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1∕T 1564.1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辽宁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33114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94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T 1564.1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辽宁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B21∕T 1564.1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辽宁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DB21∕T 1564.1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辽宁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DB21∕T 1564.1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辽宁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DB21∕T 1564.1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辽宁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宁省地方标准f二、王程地质测绘规程Specification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ping DB21/TI564.12-2007 主编单位: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批准部门:辽宁省建设厅施行H期2008年01月12日2007?尤阳1总则1.0.1 为统一工程地质测绘的技术要求,确保工程地质测绘的质量,特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工程地质测绘。1.O.2 工程地质测绘主要在选抨场址、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其任务是调查研究与I业和民用建筑有关的地貌、地质现象:划分地质单元体;研究不良地质作用对场地的影响;分析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对场地和各建筑地段

2、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为场地的设计规划、所要采取的防治措施以及为进&步勘探、试验和专门性的勘察工作提供依据。1.0.3 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和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确定,必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准确可靠。对已有的资料应详细搜集、综合分析,对场地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应卓点进行研究。1.O.4 工程地质测绘工作除应执行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本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2 准备工作2.0.1 准备工作包括研究勘察任务书或勘察纲要,应重点了解工程的特征及技术要求,搜集和研究资料,踏勘及编写测绘纲要等。2.0.2 勘察任务书或勘察纲要是编制测绘纲要的重要依据之)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充分了解设计内容

3、、意罔、工程特点及技术要求,以便j主要求进行工程地质测绘。2.O.3 搜集并研究下列资料:1 测医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和陆摄、航片、卫片及判释资料。328 2 测区范围内及附近的地质图、地貌图、构造地质图、矿产分布图、地质剖面图及其文字说明。应着重研究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及活动断裂的迹象等。3 测区范围内及附近的各种线路、桥梁、J1ft建筑及水利工程等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并研究各种土的工程性质及特征,了解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及发育程度。4 地下水的主要类塑、补给来源、埋藏深度、排槛条件、变化规律和岩土的渗透性及水质分析资料。5 区域气温、气臣、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蒸发量和降水量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以及地区冻结深度。6 7j(系分布图及水位、流速、流量、流域商积、径流系数与动态、洪水淹没范围等资料。7 当地的建筑经验,已有建筑物的结构、基础类型和埋深,采用的承载)J,建筑物的变化情况、沉降观测资料等。8 当测区的地震基本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时,应搜集了解断裂活动与地主运的关系和在历史地震中造成的震害O2.0.4 野外踏勘前应着重判释航片、卫片,有条件时,应通过假彩色合成和假彩色密度分割进行解释判定,并故镶嵌复照图和影像略图。2.O.5 野外踏勘的工作重点如下:1 根据地形或航片镶嵌复照圈,在测区范围内按国定的路线进行踏勘,以不重复的路线穿越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有代表性的地段

5、。2 应选择露头良好、岩层层次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做野外地质剖面。3 搜集有关洪水及淹没范围等方面的资料。4 了解测的交通、经济、气候、食宿等条件c2.O.6 测绘纲要的内容应包括任务的来掠与特点,地质与地理概况,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目的,任务要求,工作量,测绘范围,测绘方法,现绘精度,应查明的主要问题,工作计划及实.329 施步骤,拟提交的资料,人员组织及安全措施等。3 野外工作3.1 一般规寇3.1.1 工程地质古绘野外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描述与工程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并按既定精度清绘工程地质图。3.1.2 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按如下要求进行:1 影响正程建设的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阶段及其分布范围。

6、2 工程建设引起的工程地质作用可能影响的范围。3 对查明测区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单元等问题有重要意义的邻近地段。4 在地震基本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及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时,可适当扩大范围。3.1.3 工程地质测绘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l 丁,程地质测绘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必须大于或等于测绘精度比例尺。成国时在图上或报告书中应标明测绘精度比例尺。2 各种测绘精度比例尺的工程地质阁,其主要测绘对象在图上的允许误差应小于2mmo3 工程地质图的精度应与测绘比例尺的精度相适应。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应尽量描绘;对工程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单元体(如泉、滑坡、断层、软弱夹层、洞穴等)均应测绘;图上不足2mm的地质

