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384599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 达瓦央金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些论述深刻揭示,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的互促发展,注重各民族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两项工作互促发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多彩的文化交流平台;加强高校内部民族文化发展。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独有信仰,培养青年学生对全国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不断

2、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互促发展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历来是我党的工作重心,它是维系国家统一稳定的关键,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处理好国内各民族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各民族共同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奋斗。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可以凝聚一个国家的共识和合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整体实力和凝聚力的提高。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有利于各民族间同步进步,民族团结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助力

3、于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一、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的意义。(一)文化软实力的来源“软实力”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学者约夫奈(Joseph S.Nye)在其新著注定领导(Bound to Lead)中首次提出,意在批判盛行一时的美国衰败论,同时总结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的经验。奈的软实力理论将一国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类,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1在当今时代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学者在批判的基础上接受了软实力理论,并且创造性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用以突出文化在软实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赋予软实力以中国特色。2党的十八大以

4、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是一个重要指标。教育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石,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意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及社会新态势也是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然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5、局,一体包含多元, 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如何针对青年大学生有效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三)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研究的意义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建设,二者在内容和功能上存在互补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涵盖了文化服务、文化传播和弘扬、文化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创新,旨在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立中国独有的精神家园。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往往是无

6、形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規章制度和学校的社会形象等无形的因素。现今,学校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传承,各项决策措施的出台与执行,也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文化软实力,就是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内容包括民族经济科教、文化建设,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同时涉及各民族人民整体素质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各民族人民群众利益保障等。这两者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上,有很高的重合度。在功能上,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做得好,可以构建稳固的文化教育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创设更加丰富的文化艺术平台,还可以有力的抵制不良文化思想对本国文化的

7、渗透侵蚀。尤其是在民族高校,文化建设融入团结民族促进和谐的活动中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对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家园建设都助力良多; 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做得好,也会给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两项工作的互促发展,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每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以及对国家的贡献,懂得多元一体的“多元” 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和多传统;“一体”是同一国家、同一制度、 同一理想、同一目标和同一任务。通过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大学生开放、包容、多元和理性的文化态度和文化

8、视角,理性地对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明白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过程,是取长补短、双向认同的过程,不仅要承认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人,还要在这个群体中接纳其他人,成为互相离不开的群体。二者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二、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是一项科学化、实践化和系统化工作,也是一项包含思想、情感、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工程,更是一项容纳主体、内容、方式及载体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发展、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整体优化。目前,互促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一)互促发展过程中教育主体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大学教师是教育中传道、授业

9、、解惑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深度、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效果。在思想上,部分教育主体缺乏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刻认识。“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师成为学生与知识学习的纽带和桥梁。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植根于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目前,有些教师认为民族间已呈现出团结的一片大好形势,不需要也没必要再讲民族团结教育,缺乏对民族团结教育长期化和持久化的深刻认识。在实践上,教育主体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忽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外延建设,有些高校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多方力量

10、协调推进。目前,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方缺乏一定协调性,班主任或辅导员多以学生日常管理为主,缺乏民族团结理念的具体实践。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仅依靠专职教师理论知识传授远远不够,需要专职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领域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差异性。高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而200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已然成为学校的主流,互联网应用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其获取信息来源多元化、内容丰富化。目前,文化软实力建设,如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多以停留在传统教材的理论、政策宣讲上,存在相对抽象、空洞、沉闷等问题,缺乏教育客体针

11、对性。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自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心态、情感、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各少数民族同胞都具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的锅庄,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木叶,各个民族的祭祀传统,音乐舞蹈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各地区、各民族及各院校都有自身的发展特色,经济、文化和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应与特定地域、学校特色相结合。通过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三)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教育载体和方式是传播教育内容的途径和媒介。载体和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民族团结教育

12、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学校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场所,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渠道,兼顾课外活动、校园建设及校外实践等平台和载体。目前,课堂上多以说教式、漫灌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课产生腻烦、应付等情绪部分。高校的文艺体育类活动常以节日庆典为依托,多以场面宏大,注重感官体验,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知识竞赛类活动过于强调评比等形式,忽略民族团结理念和风细雨、内化于心的过程; 在校外实践活动方面,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经费不足等问题。同时也缺乏对本地区革命遗址遗迹、民俗文化等资源挖掘、学习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效果。三、文化软实力

13、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互促发展,共同推进(一)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族进步正如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樊祖荫先生所说:“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斗争,在开拓疆土、发展经济、共同创造祖国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维丽多彩的文化艺术。”3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和动力,民族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繁荣。1.合理运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强弱之分。在一些传统文化保护强势的地方,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仍然占据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舞台。也是普通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如婚丧嫁娶,如祭祀祭奠,如佛教文化,如送亲送宾,每当这些传统行式上演,本地区人民就会以载歌载

14、物的方式,用本民族的文化和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表演,因为外来文化与外来语言无法与该表现的习俗所融洽。这些活动给了传统文化一个存活的土壤,一个传播的平台,一个发展创新宣传的方式,高校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更加深刻直接地沁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多次进行这种文化熏陶之中,本民族的学生会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进行思考进行保留,进行取舍,甚至进行创新。由此文化的传统与文化的脉络予以传承,保留下来。2.合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各地都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遗迹等当地的红色,生态、资源和环境等绿色资源,以及逐渐被当地政府重视和旅游者热衷的民俗文化节等,都为学校的学生提供了线下感受

15、实践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二)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民族理论政策的普及教育1.建立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网络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其他高等院校突破当前发展困境,相应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基石。2.拓宽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民族院校网络思政教育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平台是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介中,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早已广泛使用,但任然属于构筑网络思政平台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积极搭建各类型的网络思想平台。运用受到各民族大学生追捧的媒介,例如短视频、抖音、直播等,在学生群体中提升威信力,为学

16、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不断增强和树立“三个意识”,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而精准地抓住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根本。加强法制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大力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三) 学校、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不仅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还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软實力建设潜移默化深入到大学生的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全方位、全过程中。(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负其责,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协调有效的实施。(2)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

17、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优化实施需要各部门在日常文化服务、文化传播和弘扬、文化教育体系中注入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和理念,使其体系更加健全和创新。(3)实现班主任、辅导员和教师的三方合力。班主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直接接触者和管理者,与专职教师形成三方合力,协调配合,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和实质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理论学习、日常生活及学生管理等方面,使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具体和感性。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专业化和整体化工程,我们应注重各民族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两项工作互促发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多彩的文化交流

18、平台;加强高校内部民族文化发展。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独有信仰,培养青年学生对全国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参考文献:1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2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0.3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04(04),11-14)4杨文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J.中国民族,2015,(03).5武翠英.在相互尊重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4-12-30(001).青年生活2020年18期青年生活的其它文章公共人物与税现代印刷工程专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转变探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价值与路径研究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 以实干实绩诠释新时代央企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下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设计初探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