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格里尔逊和中国的电视专题片.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313652 上传时间:2024-07-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里尔逊和中国的电视专题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格里尔逊和中国的电视专题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格里尔逊和中国的电视专题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格里尔逊和中国的电视专题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格里尔逊和中国的电视专题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电影观念来讲,格里尔逊热爱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功能超过了电影美学。他认为,纪 录电影是“打造自然的锤子”。在纪录电影理念(The Documentary Idea)一文中,他称纪 录电影运动是“非美学意义的运动”,“对于我们来说,它碰巧是一种最便于利用的和最令人 兴奋的媒介手段。从另一方面来讲,它是一种新的理念,用于公众教育的理念:它的根本观 念就是表现处在剧烈变化时期的世界,因为这种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纪录电影) 对这种剧烈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种公众意识”。 2 为此,格里尔逊提出纪录片要关注现实,把目 光从天涯海角转移到自家门口,“摄影棚影片大大地忽略了银幕敞向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只

2、拍摄在人工背景前表演的故事,纪录片拍摄的则是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 3然而,格里尔逊并不因此而放弃电影美学,相反,他把诗意当作电影不可缺少的品质。完成的意象集合,他制作了漂网渔船在海上航行,海员们撒网拉 河,画面精美,解说沉郁顿挫,音乐富有力量, 网,他们不只是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干什么,而是 而主题都是关于美国的重大现实问题:沙漠化与 通过许多种方式展现在银幕上,每一种方式除了 洪水。这两部影片不仅在商业影院放映取得成功, 描述他们在干什么之外,还表现出了更多的内容。 也促使罗斯福总统成立了美国电影服务社。 换句话说,这些镜头是被聚集在一起的,不仅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格里尔逊模式提供了大

3、显 为了描述事物和叙事速度,而且为了对他们的活 身手的良机。格里尔逊一直努力充当政府与大众 动进行评述。因此,格里尔逊模式所体现的电影美学的基本内 涵应包括:1)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纪录电影要肩负社 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2)纪录电影要处理现实题材。3) 纪录电影应该是诗意的。 从英国纪录片运动的经典作品看,格里尔逊模式是逐步形成的。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奠基作, 格里尔逊导演的漂网渔船拍摄了英国机器化 捕鱼的过程,影片内容是现实的,画面剪辑的节 奏如同“城市交响曲电影”,它没有解说词,只有 说明性字幕,音乐是这部影片唯一的声音。格里尔逊模式这一术语在中国频频出现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并作为

4、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被否定。当时,以长镜头、同期声为特征的纪实美学开始流行,被简化为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成为过时理论被抛弃。这种否定浸染着对格里尔逊模式的误解与中国纪录片历史的缺失。中国的“格里尔逊”与四十年代中国的教育电影运动 1942年由孙明经在南京金陵大学创办的电影与播音月刊是中国当时由大学主办的惟一的学术性电影及电影教育综合性期刊。在很大意义上,孙明经可以称为中国的格里尔逊。作为一种中国的“格里尔逊”现象,他的影像实践可以与格里尔逊建立一个极富意味的比较视野 二、格里尔逊与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 当然,本文感兴趣的焦点其实是孙明经与格里尔逊的对话关系。虽然并没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孙明经直接受

5、到格里尔逊的影响,但是他们相互交映的人生轨迹却使得我们得以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上理解纪录电影的意义,理解作为一种“格里尔逊”现象对于世界电影史的意义。 在孙明经被重新发现之后,2006年2期电影艺术杂志发文孙明经与格里尔逊:观念、理论与实践,作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同时也是上述世纪长镜头的总编导。文章从四个方面把两者进行了比较,孙明经从事的教育电影运动和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对于社会功能的强调在实践上非常相似。两人都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值得补充的是,格里尔逊的长老教父亲,一个乡村学校的校长,不顾当时把电影看成恶魔所为的白色魔幻、有罪娱乐等反对声,把电影引入了学校,认为其具有启蒙和教

