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论.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365912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述论 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报道及网络信息的传播,“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以校园暴力为题材的影视文化作品引起人们的广泛探讨和反思。学术界对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不仅关注到了这一“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良影响,同时还对社会法律防治机制的完善和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但在进一步细化“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治思路、打破“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主体界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社会工作;研究述论“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不良影响、法

2、律防治机制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下面将围绕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一述论。一、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研究的基本概况自“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进入人们视线以来,学术界就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尤其在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之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是到达了高峰。学术界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术著作。如姚建龙的校园暴力控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张日昇的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徐久生的校园暴力研究(中国方

3、正出版社2004年1月版)等。二是硕博士学位论文。如陈振江的中学校园暴力的学校归因以及预防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周涛的学校社会工作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应用研究(西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史景轩的二战后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河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等。三是期刊论文。如孟洁的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5期下)、李嘉鑫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探究(社会观察2019年第6期)、杨岭和毕宪顺的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1期)等。以“青少年校园暴力”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

4、检索,可得267条结果,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格所统计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进行针对性研究的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才开始产生较为集中的探讨。这些论文大多集中在20012020年,其中高峰期在20152020年。表1 中国知网检索情况汇总表(19912020年)年份文献数量(篇)年份文献数量(篇)年份文献数量(篇)20207201019200032019202009819991201815200871998220173720071019970201637200681996020151520051119950201472004919941201312200351993

5、020121220011019920201172001419910二、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1.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的研究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原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是校园暴力施暴者的个人原因。孟洁认为施暴者往往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波动较大,情绪易冲动,认知能力较低,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1李嘉宾和康杰在研究中指出青少年步入人类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层面表现为矛盾,想法较为单一。2程浩认为青少年暴力具有模仿性,青少年由于心智没有发展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容易对暴力行为进行模仿。3刘焱和李子煊认为学习压力大容易导致极端心理也是暴力行为

6、发生的原因之一。4二是认为家庭原因。许秀芬和杨青松认为,一些留守青少年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生活常常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家庭功能的缺陷导致留守青少年在不和谐同学关系现象上比非留守青少年更为突出。5李慧认为,不良的家庭氛围给青少年身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一些在暴力家庭成长的孩子会受到不良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产生暴力倾向。6康景彬在研究中指出父母分居或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在缺乏父母的教育监管之下会有出现失范和越轨行为的概率,这类的青少年一方面较为容易出现敏感、软弱、自卑的性格特质,另一方面又会为了博取关注展现暴躁的行为特点。7三是认为学校层面的原因。李慧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大形势之下,

7、学校一方面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大多流于形式,教师只顾完成教学计划而并没有实质性地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导致没有真正起到预防校园暴力的作用。6康景彬认为,学校不能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介入干预也是校园暴力普发的一大原因。7陈倩和李瑱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成绩较差同学的关心,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脱离学校不学无术,最终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8四是认为社会层面的原因。李慧指出,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网络媒体盛行,但相应的文化市场管理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带有暴力文化的小说、电影和游戏随处可见,青少年在暴

8、力文化的影响下会产生盲目的崇拜行为,造成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频发。6李嘉鑫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正确三观的树立有着重要作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的正确成长,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暴力行为。9段松指出青少年在虚拟世界里不断追求错误的自我价值和存在感,容易使青少年在现实世界中缺乏道德感,难以自我约束,一味追求暴力解决问题。102.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特点的研究学术界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特点进行大量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认为青少年校园暴力具有频发性。近些年来有关“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政府部门也不断发布和完善相关防治条例。万秀春在研究中指出青少

9、年校园暴力被报道的事件由2013年的200多起到2018年的1800多起,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11文静、王简和翁丽丽认为青少年校园暴力具有从众性,而从众性是导致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之一。12第二,青少年校园暴力具有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张进认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类型主要有“聚众斗殴案件、抢劫案件。性侵害案件和杀人案件”。未使用暴力的盗窃案件虽然行为具有侵害性,但由于并不具有暴力攻击性并不会认定为校园暴力。13李欣然在对中学女生校园暴力的研究者指出四种校园暴力类型,“报复型”是指时报女生与受害者之前发生过摩擦,具有强烈的指向性而不具有随机性;“嫉妒型”是指出于嫉妒心理而对同学实施暴力的行为,嫉妒心理往往

10、是由于错误的认知所引起;“泄愤型”主要是指加害者因受挫无法自我排解而将怒气转移到受害者身上的行为;“戏谑型”是指加害者仅仅因为出于“娱乐”目的,觉得有趣而实施暴力行为,这种类型的校园暴力更具有随机性。14陈振江将青少年校园暴力划分为“语言暴力”、“心理暴力”和“力量暴力”;语言暴力常见的类型有言语侮辱、造谣中伤和取笑捉弄,心理暴力主要是指通过孤立、漠视和排斥等行为使受害者逐渐边缘化并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力量暴力”主要是指通过打架斗殴等肢体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伤害。15第三,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突发性特征。刘薇认为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激素分泌水平增强,容易兴奋和冲动,遇到问题易情绪失控而导致暴力事件的突发

