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提要 美国嬉皮士运动与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运动一道,构成了美国社会文化纷繁复杂的风景线。自嬉皮士文化没落以来,中外不少学者对嬉皮士运动的起因从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批评和哲学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本文主要从同性恋运动的尴尬、嬉皮士服饰特色的延续、嬉皮士没落之后毒品的继续泛滥、青年群体的摇滚乐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兴起等方面分析探讨嬉皮士文化没落对美国青年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冲击与影响。这对我们进一步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美国社会和准确把握美国文化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关键词 嬉皮士 没落 多元文化上世纪6
2、0年代美国嬉皮士运动因为其独特性而引起不少历史、政治学家的关注。它与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运动一道,构成了美国社会文化纷繁复杂的风景线。自嬉皮士文化没落以来,中外不少学者先后在资料搜集整理、专题研究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对嬉皮士运动的起因从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批评和哲学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有关美国嬉皮士文化的历史文献、个人回忆、传记、理论分析等研究成果相当不少。然而,相比之下,对嬉皮士文化的没落原因及没落之后美国青年价值观念的变化的研究成果就要少得多,尤其是从嬉皮士文化没落的角度来分析探讨美国青年价值观变化的专题研究也
3、很不充分。许多专家学者认同嬉皮士运动不仅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文化运动,它是二战后美国社会转型和相应的文化转向过程中,社会内部各派力量对抗和冲突的集中表现。但是到嬉皮士文化没落的70年代,美国青年群体的价值观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变化,嬉皮士文化没落是怎么样影响着美国青年群体的价值观的?为此,本文从同性恋运动的尴尬、嬉皮士服饰特色的延续、嬉皮士没落之后毒品的继续泛滥、青年群体的摇滚乐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兴起等方面分析探讨嬉皮士文化没落对美国青年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冲击与影响。这对我们进一步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美国社会和准确把握美国文化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4、引 言60年代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动荡不安,对政治不太感兴趣的嬉皮士承袭于50年代的“垮派”与60年代的“酸派”(吸毒者),反对社会传统的一切生活方式。他们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吸毒、群居、性放纵、听摇滚乐、沉溺于东方神秘的禅宗和主张非暴力的对抗方式。关于嬉皮士运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外学术界将关注的目光大都放在充满激情反叛的60年代,针对嬉皮士文化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此次文化运动的起因与影响的分析上。相比之下,国内外对嬉皮士文化的没落原因及没落之后美国青年价值观念的变化的研究成果就要少得多。国内外对嬉皮士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嬉皮士文化没落的原因及嬉皮士文化没落后美国青年价值观念的变化情况的研究还没
5、有达到系统化与科学化,也就为大家留下了继续分析研究的空间。为此,本文从嬉皮士文化没落出发,分析探讨嬉皮士文化没落对美国青年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冲击与影响。这对我们进一步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美国社会和准确把握美国文化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一、嬉皮士文化没落的必然性由于对其攻击目标缺乏客观的认识,嬉皮士文化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正是由于嬉皮士文化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嬉皮士文化中的自相矛盾。集体主义形态的群居村受到了极端个人主义行为的挑战,随着人员成份的复杂,社会秩序开始混乱,犯罪率直线上升;理论上坚持非暴力,而行动中不断表现出来暴力倾向;口头上的反拜金主义,而结果上对
6、于物质享受的追求;理论上高唱返朴归真,而行动上对高科技的依赖。由于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嬉皮士运动中极端的随意和个人化行为,另外相当一部分成员动机不纯,导致外界对嬉皮士态度的改变。加上政府态度的强硬和针对嬉皮士运动反战要求作出了政府政策的变更与调整,消除了运动继续的理由。70年代经济的急剧恶化使这一本来就没有严密组织的年轻群体不得不抛弃原来那虚幻的理想追求,将精力集中到现实的工作、生活、家庭问题之上。主观上嬉皮士文化的局限性加上客观上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经济上的因素迫使嬉皮士运动不得不草草收场。二、嬉皮士文化没落对美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嬉皮士文化的产生不仅影响了美国,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全世界大多数人