6、育功能,这直接影响了小格里尔逊,这个经历与孙明经几乎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事纪录电影的时代基本接近,对于电影的理念接近。1942年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理念(The Documentary Idea)中称他发起的纪录电影运动是“非美学意义的运动”,“对于我们来说,纪录电影碰巧是一种最便于利用的和最令人兴奋的媒介手段。”他说,“纪录电影对于国家所承担的基本责任就是:无论人们的思想多么混沌,想法多么简单,如何地背离自己的国家,纪录电影都要坚信可以达到(唤醒公众心灵的)目的。”这一界定与孙明经和中国教育电影运动的观念非常一致。两者在电影制片和发行方式上也很类似,都寻求社会机构的资助和采用非商业放映

7、方式。两者都正面纪录和表述了大量工人的形象,但是孙明经电影中国的工人多是“工艺的配角”,犹如格里尔逊对于工人的表现也遭到后来的激进批评家的指责。文章也指出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与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中有强烈的美学追求与社会功能的结合,而民国教育电影运动则更多按照科教片模式制作,仅仅把电影看成是媒介,而不是艺术,孙明经留下的文稿中没有关于电影美学与艺术的讨论 1929年11月10日,格里尔逊唯一执导的50分钟纪录片漂网渔船在著名的“伦敦电影协会”首映,提问中有人问:我注意到你的剪辑技巧中有俄国人的风格,你如何评价?格里尔逊回答说:完全正确,特别是你看到人们在抛洒和拖拉渔网

8、的时候,但是也请注意我是如何用弗拉哈迪的“人在自然中(man-in-nature)”的方法。漂网渔船印象式地再现了自然,象征式地表达了渔民希望征服的自然,它既是普遍的也是抽象的真实,以既是传统也是现代的方式与作为拍摄对象的劳动阶级联系在一起,它使得正面的工人形象成为影片的主人公。而他的追随者都是受战舰波将金号和漂网渔船感召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年轻人。但是正如左翼评论者指出的,格里尔逊的电影里并没有爱森斯坦电影中的革命的工人,而是忽略了英国工人阶级与资本的斗争。这既是因为左翼的社会主义者不能为纪录片付账单,也是因为英国政府并不许政府行为中有反对的声音,格里尔逊的新纪录电影的伟大计划都必须在得到政

9、府的资助和支持下才能够运行。 今天,当孙明经重新走入我们的视野,其身上无可避免地落下了格里尔逊巨大身影的叠印。其中,教育电影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正是格里尔逊理念中最受争议的部分,而被重新发掘的孙明经,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却在今天的大众传媒上被淡化处理。而无论我们是否同意孙明经,或者格里尔逊,其开启的纪录电影与国家、民主、民族之间的新格局及其紧张的关系,其对纪录电影与大众传媒、教育、宣传的思考,其对创作者主体与艺术关系的反思与探究,都是今天需要重新面对的迫切课题,对于无论体制内外的纪录片导演,今天都需要意识并处理身处其中的复杂。这也是本文希望借此推动重新思考格里尔逊对于今天中国的意义之所在细节展示

10、一、心态细节展示心态细节最能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心灵境界,最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但是在电视专题片中,人物的心态最难表现,它要通过电视手段、艺术、形象、真实的再现人物的外在行为表现。在电视专题片中,生动、形象、富有真实情感的外在表象,是心灵的外在形态,是心灵刻画的具体表征,是心灵深处最有情感的渲泄行为。专题片中,新闻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等,这些具体、真实、客观、富有表现力的细节,都是人物心态的最好体现和展示。喜、怒、哀、乐,以及喜、怒、哀、乐变化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往往都是揭示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最佳方式。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真实可见的生活细节来洞察、理解和认知人

11、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人物形象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愚公移山有这样几个细节。山村里仅有的一名村医在修路中被压在巨石下面,苗田才一边喊,一边哭,一边拼命地围着巨石用双手拼命地抱,他像疯子一样想把巨石抱开,来解救巨石下面的兄弟,双手被碎石划烂了,鲜血直流,全然不顾;老村医走了,苗田才把他埋在路边的山坡上,晚上,他时常在修路回家途中,来到这里,蹲在老村医的坟头,默默地吸着烟,那烟火一闪一闪的;一场大雨,新修的路被洪水冲垮了,路又一次被迫停了下来,面对山民们的失望、埋怨,苗田才无法解释,也无法面对这无情的打击,他蹲在这雨中的山石上,望着被冲垮的山路,任风吹着,任雨打着

