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合著科技图书中作者署名的常见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311635 上传时间:2024-07-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著科技图书中作者署名的常见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合著科技图书中作者署名的常见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合著科技图书中作者署名的常见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合著科技图书中作者署名的常见问题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合著科技图书中作者署名的常见问题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合著科技图书中作者署名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署名的复杂性与编辑加工常见问题解析 合著科技图书的作者署名归纳为四种情况:主编、副主编署名;编写成员署名;不写编者,只写审者,主审署名;编委会主任、副主任与委员署名。这主要是因为科技图书的编写通常是由团队共同完成,作者提交的著者名单常常是该团队共同协商决定的,这种多作者就构成了作者署名复杂性的原因之一。另外,科技图书作者的署名常出现在图书的封面、内封、正文章节末,有时也会出现在目录页和正文的其他地方,这种多处署名就构成了作者署名复杂性的原因之二。现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进行讨论,重点是分析在处理作者署名方面的几种常见问题。(这批实例选自于已出版的图书以及已

2、经过编辑审读加工的书稿。) 例1 种猪绿色养殖技术与程序 主 编 王 军 刘艳梅 杨晓芸 副主编 乔 跃 袁茗鑫 范吉萍 卓 英 分析 本书责任编辑在完成了加工整理后,为了保证发排稿件的规范性,将编写人员名单誊写到了发稿单中,并依据内容不重复的原则,删除了原打印稿中的编写人员名单。但是,最后,“乔跃”却被改成了“齐跃”。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原来责任编辑在誊写“乔跃”的时候,习惯性地使用了连笔。由于书稿排版人员和校对人员主观上认为“乔”

3、姓的使用频率小于“齐”姓,而连笔后的“齐”与“乔”也确实难以区分,于是书稿排版人员和后面的校对人员按照习惯性思维将“乔跃”误为“齐跃”。 一个并不复杂的副主编姓名,却造成了书稿的隐患,这不能不说是个教训。如果编辑将书稿编写人员名单复印后剪贴在发稿单上,或端正地写字,那么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 例2编写人员名单 王文(云南省植物研究所) 马凤芸(贵州省药物研究所) 我所研究发现调节植物细胞极性建立和维持,可以受到调钙药物的影响,在经过药物的处理之后,植物细胞顶端跨膜钙离子内流明显增加1 1王文.植物细胞极性建立 分析 科技书稿中出现“我所”、“我院”等字样时,往往要求编辑将之

4、修改为研究所或者研究院的完整名称,一则是科技图书的规范,二则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目了然。本书的编辑查到了此句的结论出自于参考文献1,而参考文献1的作者王文的名字,恰好出现在本书的编写人员名单中,该名单显示王文所在的研究所是云南省植物研究所,于是编辑便将正文中的“我所”改为“云南省植物研究所”。但是,后来作者反映,为什么把“植物细胞极性与钙稳态调节”这项研究成果篡改成了云南植物研究所的成果呢?实际上应该是贵州省药物研究所享有所有权。 在这个例子中,原来是作者先犯了一个错误,提供的编写人员名单有误,将王文的单位“贵州省植物研究所”写成了“云南省植物研究所”,而编辑则是想当然地循着作者提供的

5、错误线索,引发了对“我所”的错误理解。本例启示我们:作者署名,就要文责自负。编辑有责任向作者强调审核编写人员名单。编辑在对作者署名和单位的编排上,不应笼统处理,应该认真核实,对书稿中列出的“我所”“我院”等,应该让作者列出全部的、完整的单位名称。 例3 编写人员名单 屈 明 某医院 教授 范晓波 某研究所 教授 仇 英 某医院 例4 手术外科学第十章 炎症早期代谢变化    赵 新 9万字 炎症早期的代谢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

6、水钠潴留,二是引起免疫因子的级联反应  (菊 波 靳曼辉) 分析 例3中的编写人员名单一共有19位,且几乎每位编者后面都标明了编者单位和“教授”职称。编辑发现唯独最后一位编者没有标明职称,于是编辑主观臆测了作者的处理思路:要么是该作者不愿突出自己的职称,比较谦逊;要么是编者太多,以至于主编把其中一个人的职称给漏了。最后编辑就“顺其自然”地在“仇英”的后面加上了“教授”的职称。例4中,编辑发现书稿中某几章在章名后还附带有人名,并且还有本章的总字数;每章末尾在括号中标明了该章的执笔人。编辑推测,章末署名才是正确的编者署名,而章名后附带的人名和字数则是

7、作者在统稿时做的标记,于是便把章名后的署名和字数都删除了。 例3中,后来作者发现了编辑的改动,就质问起来:“怎么我的一个研究生仇英被无端地评为了教授?”例4中,作者赵新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章末的执笔人署名中都没有我的名字?前面内封的编委会有我的名字,人家都以为我没参与写作,仅仅是挂个名而已。”这里涉及的正是编辑错误地行使了修改权。 编辑审稿时,如果遇到一些违背常规或者不正常的署名,应先确立疑点,然后让作者解决,或者修改后让作者确认,这才是正确的编辑方法。 二、对策 1. 从署名的违背常规或不正常处发现问题 对于以上例子中的问题,为什么有些老编辑能一眼看出,而新编辑却往往没看出来呢?关键问题就

8、是新编辑没有养成科学审稿的习惯。编辑对存在的违背常规的署名问题,不能将之一揽子地全部进行统一,而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位编辑在审稿中发现封面上一位作者的署名为“端成”。他认为,“端”作为姓氏很少见,而“瑞”作为姓倒是很常见,所以,会不会是写错了,应该为“瑞成”呢?于是他便把“端成”改成了“瑞成”。结果就在出片前,他跟作者再次确认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给弄错了。作者实际上就叫“端成”,尽管“端”姓很少见,但现代汉语词典已经明确注明,它的最后一个释义就是姓。因此,编辑在作者署名中遇到拿不准的问题,一定要与作者确认。 2. 动态比较署名的内在联系 编辑在审稿时,需要记住书稿中大量的信息和细节,因此保

9、持审稿的连续性和动态性非常重要。如果断断续续地看稿子,对审读过的稿子的细节记得模糊,不仅会延长审稿时间,重复劳动,而且难以从书稿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中发现问题。 很多稿件往往分若干章节,每章往往都标注了该章执笔人的署名。正常情况下,所有执笔人的署名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编委会名单。因此,编辑要核对所有章节执笔人的署名和编委会名单是否一一对应,如果没有对应,就应该及时与作者核实。另外,有些书稿在一些章末署名执笔人,而在个别节末也署名执笔人,此时不能简单地将节末署名统一为章末署名。应提出问题:是因为主编没有做好统一体例的工作,还是因为这些个别节必须在节末署上执笔人,才能体现其对著作的贡献。 3. 通过印前内部交叉审读发现问题 一些科技期刊往往在印前进行交叉审读。在此,科技图书编辑不妨借鉴,在处理作者署名的审稿时进行交叉审读。交叉审读不是指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加一个校次,而是将稿件清样分发在编辑部内部,在编辑部内部进行交叉审读。重点检查署名的格式是否编排规范,三校后的清样与责任编辑的加工稿是否不一致,是否存在错、漏、差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