7、现象,应扩大比例尺表示。3.1.4 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比例尺和测绘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可根据勘察阶段、场地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t程特点及场地的规梗确应。一般采用1:10-1:10000;可付性研究阶段可采用1:5000-1:250;初步勘察阶段呵采用1:2000-1:5000;详细勘察阶段可采用1:500或1:10000当需要解决某一特殊问题时,测绘精度比例尺可适4放大。330 3.1.5 工程地质测绘应实测地层岩性剖面,选择标志层,编制地质柱状图并确定填图单位n当测区已有地质柱状图时,应进行野外核对。3.1.6 实测地层岩性剖面应符合下列要求:l 比例尺应为测绘平面图的2-5倍。对工程有重要

8、意义的夹层当其不够制罔尺寸时,可扩大表示或用符号表示。2 宜穿越测区内全部(或主要的)地层,剖面线方向应和岩层走向垂直c3 剖面线所选择在露头良好、岩层出露齐全、构造清晰的地段,剖雨线方向应尽量垂直岩层走向。露头不连续w:地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时,日IJ适当布置人工露头,亦可在不同地段测量剖面,但应保证剖面连接的正确,必要时可在测区外选择能代表1ru区地层的地段测量剖面。4 实测剖面的允许因面误差为3-5mm,测量时在实地沿线应标注编号。5 实i则地层岩性剖面时,厚度大于2m的岩层应单独编录。有特殊意义的岩)豆、标准层、软弱夹层均应单独分层士6 实削剖面时,应注意标准层的选择和填图单位的划分,尽

9、量系统采集轩磊、化石标本,必要时应做鉴立足。3.1.7 地呈现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纠要求:l 每个地质单元休均应有观测点。观测点应布置在地质构造线、不同时代的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天然及人工剖面、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岩溶洞穴、地貌变化处及不良地质作用分布处。2 观测点间的距离在平面上应作适当的控制,在王程地质图上控制距离以2-5cm为宜,也可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并结合工程的影响适当加密或放宽,避免出现盲区。3 xJ!.测点应尽量利用夭然和人工露头,但当露头不佳,特别是在进行大比例尺的测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工作。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工程物探。.331.3.1.8 地

10、质观测记录的内容应包括:1 填写点号、日期、地点、天气和工作者;2 定位和勾绘草图;3 观测描述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貌形态34 绘制素描图、示意圈及拍摄照片;5 采样。3.1.9 地质观测点按F述要求描述:1 描述顺序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及其他。对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应详细描述。2 野外描述必须与填绘的地质现象(或内容)相符舍。3 必须注意观测点之间的观察,必要时可在现场进行路线描述,并勾绘路线示意图。4 产状表示方法可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但同一工程应统一。5 地质观测点的记录,必须有专门的记录本或卡片,观测点应统一编号。3.1.10 地质观测点的定位和勾绘草图应符合

11、下列规定:l 定位方法应根据测绘精度比例尺确定。当测绘精度比例尺等于和大于1:250时,可用目测法;等于1:1但阔的或1:50 时,-lif采用半仪器法,对重要观测点应用仪器法测定;当等于或大于1:2000时,应用仪器法。2 地质界线在现场用铅笔勾绘。各作业组接图部分的地质界线应统,镶接图幅时应在现场选择有代表性地段核实勾绘。3 有条件时应利用航片、卫片的解释成果进行调绘。3.1.11 素描图、示意图的绘制和照片的拍摄应符合下列规定:1 素描图及示意图应突出表示主要的地质内容并注明位置、名称、比例尺及方向;2 拍摄照片时应记录编号、地质点号及其主要内容、拍摄方向及比例尺标志。.332 3.1.