12、,木然的脸上看不清是泪水、雨水,还是流在心里的苦水。在这三组细节展示中,第一组展示的苗田才面对亲人遇难的焦急心情。苗田才说,老村医是我的修路的得力助手,是我们修路时唯一的医生,更是我的好兄弟,他死了,我没法面对乡亲们,我无法向他的老人、妻子和孩子交待,他的死是我的责任。第二组展示的是苗田才对老村医割舍不下的情怀,每到修路最困难的时候,老村医总给他以鼓励,给他以继续奋斗的勇气,而老村医去了,一幕幕往事让苗田才永远难以忘怀。第三组展示的是苗田才矛盾的心理,路还能修下去吗?面对无情的大自然,苗田才无数次退却过,也勇敢地迎接着挑战,而今天,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挑战,乡亲们的声声责怨和要求逃离家园的呼声,让

13、苗田才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作为一村之主,作为党的支部书记,他该如何诀择,他有苦难言呀!细节延伸着电视专题片的内涵,细节让观众充满着无穷地回味,细节让观众在作品人物的细节展示中受到情绪感染,因此,细节充分地调动了观众的思想情感,或受激励、或受感动、或受教育、或受启发,全在细节展示之中。二、生活细节展示生活细节是指人物在某一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情感变化历程的细节描述。通过人物情感变化全过程具体展示,使电视观众清晰地把握情感变化的鲜明脉络和心路历程。人物生活细节的展示,主要是交待环境,营造氛围,让群众感受到人物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农民的生存状态,学生的生存状态,失业者的生存状态,官场上的生存状态

14、,各种生存状态各有各的不同。而在这不同环境状态上的生活细节,又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历史条件因素等又有所不同。云南农民的生存环境是红土地、橡胶林;太行山地农民的生存环境是石屋、石碾、石磨;四川农民的生存环境是背楼、竹伐和棒棒军。在电视专题片中,展示人物的生活细节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是习惯性形态,这种形态主要展示的是人物的自然行为,从自然行为表现人物的文化内涵,思想修养,道德规则,性格爱好。在电视专题片愚公移山中,苗田才的生活习惯是低头走路,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见到乡亲先笑然后再说话、饭前茶后和娃大老小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瞎话,讲远久且不着边际的故事,传播着从山外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轶事和新闻。这种习

15、惯性行为告知观众,苗田才是个传统的山里人,又是一个不甘寂寞、不安分守己的山里人,他和他的乡亲们凭着自己观点看问题,凭着由来已久的准则处理问题,凭着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做人做事,但又不时被外来的思想影响着、并模仿着、学习着、改变着村庄里人们的行为。第二种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形态的细节展示,则更重要的是在某一故事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的最原始的人性的细节。在为老村医送葬的那天,看着哭天呛地的娃儿们,苗田才的手抽动了几下,一米八五的大汉子一折三屈,扶着老村医的棺木,抱头大哭起来,这时,老村医的妻子和他十多岁的娃儿止住泪水,停下哭声,走到田才跟着、摇着田才的臂膀,劝说着不哭了,不哭,人去不

16、能复生,咱们让他一路走好吧。愚公移山这段细节刻画,真实地再现了山里人憨实性格,纯真的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生存方式。第三种是生活的人情味,这是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山里有山里的人情世故,山里有山里的风俗习惯,山里有山里人的处世、处事样式,生活中琐琐碎碎的细节最能体现生活的人情味。但是人情味决不能离电视专题片的主题与情节主线。愚公移山中,老村医牺牲了,全村人都来送行,这时,村里有一户姓马的人家却在为老村医送别的事儿与妻子发生了矛盾。有一年,因为几句口舌,老马与老村医差点动起拳脚。老马该不该去和自己有过矛盾的人送行呢?老马说,该去,但又碍于面子。妻子且说,该去,情面不算啥。最后,妻子拖着老马来到老