11、。16王宇涛提出“校园周边暴力说”,“侵入型”暴力事件在高职院校发生频率较高,具有突发性特点,可控性较低。173.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不良影响的研究“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不良影响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青少年校园暴力对学生个人的不良影响。陈振江认为,青少年校园暴力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严重者会导致受害人抑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而施暴者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相应的惩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给自己的一生留下污点。15高丽娜认为经常遭遇校园暴力的学生会出现成绩下滑、精神恍惚、严重失眠的状况,暴力行为使受害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此外校园暴力施加者会由于经常使用暴力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从而导

12、致同伴群体的排斥,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生活,从而引发其犯罪风险。18徐畅认为网络时代消息传播迅速并且会有施暴者被“人肉搜索”的风险,使施暴者个人信息完全暴露在媒体大众,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19肖汉强指出青少年校园暴力会使一些原本品行良好的学生成为施暴者,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会容易产生“以暴制暴”的心理。20二是对家庭的不良影响。张艳琴指出青少年校园暴力是影响家庭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会导致家庭承受严重的经济压力。21高丽娜认为青少年校园暴力除了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以外还会给家庭带来心理压力,受害者身心受损甚至死亡给受害者家庭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18三是对学校的不良影响。康景彬认为青少

13、年校园暴力易引发校园内的集体性恐慌,学校内人员密集,消息传播速度快,不利于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学习环境。22王尊皓认为校园暴力严重扰乱了学校的管理秩序,使得学生原本学习知识的“乐园”成为校园暴力肆虐的“重灾区”。23四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张艳琴认为青少年采取暴力行为进行抢劫掠夺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全世界每年因为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要承受数十亿美元的医疗费用,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21王尊皓认为校园暴力行为发生地并不仅限于校园内,并且施暴者在步入社会后会存在危害社会,影响社会安定的风险。234.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法律防治机制的研究学术界对有关“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法律防治机制的研究主要包

14、括以下几种观点:一方面我国有关“青少年校园暴力”法律防治机制的不足。王天禹认为刑法中的“收容教养制度”规定未成年人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收容教养存在强烈的主观判断;其次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公读教育制度”存在规定标准不清晰、教育标准不明确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最后一些未成年人禁入场所和未成年人禁烟禁酒等部分行政类法律法规适用不严格。24辛金地认为我国关于校园暴力的专项立法和相关规定不够健全,致使缺乏健全的防范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执法依据和惩戒力度;处理标准存在暴力行为认定不统一和重保护轻惩罚的问题;责任追究上忽略了家长和校方的责任,在定则、预防和补偿等方面缺乏配套设施来保证。25谢润康指出现存立法对校园

15、暴力施暴者收容教养的机构、制度和规定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缺乏可操作性;此外我国缺乏有关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针对性立法。26丁舟认为除了缺乏专门的立法之外,我国在“青少年校园暴力”法制防控机制上还存在相关部门法的缺陷,治安管理处罚法因考虑未成人长远发展要求采取警告免罚措施导致治理效果不佳。27刘翰青认为我国的司法程序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对于被害人的重视,难以取得社会的信任和理解。28另一方面是有关“青少年校园暴力”法制防治机制的经验启示。张继生指出,法律惩戒不能落空,只有严惩施暴者,才能使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产生真正的畏惧,才能有望真正的根治青少年校园暴力。29卢嘉仪认为应该从根本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16、以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为目的,在专业法制教育队伍的带领下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社会实践。30韩学兵指出在法律制定上应该有专门系统的法案,对具体的法律规定可以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31周松青认为我国法律在立法精神上可以借鉴美国以惩戒为主,教化为辅。32麻国安指出要真正地做到以“法”治“暴”,维护法律的权威性。33黄伟则认为除了在立法、普法和执法层面进行改进,还可以从司法的角度进行反思,例如利用司法威慑作用达到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目的。345.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治对策的研究学术界对于“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治对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入手。首先是个人层面的防治对策研究。曹文

17、和张香兰在研究中指出,可以通过“青少年依恋关系”弱化或缺失角度入手解决暴力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重点处理好青少年与父母和同伴的依恋关系。35杨小雪认为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血型和性格建立个人档案,进行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的预测,预防青少年暴力的发生。36娄卫东在研究日本警方应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研究中提出可以借鉴日本警方在处理过程中注重青少年的个人特点和背景差异的方法,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37林佩蕙认为校园暴力施加者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可以从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入手,提高其情绪控制能力。38其次是家庭层面的防治对策研究。黄一鹤认为家庭应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在青少年青春叛逆期时应给予及时合理的辅导。39文霞

18、指出父母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孩子的倾听,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40韩锦霞则认为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注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提升家庭“教育培养”能力。41郭广一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孩子“挫折容忍力”、“自我控制力”和“情绪克制力”的方式矫正孩子的行为偏差。42再次是学校层面的防治对策研究。王爱香认为学校应该设置校园警务以便能够及时应对突发的校园暴力事件。43刘杉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共同带入到学校教育中,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44赵伟成同样以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因教师的心理健

