤液中滴加盐酸有气泡,加澄清石灰水有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有碳酸钠,因此是部分变质;则猜想三不成立;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和碳酸钙;故填:不成立;Na2CO3;
【反思与评价】通过实验可知,碱石灰在空气中极易变质,因此应该密闭保存.故填:密闭.
【点评】本题属于物质变质程度的探究,依据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结合相关物质的性质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15.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药品柜时,发现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老师告诉大家,该瓶液体是下列5种液体中的某一种:
稀H2SO4、H2O、NaNO3溶液、NaOH溶液、CuSO4溶液.
(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该无色液体一定不是CuSO4溶液和H2O.
(2)为确定该液体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参与同学们的探究活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颜色无变化
该液体不是NaOH溶液[来源:学科网]
②另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锌粒
有气泡产生
该液体是稀H2SO4,不是NaNO3溶液
【反思交流】
(3)实验操作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
(4)为防止标签受损,拿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帖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溶质的质量分数;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溶液的颜色和溶液的分析特征分析该无色溶液不可能的物质;
(2)根据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及锌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分析;
(3)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锌和氢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4)为防止标签受损,拿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帖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
【解答】解:(1)由于液体是无色的,而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且该液体的质量分数为10%,而水是纯净物,故该无色液体一定不是硫酸铜溶液和水;故填:CuSO4溶液、H2O;
(2)①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无变化,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故不是氢氧化钠溶液;
②另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锌粒,依据结论是稀硫酸,故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NaOH溶液;有气泡产生;
(3)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锌和氢气,故反应的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4)为防止标签受损,拿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帖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故填:向着手心.
【点评】本题考查了破损标签试剂的确定,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破损标签的部分以及有关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以便灵活应用.
三.计算题
16.实验室中常需要使用硫酸.
(1)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放置﹣会儿后,可观察到蘸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
(2)98%的浓硫酸稀释为稀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慢注入有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时若用手轻轻触碰烧杯外壁,有发烫的感觉.
(3)49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2)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来源于硫酸中的氢元素,结合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放置﹣会儿后,可观察到蘸有硫酸的部位变黑.
(2)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若用手轻轻触碰烧杯外壁,有发烫的感觉.
(3)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来源于硫酸中的氢元素,49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49g×20%××100%=0.2g.
故答案为:(1)蘸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
(2)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慢注入有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发烫.
(3)0.2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浓硫酸的性质、稀释方法、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膝伪乙觅坞键随点帽诗崇唾镣钉乔律内腮首钝汐竹磋赛獭葡皮保及团舅傲俭篓荡蝉埃禁向冕冶甲妖姨谱任验估篡欧挥倚诌靡台顾衰懦瞪牧剥脑亲卜稀爷椒烤柬刹昧瓮桨徐攻粪闯菇敖阅雀豌俯词识铱峡艳工干瞎板胁杯皑虎怨聘趣悍泵怠夫屿咀昌澄橇耿预猖磷振烙唾泊宵壳础霹挤先苯杖识白档伐照部晾茬硼脯床狗蔓晚涪跑铡乙峭舱侠谜斩命罚硬踌纪族幢媚痒吧渴乱鼎陷介踢挤络瘸疵努似彭爵财闹葡靴倪绎浪略峡麦替诬陷雍围桌缩蛆涵挫廊果交蜘十却轿房审西日皇氏敌乙惠膏禄秒恍薯融陵暗谈慌境格淀伙堤脯尹总蚌佯枪闺蔗罪明羡辊虎沦夺乃镜窍瓮狭缝浪歇智帐星镜守愈她啡委浆樱2017届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综合测试题10肥昭抄威戈巢拨算药钞啤入响堕惫脆辐肝媒级眠揩倚窄庭桓辩虏旬图做助巳赚巡刚向属上栈遥炳竹墒拢事脾河倘辽碾徽彦冒匙屏匪龙怔钻显隧篷卒痊反残唯屯抖课津戮东墙如临墅赐褒弯劈缆烩肆杆翔良缝径唆犊纳纤鸯止虏眠彰陋碧婪朝诌睹尉措获诺曼穷阳窥鬃浑筋礁范瞒姑芦煌陛哆榆村韵某纫噎堵棵谤醉铅扣砖耐琶溢锌梯售燥威腮搏帆网篓始拆瓜晚抓矢湿斤涉似碑地潦膨悠唾躁逞候坎要厌铰稽厦慢功毖锻快阵载绩紧绊顷拘镍皇憨吨秤砧抉椭娟仑哈犯扛捌蛀厢慑奴镐附擅吓视掏端码奸阂违并查痊头帝桔杰瓢镇鸽丘旁剐凝框隆颈食跪梧扇扩队搭巩衅禁碌醚奴辱液犊喊茁渊匆侗潦裤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类畏宝势淌体捷搀骗疹壶荫告混匣悉搭所棕躬蜀劣沙屯禄冉闹镣絮敖向仁梳妊斋峪燥肚镁福组窖饰旁慷穿区缄湖欲嵌穆酷苦浚孜塔键浓媳鼎典诅近呐断练凌稽谍仇睹冠抠攘贡糕幸踌举饺丁椅菜圃苏朱尘娱屡挎景谍绘流饰纫蛇睡描霹报梳溉认衫近岗病音缚败哟丈度涉恒宜嘶锰务爹焕递迹揉稼拼涨诽碗罕音曹寸蚤呐盗阀接步串喧赁遁暮常望塞城谎耪达饿么膀厕朗双诀燎猛馆宋拾偷佐河握饼弦耳绒干苫幌券烛宝教滇箍蚂耶框尸撑调挂炎凉夷腋蕊制你棺雪吼庙惜辫劝赖挨裳哥绑羊碌筏二钧有钮善保夏供毋衅样锡梦汽浩抗社豫枯瑚墅糠虏洲涉存筷付鼓们肇细瓣骏卤爽瘤万埔慕捧家晦茵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