17、村医的灵柩前,行了送行礼。这时,老村医的妻子赶忙领着娃儿跪在老马跟前叩头,表示山里人的一种感谢。前缘世故,人情后事,矛盾在自然的人情味中淡化了,消失了。这种人情味自自然然,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又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人情味升化了情节与主题,使电视专题片更真实、更好看。三、人物个性细节展示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根本的区别在于性格上的差异,因而,人物的个性在电视专题片中具有凸显特色的作用,它往往使人物性格明晰而富有张力。在电视专题片中,人物的个性或性格上的细节必须由相对应的新闻事件的局部或片段来展示,这个人物,一般作为故事片段中的核心人物来出现,同时,又必须在故事最激烈的冲突过程

18、中来完成人物个性的展示,而个性的展示也往往预示着新闻事件的发展态势,发展方向,也为专题片的个性化达成一致,埋下伏笔。电视专题片愚公移山中,苗田才是个大喜大悲且刚烈不屈的性格。高兴的时候,抡着大锤也唱着山歌;悲的时候,嚎啕大哭,泪流满面;面对不平和不公,他会高声叫骂,摔盘子砸碗。而另外一个人物则不同,郭庄村的老村委主任王保富,他在高兴的时候,会一声不吭地吸烟;悲的时候也是一声不吭地吸烟;而对别人的挑衅和生活的不平,他仍旧是一声不吭不停地吸烟。而这三种不同境况下吸烟的唯有区别是,高兴的时候慢悠悠地吸,悲苦时一口按一口地吸,愤怒时候吸烟则表现为面部通红,大口地喘气,还伴有不停的咳嗓子声。正是由于这些

19、不同命运人物个性的展示,使愚公移山特色鲜明,通篇通过性格迥异人物的展示,让电视片树起了旗帜。一般情况下,人物性格细节的刻画与描述,是电视专题片最富典型意义的部分。栩栩如生的人物个性,让节目充满着活动和张力,而细节到位且恰到好处的展示,也就树起了有个性特色的人物,这人物势必在电视片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鲜活与灵魂的角色。愚公移山中苗田才和王保富的细节展示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四、人物历史细节展示在电视专题片中,特别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中,展示人物的完整而独特的历史细节,并通过历史细节的捕捉和运用,不仅可以展现人物的历史背景,描绘人物情感和变化历程,而且可以展现人生的全部历史,使电视观众对人物的完整人生命

20、运获得深蕴的历史感受。人物的历史细节离不开环境因素。愚公移山中水洪池的片段里有苗田才、老马、老村医等一邦子人物,虽然他们的历史细节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他们也有共同的历史细节,他是山石上的人家,每天天不明下山去挑水,那石阶很高、很窄,一条石阶路很陡,很狭小,挑着水连换个肩膀的空隙都没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500年前来到这高山上,种植着这块苗家的香火地,直到今天,已繁衍了六代子孙;他们都因为这里曾经是中共第一任济源县委所在地而骄傲,当年,他们的先辈和走进深山来的共产党人一道,出入于山里山外,建立自己的组织,壮大自己的队伍,与日本鬼子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他们的长辈们都是参与者,见证者,都曾为

21、早期共产党的成长做过不朽的贡献。这些历史事件的回眸和细节的展示,告知着一个山石上村庄里的人们那艰辛的人生历程和那份继承性的传统与性格,其中有无奈,有怨恨,有拼争,有骄傲,有自豪,还有那份被挤压出来的那份毅力和希望走出去的雄心壮志,都在人物的历史细节中历历展现出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主要依靠细节取胜,强调通过细节来表达感情,塑造人物。真切生动的细节是塑造人物性格、丰富情节因素、增强感染力和表现深度的重要手段。这些细微的生活情状,通过视觉形象细腻地表现和细节内涵的开掘与展示,可以起到小中见大,以一当十的重要表现作用。节奏把握编辑节奏把握编辑节奏是指电视专题片在

22、素材完成之后的进行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的组合章法。这种章法根据传播者的需要和观众的收视要求及节目的社会价值而确立,它要求编辑节奏符合节目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并围绕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再现其运动状态。编辑节奏主要包括电视镜头的编辑组接节奏和电子技能开发应用编辑组接节奏两个方面。电视镜头编辑组接节奏。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也就是说,短镜头,造成快节奏;长镜头,造成慢节奏。编辑节奏要充分和电视专题片的内容结合起来,反映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大建设的电视专题片,在编辑节奏上要相对快些,反映大自然风光的电视专题片则需要长镜头,要讲究景深