7、的生活方式。同样,嬉皮士文化的没落,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青年价值观产生了明显的冲击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观念的解放导致尴尬的产生嬉皮士在性观念上的“革命”造成了许多连他们自己大概没有料到的社会问题:少女怀孕,淫秽刊物的泛滥等。嬉皮士文化没落的70年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控诉嬉皮士男女滥交、性生活放荡,勾引纯洁的青少年,性行为不道德。他们对嬉皮士性观念的解放提出了质疑。嬉皮士文化反对新教有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他们或者实行同性恋,或者实行双重性恋,或者过群居混交生活。一开始,嬉皮士对同性恋并不十分容忍,但随着运动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接受同性恋。70年代初,同性恋运动从黑人区发展到到拉
8、丁区,以白人为主,包括大学毕业生、中产阶级等等。运动的中心扩散到纽约、三番市、波士顿和洛山矶。70年代的同性恋者提出口号“到处都有我们的影子”。1然而,由于嬉皮士文化早已失去往日的势头,这场“权利运动”的开展并没有给嬉皮士们带来预想的美好结果,反之给性观念开放者带来巨大的影响的是艾滋病人数的增长。嬉皮士文化的没落,导致原来支持同性恋观点的年轻人失去了原来的激情。当时曾以之为特色的嬉皮士在嬉皮士文化没落之后针对同性恋权利运动这一问题遭遇了进退两难的尴尬。2.嬉皮士服饰特色的延续在服饰上,嬉皮士穿着五颜六色的土耳其长袍,阿富汗外套,牛仔裤或者从二手市场挑选来的旧衣服。这种与众不同的服饰构成了嬉皮士
9、独具特色的反叛形象。2嬉皮士用不同的民族服饰搭配低腰宽腿裤和喇叭裤展现出更新的穿着风貌并在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年中延续着这种时尚。3在服饰特色上,嬉皮士文化没落后的嬉皮士更喜欢穿着喇叭裤。4喇叭裤主宰着时尚,斜纹的,蓝色打补丁的,低腰的甚至皮质的裤子都很流行。70年代嬉皮士文化没落之后,受嬉皮士服饰特色影响的年轻人还会在裤腿上装饰刺绣、珠子,金属圈等其他手工装饰。除了喇叭裤,牛仔裤,农妇裙、长裙以及叠层裙也非常受欢迎。时装界不再像以前那样由时装设计师决定大众的时尚,嬉皮士的着装风格以不同形式进入了中产阶级的生活。许多时装设计师如Saint Laurent,Giorgio diSant Angelo
10、和Kenzo纷纷效仿嬉皮士的着装风格,异域时尚开始流行并形成了“自下到上”的时尚影响力。受到嬉皮士异域服装的影响,70年代中晚期,土耳其式长袍,和服,穆穆袍装、贾拉巴外套和其他来自印度次大陆和非洲的服装都被转化为家居长袍和舒适的休闲装。带饰边装饰的网眼布做的衬衫,用干酪包布和薄棉制成的松袖吉卜赛上衣,装饰有裘皮的绣花的阿富汗的外套都非常流行。异国织物制成的服装再配上银色或金属色的装饰品会变得非常有魅力。3.毒品的继续泛滥嬉皮士原想以吸毒来蔑视社会,但却因此而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是对嬉皮士运动的一大讽刺。“嬉皮士”为了寻找刺激,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毒品。许多人服用大麻、海洛因、可卡因或麦角酸二乙
11、酰基胺(俗称:麻醉致幻药物或LSD)等。嬉皮士文化没落之后,人们仍然认为“吸食大麻与可卡因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安全的药物。”有些学生认为“吸食这种药物可以显示出一种地位,是一种成功的标志一些年轻人认为吸食可卡因意味着自己的成年”。5湖北大学哲学系陈俊在毒品、理性与人性(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嬉皮士吸毒是对传统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反叛。年轻的嬉皮士们强烈质疑美国中产阶段的生活方式,厌恶美国式的物质享乐主义,认为生活不应只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占有享受。他们逃到乡村小镇,组成嬉皮士社区、过着简单朴素的群居生活,并以吸食大麻、海洛因的方式来反抗人情淡漠、物质至上的社会。虽然嬉
12、皮士文化在70年代没落,美国联邦法律也禁止使用大麻,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斯维加斯、亚历桑那、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内华达、华盛顿等十几个州均以投票方式通过了“用于医疗目的地使用大麻为合法”的动议,另有一些州则减轻了对拥有大麻罪的刑罚。1975,年阿拉斯加州甚至通过法律,允许私人自种、自用大麻,认为这是合理的“隐私权”。1977年,美国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法院做出裁决,放宽执行大麻法。6这些将大麻合法化或混同于一般药物的做法导致了大麻犹如水银泻地般地在美国大肆泛滥,“青年群体吸食大麻与可卡因等毒品现象在70年代末达到顶峰”。7美国国家毒品滥用问题研究所1988年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世纪七
13、、八十年代,美国12岁到17岁的少年中,用过大麻的占31%;18岁到25岁的青年中,用过大麻的占68%。84.摇滚乐的发展摇滚乐因其形式的公众化、煽情性、开放性、模糊性成为嬉皮士文化反叛的载体,而且也是社会反抗运动的象征。随着嬉皮士文化的没落,70年代的摇滚乐不是集中在某些著名歌手的身上,而是群雄纷起,各霸一方;同时,由于摇滚乐的繁荣,商业性渐渐显露,唱片商渐渐摸到了音乐工业的规律,因而70年代也充斥着一些无聊的东西。然而,70年代的摇滚乐其疯狂的反叛有所收敛,相对多了一份颓废和玩世不恭,这一点在70年代后期的朋克音乐和新浪潮音乐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970年代是一些艺术家们大显身手的年代,因而
