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章节练习题题库及答案导 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2、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 社会生产力B、 社会生产关系C、 社会生产方式D、 物质资料生产3、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D、 上层建筑4、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5、 生产资料
2、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6、 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7、 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生产B、分配 C、交换D、消费8、 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
3、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二、多项选择题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A、劳动B、资本C、生产资料D、劳动对象E、劳动资料2、 生产力是(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3、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C、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
4、的关系 E、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 )A、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B、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C、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D、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决定作用5、构成社会再生过程的基本环节是( )A、生产B、市场 C、分配D、交换 E、消费6、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 )A、消费决定生产、交换、消费 B、生产反作用于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和消费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D、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 E、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7、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5、 )A、人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B、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E、不论人们是否认识经济规律,它们都存在和起作用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人们( )A、不能消灭它 B、不能认识它C、不能发现它D、不能利用它E、不能创造它9、政治经济学是(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C、研究上层建筑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E、为其它各种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 10、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A、能够创造经济规律 B、能够认识经济规律
6、C、能够改造经济规律 D、能够利用经济规律 E、能够消灭经济规律三、辨析题1、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同样具有客观性,所以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2、 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四、论述题1、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3、B 4、B 5、B 6、A 7、A 8、D 9、D二、多项选择题1、ADE 2、ABCE 3、ABCDE 4、ABC 5、ACDE 6、CDE7、ACDE 8、AE 9、BDE 10、BD三、辨析题1、错误。经济规律是指客观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7、。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经济规律的历史性、社会性和认识经济规律的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因为经济条件、经济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是历史的;而有思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方式和经济利益关系会影响到他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解释。所以,认为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根本的区别的错误的。2、错误。经济规律是指客观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因为经济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是指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经济规律,只能
8、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但是人是可以认识经济规律,能够利用经济规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所以,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能得出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观点。四、论述题1、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经济规律是指客观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因为经济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经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和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性两个方面。首先、经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是由经济现象、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决定的。在一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一定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
9、价值规律。其次、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是指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经济规律,只能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但是人可以认识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经济规律的历史性、社会性和认识经济规律的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因为经济条件、经济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是历史的;而有思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方式和经济利益关系会影响到他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解释。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社会济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制
10、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新特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内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熟悉货币的产生、发展及流通规律;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了五种社
11、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依次更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薄弱。文化史学根据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标志,把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先是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尔后则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在原始社会中,除了某些随身携
12、带的同时用作防御武器的生产工具,如弓箭、戈矛等归个人所有外,土地、船筏和牲畜等生产资料都归原始公社共同占有。与土地相联系的森林、草地等,也都是公共财产。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集体劳动的方式组织生产,集体劳动的主要形式是简单协作,就是许多人同时在一起完成同一种类工作,这对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还形成了按照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男子从事狩猎、捕鱼和驯养动物;妇女从事采集、纺织、制作和分配食物;老年人制造和修理工具;儿童帮助妇女做些辅助工作,等等。这种自然分工增强了集体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始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和集体劳动,决定了产品归原始公社
13、成员集体所有,并实行平均分配。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人们共同劳动获得的生活资料除维持自身生存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外,几乎没有任何剩余,所以,不存在人剥削人的现象。在人们以血缘纽带相联系,相依为命,地位平等的条件下,对于极其有限的劳动成果,自然只能实行平均分配,否则一部分人就会无法正常生存,集体也会遭到削弱和破坏。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是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人类从原始群发展到氏族,是原始社会的重大发展。氏族是基于共同劳动的需要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原始集团。它是完全脱离动物界的人类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社会组织的典型形态。氏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氏族
14、基础上形成的胞族是高一级的原始社会组织,它是由几个有共同血缘的氏族即姐妹氏族或兄弟氏族联合而成的。胞族之上还有部落和部落联盟。部落是原始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它是氏族制度所能达到的最大界限。建立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氏族组织,不存在经济的不平等和人剥削人的现象,没有阶级和阶级压迫,也没有国家,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循着自然形成的习俗,除了舆论,没有统治和强制的关系。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原始公社制度是同低级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因此,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落后和艰苦。人类在原始社会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后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着剥削的社会。奴隶制度的出