23、,注重悠扬舒缓的节奏,让人在节目的节奏中放松心情,享受情绪上愉悦。大潮来的时候讲述的是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人们那种迟疑、惊恐,不安以及敢试、敢闯、敢干、敢为的那种精神。这部电视片以快节奏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一种明显地冲击力,在编辑节奏上,每个镜头的组接大都用了3秒和4秒钟的短镜头,有些镜头只有1秒到2秒,而且用了连续特写的编辑手法,既便是有大景或景深较大的镜头,也大都用了单切的手法。这种编辑上的技巧,使电视专题片的运动节奏加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受众在收看节目时,也会受电视编辑手法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电子技能应用组接节奏。这种运动节奏主要是通过现代技术对视频及音频进行制作

24、上的立体强化效果,使其音视更显张力,让观众在接受这一效果的一瞬间,能得到最大和最强的引力,并形成很强的印象。它主要包括片头、片花、片尾制作包装上的节奏手段。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维特技在电视上的应用,电视片的片头、片花、编辑以及节目包装上的特技应用就越来越广泛。正是由于这种技法的应用,使很多电视专题片大放光彩,既便是电视专题片的前期预告与包装宣传,就能使观众受到情绪上的震憾。深入独居户有一个极富特色的包装片,它使用了长镜头+远景镜头,弯弯山路上的挑夫和他身后那只大黄狗,森森林地里升起的是袅袅炊烟和蹲在石碾旁抽烟的老汉等,这些镜头的运动节奏,就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情绪,那是恬静、安适、自然,

25、或自信或无畏的抗争情绪,这情绪来自在于包装片的编辑制作节奏。动作节奏把握动作节奏主要表现为电视专题片中动态镜头本身所表现出的动作内容,主要包括:被摄景物是运动的物体,并表现着一定的运动节奏;其次是摄像机使用者的运动节奏,其中有摄像机的运动与被摄物体的同步运动,有摄像机功能开发与技术上的应用形成的动作节奏。电视专题片所拍摄物体的运动节奏,也叫客观运动节奏,如画面上快速奔跑的马群,缓缓流动的云层,都形成了一定的运动节奏。前者,为快节奏;后者,为慢节奏。被摄物体本身所体现的动作内容在拍摄过程的客观上不以节目的意志为转移,飞奔的骏马,奔驰的列车,滚滚而下的洪水,涓涓流淌的溪流等,它本身的运动速度决定了

26、客观上的节奏规律,这就需要因镜头的动作节奏,去合理地把握节目的节奏。如果把浩瀚沙漠中飞奔的骏马与南国的小桥流水组接在一起,就会因为节奏不一致,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到很不协调很不舒服,给人以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感觉。只有把飞奔的骏马与一望无际的大漠组接起来,才显得辽阔而有气势、有力量、有张力,而小桥流水唯有和轻快的小船,洗衣的少妇,淌河而过的红衣少女组接起来,并配以悠扬的歌声,才有诗情画意,才能给人以南国水乡的美感。拍摄时摄像机的运动节奏,也叫主观运动节奏,这其中既有摄像机自身运动节奏,又有功能上的运动节奏,还有操作者有意识地变换镜头的运动节奏。前者如操作者对摄像机的把握,摄像机速度的调整,推拉的快

27、慢,手动镜头的使用等,后者如摇、移、跟等摄像技法的使用。这种主观运动节奏,可以有效地改变被摄客体的运动节奏,改变其动作运动形象,或具有夸张的效果,或具有内涵的魅力等,这样可以通过充分调动运动节奏,使电视专题更好地服务于节目内容。摄像机运动节奏的开发,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表现被摄物体。所有技术、技巧、功能上的运动节奏,必须为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节奏服务,并与整体节奏达成一致。在速度的调整上,既可以调整为与运动物体相同的速度,又可以调整为慢速度,还可以调快速度。表现奔驰的骏马,相同速度可以使骏马表现的更骄健,慢动作可以使骏马表现的更强劲,快速度则可以使骏马表现的更有冲击力,而速度的调整还可以使骏马的速度