12、12 采样应符合下列规定:l 采集的标本应有系统性和代表性;2 岩石标本的规格一般不小于6cmx4cm x 2cm,化石标本应尽可能保持原样,其他试样按有关规定执行;3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进行编录整理。3.2 地层岩性3.2.1 地层岩性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 综合分层并确定填图单位;2 确定各地层的厚度、产状、分布范围、正常层序、接触关系及其变化规律;3 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4 描述各层岩性。3.2.2 工程地质测绘的分层和填图单位,应根据测绘精度比例尺的要求按地质时代、成囚类型、岩性或岩组的工程地质特性确定。按成因类型和岩组进行分居时应定出各层地质时代。3.2.3 按地质时代分层应符合

13、下列规定:I 地质时代的分层最小单位宜根据搜集资料的详细程度确定:2 当搜集资料的分层单位不能满足工程要求时,可在测区内按相对时代分层;3 当按本条第一款分层时,分层编号办法应符合中国地层指南要求,当按本条第二款进行分层和编号时应予以注明。3.2.4 岩石和士可按以下成因进行分类和定名:I 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2 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上、洪积士、冲积士、淤积士、冰积土和风棋土等。3.2.5 根据土、有的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按以下规定进行岩性分类和定名O1 碎石类土: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333.2 在j、七:砾彤、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03 粉土。4 粘性士:

14、粘土、粉质粘士。5 特殊土:软士、红粘士、人工摸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及盐、质土等c3.2.6 岩石和土的描述的主要内容和顺序应符合岩t现场描述规程(DB21/T1368)的有关规定。3.2.7 对沉积岩,应研究其沉积环境、沉积韵律、层理将征、层面构造租化石,并调查描述下列内容:l 岩性、岩相各相异性的特点,颗粒组成情况,胶结物的成分;2 岩层的厚度、产状、层位关系、层间错动及层理,层面裂隙发育的程度及其充填情况;3 泥质、石/it质或钙质的岩石强度及JA化程度;4 软弱夹层、泥质夹层和可溶岩(盐岩、石膏大理石)的分布范罔3.2.8 对岩浆岩,应研究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次序及与围岩的接触关

15、系,并调查研究下列情况:l 侵人岩所处的悔造部位、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的特征等。在建筑物区E挂着重研究侵人体的边缘接触面,平缓的原生节理、岩床、右墙和岩脉的风化破碎情况及软弱矿物富集带等仁2 喷出岩喷发或溢流形式、次数及间歇情况,岩性、岩相的分异与变化情况,原生节理、韵律与层序的情况及与沉积岩的关系等。在建筑物区,应着重研究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蚀变带、风化夹层、夹i尼层、松散的砂砾石层,等)、凝灰岩及其泥化情况、玄武岩中的熔岩气孔等。3.2.9 对于变质岩,应着重研究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氓合岩化等)和变质程度,并划分变质带;测定变质岩的产状,确定其原始成分和原有

16、性质;调查变质岩的 334.节理、劈理、片理、带状构造等微构造特征。3.2.10 对第四系地层,应研究成因类型、颗粒组成、均一性和递变情况,各层所处的地貌啦元与地质结构和下伏基岩的关系。在建筑物区,应着重研究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以及人工填土的性质、分布、厚度及延展变化的情况。3.2.11 必须根据各种标志,结合构造调查,判定各类岩层间的正常层序和接触关系;区分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判定使人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区分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或断层接触;研究各种接触面或接触带的形态、产状、厚度、风化破碎情况及分布变化规律。3.3 地质构造3.3.1 地质构造的研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测区内各构造形

