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设恰当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数学问题情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态;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这样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情境”起辅助作用。因此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就能有效的提高课堂一、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是对客观世界上数量关系和空间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
2、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尽可能地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注意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既可以从已有生活经验正面出发,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如在抛硬币研究随机现象时,掷的三次都是正面,问第四次是不是一定是反面?许多学生开始想当然认为一定是,或可能性非常大,。经大量实验后,发现出现正面的机会和反面的机会各占12,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造成冲突。实际上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对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正迁移还是有大量实例存在,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二
3、、创设问题情境为学习新的课题内容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以在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此种情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例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有方,在他退休时国王为表彰他,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盘格中上放稻谷,第一个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个放8粒,然后是16粒,32粒,64粒等等,一直到64格,它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笑他傻,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
4、动起来,即怀疑,又不知如何入手,那么在学习乘方时注意力自然集中。三、创设操作型问题情境为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设计操作型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或不同角色参与,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这种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例如:在渗透空间观念
5、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事先请同学们带了6根牙签,上课时,教师让大家用6根牙签搭三角形,试试你最多能搭几个正三角形?学生兴致很高,有的学生只在平面内试,摆出了两个,但是还多了一根,教师启发道:“两个太少,有没有更多的摆法,再想想!”学生感到疑惑,产生认知冲突和矛盾的“心理”,促使学生三三两两的讨论,尝试,很快,探索到在空间可搭成4个正三角形,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正四面体骨架模型。这样将学生思维由平面向空间拓展,轻松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又如:讲圆定义时,可以动手将一根绳子固定在一点上,然后拉紧绳的某一个点形成的轨迹就是圆。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形象生动的记住了圆的第一定义。在现行课本中存在大量的此类
6、实例,如研究图形的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概率中的随机试验,函数图像的画法及性质得出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操作掌握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情境。四、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开放题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因其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多样的解答,从而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解答过程,而不管他属于何种程度和水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承载了编者、教材、教者对学生的太多梦想。教无定法,更无确定模式,作为新课程教师,不能草率
7、的就问题论问题,或者简单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处理,而是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与数学有关的纷繁现实,研究将问题以何种情境类型呈现给学生最有效。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教师是引路人,在呈现问题情境时,既要注意其科学性、探究性,还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其趣味性和发展性,努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效率。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探索有效问题呈现形式和类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应为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邮寄地址:海南省东方市第二中学邮编:572600赵志敏收电话:15008007086)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