15、现,最早是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最初出现的奴隶制度,带有家长制的性质,因而又叫家长奴隶制或父权奴隶制。家长奴隶制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劳动在整个家庭的生产中还不占主要地位,奴隶主和奴隶一起劳动,奴隶只是主人的助手,在生产中仅仅起辅助作用。这时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还不象后来那样残酷,奴隶还没有完全降低到劳动工具的地位。后来家长奴隶制过渡到奴隶占有制,奴隶变成奴隶主的劳动工具,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时奴隶主完全脱离了劳动,成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奴隶制度不同于其他剥削制度的重要特点。奴隶社会奴
16、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决定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完全赤裸裸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进而也决定了在产品分配上,奴隶主占有了除维持奴隶生命进而延续其劳动力所需要的一小部分产品之外的绝大部分产品。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是两个基本阶级。奴隶主占有社会上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控制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奴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而且连他们的人身也归奴隶主所有,他们在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毫无权利,是奴隶社会的被统治阶级,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随着奴隶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出现了国家,奴隶制国家实质上是奴隶
17、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工具。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奴隶制度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奴隶制度有着巨大的进步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奴隶制度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的发展就被封建制度所代替。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奴隶社会的瓦解过程中,封建制度的经济关系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人类社会终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但是,由于每个民族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实现这一过渡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特色。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
18、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农奴或农民。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利用占有的大量土地,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剥削农民,一种是地主把自己的土地分为自营地和份地,自营地无代价地由农民耕种,而全部劳动成果归地主所有。农民在份地上的劳动收成归农民自己所有,农民无代价地为地主耕种自营地,是他取得份地的条件。另一种方式是地主把全部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定期收取地租。在封建社会,农民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份地,人身有了一定自由,形成了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经济。这是农民区别于奴隶的主要标志。农民有了自己的小私有经济,生产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因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
19、产关系,比奴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前进了一步。农民的小私有经济虽然是封建地主经济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封建地主经济能够存在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农民毕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除了经济手段外,还必须借助于经济以外的手段,即超经济的强制。这种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强加于农民的一种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剥削和压迫。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通过封建地租,不仅无偿地占有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且往往还占有了他们的相当大一部分必要劳动或必要产品。因此,封建地租是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它集中地反映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封建地租有劳役地租、实物
20、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形式。在封建社会的城市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手工业者之间和商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避免竞争所带来的损失,同行的或手艺相近的手工业者便组织起各种行会,而商人则组成商业公会。行会是一种封建性质的经济组织。封建行会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是商品生产有了相当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商品生产相对发展不足的产物。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十分森严,它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国家,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自上而下的一整套机构,都是统治农民和其他
21、劳动者的工具。地主阶级除了利用国家对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进行统治外,还利用意识形态、文化等在思想上统治人民。封建制度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后,逐步地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发展中又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共存之中。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
22、律所决定的。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始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结果,而是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不得不进行集体劳动的结果。然而,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集体劳动逐渐过渡到个体劳动。个体劳动要求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特别是个体劳动使各氏族成员的劳动结果的差别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在氏族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物质利益的矛盾也就日益增多和尖锐化了。这样一来,生产资料公有制就逐步转变为生产资料个体家庭私有制,产品也就逐步由公有财产转变为私有财产。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
23、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小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来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此同时,氏族内部的分工也发展起来。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交换活动的出现,促进了个体私有制的产生。起初,交换是在部落之间以氏族公社集体为单位进行的,氏族首领是交换的代表,交换的东西是公共财产。以后,随着交换的发展,氏族首领便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逐步把交换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后来,交换渗入到氏族公社内部,氏族的各个成员也把自己的产品当作私有财产来交换,于是进一步促进了个体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私有制而且为人对人的剥削创造了经济上的前提
24、。从前,当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的时候,人的劳动除了获得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产品之外,没有提供任何显著的剩余,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人对人的剥削。那时,对于战败的俘虏的处置方法,不是杀死便是收养作本部落的成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就改变了。这时,人的劳动不仅可以生产出为维持自身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在此之上生产出一个余额。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人剥削人终于成为可能了。这样,在私有制已经存在并已经有所发展的条件下,那些最先富裕起来的氏族首领,便把俘虏变成为奴隶,强迫他们为自己劳动。于是,社会开始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由于社会分裂为在利益上根本对立的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原来由氏族
25、成员选举出来管理氏族公共事务的氏族机构在性质上也就相应地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逐渐被掌握在奴隶主手中,变成了保护奴隶主财产、镇压奴隶反抗、向外侵略或抵御外来入侵的机关。于是,国家也就逐渐形成了。可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形成,使原始公社制度开始瓦解,并逐步地被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所代替,从此以后,人类社会便进入了阶级对抗的社会。虽然,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但这种制度也是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它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第一