17、迹的分布和形态特征;2 构造结构面的友育特征、次序及组合关系;3 区域构造特征攻其与测区地质构造的关系;4 活动性断裂皮地震的强度。3.3.2 榴皱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 榴皱的各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轴面、枢纽及两翼岩层的产状;2 组成榴皱的岩层其时代、岩性、厚度及次一级陶造(劈理、拖拽槽皱)的特征;3 层问破碎带及夹泥层的产状、厚度和夹泥的物哩力学性质。3.3.3 断层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专要内容:l 断层的位置、产状、展布、规模和性质。2 断层要素、断层面的产状、断层两盘相对位干多方向及断距的大小。测定断距时,应区分视断距、水平断距和铅直断距,并诠意其空间变化的情况。3 各类构造岩(断

18、层泥、廉棱岩、断层角碌岩、碎块岩、.335.片状岩的分类及其胶结或充填的情况。4 构造破碎带、-断层影响带及断层交汇带的宽度和变化情况:岩脉充填情况和断裂面附近岩石、矿物的物理特征。5 廿析判定断层的力学性质,判定其与构造体系的归属关系。3.3.4 节理裂朦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l 测最节理裂隙的产状、观测并记录节理裂隙丽的形态特hl、宽度、充填物的成因和性质,判定各组节理裂隙的性质。2 研究缓倾角节理裂隙在不同位置、不同构造部位的发育程度和节理裂隙密集带分布的情况。3 根据工程需要,结合场址拟建建(向)筑物的性质和位置,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专门的节理裂隙统计。4 每个观测点的节理统计条数不

19、应少于50条,统计结果用节理等峦图表示。3.3.5 劈理、片理的研究内容应包括构造部位、产状、性质、发育程度及与其他结构面的细合关系。3.3.6 层间软弱夹层的研究应包括产状、厚度、物质组成、胶结和充填物的情况及工程地质特征。3.3.7 强震区地震的研究院包括下列主要内容:l 当地由地震造成的地质现象,宏观震害和烈度异常K(带)的分布范围及其对主程建设的影响。2 根据地震地质、地震的宏观调查皮已有的标准贯入试验资料把场地士类别划分为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不利地段、危险地段:根据地震烈度和标员锤击数判定饱和砂士和粉士的液化可能性。必要时在:ttl:需墓本烈度的基础上进行地震小区划分和震苦预测工作。3

20、.4 地貌3.4.1 地貌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l 划分测区所处的地貌单元(如平原、丘陵、山区及盆地.336.等),调查其分布和形态特征。2 测量或调查微地貌形态,描述其特征,调查其分布情况。查明其与岩性、地层、构造以及第四系堆积物的关系,分析确定地貌的成因类型。3.4.2 研究地貌可采用下列方法:l 地貌形态的描述,应首先描述大的地貌类型,然后描述次一级的地貌形态,最后描述微地貌。大的地貌变化一般可从地形图或航片上直接观察和研究。2 地貌形态的测量数据(如阶地级数、高度、阶面宽度、倾斜度等),可用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在记录本上。3 对于成因不明的地貌,应进一步通过查明地貌与岩性、地层、构造的

21、关系,以及地貌与第四系堆积物的关系来确定。4 地貌的研究应与测区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的研究相联系。3.5 水文地质3.5.1 水文地质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l 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分布规律、富水性和渗透性;2 地下水类型、动态及与地表水的关系;3 调查地表水洪水位标高和淹没界线;调查主河床冲刷探度;4 分析测区水文地质条件与地貌、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3.5.2 泉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l 泉的位置、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2 泉的流量、水质和沉淀物。3.5.3 水井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 水井的位置、类型、结构及其地层结构;2 水位、水质、出水量。.337.3.5.