14、摇滚乐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实验色彩。摇滚乐的概念已不再是“节奏布鲁斯乡村乐民谣”了,它成了一些艺术家的试验田。他们尽可能地把古典音乐、电子乐或第三世界音乐加进摇滚乐中,或改变、避开传统的摇滚乐形式,因而也就有了后来的纯摇滚与先锋摇滚之分。在摇滚乐的实验田里,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Brian Eno和Lou Reed。Eno的贡献在于他在电子合成器的应用上使摇滚乐又多了一个领域,他把古典音乐、爵士乐和摇滚乐用合成器融合在一起,并以合成器的特点来表现。而Lou Reed的作品更富文学色彩,他的音乐是对布鲁斯、民谣的再实验。他和他的乐队“地下丝绒”(The VelvetUnderground)的第一张唱片
15、几乎无人问津,但听过这张不堪入耳的唱片的人后来几乎都成了摇滚歌星。随着美国经济的滑坡与嬉皮士文化的没落,70年代摇滚乐的贵族气息,被喧嚣的朋克运动吹得一干二净,艺术摇滚也很快让位于对政治进行批判的朋克摇滚。105.文学艺术的发展嬉皮士文化没落之后,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在70年代较有影响的作品主要有约瑟夫海勒的烦恼无穷(Something Happened,1974),查尔斯约翰逊的黑色幽默(Black Humor,1970),信任与好事(Faith and the Good Thing 1974)等;11库尔特冯尼格的作品顶呱呱的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1973),汤姆
16、斯品钦的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1973)等。70年代的黑色幽默文学属于当代资产阶级的讽刺文学,反映了资产阶级颓废、没落、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黑色幽默文学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腐朽、丑恶、悲惨、阴暗的现象,对美国的文学发展颇具一定的影响。12在诗歌方面,由于嬉皮士文化的没落与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少诗人开始关心社会和国家,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如侵越战争、女权运动、黑人抗暴运动,水门事件等不仅在诗歌中有所反映。例如著名犹太裔女诗人黛妮丝莱弗托在70年代出版的诗集活下去(To Stay Alive,1971)和足印(Foot-prints,1972
17、)一反过去作为黑山派诗人时的风格,转向富于革命性的政治、社会主题,甚至诗中提出“帝国主义制度使战争不可避免”等观点。嬉皮士文化没落之后,“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影响力渐渐增大。其领导者为罗伯特勃莱,主要代表有詹姆斯赖特、约翰海因斯、唐纳尔德霍尔和马克斯特兰德等。新超现实主义诗歌中虽不乏内容虚无缥渺、意义隐晦难懂的作品,但有些诗作却从非理性、超现实的角度去批判和讽刺社会,颇有进步内容。在戏剧方面,随着嬉皮士文化的没落与黑人革命运动的低落,黑人剧坛在70年代也趋向沉寂,供中产阶级消遣的轻松黑人音乐舞蹈剧占领舞台,一些比较严肃的黑人戏剧也把描写重点转向家庭生活和黑人民族的内部矛盾上。在黑人剧团的鼓励
18、和影响下,70年代出现了不少以黑人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戏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约瑟夫沃克(Joseph AWalker)的尼日尔河(The River Niger,1972)等。13在电影方面,70年代的电影中回家(1978年荣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奖)14与飞越疯人院(1975年)影响较大。飞越疯人院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该片描写一所普通精神病院人被迫反抗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医院中的种种弊端,它们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实际上是把病人当成了医护人员的实验物,成了非人制度的牺牲品。这部电影颂扬的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
19、的解放道路,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本片可说是反映当时嬉皮士文化、反政府体制之时代思潮的作品。6.多元文化的兴起随着嬉皮士文化的没落,美国青年们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在文化价值的取向上,70年代开始带有趋向于主流文化的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而渐次兴起的朋克文化、哥特文化与雅皮士文化在嬉皮士文化没落之后成为影响美国青年价值观的非主流文化表现形式。朋克文化(Punk culture)最初的时候是一种音乐上的叛逆运动,主旨是在抗拒反对一些包括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重金属(Heavy metal)15在内已经既存的流行音乐形式。朋克文化的追随者以地下音乐(Undergroun
20、d)、极简摇滚(Minimalist Rock)等音乐形式为基础,发展出他们自己反乌托邦风格的音乐。此后朋克逐渐过渡成后朋克、新浪潮、硬核等风格,在八十年代中期,朋克运动整体陷入低潮。哥特文化的产生实际是朋克文化的延续。人们对哥特族的印象是压抑的、顽固的、自毁的。他们如嬉皮士一样非法吸毒,他们听独特的音乐、喜欢独特的艺术与文学;他们穿极端的黑色衣服,化淡妆,梳奇怪的发型,染头发,在身体上穿孔,绑东西。他们迷恋中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以及爱德华时期的历史。他们戴一些标志比如基督教的十字架,埃及的T形十字章或恶魔崇拜的徽章。“雅皮士文化”所倡导的正是美国人长期以来所尊崇的价值观与生活观。有人说:“这些