26、,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奴隶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基本上是经过初级改良的金属工具。尽管生产的发展受到种种障碍,但同原始社会比起来,毕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第二,由于大批奴隶集中在奴隶制国家或个别奴隶主手中,因而也就有可能广泛地采用劳动的简单协作,以及一部分以分工为基础的复杂协作。这种协作是奴隶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第三,奴隶制度对于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在原始社会,战争中的俘虏都被杀掉甚至吃掉,而在奴隶社会中,把俘虏变为奴隶,保存了他们的生命,这就减少了对人类劳动力的破坏,有利于发展生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第四,在奴隶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27、分工的结果,使科学文化和艺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所以奴隶制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不过,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给予生产力发展的余地是很有限的。首先,奴隶制不能形成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这是因为奴隶主把奴隶降低到与牧畜、工具一样的地位,奴隶对奴隶主的强迫劳动怀有仇恨,因而经常用破坏工具的办法进行反抗。其次,奴隶制度下奴隶创造的剩余产品,奴隶主很少把它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主要是用于奴隶主的享受,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生产的发展。最后,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使人们极其鄙视体力劳动,不仅奴隶主不从事体力劳动,奴隶也仇视体力劳动,这种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严重,从而
28、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到逐步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得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为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在奴隶主日益残酷的野蛮剥削和压迫下,奴隶为了争取人身的自由和生存的权利,不断地大逃亡,或者是组织起来用暴力反抗奴隶主,最后形成大规模的奴隶起义。特别是到了奴隶社会的末期,这种起义更是此伏彼起、连绵不断,而且规模也日益扩大。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对奴隶制的崩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奴隶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不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以,斗争结果,是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同归于
29、尽。代替奴隶制的是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即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以铁器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手工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使农业、畜牧业、副业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扩大和提高。但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只是同比较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终究也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首先,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农民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从而丧失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可能;其次,手工业者由于封建行会规章的束缚,
30、无法扩大再生产和改进生产技术,使手工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再次,封建制度下的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闭关自守、墨守成规,严重阻碍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果,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地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迫使农民通过抗捐税、抗租直至武装起义等各种斗争形式,反抗封建地主的阶级统治。尽管起义的结果,不是被封建统治者镇压下去,就是被地主和贵族所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但每一次农民起义都动摇了封建统治的
31、根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扩大。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小商品生产者出现两极分化。少数发财的小商品生产者继续扩大生产变成了资本家,亏本破产的人沦为雇佣劳动者,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农村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瓦解着农村的封建性自然经济,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商人资本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小商品生产者的破产和分化过程。商人通过其买卖活动,由商品交换的中介人变成了控制小商品生产者的买卖商,最后羽化为工业资本家。这样,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出现了两个新的阶级:无产
32、阶级和资产阶级。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以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竭力阻碍和限制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阻塞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封建行会制度妨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等等。因此,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变革封建生产关系,推翻封建政治统治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资产阶级革命当中,农民阶级因受剥削最深,人数最多,是推翻封建制度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农民阶级毕竟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不能成为领导阶级。当时无产阶级还比较年轻,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能担负起领导责任,资产阶级那时还是进步的革命阶级,于是,反封建的
33、领导重任便历史地落在资产阶级身上。资产阶级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封建制度最终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到处存在着剧烈的竞争,只有价廉物美且不断追求创新的商品和服务才能不断地实现其价值。这就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积累,以最新技术装备自己的企业,更新生产设备,并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以保证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工人则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以免失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这种利润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生产中积极因素的发挥,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着本身无法解决
34、的深刻矛盾,这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主要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这些矛盾激化,就会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动摇资本主义统治。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趋势。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经由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普遍规律,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按这种固定的顺序发展,社会经济制度演变
35、的普遍规律不可能直接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还要看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甚至在特殊的条件下,还可能出现跨越社会形态的发展。当代世界,有采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有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同时还存在着少数仍沿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尽管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千姿百态,复杂错综,但始终应该认识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社会经济制度不论是经历了普遍进程,还是出现特殊演变,归根结底,都是由当时当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三、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在人类社
36、会发展中,一定的经济制度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制度是人们为适应某种生产力性质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所作的根本规定。经济体制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由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本国的国情特点,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起来的组织和协调全部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经济制度所反映的是某种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它们都属于反映社会经济关系本质特征的制度性规定,是一种高层次的经济关系,具有原则性、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经济