22、4 地表水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 测定地表水的水位、流量和水质;2 地表水的用途及其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3 地表水的名称、位置及其变迁情况。3.6 不良地质作用3.6.1 滑坡的研究(除正常的测绘内容外,应注意对测区微地貌的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1 滑坡壁的数量、分布位置、高度、倾斜度和延续方向、断壁上的擦痕方向和特征。当断壁被覆盖时,应尽可能开挖探坑,观察擦痕方向。2 滑坡台阶的数量、分布位置、范围、形状、长宽尺寸、陡坎高度、反坡情况、坎壁植被生长情况及坎脚裂缝形状。3 滑坡舌的位置是否深入河床或坡脚外缘及舌部的覆盖情况。4 各种滑坡裂缝的性质、形状、长度、宽度及缝壁情况;滑坡上、中、下部

23、的裂缝发育密度。注意有无八字形裂缝和弧形裂缝。5 滑坡区湿地,泉水的出露位置、类型与地质构造的关系。6 滑坡周边的地质特征描述。7 滑坡区外围地貌、地形和地质特征。3.6.2 崩塌的研究应包括下列内容:l 位置、分布范围、类型及产生的原因:2 崩塌体的体积形态、组成的物质特征及其稳定情况;3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崩塌的影响。3.6.3 泥石流的研究应包括下列内容:1 泥石流形成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岩石风化作用的强度;气象、汇水面积等情况;不良地质作用(滑坡、崩塌、岩堆)对泥石流的补给作用,填绘泥石流形成要素图。2 流域内水源的类型、储量、汇水条件、水土流失情况。.338 3 沟谷及沟床

24、地形特征(沟谷纵坡、沟床宽度及沟道内的跌水陡坎、弯道和堵塞);堆积物的表面形态,堆积物的层次;岸度及剖面结构。4 调查泥石流爆发的时间、当时的降水情况、爆发过程、流动特点、有无阵流、大石块的运动特征;泥石流的规模、冲淤及其危害情况。3.7 岩溶3.7.1 岩溶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l 调查岩溶微地貌(榕蚀洼地、溶洞、落水洞、潜蚀漏斗等)的位置、高程、分布情况;不同地貌单元和覆盖条件下岩榕发育的特征:分析岩洛发育与地貌的关系。2 调查可榕岩的分布、岩性、产状及岩榕发育的程度和特点。应特别注意隔水层的厚度、分布和该层产状和稳定性,分析岩播发育与岩性的关系。3 调查研究岩层产状、断裂、榴由飞节理

25、裂隙的特征及岩梅的发育特征,分析不同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单元与岩溶类型的关系。4 调查测区地表径流的强度、排泄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及水力联系,分析岩海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5 了解测区及附近地区土洞的发育情况;调查场地内有元气塌陷,碟形洼地及其分布;分析土洞与岩溶、土质、地下水、土 层厚度的关系。6 调查当地建筑经验和地基处理的经济效益。3.8 特殊性主及风化岩3.8.1 红粘土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 不同地貌单元上红粘土厚度分布的差异情况;2 基岩的分布、岩溶发育特征及与红粘士厚度和状态的关.339.系;3 地表水渗漏及地下水位变化对红粘土软化的影响;4 较坚硬红帖土的裂隙发

26、育特征、膨胀性及浸水软化特性。3.8.2 膨胀土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I 初步查明膨胀士的地质年代、成因和胀缩性能:2 划分地貌单元,研究地形形态;3 查明场地内有无浅层滑坡、地裂、冲沟和隐伏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4 调查地表水排泄积聚的情况及地下水类型、多年水位及其变化幅度;5 搜集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干旱持续时间、气温和地温等),了解其变化特点:6 调查当地建筑经验,分析建筑物损坏的原因。3.8.3 湿陷性黄土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 划分不同地貌单元,查明不良地质作用(湿陷凹地、黄土溶洞、滑坡、崩塌、冲沟的泥流等)的分布地段、规模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建设的影响;2 研

27、究地形的起伏,降水的积聚、排油条件及山洪的淹没范围和强度;度;3 地下水类型、埋藏深度及地下水位升降的趋势和变化幅4 研究灌渠沿线微地貌,查明有元碟形地、纵向裂缝;5 了解人工洞穴的深度和稳定性;6 查明黄土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和温陷的特点。3.8.4 软土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l 软土的成国类型,成层条件,分布规律,薄层理与夹砂的特征、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均匀性;硬壳层的分布与厚度、地下硬土层或基岩的埋藏条件、分布与起伏。2 微地貌形态;暗埋的塘、洪、沟、坑穴及人工填士的分布14围及埋深。.340.3 地区的建筑经验。3.8.5 风化岩的研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l 根据风化程度划分风化带,