21、雅皮士未必就已经主宰了美国命运的主流,但他们的思想、言行和观念,也许正是美国人的标准。”16雅皮士是美国人根据嬉皮士(Hippies)仿造的一个新词,意思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雅皮士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人员等。他们的年薪很高。雅皮士们事业上十分成功,踌躇满志,恃才傲物,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与嬉皮士们不同,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虽然也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但比嬉皮士更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三、结语嬉皮士文化没落之后的70年代,对嬉皮士文化的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他们也为美国社会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论著与论文资料。
22、然而,相对而言,人们将关注的目光大都放在充满激情反叛的60年代,针对嬉皮士文化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此次文化运动的起因与影响的分析上。不可否认,在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的镇压与软化之下,再加上嬉皮士运动本身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和正确的行动纲领,一度风起云涌的嬉皮士文化运动,走向了没落。但70年代嬉皮士文化的没落,加速了美国青年价值观的转变。同性恋思想遭到人们的质疑,同性恋权利运动遭遇到进退两难的尴尬;嬉皮士服饰特色得到延续;摇滚乐文化商业化气息日益浓厚;文学艺术流派开始关注时事政治问题;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嬉皮士文化的没落也再一次证明,70年代美国的主流文化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传统的美国精神在
23、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价值观并没有真正陷入不可挽救的危机之中。嬉皮士文化因其局限性而反叛失败,年轻人只能从价值观的回归中寻找社会定位,只是嬉皮士文化的没落同样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美国青年价值观的叛逆。嬉皮士文化没落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青年价值观产生了的影响无法单纯地评价其消极或积极,但整体来说,大多美国青年在经历了60年代那种动荡而虚无的精神追求却终无所得之后,已经逐渐走向了平静,他们自身的经历和成长让他们认清了脚下的道路和他们继续前进的方向。在激情冷却过后,他们不得不选择了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和靠近。参考文献1Lesbians,The Readers Compan
24、ion to U.S. Womens History(Annual 1998).2伍岭:“嬉皮风格服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6.6-7.3张毓雯:嬉皮的延续二手衣风貌,载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2007(1):29.4Teri Merlyn,“Defeating Gravity(Hippies in the 1970s),”Hecate,25.1(May 1999),p.182.5Pamphlet,“Cocaine:your child and drugs,”Pamphlet by: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nnual 1992),p.1.6W
25、ashington File Oct,13,2001,p.7.(Pub. by the Public Affairs Section,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7Wilson M. Compton,etal,“Development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Drug Use and Drug Use Disorder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62.8(August2005),p.1494.8高英东.美国毒品问题的社会文化思考.青年探索,2003(7).9Brian Cog
26、an,Encyclopedia of Punk Music and Cultur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2006,p.12.10Leonisa Ardizzone,“Yelling and Listening:Youth Culture,Punk Rock,and Power,”Taboo,9.2(Fall-Winter2005),p.49.11Jonathan Little,“An Interview with Charles Johnson,”Contemporary Literature,34.2(Summer 1993),p.158.12刘绪贻
27、.美国通史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2.679.13董衡巽主编美国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598-602.14Jerry Lembcke,“From Oral History to Movie Script:The Vietnam Veteran Interviews for Coming Home,”The Oral History Review,26.2(Summer-Fall 1999),p.65.15重金属出现于70年代,常以工业化、道德违反、青年堕落与政府腐败为其音乐题材.In Jack Harrell,“The Poetics of Destruction:Death Metal Rock,”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18.1(Spring 1994).91.作者简介罗望阳(1977),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