28、快的像闪电。因此,摄像机的运动节奏的开发,往往使电视专题更真切地体现节目内容,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张力,有动感,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刺激观众的感官,实现节目的最佳效果。声音节奏把握声音节奏主要是有声语言的运动节奏,它是指电视专题片中所有有声语言因节奏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为节目内容服务,又因内容而产生节奏形态。它包含着人声语言节奏、音乐语言节奏和音响语言节奏三种节奏形态。人声语言节奏形态。人声语言节奏形态的主体是人发出的声响,也因人发出声响速度的快慢、高低而产生的效果。它主要是指电视解说词的解说语言、主持人语言、播音员语言为主的语言节奏。解说有现场解说,旁白解说和配声解说,它在电视解说词中

29、语调的运用,语速的快慢与电视片的节奏有着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现场解说语速较快,适用于快节奏电视片的应用。 旁白则不同,它用于哲理性语言的配声,或用于往事的回忆,以及过去时的情景再现语言,这时的解说,节奏比较平缓,给观众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而,它的节奏就适用于慢且紧凑的电视片,但它在解说中有空间距离感。而配声解说,则显得有较强的伸缩性,如政论性电视片的配音,电视风光片的配音,故事性电视片的配音、电视纪实片的配音都可以使用配声解说。但是,不同类型的电视专题片,其配声风格则又有所不同,如政论性与故事性,政论性讲求说理,故事性讲究叙事,但又有模拟配声和语境再现之说。除此之外,电视专题片的配声也因主

30、持人的风格和个性特点的不同,又显示出不同的风范,赵忠祥的配声和任志红的配声就各有千秋。音乐语言节奏形态。音乐语言节奏形态的主体是通过后期艺术加工塑造的适合于电视节目内容的音乐节奏效果。如背景性、戏剧性音乐语言状态,抒情性、描绘性语言状态,说明性语言状态、主题歌、主题音乐和插曲语言状态。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语言的运动节奏必须依托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和节目形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抒情性音乐,描绘性音乐,主题歌等音乐语言,主要应用于风情片、风光片等电视专题片,它的运动节奏不太快,也不太慢,那么它的音乐运动节奏比较舒缓。而背景性音乐,主题歌,主题音乐和插曲,它的运动节奏必须依附于电视专题片节目的内在运动节

31、奏。在一些电视片段中可能主题音乐和插曲比较激昂,如波澜壮阔的劳动场面。而在另一些电视片中,主题音乐和插曲可能因电视专题表述的内容不同显得舒缓一些。如决战太行的一个片段:两位民工牺牲后,镜头从远山摇起,那林涛,那林涛中略过的山鹰,那山鹰飞越的大山,那大山中正在弯延着的盘山公路。这时,音乐起,音乐中有忧伤且饱含着悲壮,悲壮中又有一种豪然的力量。音响语言节奏形态。音响语言节奏的主题是以自然音响发出的有声语言,电视片中原始自然声响的体现。它包括动作音响语言、特殊音响语言、自然音响语言和机械音响语言。动作音响语言节奏,如奔跑的脚步声,与犯罪女嫌疑人搏斗声;特殊音响语言节奏,如炮火声,洪水的泡哮声,野兽的

32、怪叫声;自然音响语言节奏,如风声、雨声;机械音响语言节奏,如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马达声。在这四种音响语言状态还可以通过后期编辑和组接,让语言节奏发生变化,延伸节目的内涵,提升节目的效果。有一部电视专题片,反映的是抓逃事件。公安干警与逃犯短兵相接的时候,摄像记者也大义凛然地加入了擒拿凶犯的队伍,记者将开着的摄像机放在地上,电视画面语言静止了,观众只能看到几棵模糊小草,而听到的是抓逃的格斗拼杀声。这时,动作声响的节奏快慢及声响的高低就成了这个片段的主要语言形态,正是这种语言形态成了整个专题的精彩部分和赢取受众的亮点。在特殊音响语言节奏里,如洪水来临的声音节奏,“轰隆隆,轰轰隆隆”的节奏是洪水已经来