28、研究各带的分布范围和岩性特征:2 岩体风化程度与岩性、构造、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3 风化岩的形态特征(带状、囊状、夹层状、球状等);4 调查风化裂隙的分布范围及发育程度;5 各风化带的建筑经验及防治风化作用的措施。4 遥感判释的内容与要求4.0.1 充分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判释与填圈,减少野外工作量,提高圄件的精度。4.O.2 遥感影像资料比例尺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使用航片的比例尺应与填图的比例尺接近,或采用大于填图比例尺的航摄相片;2 陆地卫星影像可使用不同时间波段的1:50万或1:25万黑白相片以及假彩色合戚或其他增强处理的图像:3 热红外图像的比例尺不宜小于1:

29、5。4.0.3 遥感影像填固的野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1 检验判释标志;2 检验判释结果;3 检验外推结果;4 对室内难以获得的资料进行野外调绘补充。4.0.4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其每平方千米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接以下规定确定:l 工程地质观测点数为工程地质测绘点数的30%-50%;2 现场检验的路线长度为工程地质测绘观测路线总长度的4Qllo。.341.4.0.5 外业调查阶段宦按下列步骤进行:l 熟悉地质资料、地质预判图、初步室内判释说明书及设汁方案等。Z 野外工作开展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核对。3 野外工作开展前应检查室内判释时所划分的调绘面积和控制范围是否)致,有出入的$l

30、重新划定。4 野外工作前应先进行立体观察,明确调查重点,拟定调查路线,然后沿线进行填图。凡届补充、修改的地质界线与内容,均应以特种铅笔在航片上标记。当主要观测点(包括泉水露头)应在航片t刺点,并在像片背面编号:野外地质记录本上应注明观测点所在的测段及像片号码,芹进行描述6 外业调绘的成果按规定符号及颜色整饰蜗居、福皱等必须准确地标示在像片上;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必须准确圈寇范围;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土石界线斐准确地绘出其茸茸。7 调绘成果应及时整理,并检查与原判释有元矛盾丘克差错,友现问题应及时补充修改5 资料整理5.0.1 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室内的整理工作,应与专门的勘探、测试及其他勘

31、察资料的整理紧密结合,其成果应纳入勘察报告书中O5.O.2 原始资料的整理内容攒下列要求进行:1 野外记录、照片、素描图及填图资料应当天非理清绘;2 野外填绘的革国应及时请给上墨;3 各种标本、化石及岩、土、水试样应及时编录鉴定和化验分析;4 原始记录、草图、表格、图片等必须进行校审。.342 5.0.3 编制的资料种类取决于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测绘精度比例尺及任务要求等。测绘成果资料的整理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 对校审后的原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2 根据需要可编绘工程地质实际材料图、综合工程地质图、综合工程地质分区图、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地质柱状图及其他专门性图件:3 各种素描图与

32、照片:4 编制工程地质测绘说明书。.343.附录A本规程用词说明A.O.l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酋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丧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F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wJ 0 A.O.2 规程中指定院按其他标准、规范执付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344 条文说明1总则1.o.1-1.O.4 当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

33、在选择场址,或在初步勘察飞详细勘察阶段之前,应先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其目的是为了研究拟建场地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物理地质现象,对工程地质条件给予初步评价,为场址选择及勘探方案的布置提供依据c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和深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特征确定。必须做到目的明确、豆点突出、准确可靠。有手Ijf研究和解决工程中有朱启上体的整治、改造和利用c2 准备工作2.O.1-2.O.2 测拴纲要是进行测绘的依据,其内容应尽量符合实际情况.一般包括在勘察纲要内,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单独编制。2.0.3 本条所夕。搜集资料内容较多.实际工程中可能难以做到或没有必要,1B.工作中理应

