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与国际上整体的工艺水平相较,还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可以看出,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与上升空间。由于传统的制造工艺,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限制。那么我们现阶段所追求的目标,就转变成了,令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在我国实际生产方面的应用。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精密加工技术;应用研究引言: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2、命脉。而在我国,过去传统的制造技术是依靠人力完成的。这不仅使生产的整体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但如今,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迅猛,为我国机械制造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解放了人力,另一方面使得机械制造迈向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我们需要对相关的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达到进一步的技术优化,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一、我国目前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制造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和政策性的支持。但是,整体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传统的生产对环境污染较大,且部分企业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
3、质量也没有达到标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 中,许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维护好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环境,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1。二、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重要性针对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来讲,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基础。传统的制造方法和加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现代化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就能有效的攻克这个难题。同时,它们也是我国现代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保障基础。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我们已经离不开机械化的生产模式了。重视其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2。
4、三、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二者都属于手工制造业,它们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二者存在着共生关系,一般情况下,物品的生产需要先进行设计,然后是制造,最终再进行加工。它们是密不可分的,且很难独立发展,需要二者共同发展。在产品研发和工艺制造上,都需要相互配合,缺少其中之一都会对实际操作产生影响。故此,由于二者自身存在的紧密连接,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二者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二)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都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推动生产的原动力,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生产
5、企业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尤为关键。创新性人才和经济的投入,能促进技术的不断革新,同时也为整个制造行业输送新鲜血液。这对现如今的时代发展需求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三)全球化趋势明显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随之带来的就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3。大环境下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优胜劣汰,要想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适应这一变化发展。同时要为技术产品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转型,做出不懈努力。引进发展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成为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有利突破点。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和行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四、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一)埋弧焊接工艺该工艺在
6、实践中可以分为半自动化和自动化两种形式4。半自动化的埋弧焊接工艺一般消耗的成本较大,很少被应用在实际的制造加工中。目前,我国多采用成本较低的自动化形式,且自动化的生产效率更高,操作起来也更简便。该工艺主要是利用电弧的急剧燃烧,再进行焊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它的焊接质量更高,安全性也好,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也在于它不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所以在钢板等机械制造中被广泛应用。(二)电阻焊接工艺电 阻焊接工艺的优点非常多,它在作业过程中不产生废气,也没有噪音,且操作难度低,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材料。利用正负电极产生大量热量,使得工件熔化,在高温条件下完成焊接5。切断电极后塑性状态可以逐渐恢复,极大地保证
7、了焊接的成功率,具体如图一所示。非重复充装焊接钢瓶提手焊接采用电阻焊。但是,这项工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较大的检测难度,且设备成本较高,。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维修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并且也要多寻求这方面的技术突破,使得该制造工艺能够在实际生产制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图一 电阻焊接工艺装置原理 图二 钢瓶提手焊接(三)气体保护焊接工艺通过气体为保护媒介,依旧是利用电弧为热量来源。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的成本比较低,一般采用二氧化碳作为保护气体进行保护。通过二氧化碳作为保护媒介,产生一个气体保护层。不仅能够使焊接时电弧充分燃烧产热,减少有害气体的影响,而且使得焊接金属的残
8、渣飞溅率降低,对焊接工人的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具有易操作、时间短、成本低、噪音小的明显优势,被广泛应用在现在的焊接工作中6。(四)螺柱焊接工艺该工艺的主要原理是对螺柱进行加压,在通电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使得螺柱熔化,从而达到焊接的目的。这种工艺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不同的连接形式,一个是储能,另一个是拉弧。储能式工艺一般应用在薄板制造中,而拉弧式工艺一般被应用在大型重工机械制造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进行生产加工。(五)搅拌摩擦焊接工艺通过高速旋转的工具摩擦生热,进而完成焊接。其优点在于不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和辐射,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材料。这项工艺的自动化程度高,
9、且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低,在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搅拌头磨损较快,所以在应用过程要要注意设备的维护。五、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一)精密切削技术在现代机械的精密加工技术当中,精密切削技术应用的范围最为广泛。尤其是针对精密度要求较高的一些产品,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直接的切削技术,通过固定的设备对材料直接切削,不仅能够保证产品的指标符合标准,还能减少损耗,提高产品的精细程度和质量。这要求加强机床工作的精度,以此来保证刚度。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与传统的切削技术相比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现代的切削技术更为精密,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去调整合理的切削方法,是其最大的优点。(二)纳米加工技术纳米
10、加工技术是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而产生一种新型加工技术。它主要是对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与物质进行制造的技术。在传统的切削工艺中,很难达到纳米级的精度,就没有办法保证加工的精度。加工技术通过与纳米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精准切断原子之间的结合。从而达到精密加工的目的。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加工技术已经大规模的应用到了机械制造业中。通过该加工技术,可以有效去除纳米及微米级的表层材料。是一项十分先进的精密加工技术。(三)精密研磨技术该项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加工精度,简单来说就是掌握了磨具和工件之间的受力情况和摩擦运动规律。从很大程度上对磨料密度的分布进行了有效的设计与控制。它的加工效率
11、更高,且质量稳定,成本较低。改变了传统研磨技术的缺点,解决了精细研磨方面的困难。被广泛应用到了电子硅片的研磨加工当中,大力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四)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制造业注入了新鲜血液,逐渐形成了激光精密加工技术,这一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机械制造业当中。通过光学设备仪器,将激光束聚集到一起,可以对元件进行扫描,加工精细度更高,如图二所示。只需要对调整相应的参数,通过计算机操作,误差小,加工效率高。其优点还在于,对材料的要求低,并且通过激光加工能够有效的降低设备磨损程度。但设备成本较高,所以在日常操作应用时,要注意对设备的维护,避免损坏。图三 激光加工技术(五)模具成型该技
12、术就是利用模具来完成产品的制造。目前,在汽车制造等领域常会运用这一加工技术。随着人们的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升,这一制造手段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并把模具和不同的精密加工技术加以融合,以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同时,提高模具本身的精度,就成为了许多生产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图四 钢瓶提手成型工装(六)微机械技术现如今,人们对微小、精细这样的理念越来越推崇。为了使得产品达到设计和制造的需求,使元件变得更小,就要利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在目前许多领域,该技术已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多晶硅、记忆合金的生产,都会运用到该项加工技术。五、结束语总之,我国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相关的技术还有待
13、继续完善。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故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在制造工艺和加工技术方面的积极探索,通过相关机械制造理论基础和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出更为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以此,来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1陈明杰.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航班,2020,000(003):P.1-1.2刘海川,张媛,张传勇.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0,000(002):83-85.3李世文,张翔宇,谭积明.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0,No.444(08):119-120.4管梅.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机,2020,v.51;No.360(20):78-79.5于文涛.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探究J.东西南北,2019,No.530(06):167-167.6王俊卿.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000(009):189-19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