37、体制所反映的则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策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协调结构以及监督和检定结构等诸多相互联系的基本因素所决定。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资源配制方式的制度基础,所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决策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协调结构、信息结构、协调结构以及监督和检定结构则是解决“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的问题。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的差异,反过来说,不同的经济体制类型下,也必然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存在形态,即经济形态密切相关。经济形态内含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它只与特定的生产力性质有关,如手工
38、劳动的生产力必然形成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形态,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必然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商品经济形态。经济形态的存在是由生产力性质决定,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因而是客观的、必然的。经济形态、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三者的关系是:经济形态决定经济体制并构成经济制度的生存环境;经济制度是高层次的经济关系,它在一定的经济形态下生存,并且只有在选择了合适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巩固和发展;经济体制处于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中介地位,它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体现经济制度的要求,同时又依存于经济形态,按经济形态的要求运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是通过三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的。一是传统经济
39、体制。但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因此传统经济体制对他们都是适用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决策权的分配来源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信息结构十分原始,物质刺激的作用很小,传统习惯和超经济强制是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不同经济单位的经济决策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十分低下,社会发展缓慢。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是通过传统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尽管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所不同。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
40、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经济动力来自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被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长期以来是通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几乎所有决策都集中于中央一级;经济运行的过程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和行政
41、命令来推动的;信息的流动主要是纵向的,集中于上下级之间,信息的内容主要是实物指标;经济的协调是事前由中央计划机关完成的,整个经济运行被置于中央计划机关的控制之下,社会生产变成了一个大工厂。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到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市场化改革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计划经济制度来实现的。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经济制度或不同国家可以采用同一种经济体制,而同一社会经济制度或同一国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其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是以经济制度为基础,而且要受经济形态的制约。此外,社会的价值观念、行政结构、社会心理和民族传统等也会
42、对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既共同地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决策、协调、监督、检定等过程,从而总和地决定了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体制。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比较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制度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复杂性,还在于由于特定性质的生产力运行过程所决定。生产力的存在呈现多层次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延续性,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不是存在着单一的生产关系,而是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并存,一种生产关系往往可以在多种社会形态中分别以萌芽状态、发展状态、统治状态和残余状态而存在。由此,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不但要反映占主导地位的生产
43、关系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要求,而且还要包容以其它形式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存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体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种情况,特别是依然存在经济“二元结构”的国家,其经济体制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形态、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三者同生产力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形态是生产力的存在形态,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力的性质与发展水平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经济体制则是体现生产力的要求,组织生产力运动,通过一定方式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制度基本目标的实现。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是经济形态、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变更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变成为商
44、品经济,经济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也由传统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典型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劳动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它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产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以手工业生产为副业,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相结合,是自然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几乎生产自己所需的一
45、切产品,很用于交换。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曾广泛存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在当今世界的某些国家和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不是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商品交换,通过市场建立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自然经济先于商品经济而存在,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不同的特点:首先,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
46、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全部或大部是在本经济单位内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生产的目的是直接满足自身的需要。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全部或大部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而实现。其次,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它排斥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异常薄弱,“鸡鸣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生产被封闭在一个个零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里。商品经济则是开放型经济,它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范围也日趋扩大。第三,自然
47、经济是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封闭性造成了生产者孤陋寡闻、因循守旧、易于满足和不思进取,科学技术进步异常缓慢。商品经济则是开拓进取型经济,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价值,并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致胜,必然争先恐后地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创新进取,从而促进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第四,自然经济是简单再生产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受这种剩余劳动实物形式的限制,生产基本上是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维持。商品经济则是扩大再生产型经济,商品生产者为追求更多的价值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不断增加投入,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多。可见,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产物,又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则相反,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自然经济无法比拟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古今中外,凡是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