34、掌握多而全的资料,特别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主要资料,便于内业资料整理。2.O.4-2.O.5 现场踏勘是在搜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了解测区地质情况和问题,以便合理布置观察点和观察路线,正确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战定野外的工作方法。3 野外工作3.1.3 测绘的精度要求,主要是指图幅的精确度川精确度包括测绘琪因时所划分单元的最小尺寸,以反实际单兀的界限在图上标定的误差太小两个方面。测绘填图时所划分单元的最小尺寸,一般为2mm,即大于2mm者均应标示在图上c根据这一要求,各种单元体标示在图上的容许误差为2mm乘上图幅比例尺.346.分母已E!在实际工作中还应结合T二程建设的要求,对

35、于建筑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现象戎地质体,即使小于2mm宽度者,也应用扩大比例尺的方法标示在图上;相反,对于亏建筑工程关系不大且近似的几种地质单元,则可合并表示。测绘精度,目前国内无统一规定?水利水电及铁道系统规窟,在图上的误差为2mm;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建筑地段的地质界线,地质点测绘精度在罔上的误差不应超过3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5mrllo3.1.4 为了达到精度要求,一般在野外测绘填图时,采用比提交成图比例尺大J级的地形图作为填图Ji豆图。3.1.7 根据测绘精度要求,需在一定面积内满足定数量的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观察点的布设应尽量利用天然露头,当无然露头不足时,可布置少量的勘探点,并选取

36、少量的士试样进行试验。在条件适宜时,可配合进行物探工作。3.1.8-3.1.12 规定的内容基本为习惯性做法或相关规范要求。3.2 地层岩性的研究是工程地质测绘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基础。因此,要做到分层准确,程序清楚,接触关系明确Q在测绘和调查时,要对地层岩性进行综合分析,按时代、成因、岩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层。本节分11款,提供了具体要求和做法,以便在工作时掌握和运用。3.3 地质构造是影响岩土体稳定的主要因素,往往属于岩体中的软弱部位,一定要认真识别,准确定位,划分范围。观察要细微、准确,本节从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测绘要求和做法。3.3.7条强震区地震的研究与评价是

37、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c在评价中,一般应与地震部门配合工作。3.4 地貌是由地球内、外力作用形式的地表起伏形态。不同的地貌单元存在不同的岩土工程问题,工作中一定要划分准确。同时要注意微地貌的研究。3.5 地下水是影响岩t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岩土体的性状变化和地质环境的稳定和持久。测绘时要高度重.347.视,查清本文地质条件。3.6 不良地质作用的调奄和研究是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工程选址和总图的布置。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准确评价是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一定要事先做好,避免损失。3.7 岩溶的研究是个复杂的课题,在工程地质的测绘中应尽力查清规律,为研

38、究和助察提供条件和依据33.8 特殊士都有其本身具有的特殊特征,研究时要从其特征下子,查找规律要查清其分布范围及空间分布形态c4 遥感判释的内容与要求4.O.1-4.O.5 遥感的版意:不直接接触有目标物或现象而收集信息,并能对其识别、分类、判释和分析等的一种技术。遥感的确切定义:根据电磁辐射的理论,应用现代技术中的各种探测器,对远距离目标辐射来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加工处理成遥感资料(图像或数据)用来探测识别目标物的整个过程3在工程地质小比例尺(如1:50000)测绘中应用遥感技术甚多。判释应法有直接判释(形状、大小、阴影、色调、反射2二、地表面图型特征)和间接判释(水系、士!貌形态、植物、水文、土壤、环境地质及人正标志、景观标志)。5 资料整理5.O.1-5.O.3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的同的和要求,编制有关图表。工程地质测绘元成后,一般不单独提出测绘成果。往往把测绘资料依附于某一勘察阶段,使某一勘察阶段在测绘的基础上深人工作。如果是为解决某一专门的岩土工程问题,也可编制专门的图件。.3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工程监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