19、康问题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45最后是社会层面的防治对策研究。刘一工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进行抑制和矫正,并进行有针对的治疗,帮助其与社会的融入。46党政瑜则认为社会的正确引导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预防极其重要,应打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立法应确保具有切实的可执行性,并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刻不容缓。47于江峰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治联动机制。48三、不足与展望学术界对“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以下两个方面尚需提升:第一,应该细化“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的防治思路。从现存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可

20、以总结出学术界对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防治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入手,也对各个层面的防治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但是还可以再进一步地进行细化分析,比如从社会层面进行分析时还可以强调新闻报道在防治“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宣传校园暴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整改;再者在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防控机制的研究上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并且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以保证其各个环节的可执行性。第二,要打破“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主体界限。在学术界以往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把研究主体集中在放在学生身上,但是却忽略了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其他加害者。学者们在对

21、“青少年校园暴力”进行定义时总会定义其发生地点为校内外,那么施加校园暴力的主体就不只局限于校园内的学生;2015年9月华龙网报道江西一初二女生被校外人员殴打近三小时、2017年5月环球网发布报道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一张姓老师当众让学生下跪并对其进行拳打脚踢、2021年三月腾讯网报道贵州省余庆县一名初三女生遭到多名老师殴打所以在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主体进行研究时应当打破界限,进一步完善研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人大代表陈建银建议下调刑事责任年龄,保护未成年受害者。从近几年人大代表的提议和群众的呼声中可以看

22、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亟待解决性,在学术界不断更新完善的研究支撑下,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机制参与下,相信“青少年校园暴力”终将会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给青少年提供一条有保障的安心成长之路。参考文献1 孟洁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法治与社会,2019(15):1362. 李嘉宾,康杰.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校园暴力预防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8):215-216.3. 程浩. 青少年暴力犯罪现状分析及其预防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4. 刘焱,李子煊.我国当前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与现象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39-43.5. 许

23、秀芬,杨青松,周云,王燕,陈巍.贵州留守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794-1797.6. 李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探析J.新西部,2018(20):148+140.7. 康景彬.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实务探索D.郑州大学,2018.8. 陈倩,李瑱.校园青少年暴力犯罪若干问题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S1):15-16+14.9. 李嘉鑫.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06):70-72.10. 段松.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

24、017.11. 万秀春. 中学校园暴力的学校德育对策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12. 文静,翁丽丽,王检. 德法并举 多措施遏制校园暴力犯罪N. 人民法院报,2016-06-02(008).13. 张进.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特点与侦查对策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14. 李欣然. 中学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及校园治理D.河南师范大学,2011.15. 陈振江. 中学校园暴力的学校归因以及预防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16. 刘薇.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04):86-87.17. 王宇涛.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中职学校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

25、.西华师范大学,2018.18. 高丽娜. 农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调查及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12.19. 徐畅. 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20. 肖汉强.对校园学生暴力的反思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06):16-19.21. 张艳琴. 青少年暴力行为形成的家庭根源及防治措施D.河北师范大学,2007.22. 康景彬.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实务探索D.郑州大学,2018.23. 王尊皓.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与防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268-269.24. 王天禹. 校园欺凌法律规制研究D.山东政法学院,2020.25. 辛金

26、地. 论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法律规制D.沈阳师范大学,2019.26. 谢润康.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的刑法规制J.法制博览,2018(23):37-40.27. 丁舟. 我国反校园暴力有关未成年人立法的缺陷及其对策D.云南大学,2017.28. 刘翰青.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现状及法律防治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7(09):212-215+220.29. 张继生.防治校园暴力 法律惩戒不能落空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6(12):1.30. 卢嘉仪.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J.法制与社会,2016(30):250-251.31. 韩学兵. 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法律干预措施研究D

27、.安徽财经大学,2016.32. 周松青.中美校园暴力法律规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01):16-22+30.33. 麻国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个层次论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3):17-19.34. 黄伟.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范D.大连海事大学,2012.35. 曹文,张香兰.社会控制理论视阈下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05):97-102.36. 杨小雪.浅析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7):64-65.37. 娄卫东.日本警方如何处置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J.现代世界警察,2020(06):34-

28、35.38. 林佩蕙. 校园暴力的治理措施探析D.厦门大学,2018.39. 黄一鹤.“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司法对策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02):116-119.40. 文霞. 对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防控研究D.云南大学,2017.41. 韩锦霞.河南省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机制研究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9,29(02):114-117.42. 郭广一.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27):191-192.43. 王爱香. 农村初中校园暴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6.44. 刘杉.试论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J.

29、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8):162-164.45. 赵伟成.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对策J.法制博览,2018(19):221-222.46. 刘一工.青少年社会工作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7(09):235+237.47. 党政瑜. 让欺凌与暴力远离校园N. 人民法院报,2016-12-20(002).48. 于江峰. 陕西省中学校园暴力防治联动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9.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资质(SZTSJH-2020-6-26)样刊邮寄地址:(安徽省芜湖城市鸠江区北京中路安徽工程大学,邮编:241000)手机号:13855308058 18356131392 邮箱:22490272866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