33、临,并伴有洪水撞击建筑物的声响,而“呜!呜!”的节奏是洪峰即将到来,但还有一段距离的声响。在自然音响语音中,风声节奏,如狂风、微风、山风和戈壁沙漠中的风响各有不同,其节奏的频率快慢,构成了不同的效果。在常用的机音响中,节奏效果则表现的更为突出,挖掘机的轰鸣节奏,锤声叮当的节奏,汽车声响的节奏,都可以使观众在收视电视专题片时,感受到因机械声响节奏带来的情绪感染。事实上,音响语言的节奏变化,某种程度是电视专题片或得或失的重要表现,很多时候,观众不看画面语言,仅听音响语言节奏,就能受到情绪感染。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然音响很真实,但是它在电视节目的运用中,因其声响的模糊性,听觉上的不确定性,往往让受众

34、产生视听上的误解,也很难让观众获得最佳视听效果,因此,自然音响的运用,必然选择其具有特点和观众普遍能够接受和认知的音响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情绪节奏把握情绪节奏主要是指情节发展的节奏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以及创作者的思绪波澜而产生的节奏,还包括观众欣赏的情感接受节奏。情绪节奏是关系着电视专题片能否受到欢迎和接受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握好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才能相应地调整好电视专题片的编辑节奏和其它语言节奏,同样,电视专题片中的所有语言节奏,都依托情绪节奏而展开,依托情绪节奏而运动。因为,它作为整个电视专题片的节奏核心,主导着整个电视片运动的快慢。在电视专题片中,情绪节奏因事物发展

35、状态不同而不同,因人物内心状态的不同而产生起伏,因创作者节目需要的刻意表现而有不同的节奏效果。在创作过程中,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还因为创作者的世界观不同、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以及因创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而产生的好恶则有着直接的联系。决战太行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以企劈开太行,打开太行通道的一部电视专题片,前期策划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反映的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历史跨度很长,其中发生了很多曲折,有着很动人的故事和刻骨铭心的事件,应该以纪实性为主,其运动节奏以慢为主;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事件具有历史性、故事性和曲折性,但是要表现一种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奋进

36、的声音,就必须用快节奏的手法。为了使意见达成一致,创作人员请专家进行论证,达成了以快为节奏为主,在故事性、曲折性和重大转折的片段里,适当调整节目的运动节奏,以适应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内部情绪。在充分考虑到决战太行的特点,并依托新闻事件的内部联系,创作人员从前期拍摄开始就注重了运动节奏的选择。在整体格调上的转接,故事情节的展开,细节的展示上,注重运动节奏的调整。如开山炮使用连续短镜头的组接,体现的是决战太行的气势;抡锤打钎的短镜头和特写镜头的组接,是决战太行的艰辛与决斗的精神体现;静静的月夜传来悠扬的琴声,慢慢推近一位人物,那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坐在一块高高的山石上,弹着心爱的吉他,吉他上有一个

37、形象的心的卡通。这长长镜头的组接隐喻出那位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因为修路,因为开山,他们天各一方四年了。四年的日子里,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小伙子寄情于如水的月光,用琴声表达对山外那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在决战太行中,许许多多的故事,有许许多多的情节,有许许多多多壮怀激烈的场面,创作人员客观地依托决战太行整个事件发展到内部联系来调整和运用其运动节奏,让节奏为主题服务,为节目服务,真正使节目与语言的运动节奏达到和谐统一,形成激情饱满,活力四溢的一个整体。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虽然可以体现为多种节奏方式,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这些节奏状态都同时存在于某一专题之中。在一个电视专题节目中,必须自少有两到三种运动节奏存在。这些运动节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起到互为烘托和强化氛围的作用,形成张驰有度、效果明显、快慢相宜的运动节奏。如果在几种语言运动状态同时存在于某一节目的时候,有一个运动状态不协调,就会使电视节目失去和谐,让节目大失光彩。因此,在电视专题片的节奏处理上,必须处理好节奏太乱、节奏太平和随意性节奏的毛病。如果在画面编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节目的运动节奏,画面长短,快慢要处理得当,讲求有序合理,章法有度,讲究起伏有高潮,有落点,高潮迭起,形成运动节奏曲线,就能激起观众的情绪和波澜,一定切忌一慢到底或一快到头的作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